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一位卓越的清朝政治家和军事家

当我们谈论中国清朝的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曾国藩。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名人和书法家。本文将探讨曾国藩的生平和他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1800年,家乡在湖南省湘乡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在国家考试中获得了秀才的称号。1838年,他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了官场。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而曾国藩无疑是这一途径的佼佼者。

曾国藩在官场中迅速崭露头角,他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然而,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的卓越表现。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晚期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曾国藩创建了湘军,并采用新的战术和战略,成功地镇压了起义,挽救了清朝的统治。

曾国藩的贡献不仅限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还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清朝的现代化进程。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提升了清朝的军事实力。此外,他还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名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颇高,其字刚劲有力,气息醇厚。他的文学成就也很显著,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等书籍,深受后世赞誉。

曾国藩的思想特点是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去影响他人。他的这种思想在《曾文正公家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曾国藩的政治理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张“忠诚、仁爱、礼制、学问、勤俭”。这些理念不仅在他自己的为官之道中得到体现,也在他的家书和家训中得到了充分传承。

总之,曾国藩作为一位卓越的清朝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还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清朝的现代化进程。他的文化成就和思想特点也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经商必学胡雪岩,从官必看曾国藩

曾国藩 者:颜凯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鉴》、《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箴》等著作。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2 / 17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又一次表演高台跳水,落得个“优秀跳水运动员”的美名,也让咸丰皇帝对他嗤之以鼻。 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 屡战屡败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突出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战多少,败多少,只要开战,结果总是失败的,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屡败屡战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突出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认为败了还可以再战,百折不挠,永往无前。曾国藩是这么改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他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屡战屡败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体现,被认为是人类沮丧表现的一种,人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屡败屡战则超越了这种人类的这种习惯,表现了一种执着与不屈。 有人说屡败屡战是仅是一种匹夫之勇的争强好胜。但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比喻就知道屡败屡战有多么可贵。有一只驴子,要是它懒在地上,怎么打它也不肯起来,这是固执;而如果这驴头上放着一棵青草,它拼命也要去争取吃到,这就叫执着。 正是因为这种建立在理想中的执着,成就了“修齐治平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其对自我的一种塑造,代表着成功人物共有的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其本质是:立志奋发,坚忍坚韧,屡败屡战。 荷马史诗中有个关于西西弗斯的神话: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到了山顶之后神又让它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西西弗斯屡败屡战,沉醉在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当中,而且这种快乐第二天还可以再来一次! 屡战屡败是一种痛苦,屡败屡战确实是一种快乐。只看到屡战屡败的人,一定会输给命运;而能够屡败屡战的人,却能最终赢了神! 屡战屡败 ( lǚ zhàn lǜ bài ) 解释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近义词屡败屡战 反义词战无不胜百战百胜 我们出国考察团完成考察任务后,顺便去泰国旅游三天。刚到泰国第一个景点,就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泰国中年男子扛着摄像机主动追随我团拍摄。他跑前跑后,忙活不停,一件短衫全被汗水湿透;大客车开往下一个景点,他骑着摩托车随车追赶;就餐时,他又马不停蹄地抓拍干杯、灌酒、逗趣的热闹场面;他还跟踪到宾馆,在房间里加拍同事们下棋打牌唱歌闲聊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篇一: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 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 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 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 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 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

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所谓“廉以服众”,就是要求各级将领做到廉洁自律,以改变军中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腐败现象;所谓“明以应务”,就是要求统兵将领要了解治军和作战的具体环节,以便在军中做到赏罚分明;当然,尽管曾国藩治军严明有方,但是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所训练的军队,不可能成为一支讲求“礼”、“诚”的“仁义之师”; 第三,“以主待客”、“奇正互用”的作战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认为,两军作战时,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到战地者为主,后到者为客;两军对峙,先放枪者为客,后放枪者为主;他还把战场上的兵力分为正兵和奇兵,即“中间迎敌者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者为奇兵”,他认为用兵作战的关键是要区分主客、奇正的特点,并且在战场上做到忽主忽客,忽正忽奇,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1; 二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人物,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妥协投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绳、乔还田、姜铎、吴世英、朱东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忠信笃敬”、“守定和约”的妥协外交路线;这种观点目前来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二,“汉奸卖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何玉畴、林庆元、刘乐扬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卖国的外交路线;这种观点对曾国藩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曾国藩以儒学为基础,内寻宏论,诚信为根本,精益求精,可谓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斗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实践真理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发扬的品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 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 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天津教案发生之 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 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 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 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 的名声乃至生命。”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 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 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 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 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 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 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 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 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 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 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 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 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将曾国 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 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 毛泽东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曾说

曾国藩成就总结

曾国藩成就总结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楚文,湖南浏阳人。他是清朝末年 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将之一。曾国藩以他在提拔人才、改革军队、整顿政治,以及在治国方略、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 1. 提拔人才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国藩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坚持“遗爱万民,教化有方”的信念,积极发掘和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奖励机制,通过科举考试及其他途径,发掘优秀人才。他通过深入了解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并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帮助他们发挥所长。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很多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 2. 改革军队 曾国藩深知军事实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致力于改革和强化清朝的军队。他注重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加强军纪建设,重视军队的组织和指挥体系的建设。 曾国藩改革了军队的编制,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新军,强化了军队的纪律。他严 格要求士兵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曾国藩还注重军事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积极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并进 行适应性的改良和创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3. 整顿政治 曾国藩在仕宦生涯中积极参与政治,倡导整顿政治,主张廉政奉公、拒腐防变。他坚决抵制腐败现象,推行廉政,注重政府的清廉。 曾国藩提倡顺应民意、重视民生,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减轻农民的负担。他 积极推行减税减赋政策,并坚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曾国藩还注重严谨的政务管理,推行科学擢用政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干部选 拔和考核机制,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治理能力。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键入文字] 曾国藩简介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1811 年11 月26 日-1872 年3 月12 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 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 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 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 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 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 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8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 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 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 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 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 1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

立志向圣贤看齐。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这里,毛泽东服气曾国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学促教、陶铸人心的学者和政治家。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把《曾胡兵书》列为必修课目。他还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击败太平军,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他一生的转折点是处理“天津教案”。他卑颜屈膝,为洋人卖力,最后在国人的讥骂声中感觉到“天津教案”是“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为一生之憾事”。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他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学习总结(一): 曾国藩 中文名称:曾国藩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生卒年:1811—1872 相关事件:太平天国湘军 相关人物:李鸿章洪秀全 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著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个性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

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向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习总结(二):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方法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学习总结(三):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的一生、六十年的人生路,分四个阶段: 曾国藩的第一个人生阶段 第一,他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面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我们看那个电视剧四世同堂,他也是四世同堂,他大概五岁的时候他的曾祖父去世,然后他家里面算起来就是三代同堂,家里面的家政是由他的祖父主持,这个祖父呢,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一个人,曾国藩一生他的人生在他亲属中的偶像就是他的祖父,他认为这个祖父非常有才能,他只不过是这个时代没有跟他配合,那怕就是他后来,如果这个败相,他认为他也不及他的祖父,也不及他的祖父,是时代的机遇没有给他造就,所以他就是以一个农民,一个农民终身,但是这个农民在他死后的时候,他享受了很高的待遇,正一品的光道大夫,就是朝廷给他一个封号,他其实也没什么权,就是因为他的孙子当时是二品大员,清代的就是说你家里面有直系亲属做有个品级的官员,如果他的至亲死了以后就可以加一级给他封高,比如他这时是二品,他的祖父去世他就是一品,给他一个封高,一个名义上的好听,但浓缩在当时封建社会这是个非常生活得光彩的一个农民。 第二,他家里面呢是个耕读世家,就是以种田为主、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读了一辈子书,到了他们兄弟,他们家里兄弟姐妹是九个人,男的五个女的四个,曾国藩是男孩子中间的老大,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他就是长子,长孙长子,他们兄弟都读书,所以就是一个耕读家庭。以种田为主家里面有人读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这种家庭是最好的家庭。我们现在的年青同志朋友们不太知道这个家境出身,年纪比较大的就知道这个家庭出身。早些年,家庭出身是跟着我们这些人一辈子的。你这人命好、生在好的家庭,家庭出身好的就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不好,那你一辈子为什么事情都不顺,我们当时过去的几十年好的出身是贫下中农、工人阶级、革命干部。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家庭出身不是革命干部,他们的革命干部就是官员,但是那个官员不是最好的出身,尤其是官员里面的公务员,所谓杂裔,是很坏的出身、被人瞧不起、不好的,他的出身是最好的耕读之家。中国封建社会最清白的家庭是耕读之家,这是因为在中国社会是以农为本,它也像配套的一种政治。那么曾国藩应该是说最好的家庭出身,清白的家庭出身这是第二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