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原理

合集下载

《园林艺术原理》PPT课件

《园林艺术原理》PPT课件

20
元、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成时期,元、明、 清园林继承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 风格的园林特色。
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结合, 建于郊外,少数建在城内,或在山水的基础上加 以改造,或是人工开凿兴建,建筑宏伟浑厚,色 彩丰富,豪华富丽。
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江南的私家园林,多 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变 化,风格素雅精巧,因时随形创造出了“咫尺山 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第一章 园林艺术、形式与特征
整理课件
1
第一章 园林艺术、形式与特征
园林艺术是园林学(或称造园学)研究的 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 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 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 用。园林形式与特征是园林设计的前提, 有了具体的布置形式,园林内部的其他设 计工作才能逐步进行。
整理课件
11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 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 周建回廊四百多间。 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 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 有湖池,渠流连环。
整理课件
12
唐山水画
整理课件
13
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 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 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 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 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 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 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下有石门云, 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这些 园林创作反应了唐代自然式别野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 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 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体验、理 解的加工提炼、融铸和结晶,是人类对现实审美 关系的集中表现,通过精神产品(艺术作品)传 达到社会中去,推动现实生活中美的创造,艺术 美便成为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重要审美对象。 现实生活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 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艺术尤其自己独 特的反映方式,即艺术是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具体 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艺术美是意识形态的美。
1.形象性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 活。
2.典型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它虽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它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 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某别墅区
3.审美性
即艺术形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引 起人们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培养 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而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 能力。
自然生态环境
美丽的自然环境
(四)建筑艺术美
风景园林中由于游览景点、 服务管理、维护等功能的 要求和造景需要,要求修 建一些园林建筑。建筑决 不可多,也不可无,古为 今用,外为中用,简洁便 用,画龙点睛,建筑艺术 往往是民族文化和时代潮 流的结晶。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寺庙
颐 和 园 佛 香 阁
苏州虎丘
苏州狮子林
(五)工程设施美
园林中,游道廊桥、 假山水景、电照光影、 给水排水、挡土护坡 等各项设施,必须成 龙配套,要注意艺术 处理而区别于一般的 市政设施。
栈道
防止水土流失
青岛崂山
青岛崂山
青岛世纪城阳世纪公园
潍坊人民公园

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第五节园林空间艺术原理
• 园林空间艺术布局是在园林艺术理论指导 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 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 又变化的美好境界。常从静态、动态两方 面进行空间艺术布局。
• 一、静态空间艺术布局 • 静态空间布局使之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审美感受。 • (一)静态空间艺术的类型 • 按照活动内容可以分为: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
• 2.色彩感情
• (1)红色:给人以兴奋、欢乐、热情活力及危险恐怖之感 • (2)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高贵、庄严及焦躁、卑俗之感 • (3)黄色:给人以温和、光明、快活、华贵纯净及颓废、病态之感 • (4)青色:给人以希望、坚强庄重及低贱之感 • (5)蓝色:给人秀丽、清新、宁静、深远、及悲伤、压抑之感 • (6)紫色:给人以华贵、典雅、娇艳、忧郁、恐惑之感 • (7)褐色:给人以严肃、浑厚、温暖、消沉之感 • (8)白色:给人以纯洁、神圣、清爽、寒凉、轻盈及哀伤、不祥之感 • (9)灰色:给人以平静、稳重、朴素及消极、憔悴之感 • (10)黑色:给人以苏静、安静、坚实、神秘及恐怖、忧伤之感
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 • 按照地域特征分为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
间等。 • 按照开朗成都分为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封锁空间等。 • 按照构成要素可分为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
空间等。 • 按照空间的大小分为超人空间、自然空间、和亲密空间。 • 依其形式分为规则空间、半规则空间和自然空间。 • 根据空间的多少分为单一空间和符合空间等
•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园林艺术原理考点

园林艺术原理考点

园林艺术原理考点园林艺术原理是指在园林设计和创建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

园林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结合来打造出美丽而实用的园林空间。

园林艺术原理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协调统一原则:园林艺术要求景观要协调统一,即整个园林空间要有一个整体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这包括景观元素、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统一2.自然性原则:园林艺术追求还原自然形象和自然风貌,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尽量使园林景观看起来自然、真实,仿佛是大自然的延伸。

3.主题性原则:园林艺术在设计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意图,通过园林景观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思想或理念。

园林主题可以是任何与人类生活、自然或文化相关的主题。

4.可持续性原则:园林艺术要强调可持续性发展,在设计和创建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和生态保护。

这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植物的选择与保护、土地的环保利用等。

5.艺术性原则:园林艺术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要求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包括景观的造型、色彩、质感、比例等方面的设计。

6.功能性原则:园林艺术要兼顾实用性,即园林景观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使用功能。

这包括公共场所的休闲、康复、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考虑。

7.空间感原则:园林艺术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层次感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这包括景观的远近、高低、开合等方面的设置。

8.文化意义原则:园林艺术要注重文化意义的传承和表达,体现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

这包括园林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艺术样式等。

9.应用技术原则:园林艺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设备,提高园林空间的设计和创建水平。

这包括景观设计软件、建筑材料、照明技术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10.人文关怀原则:园林艺术要贴近人们的需求和关怀,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园林空间。

这包括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对园林艺术原理的学习和理解,设计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和创建的方向,为人们创造出美丽和实用的园林空间。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 3、参差律。与整齐一律相对,指各风景要 素和要素中各部分之间,有次序的变化与 组合关系,形成无次序的次序,不整齐的 整齐。一般是通过景物的高低,起伏,大 小,前后,远近,疏密,开合,浓淡,明 暗,冷暖等无周期的连续变化和对比方法, 使景观波澜起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 4、均衡法则。指景物群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对立 统一的空间关系,一般表现为两大类型。
• 四、借景手法 •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 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 设计者常常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山景、林景、水 景等的形、声、色、香等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 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 借景的作用: • 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独特的手法,借景的应用 能扩大园林的空间感,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美的 信息借入园内,同时也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或改 造的园林渗透到外在的自然空间中,以增添园景 的自然风趣,使得游客在园内能够欣赏到园外无 限优美的景色。
• 三、赏景的视觉规律
• 游人赏景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欣赏,即观景。
• 两个影响观景的因素: • 1、观赏点:游人在观景时所处的位臵称为 观赏点或视点。
• 2、观赏视距:而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 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
(1)识辨视距 • 正常人的清晰视距距离为25-30米,明确看到景物细部 的距离为30-50米,能识别景物的视距为250-270米,能 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米,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 约为1300-2000米,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了。 至于远观山峦、俯瞰大地、仰望太空等,则是畅观与联 想的综合感受了。 (2)最佳视阈 • 人在观赏景物时,有一个视角范围称为视阈或视场。 • 人的正常静观视阈,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 16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 30°、水平视角小于45°。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第一章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园林美: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1.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美2.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3.是一种综合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美4.是一种充分反映社会美的美5.具有生命体的生长特征园林美的特征:1.自然性(自然关系的美)2.空间性(客观存在,自由多变)3.时间性(需要时间)4.综合性(综合复杂)5.固定性和易变性(地域限制,时间变化)·园林艺术及其特征:1.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间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2.特征:综合性时空性地域性·现代主义园林——发端于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推动于20世纪30年代末“哈佛革命”【1】现代主义园林的主要特征:1.形式——讲究简洁的空间,自由的平面形式,强调向线条的运用2.功能——将功能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响应“形式服从功能”,以人为本3.构图——追求非对称构图,在动态中寻求均衡4.类型——园林类型出现了大量分化5.材料——采用大量新材料及普通材料的新用法6.服务对象——为人民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功能需求【2】现代主义园林新的设计思想:1.为大众设计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3.与环境相融合(城市大环境园林与建筑)4.注重空间(空间的多用途性塑造不同的空间形式)5.创新(运用科技—设计要素简洁自由—设计形式)【3】现代主义园林新的设计风格:1.简洁的构图2.自由的布局3.丰富的设计手法【4】现代园林的园林思潮:1.极简主义:形式简约、明快,多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2.大地艺术:将艺术与自然相结合,寻求人和自然间交流,注重艺术内在浪漫性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融合3.波普艺术:流行、大众、诙谐、消费至上、廉价的特点(日常用品普通材料)4.解构主义:反对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裂,片段、不完整、无中心·生态园林:4R原则:更新改造renew 减少使用reduce重新使用reuse 循环使用recycle雨水资源利用产业地段的改造利用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现代和未来的园林,应是一种确保健康发展的多元化生态园林,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让园林艺术美建立在生态环境美的基础上·基础知识:1.园林五大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道路园林小品2.造园四大要素: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3.园林三大功能:游乐休憩美化环境改善生态4.园林设计原则:适用经济美观5.景观的视觉条件:D/H<1 能看清细部有局促感(胁迫感)D/H=1近赏景物的界限,恰好看到全高(45°)D/H=2 获得紧凑的景物好的观赏点(27°)D/H=3 较好的观赏景物整体,视觉空间舒展(18°)D/H≥4景象逐渐疏远、淡薄第二章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指客观事物与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的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区别:1.体现的内容不容——形式美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美的形式体现的是它的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2.存在方式不同——美的形式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2】形式美的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主要有:1.统一与变化 2.对称与均衡 3.对比与调和 4.节奏与韵律5.比例与尺度6.主从与重点7.过渡与照应8.稳定与轻巧9.渗透与层次10.质感与肌理【3】形式美法则对园林创造的意义:1.能够培养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去创造美的事物2.能够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视觉的特征【1】完形性:1.格式塔理论: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关注局部,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和,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2.完形法则内容:相近相似封闭简单3.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和谐变化冲突混乱【2】图形与背景的交替性【3】视错性视觉的连贯性:大小连贯性形式连贯性色彩连贯性·色彩【1】色彩的感觉:温度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面积感兴奋感【2】色彩的情感:~(暖色温暖,冷色冷淡.....)【3】园林的色彩:天然色彩(植物湖泊)人工色彩(建筑道路)【4】质感:不同材料不同感受粗糙-粗犷金属-坚硬石头-厚重朴实木材-亲切...... ·园林形式美法则:就是园林空间及构成园林空间的各要素在园林艺术构图方面的艺术规律【1】统一与变化:统一:色彩,形势与风格,比例与尺度,园林内外环境变化:统一的基础上变化,变化须适应其功能要求,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要求【2】对称与均衡:对称:轴对称,旋转对称均衡:形状均衡,色彩均衡,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3】对比与调和对比:形、色、质、图案构成因素的差异(主从对比空间大小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调和:形、色、质、图案构成因素的相似(主从相似空间大小相似虚实相似疏密相似)【4】节奏与韵律:节奏:形式要素的有规律的重复韵律:形式要素的有规律的变化(简单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拟态韵律)【5】尺度与比例:尺度:与使用者相适应的身体尺度法,与空间景观相对协调的环境尺度法第三章园林造景与空间处理·园林造景:指通过一定艺术加工手法,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要素创造所需要的景观·景的观赏:从人的行为活动出发,分为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应布置多种景观,形成步移景异、丰富变化的效果)·三视观赏:【1】平视:平视观赏是中视线平视向前,使人处于平静、安宁的气氛中,不易疲劳,易获得深远感【2】仰视:仰视观赏是中视线上仰,不与地平线平行,故景物高度具有较强感染力,易形成高大雄伟的气氛【3】俯视:俯视观赏人的位置较高,产生向下消失感,故景物愈低就愈显小·造景手法【1】主从手法——突出主景常用手法1.主景升高2.中轴对称3.轴线端点和视线交点4.对比与调和5.渐层6.重心处理【2】层次手法——前景中景背景【3】借景手法——1.直接借景:a近借:指将园内邻近的景物组织起来b远借:将园外景物组织起来c仰借:指借高处景物d俯借:指登高处之景色e因时而借:根据时令变化而借入不同景色2.间接借景:水面、镜面反射等【4】抑扬手法——1.对景:a正对:在视线的终点或轴线的一个端点的景称为正对b互对:在视线和视点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设景称互对2.分景:a障景:又称抑景,在园林中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方向的屏障景物b隔景:将园林分隔为不同的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5】前景处理手法——1.框景:在人的视野中,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2.漏景:通过透漏空隙所观赏到的若隐若现的景物,由框景发展而来,景色若隐若现3.夹景: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4.添景:在主景或对景前所增设的前景、中景、背景·空间序列组织:是空间按一定的秩序排列展开·空间的限定:限定度根据限定要素的特性、形状、以及使用这些要素的方法来决定的空间限定的方式:1.围合形成空间 2.覆盖形成空间 3.凸起形成空间4.下沉形成空间5.设置形成空间6.变化质地形成空间7.架空形成空间·空间的感觉:【1】空间的尺度感(D/H=1为空间质的转换点)【2】空间质感:指空间内各组成要素表面质地给人的感觉【3】空间的封闭感:阳角:四个角在空间上欠缺而不严谨,这种敞口的缺角称为阳角阴角:封闭的四角(在空间秩序上有更强的向心性)【4】空间的层次感【5】群体空间的空间感:序列空间:按一定关系定位、排列、具有鲜明的秩序感的群体空间组合空间:按空间构图规律进行组合形成的群体空间·园林空间:【1】园林空间的类型:1.开敞空间和开朗风景: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2.闭合空间和封锁风景:人的视线被周围景物屏障的空间3.纵深空间和聚景:向两旁有景物的道路、河流、峡谷等形成的狭长空间、纵深空间很自然的将人们视线引向空间端点叫聚景【2】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底面顶面垂直面【3】园林空间组织的目的: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和构图艺术原理组织景观划分景区,既要突出主景,又要有富有变化的园林风景【4】空间分隔:1.以地形地貌分隔 2.利用植物材料分隔3.以建筑和构筑物分隔4.以道路分隔【5】空间层次丰富的方法: 1.地形有起伏 2.分隔空间3.空间互相穿插及贯通4.对比5.曲折6.透视原理的利用第四章园林要素·四大造园要素:地形水景植物建筑及构筑物·地形:【1】地形【2】地形的功能:1.美学功能:1.主景或背景2.丰富空间类型3.引导视线2.使用功能:1.丰富活动界面 2.控制游览速度与游览路线3.组织排水3.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 2.改善种植条件,增加绿化面积【3】地形设计原则:1.因地制宜,顺其自然2.利用为主,改造为辅3.自然、美观、安全【4】假山堆叠艺术:1.主客分明2.要有层次3.山势起伏4.曲折回抱5.虚实相生【5】置石的方式:特置对置散置群置·水体——基本形态:点、线、面【1】水的功能作用:1.供水、灌溉2.调节气候3.减弱噪声4.休闲娱乐5.观赏价值【2】水景的艺术处理手法:1.衬托手法2.对比手法3.借声手法4.点色手法5.光影手法6.贯通手法7.藏引手法·植物【1】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1.隐蔽围墙拓展空间2.笼罩景象成荫投影3.分隔联系含蓄景深4.装点山水衬托建筑5.陈列鉴赏景象点题6.渲染色彩突出季相7.表现风雨借听天籁8.散布芬芳招蜂引蝶9.根叶花果四时清供【2】植物配置的原则:1.适地适树2.功能要求3.景观需求4.经济要求【3】花坛分类:独立花坛组群花坛带状花坛连续花坛【4】植物与建筑的关系:1.突出园林建筑主题2.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3.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4.赋予园林建筑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5.使得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6.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园路与铺装【1】园路的地位与作用:1.组织交通 2.引导游览3.组织景观序列4.放大空间【2】园路的分类:a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园务路b路堑型道路路堤型道路特殊型道路【3】园路的注意事项:1.两条自然式园路相交于一点,所成角不应相等2.转换方向时,离原交叉点要有一定长度作为过渡3.直线相交时对角相等4.两路相交的所成角不应小于60°,若角度太小,可设绿地5.若三条园路相交,三条路中心应汇于一点6.由主干道上分出次干道,分叉位置宜在主干道凸出来的位置7.在一眼所能看到的距离内,道路一侧不宜出现两个以上交叉口,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界处形成一个广场【4】铺装的作用:1.为游人提供高频率的使用空间2.具有游导功能3.为游人提供休息场所4.向游人展示室外空间的不同使用功能5.构成不同的个性空间,创造不同的视觉趣味6.影响外部空间的比例·园林建筑【1】园林建筑的功能:1.使用功能 2.点景功能 3.观景功能 4.组织游线【2】园林建筑的特点(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1.园林建筑的功能要求,主要为满足人们休憩和文娱生活,应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富有诗情画意2.在设计方面灵活性特别大3.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客在动中观景的需要,务求景色富有变化,步移景异4.建筑的设计应助于增添景色,并与环境相协调5.园林建筑应与其他要素紧密配合,构成一定景观效果【3】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处理原则:1.建筑以山水为背景,自然天成2.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结合3.建筑采用自然分散的布局方式4.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的统一【4】园林建筑布局的手法:1.主与从2.正与变3.静与动第五章园林意境·园林意境:是借助园林实体形象,使游赏者产生超越园林景观之外的心理环境、情感和思维·园林意境的作用:1.空间想象2.时间想象·日本庭园意境的表达:1.源于自然匠心独具2.讲究写意意味深长3.追求细节构筑完美4.清幽恬静凝练素雅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英国园林:风景式园林,近乎自然,返璞归真·园林意境的创造途径:1.利用形象创造2.用象征手法3.烘托特殊气氛营造4.借助典故、传说、深化创在5.点景(题景)6.借助植物的姿态,引导创造第六章环境体验与园林欣赏·视觉感知:1.季节还变 2.色彩变化 3.组合变化·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共同组成·城市环境体验的特征:1.综合性 2.指向性和选择性 3.差异性 4.直觉性·城市意象分为:1.空间视觉形态 2.功能视觉形态 3.人文视觉形态·城市意象的特征:1.公共性 2.连续性 3.符号性·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空间序列特征:1.流动性 2.意义性3.节奏型·景观环境分类(风景环绕):景观要素:山石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气气候景观...... ·风景资源特点:1.地域性 2.季节性3.包含性 4.稀缺性 5.观赏性 6.多样性、综合性。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37.造景手法
㈠主景与配景①主景:指风景园林中的主要植物,景点,景区。在园林中起到控制作用的景,它是整个园林的核心,重点,它有统率全局的性质,往往是空间序列的高潮。②配景:指与主景相配的次要景物,景点或景区。配景的作用是配合,烘托,陪衬主景。③突出主景的方法有:⑴主体升高⑵面向朝阳⑶运用轴线和风景线的焦点⑷动势向心⑸空间构图的重心
㈣比拟联想规律:比拟联想方法——①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②利用植物的姿态,特性,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产生比拟联想。⑴四君子A.竹:虚心有节,高士性格。B.梅:不畏寒威,独步早春。C.兰:居静而芳,幽雅不俗。D.菊:“花中君子”,清雅高洁,凌霜不凋。
⑵岁寒三友:松、竹、梅。③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产生的比拟联想4.遗址访古产生的联想5.风景提名,题咏,对联,匾额,摩崖石刻产生的比拟联想
第一章 园林艺术原理
7.美学:就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美学又是哲学。
8.园林美学:就是研究园林艺术来自一门学科。 9.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
10.园林美: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由部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互渗透所构成的一种整体美。它通过山水,泉石,树木,花卉,建筑和构筑等客观事物物质实体的线条,色彩,体形,体量,质感,肌理等属性表现出一种形态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审美感受;又通过上述物质实体及其属性,形成变化丰富,灵活自由的风景空间,使人们在动态与静态的游赏活动中,获得美好的身心感受。
14,园林美的形态:雄伟,秀丽,幽雅,奇特,惊险……
15.园林的特性:①园林的民族性:指园林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风景形象,在内容与形式,结构体裁与艺术手法上,反映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政治文化,语言词汇,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②园林的地方性:是构成园林民族性的重要条件,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是构成园林地方性的因素。③园林的娱乐性:调节人的精神生活,解除紧张疲劳,使人身心获得平衡的特性。④园林的功利性:指园林在使用上满足物质与精神功能的要求,并能在提供观赏游览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物质财富。⑤园林的时代性:指园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不同时代特征。这种特性,通过一定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文化媒介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切的体会和感受。⑥园林的空间性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原理例子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原理例子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原理例子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集中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艺术的理解。

传统园林艺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构思,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艺术形式注重平衡和和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包括造景原理和空间布局原理。

造景原理指的是通过选择、配置和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创造出具有美感和意境的园林景观。

这包括山石、水池、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地形、水系、植被的合理调整和布置。

空间布局原理是指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划分、分隔和组织,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流动感的空间序列,给人一种变化多样的游赏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园林设计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塑造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融汇了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精华。

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人带来了身心愉悦和启示。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和例子,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和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2.正文:在正文部分,首先会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包括造景原理和空间布局原理。

这些原理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通过对其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

接着,将通过两个例子来具体阐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原理。

第一个例子将描述一个具体景点的特色和构造,紧接着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展示造景原理和空间布局原理在其中的应用和效果。

接下来,第二个例子将描述另一个具体景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第四章 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

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由于受功能、组 成部分、地形等各种复杂条件制约,往往 很难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对称形式,在这 种情况下常采用不对称均衡的手法。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要综合衡量园林绿地 构成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 条、体形、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 切忌单纯考虑平面的构图。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
强调种植重点
1)中轴对称的手法:
在园林布局中,确定某个方向作为轴线,在轴线 上安排主要景物,在主要景物两侧和对立面安排次要 景物陪衬主景。
2)主景升高的手 法:
为使主景更 加突出,而将主 景置于较高处, 犹如“鹤立鸡 群”。在园林中 主建筑或主景物 一般体量较大, 或者安排在地势 较高的位置就是 这种手法的运用。
对比与协调只存在于统一性质的差异之间,要在共同 的因素,如体量大小,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线条的曲直,色 调的冷暖、明暗,材料质感的粗糙与细腻等,而不同性质的 差异之间不存在协调对比,如体量大小与色调冷暖就不能比 较。对比的手法有形象的对比、体量、方向、空间、明暗、 虚实、色彩、质感的对比等。
(1)形象的对比 园林中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 状,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和统一的 效果即调和,相反则取得对比。园林布局中,形象的对比是多 方面的。以短衬长,长者更长,以低衬高,高者更高,这都是 形象对比的效果
一、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是造园家的 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 河岸线、美丽的桥拱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 拔的峭壁线、丰富的屋面线。
直线表达的含义
➢ 长条横直线---水平线的广阔宁静 ➢ 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 ➢ 短直线-------表示阻断与停顿 ➢ 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 ➢ 斜线---------使人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 直线类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耿直、刚强、秩序、规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线型方向有变化但与环境规律却是统一的。
长廊砖砌柱墩的横向纹理与竖向柱墩方向不一
,但与横向长廊是统一协调的。
2.2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调和是统一的体
现。对比与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是取 得变化和统一的重要方法。
(1) 空间对比(如扬州何园)
(2) 虚实对比 • 既抽象又概括 • 虚:空、清灵、空灵,无 • 实:实在、结实、实质,有 • 山与水 • 墙与窗 • 凹与凸
(3).风格多样与统一
(4).形体的多样与统一
(5).图形线条的多样与统一 指各图形本身总的线条图案与局部线条图案的变化统一。石砌
驳岸用直线直角的变化形成多样统一,自然土坡山石构成曲线变化
求得多样统一。 (6).材料与质地的变化与统一
(7).线形纹理的变化与统一
岸边假山的竖向石壁与临水的横向步道,虽然
给游人留有较大的虚幻空间和思维余地
在风景园林中常常利用烟雨条件或半隐半现
的手法给人以朦胧隐约的美感
2、形式美法则与应用
2.1多样统一法则(又称为统一与变化原则)
要创造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可以通过以
下多种途径来达到:
(1).形式与内容的变化统一
规则向自然过渡的统一
建筑造型与其功能内涵的统一
(2).局部与整体的多样统一
• 奥与旷
(3).疏密对比
(4).方向的对比(高与平的对比)
(5).大小对比
(6).色彩对比
(7).质感对比 (8).布局对比 (9).藏与露
2.3对称与均衡
(1).对称
由于秩序和理性,对称形式通常具有完整的
视觉美感,使人感到稳重和安静。
(2).均衡
均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单元形在一

园林艺术原理的应用

园林艺术原理的应用

园林艺术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艺术原理是指在园林设计中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用于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园林景观。

这些原理包括但不限于比例、对称、节奏、重复、平衡、重点等,它们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原则。

2. 比例的应用•合理的比例可以使园林景观看起来和谐、舒适。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控制建筑物、花园元素和空间的尺寸比例来达到理想效果。

•比例的应用还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 对称的运用•对称是指将园林景观中的元素从中心轴线对称分布,使整个景观显得平衡和谐。

•对称的运用可以使园林景观看起来稳定、平衡,给人以秩序感和安定感。

•在园林设计中,对称可以通过植物、建筑和水景等元素的布局实现。

4. 节奏的表现•节奏是指园林景观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有序变化和连贯性,使整个景观展现出动感和韵律感。

•园林设计中的节奏表现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高低、颜色的深浅、形状的多样性等手法实现。

•合理的节奏表现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使人感到愉悦和兴趣。

5. 重复的运用•重复是指在园林景观中重复使用某种元素,使整个景观看起来统一而一致。

•重复的运用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和连贯性,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协调和美感。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相同的植物、形状或颜色等元素进行重复,营造出统一的视觉效果。

6. 平衡的实现•平衡是指园林景观中各个元素的视觉分布均匀和对称,使整个景观看起来和谐平衡。

•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平衡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控制元素的数量和大小等方法实现。

•平衡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元素的视觉重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7. 重点的突出•重点是指园林景观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在整个景观中具有突出地位和吸引力。

•通过突出重点可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并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距离最近或具有独特形状、颜色的元素作为重点。

8. 结语园林艺术原理是园林设计师在创作和设计园林景观时的重要指导原则。

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3)三远视景 除了正常的静物对视外,还要为游 人创造更丰富的视景条件,以满足游赏 需要。借鉴画论三远法,可以取得一定 的效果。
①仰视高远: •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为 〉45° 〉60° 时,由于视线的不同消失程度可以产生 =90° 高大感 宏伟感 崇高感和危严感
若大于90°,则产生下压的危机感。
•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
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文景观,
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文
以景生,景以文传,引诗点景,诗情画意,
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特点。
•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 写文章要胸有成竹,而造园者必须须胸有
丘壑,把握总体,合理布局,贯穿始终。

以植物景观要素为例: 作为整体背景或底色的树林可谓基调; 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树种为主调; 配合主景的植物为配调; 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树种为转调; 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 的基调、主调和配调; 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风景序列的调子变化, 从而产生不断变化的观赏效果。
公园入口区绿化基调、主调、配调、转调示意图
• 某些盆景园也有专门的展示序列,如盆 栽花卉与树桩盆景、树石盆景、山水盆 景、水石盆景、微型盆景和根雕艺术等, 这些都为空间展示提出了规定性序列要 求,故称其为专类序列。
(二)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 景观序列的形成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例如风景景观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 转调。
• • • • •
2.风景界面与空间感 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就是风 景界面,风景界面是由天地及四周景物 构成的。 巧妙利用不同的风景界面组成关系, 进行园林空间造景,将给人们带来静态 空间的多种艺术魅力。

《园林艺术原理》笔记

《园林艺术原理》笔记

《园林艺术原理》阅读记录目录一、 1 园林艺术概述 (1)二、 2 园林设计原则 (2)1.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 (3)2. 建筑、道路、绿化等元素的协调统一 (4)三、 3 园林植物配置 (6)1. 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7)2. 合理搭配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8)四、 4 园林建筑与设施 (9)1. 结合地域文化,体现园林特色 (11)2. 合理安排建筑位置与数量,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12)五、 5 园林艺术表现手法 (14)1. 以山水为基础,强调意境与情趣 (15)2. 以假山、水池等为主要造景元素 (16)六、 6 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17)1.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8)2.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9)一、 1 园林艺术概述园林艺术是一种以自然美为主要目的,通过人工营造的景观来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了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雕塑、园林水景等多个方面。

园林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人间仙境”。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建设上。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园囿、汉代的上林苑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和建筑风格,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如东晋的谢公山、南朝的刘裕陵园等。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更加注重自然景观的表现,以及对山水、植物、建筑的综合运用。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如唐代的大明宫国家公园、宋代的汴京御苑等。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对空间、光影、色彩的巧妙运用。

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融入到园林艺术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如明代的圆明园、清代的颐和园等。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部份第一章形式美法则自然界常以其形式美取胜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各种景物都是由外形式和内形式组成的。

外形式由景物的材料,质地,体态,线条,光泽,色彩和声响等因素构成的;内形式是上述因素按不同的规律而组织起来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

如一般植物都是由根,干,冠,叶,花果组成的,然而它们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和组成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植物个体和群体,构成了乔,灌,藤,花卉等的不同的形态。

园林建筑是由基础,柱梁,墙体,门窗,屋面组成,但是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使用不同的色彩配合,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风景建筑形式。

形式美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普遍行,规定性和共同性。

但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改变着,并且还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及阶级,阶层的差别。

因此,形式美又带有变移性,相对性和差异性。

但是,形式美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的提炼与升华的,表现出人类健康,向上,创新和进步的愿望。

任何单纯追求刺激,怪诞,畸形,杂乱,美丑颠倒的颓废主义都必将为人类所唾弃。

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从形式美的外形式方面加以描述,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

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各种线型的性格特征,长条横直线代表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短直线表现阻断与停顿;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斜线使人自然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

用直线类组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梗直,刚强,秩序,规则和理性,而弧形弯曲线则代表着柔和,流畅,细腻和活泼。

如圆弧线的丰满,抛物线的动势,波浪线的起伏,悬链线的稳定,螺旋线的飞舞,双曲线的优美等。

线条是造园家的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拱桥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简洁的屋面线等。

2.图形美图形是由各种线条围合而成的平面形,一般分为规则图形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园林设计艺术的原理

园林设计艺术的原理

园林设计艺术的原理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旨在营造美丽、舒适、和谐的环境,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和对美的追求。

园林设计艺术的原理主要包括景观规划、植物选取、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料运用等方面,下面就这些原理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景观规划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对整个场地进行周详的勘察,分析其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条件,同时考虑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

通过对地形的分析,可以确定场地的高低起伏、坡度、地势走向等,从而确定后续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和景观构建。

同时,要考虑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其次,植物选取是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植物作为园林设计中的核心元素,可以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特点为园林增添生机和美感。

在植物的选取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成长习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景观效果等因素,以确保植物在园林中生长良好,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同时,还需要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以保证园林的四季景色。

第三,空间布局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空间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和联系,以及景观元素的处理。

通过对环境空间的利用,可以形成景观的层次和节奏,通过布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和景观元素,可以给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和情绪享受。

此外,色彩搭配也是园林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强化景观的表现力。

在进行色彩搭配时,需要考虑到景观元素的材质、形态和功能,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进行巧妙的搭配。

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最后,材料运用也是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材料的质地、色彩、质感等特点,以及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通过对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为园林增添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综上所述,园林设计艺术的原理包括景观规划、植物选取、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料运用等方面,这些原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园林设计的艺术体系。

园林艺术原理讨论发言稿范文

园林艺术原理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园林艺术起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周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从汉代的皇家园林,到唐宋的私家园林,再到明清的江南园林,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二、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1. 生态原理:园林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保护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要素,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空间原理: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上追求“步移景异”,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

3. 艺术原理:园林艺术追求“意境”,通过象征、寓意、对比、夸张等手法,使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 人文原理:园林艺术强调人与园林的互动,体现人文关怀。

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场所。

三、园林艺术的特色1. 造景手法丰富多样:园林艺术在造景手法上,善于运用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2. 重视意境表达:园林艺术强调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感悟人生哲理。

3. 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江南园林的淡雅、岭南园林的豪放等。

四、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1. 传承传统文化: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园林艺术原理,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 改善生态环境:园林艺术注重生态保护,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 提升城市品位: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城市增添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总之,园林艺术原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要深入研究园林艺术原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为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资料可能不全,仅供参考)园林艺术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相比,共同点是: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2、反映自然美,以自然美作为表现主题3、以山石、花草树木等作为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世界的自然风景4、通过众多风景形象的组合,构成一个个连续的风景空间,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转化,属于四维时空艺术。

园林艺术内涵1、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意境。

2、西方园林则更多体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

在他们的园林里,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地很直白,很显露,无须太多的揣摩,给人以直接的享受。

西方园林: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东方园林: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

因此东方园林有点小气,带给人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什么是园林美?1、具体而言,园林美是园林的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用一定的造园素材表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审美要求的园林的外部表现形式。

2、所谓园林美是指应用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社会审美要求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3、它们所创造的不仅是建筑美、雕塑美、植物美、绘画美,而且是包括各种不同风格的、表现不同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花园、庭园、公园、绿地、大小山水名胜风景区,盆景艺术等等。

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1、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

园林艺术原理※园林造景的手法及举例一、主从手法景无论大小都有主从之分,主景是重点、核心,是空间构图中心,而配景则从属于主景起衬托作用突出主景的手法①主景升高:为使构图主景更突出、更鲜明,常将主景在空间高程上加高,以产生俯视的效果,使主体的轮廓更加突出。

如佛香阁、英雄纪念碑②中轴对称:在主体前方西侧,常配置一对或一对以上的配体来强调主体。

强调的主体在艺术上具有宏伟、庄严的效果。

如纪念性园林南京中山陵③轴线端点和风景视线的交点: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故将主景布置在此处。

如:故宫御花园、北海公园白塔④对比与调和:突出主景的重要技法之一。

园林中配景起对比作用,既要使主景突出又要使配景和主景调和与统一⑤渐层:园林景物由配景到主景,在艺术处理上级级提高,步步引人入胜,如颐和园佛香阁建筑序列⑥重心处理:将主景布置在整个构图的重心上,取得一定的均衡关系。

强调突出主景,规则式园林构图重心在几何中心,自然式在自然重心。

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二、层次手法景色就距离远近,有前景、中景、背景之分,景色层次丰富。

前景、背景为突出中景服务。

如北京颐和园长廊为前景,万寿山为背景,佛香阁为中景绿化种植,如常绿龙柏树丛为背景,月季为前景,五角枫栀子花海棠为中景大型建筑物前为使视线不被遮挡,只做一些低于视平线的水池、花坛、草地作为前景三、借景手法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的手法,称为借景。

《园冶》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直接借景:将可借取的景物巧妙组织到有利的视线范围之内可以增加空间层次,视线舒展,扩大空间感①近借将园内邻近的景物组织进来。

如拙政园宜两亭②远借将园外的景物组织进来。

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及西山,寄畅园借龙光塔③仰借借高处景物如宝塔、高楼、山峰等。

如北海公园借景山、南京玄武湖公园借钟山。

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一般宜有休息设施。

④俯借是登高处之景色。

如杭州六和塔展望钱塘江、西湖孤山观湖。

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空间艺术

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空间艺术
特点
园林艺术具有多样性、互动性、生态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审 美需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
园林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园林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时期,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
中国等。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艺术不断发 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 派,如欧洲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 林和日本园林等。
旅游景区园林空间设计
旅游景区园林的定义
01
旅游景区园林是指旅游景区内部的绿化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
旅游景区园林的功能
02
旅游景区园林具有提供游客休息场所、增强旅游吸引力、保护
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等多种功能。
旅游景区园林的设计原则
03
旅游景区园林的设计应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
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空间形态与类型
开敞空间
没有或很少有遮挡物,视野开阔,如公园的 草坪、城市的广场等。
半开敞空间
有一些遮挡物,但视野仍相对开阔,如公园 中设有座椅的林荫区域。
封闭空间
被各种元素包围,如墙体、树木、植被等, 通常给人一种安全、私密的感觉。
半封闭空间
有部分视野被遮挡,但仍有部分视野,如建 筑物的阳台或庭院。
06
CATALOGUE
园林空间的未来发展
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园林空间的生态化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结 合自然环境,设计出具有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园林空间。
可持续发展
园林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减排、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方面。通过 合理规划设计,实现园林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09园林三班刘星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或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叠山理水,结合观赏花木的栽植、观赏动物的豢养以及建筑的配设,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游赏、休憩和居住的环境。

园林美的具体内容:(论述题)1)山水地形美:包括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地貌利用、土石假山等,形成园林的骨架和脉络,为植物的种植、游览建筑的设置、景点的控制创造条件。

2)借用天象美:如泰山云海,晴日瘦西湖,瘦西湖雪景3)再现生境美:仿效自然,创造人工植物群落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花木是永远的主题。

4)建筑艺术美:建筑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有作为园林主体的殿堂楼阁,也有作为点景的亭台斋榭等等。

园林中又常用艺术造型来表现某种精神、象征、礼仪或特殊意义……颐和园长廊,十七孔桥5)工程设施美:园林中,游道廊桥、假山水景、电照光影、给水排水、挡土护坡等各种设施,必须配套,要注意艺术处理区别于一般的市政建设。

都江堰水利工程6)文化景观美:风景园林常为宗教胜地或历史古迹所在地,其中的景名景序、门楹对联、摩崖石刻、字画雕塑等无不浸透着人类文化的精华。

中国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里面糅和了多种艺术门类和多层面的文化形态。

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泰山石刻7)色彩音响美:一夜芭蕉雨,唯有两心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8)造型艺术美:园林中常运用艺术造型来表现某种精神、象征、礼仪、标志、纪念意义,以及某种体形、线条美。

如图腾、华表、标牌、喷泉及各种植物造型等。

如亭子欹角如鸟翼9)旅游生活美:园林是一个可游、可赏、可居、可学、可食的综合活动空间,满意的生活服务,健康的文化娱乐,清洁卫生的环境,交通便利与治安保证,都将怡悦人们的情绪,带来生活的美感。

10)联想意境美: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1)共同点:它也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2)不同点:不单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

首先,园林艺术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

其次,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植物)。

第三,园林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

简述园林艺术形式:园林艺术是融多种艺术与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但其平面布局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规则式又称几何式、整形式,在园林平面构图上,有一定的轴线关系或者数比关系。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园林。

布局以模仿自然山水和植物群落为主。

●混合式混合式园林是综合规则与自然两种类型的特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混合式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规则式园林中加入自然式布局,另一种是在自然式园林中加入规则式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形式:(1)皇家园林(宫苑园林),是皇家权利与财富的象征,它大比例、大尺度,强烈的对比色,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2)私家园林:小比例,小尺度,粉墙花影,曲径通幽,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

小桥流水,色彩淡雅,突出宁静志远的氛围。

在建筑、堆山理水上,追求小中见大。

(3)岭南园林: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的园居生活。

岭南园林集南、北园林之精华,取国外园林之特色,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

(4)寺庙园林:多建于名山大川,借景、障景手法运用自如。

总是在满足宗教和隐居的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体现世俗的美,创造神秘、庄严、隐密的气氛,园林空间虚实对比,古树名木高耸巨大。

第二章园林艺术构图的含义:是在工程技术、经济可能的条件下,将园林的构成要素及造型要素,依据其功能要求和美学法则作出统一安排的一种技法。

包括对这些要素的取舍、剪裁、配置与组合。

园林艺术构图的法则;指园林的整体和部分组成关系中美的内在法则,也称美的形式原理。

(一)多样与统一:统一:园林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

多样:即风景的变化。

园林中常要求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有统一。

多样与统一法则是一切艺术领域中处理构图最概括、最本质的法则。

(二)对比与协调:对比: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之间的对照,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显。

协调: 使园林中不同艺术形象和不同功能要求的局部,求得一定的共同性与相互转化的技法。

(三)对称与均衡对称:有中轴线可循,给人以庄重、严整、宏伟、壮观的感觉。

均衡:在不对称的布置中求得平衡的处理,是视觉艺术的特性之一。

(四)比例与尺度比例: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尺度:人与物的对比关系。

以人的身高为标志,对比使用空间的度量关系。

(五)节奏与韵律:1、概念:某些组成因素作有规律的重复,在重复中又有变化。

2、类型(1)简单韵律:由同一组成因素反复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

(2)交替韵律:由两种以上的组成因素交替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

(3)渐变韵律:园林布局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律的渐变(4)起伏韵律: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折变化。

(5)拟态韵律:某一组成因素有规律的纵横交错或多个方向出现重复变化的连续构图。

(6)突变韵律:景物连续构图中某一部分以较大的差别和对立形式出现(六)联系与分隔园林构图中不同的组成空间或局部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与分隔。

园林艺术布局的方法1、选点布局确定主题:(1)选点布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2)确定主题:根据园林的性质决定2、划分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主题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功能要求划分若干分区。

3、景色分区园林中利用自然或人工创造的景色构成景点,由若干景点构成景区,再由景区构成整个园林绿地。

景色分区要与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相配合,不一定与功能分区的用地范围完全一致,4、风景视线和导游线(1)风景视线:观赏点与景点之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线。

风景视线主要采用“显”或“隐”的布置手法。

显:开门见山的风景线,常采用对称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前进,主景始终展现在前进的方向上,在每一段的轴线的端部,在通向主景轴线的两侧,适当布置些次要景物,然后一步步去接近主景。

开门见山的布局方法常用在纪念性园林和平坦用地上有特殊要求的园林。

隐: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视线,将景点景区深藏在山峦、丛林之中,空间变幻莫测,景观在游人的探索中开展。

忽隐忽现:半隐半现的风景视线,常用在山区丘陵地带,古刹丛林中。

(2)导游线:游览欣赏线,不同于交通路线但要解决交通问题。

第三章园林艺术造景手法一、主景与配景主景是园林风景空间构图的主体,是园林艺术意境处理的主题,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

配景是对园林主景起烘托、渲染作用的景物,起陪衬主题的作用。

突出主景的方法有:1)主景升高:可使背景简化。

由于背景简洁,不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干扰,而使主题的造型和轮廓更为清晰。

“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驰”、颐和园佛香阁、北海白塔2)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有较强的表现力。

风景视线的焦点,则是视线集中的地方。

天安门广场、凡尔赛宫3)动势向心自然式园林往往没有明显的轴线或交点,但四周的景物往往具有向心的动势,这些动势线可集中到水面、广场、庭院中的焦点上。

主景布置在动势集中的焦点上。

谐趣园、静心斋、避暑山庄、留园、拙政园等4)空间构图的重心:规则式园林将主景布置在几何中心上,在自然式园林将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

二、对景与借景对景:静观或动观时安排在游人前方的一些景物,借以免除视觉中的寂寞感。

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的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

三、隔景与障景隔景:将园林绿地分隔为大小不同的空间景域而互不干扰,以获得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障景:又称抑景,在园林入口处安排一些景物,将全园风景做适当的遮掩,免于一览无余的抑障手法四、框景与夹景框景:利用门、窗、亭、廊、山洞、树枝、树干等组成的框,有选择的摄取另一个空间的景色。

夹景:把左右单调的风景,用树木、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只留中间合乎画意的远景,形成狭长空间,把人的视线集中到夹景上。

五、透景与漏景透景:当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上物所遮挡住时,要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方法叫透景。

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一种若隐若现的景物表现。

利用疏林、柳丝、花枝、竹影、漏窗、花墙等依稀可见的景。

六、添景与抑景添景:为求得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在缺乏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下,在景物前面增加建筑小品或补种几株乔木或在景物后面增加背景,使空间层次丰富起来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抑景: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七、俯景与仰景俯景:景物开展在视点的下方,且显得愈加低、小。

俯视景观易产生开阔、惊险的效果。

仰景:与地面垂直的线条有向上消失的感觉。

景物高度方面有较强的感染力,易形成雄伟、高大、严肃的气氛。

八、前景与背景景色的空间层次模式可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与背景,也可分成近景、中景和远景。

第四章园林空间艺术布局:在园林艺术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美好境界。

静态空间艺术: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内外审美感受。

静态空间艺术的类型:(1)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开敞空间所见到的风景是开朗风景。

在开敞空间中,视线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视平线向前,视觉不易疲劳。

开朗风景给人的艺术感染是目光远大、心胸开阔。

(2)闭合空间与闭锁风景人的视线被周围的景物屏障的空间,在闭合空间见到的景物是闭锁风景。

闭锁风景近景的感染力很强,但会有闭塞、压抑的感觉。

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

(3)纵深空间与集聚风景在河流、溪谷、道路等的两侧,有建筑、山丘、密林等遮挡两侧的视线,形成一个狭长的空间,叫纵深空间。

在纵深空间中,视线被导向空间的远端处,在远端处布置的景物叫集聚风景。

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就是风景界面。

风景界面是由天地及四周景物构成的。

视距与视角之间的关系最佳视域: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或者是宽度的1.2倍。

在三倍景物高度的视距处,即仰角为180时,可观看景物的全貌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二倍景物高度的视距处,即仰角为270时,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

在一倍景物高度的视距处,即仰角为450时,只能看清景物的局部和细部园林景观的动态布局: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这就是园林景观的动态布局。

空间序列:不同层次的景观因素在深度上的排列次序。

1.一般序列二段式:常用于规则式园林,常表现的形式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在我国园林中运用较多。

常表现的形式:起景——高潮——结景2.循环序列现代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系采用主景区领衔,次景区辅佐,多条展示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