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的形成及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的形成及突
破
摘要:随着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逐步展开,涉及液体压强等方面的内容时,
其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因为此类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
错误的前概念,并且难以运用多种的实验装置时,无法保证最终的教学成效。教
师应明确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出发,采用有效、新颖的教
学方式,帮助学生攻破液体压强学习中的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引言: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部分的内容,包括密度、压力、质量、体积等等,
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明确液体压强教学中的难点,形成在更新教学
观念时,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在创造有效外部条件时,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提供支持。
一、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形成原因
(一)学生头脑中存在错误前概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错误前概念的影响,从而阻碍对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将液体质量、重力、体积、密度等物理量相结合,在学习液体压强相关知识时,不容易形
成对固体压强观念的套用,所以受到前概念的干扰,不利于对新概念的学习。
例如,当流体的质量越大,此时流体的压力就越大,流体所产生的大地传导
力就越大。容器底部的面积越大,压力就越大等等。在错误前概念的干扰作用下,会限制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构建,难以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1]。
(二)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和综合性
随着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转换思想、等效代替思想、理想模型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以下几种。即:力的作用效果、质量、密度、体积、重力、深度、面积、压力、压强、二力平衡等等,甚至涉及大气压
强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U形压强计的原理,明确液体压强和液体内部的
压强。学生在学习上述知识与内容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对
于液体的流动性和压缩性认知不足时,难以对该类知识形成深入透彻的理解。
二、突破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的相关对策
(一)重点讲解计算方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结合立体体积相关计算方法,
要求教师能够将其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通过摒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
生分析与液体压强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而言,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找出有效的物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
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多种计算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多样
的解题思路,对压强实质形成更为深刻的了解,使学生当前的认知过程随之简化。
对于上述方法的运用,因此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其所受重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在这
一层次上,教师应该以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和大小,以及与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
直接关系为理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液体的流动性实质,来深入理解液体内
部压强与其所受到重力之间的关系。从基本层次上来说,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其所
受重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与液体所有的重力大小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实质[2]。
(二)运用物理对比实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活动的开展,实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设置
科学的实验过程,要求物理教师带领学生站在合理的角度,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了解与
认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关于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点。在开展物理对比实验的
过程中,能够保障液体压强教学活动有效性,在该类教学手段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在选取易拉罐模型时,分别为330毫升和500毫升,然后使用锥子等工具,在罐顶上钻一个直径10 mm的孔,使用剪刀等工具,将罐底盖剪开,然后使用橡皮筋和橡胶薄膜将罐底包裹起来。在选择橡皮膜材料时,运用皮球的表皮最为适宜。与此同时,还需要准备两个烧杯,且大小相同。
其次,在330毫升易拉罐的顶部小孔当中,通过插入吸管,并加强对吸管的固定,形成密封性保护,以避免出现漏水的现象。在设置330毫升易拉罐整体高度时,需要与500毫升易拉罐的高度保持一致,既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可以保证最终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再次,易拉罐底部的橡皮膜的厚度应该是适中的,在施加一定压力时,通过有效控制水的流量。在两个易拉罐当中,分别装满水用来做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对于易拉罐底部的橡皮膜设置,当其厚度适宜的情况下,若受到压强的作用,会使橡皮膜发生变形,并分别向下突出1厘米;因此,可以推断出易拉罐底部的橡皮膜应该是适中的,以达到对水施加一定压力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流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深入理解材料的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最后,在两个易拉罐当中,由于具有同体积的水,将水倒入两个烧杯中,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形成相应的总结。即,在观察烧杯内部的水体积时,可以看出体积不同,此时可以得出易拉罐受到的重力不同这一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易拉罐内部的水体积,不仅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具有重力差距。在该类情况下,两个易拉罐底部橡皮膜的突出程度具有一致性。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罐子中的液体压力不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液体中的压力,与罐子中液体的重力,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与液体的体积不存在直接关系。为确保最终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加长易拉罐内部吸管的方式,再次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对比最终的实验结果时,既要保证实验效果的真实性,还应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使学生能够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