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背景--民族危机与变法思潮 1.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加深; 2.列强掀起瓜分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19世纪末期的维新思想 二.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 ②思想:经济;政治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康有为的思想: 理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 段 ②梁启超的思想; 《变法通议》;兴民权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背景--民族危机与变法思潮 二.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康有为的思想: ②梁启超的思想;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2.维新运动的展开 四.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 2.法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3.结局: 4.影响
客观上: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守旧势力太强大
主观上:
(1)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
(2)改革速度太快,并且缺乏相关的配套措 施
(3)维新派势单力薄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 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 国性。 ③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⑤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风。
③谭嗣同:《仁学》 ④严复:《天演论》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运动的展开 ①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 (1895.8—1898.9) A《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 B 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 C 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 亡图存相号召 ②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参考资料: /view/40208.htm 寒风ぷ萧╰雨 回答采纳率:32.2% 2010-05-09 13:29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编辑本段]失败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
影响
有利于资产 阶级参政精 简机构,提 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有利于 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西学的 传播有利于培 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加强军 队战斗力,抵 抗外来侵略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1.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 2.提倡私人兴办工厂 3.奖励创造发明 1.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 改革科举制度, 立大学堂 废除八股取士。 2.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3.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3、对变法法令内容的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③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⑤未涉及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内容,改革是不彻底.
4、变法结局
①维新变法中的矛盾与阻力
②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 资料 :变革太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断了 许多人的生路。三个月进行两百多件任务,消 化不良。康广仁说: “规模太广、志气太锐、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③新文化运动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
1901——1905
清末新政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2——1919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民主科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 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
维新变法运动
作用: 推动了维 新运动的 发展
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光绪帝名载湉 (tian),是慈禧太后的 姨侄,他被选定继位时 才四岁,实权掌握在慈 禧太后手中。光绪皇帝 成年以后,很想摆脱太 后的束缚,而有一番作 为。光绪皇帝对康有为 上书所痛陈,再不及时 变法、国将不国的言词, 深受震动,于是,表示 “不甘作亡国之君”,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什 么性质的运动?为什么会失 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议一议
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 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顽固 派势力过于强大。
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 培养人才;科举 科学技术的传播;伤害守旧 文化 考试废除八股文; 的封建文人 创办报刊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帝 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有何区别?他 们有没有相同点?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背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变法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 法。
变法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 内容 作用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触犯 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 展 开放言论;取消 多余的衙门和无 政治 用的官职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 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1890年梁启超拜 康有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受康有为 的影响锐意维新。1895年,梁启超遂协助 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此后两年, 他办报纸、写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在 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一 起成为活动主将而载入史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宣传 保皇立宪,主张改革,反对革命。辛亥革 梁启超(1873-1929)命后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了反对袁世凯 字卓如,号任公,又 复辟的护国战争。1920年,梁启超潜心于 号饮冰室主人,广东 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 讲学 新会人,是中国资产 牡、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 阶级启蒙思想家,政 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 治活动家、教育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 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 学术大师。 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变法_近代史论文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艳电子信息12-01 王鹏亮541207020142论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地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
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维新变法运动
2.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D ) ①推翻清朝统治 ②发展资本主义 ③救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 变法,通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D
3.戊戌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作用: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 训练新式陆海军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 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破坏。 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③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改 良的道路行不通!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
《天演论》 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
解析:A、B、C三项都不符合其内容;从诏书的文化内容来看, 它在思想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的说法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 也。”
——严复
请完成: (1)上述引文出自严复译著的什么著作?
(2)严复生活在哪一时期?
(3)你认为这一著作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天演论》。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盾主张(1)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竞争;(2)政治-学习西⽅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议院;(3)⽂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的改⾰来论证当时改⾰的合理性,借⽤经学的外⾐和孔⼦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逐渐形成。
(4)⾼潮:百⽇维新原因:1897年11⽉,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量推动:中国知识分⼦⾼涨的爱国热情,⼀些封疆⼤⾂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中夺权,⾃⼰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11⽇(定国是诏)-----9⽉21⽇(农历戊戌年内容及作⽤(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事。
改⾰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知识分⼦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矿务铁路总局、农⼯商总局,奖励农⼯商业的发展,②改⾰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近代史·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
9月初,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 9月14号,光绪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 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可是光绪 只是个傀儡皇帝,手里没有一点权力,所以康有为 这些人干着急没有办法。9月16号,光绪帝召见袁世 凯,加封他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17号再 次召见了他。9月18号这天夜里,谭嗣同亲自去袁世 凯所居住的法华寺见他。20号,袁世凯再次受到皇 帝召见,并且似乎也拿到了皇帝的密诏。袁世凯赶 回天津,连夜去见荣禄告密,把事情的始末一五一 十都对荣禄讲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 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 变 法
概述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 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 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 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 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 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 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 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 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 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 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 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 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 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 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 和。
荣禄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 慈禧太后告发。她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回到紫禁城,将光绪 痛骂一番之后,把他囚禁在瀛 台,自己重掌大权。与此同时, 她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 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 搜捕维新派人士。梁启超逃到 日本使馆,见到伊藤博文,请 他照会上海领事馆,搭救康有 为。22到24号的三天时间里, 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 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公车上书
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 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 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 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 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 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 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 得到直接实质的结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 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 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 员的支持。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 本大计。
中国历史近代的变法(改革)
古今中外的改革、变法、维新、改新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
答:【商鞅变法】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到了战果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治,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魏国变法】【楚国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
内容: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戊戍变法】【改革开放】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发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内容:1.农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一)维新变法运动
2.经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由于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限制而发展缓慢。
3.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使中国人萌发“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此阶段“从师以长技以 制夷到”到“师以长技以自强”,这是近代中国人民 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 放的过程。特点:由旧的阶级带动,带有浓厚的旧时 代的色彩,对近代社会发展具有客观有利影响;学习 层面以技术为主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材料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 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教材 材料二:郑观应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后指出: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 平。”设议院,“君民共主”,追求政治改革,抵抗外国侵略。
(08海南)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 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维新变法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 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 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里。 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 “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 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 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前后一百零三天, 又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 (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 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 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 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 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 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 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 奏。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 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 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 至1894年,清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分裂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维新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 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 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 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 得到列强的支持。 得到列强的支持。 守旧派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 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派的策略。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 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维新变法的看法以及理由
维新变法的看法以及理由维新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积极的角度探讨维新变法,并提出一些理由来支持我的观点。
维新变法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观念和理念。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科技发展滞后。
维新变法提出了许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例如,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开设西学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观念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维新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改革,包括推行新式法律制度、改革官僚机构、兴办新型企业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环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维新变法还倡导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觉醒和参与意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维新变法还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更新。
维新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借鉴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使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接受。
这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为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维新变法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维新变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导致其最终未能取得完全成功。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维新变法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反对。
保守势力对维新变法持强烈抵制态度,甚至进行了武装反抗。
另一方面,维新变法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失误,如政策的不周全和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和夭折。
维新变法在中国晚清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观念和理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更新。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是指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侮和内忧的困境,出现了四种主要的救国方案,分别是:
1.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一种以改革现有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救国方案。
其中代表性的有戊戌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强盛。
2. 民主共和:民主共和是晚清时期一种以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救国方案。
其中代表性的有辛亥革命,由孙中山等人提出,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人民的平等、自由和民主。
3. 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是晚清时期一种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主要内容的救国方案。
其中代表性的有北洋政府的国家主义政策,主张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4.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晚清时期一种以社会主义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救国方案。
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
维新变法运动
历史小知识
梁启超(1873-1929)。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 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 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 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 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 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9年病逝于北京。
严复及其译述《天演论》
严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 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 自强保种。
变则强,不变则亡
核心思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3、严复与《天演论》的影响/作用: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 良运动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 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 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国情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B ) A百日维新 B“明定国是”诏的颁 布 C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D“公车上书”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背景/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屡次上书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经济方面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教育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 无用的官职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中国社
会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泥淖之中,经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制
度落后不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挽救国家危机,一系列的维新
变法运动在中国展开,试图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本文将
通过分析几个重要的维新变法运动,探讨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发展与
影响。
一、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始于1898年。
当时,清朝政府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并迫切需要改革来推动国家
的现代化发展。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政治、军事和教育上的改革。
政治上,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六部共同管理政务,取消了以臣子贵
族的身份来争夺权力的鸿胪寺,并且试图建立一个新的议会体系。
军
事上,新建了北洋舰队和陆军,试图改革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教育上,设立了新式学堂和西方科学研究机构。
然而,戊戌变法的推行并不顺利。
因为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部分
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其中,戊戌变法最具争议
的是废科举,实行新式教育体系。
反对派不断制造混乱,最终导致了
戊戌政变的爆发。
变法派遭到了清朝保守派的挫败和镇压,变法运动
告吹。
尽管戊戌变法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
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维新变法的开端,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做出了先
驱性的贡献。
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终结中国维新变法的脚步。
在1900年以后,维新运动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190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
维新运动,即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康梁政权在被拘禁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康梁政
权主要采取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方法进行变革,例如推行宪政、制
定新法律、改革教育体系等等。
在这短短的百日里,康梁政权试图为
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百日维新的短暂性以及对既有制度的强力冲击,引来了旧有
势力的极大反对。
清朝王公大臣及军阀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康梁政权,
最终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与终结。
尽管如此,百日维新也为中国维
新变法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次维新变法运动。
这场变革运
动标志着中国封建统治的终结,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
标是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度,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开辟了政治现代化的大门。
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及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是维新运动的开端,百日维新对维新运动的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辛亥革命则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些运动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而这些历史启示也正揭示出,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征程是一个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