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张三丰与明代全真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方:张三丰与明代全真道

*导读:明初,统治者重用来自南方的正一道。全真道被排除出道教管理机构,弘教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的全真道显得颇为沉寂……

明初,统治者重用来自南方的正一道。全真道被排除出道教管理机构,弘教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的全真道显得颇为沉寂,少见于正史记载。但是,属全真一系的张三丰却以其隐仙风范受到了明统治者推崇,声望弥高。社会上还兴起了寻访张三丰的热潮,他的活动为沉寂的明代全真道注入了发展活力。

*张三丰与全真道的关系

张三丰的生平和修道隐遁事迹都充满着神秘色彩,留下了许多难以考证的记载。从目前留存的记载中并未发现张三丰道派身份,其仅以游方高道身份收徒授道。因此,其道派宗属也便有些模糊不清。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认为张三丰当时似未创宗立派,但他门下形成了一个与全真教义教制、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张三丰的学说与陈抟一派有渊源关系,但陈抟一系,亦与全真道同源,张三丰的学说、行径更多源自全真道者,张三丰一派当属元明间新出的全真支派。;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中

亦言:其隐仙风格,上承陈抟,而更显示出全真道风格之一面。从张三丰的隐逸之风看,其思想行径与陈抟确有渊源关系。《道

统源流》谓张三丰于元代师陈致虚,不知何据。黄兆汉《明代道士张三丰考》从张三丰弟子入手,认为张三丰的弟子丘玄清、卢秋云、王宗道都或多或少与全真道有关,既然弟子是全真道士,那么他们的老师张三丰也应该是全真道士,否则与理是说不通的。从明代当时的情况上来看,官方是将张三丰归为全真一派的,张三丰的弟子王宗道被明政府授予了全真度牒。另据明葛寅亮《朝天宫重建全真堂记》记载夫修真者,孤处云居,栖岩屋树,遗谢世罗,纵情独往,草衣木食不为苦,餐风饮露不为槁,彼何屑躄风尘,眷留都会一方幅地居之?考之国初,圣祖楹图一时,周颠仙、冷协律、张三丰、尹蓬头皆以霞绡云佩之姿,从驾临阵,浮波立浪。可见,在当时民间社会将周颠、冷谦、尹蓬头与张三丰等人都归为全真。

关于张三丰的师承,宝鸡金台观现存明天顺六年《张三丰遗迹记》中记载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柘城县人。柘城与鹿邑近犬牙相住,吾家离宫仅十五里。此碑书于天顺六年,堪称最早谈及张三丰的师承的文字记录,可靠性较高。明陆深的《玉堂漫笔》沿袭了这种说法,后来的《明史稿》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言不可考。从各地记载张三丰行迹来看,张三丰确在明初活动于河南、安徽一带。如:乾隆《江南通志》记载:明张古山,颍州人,生而端重,父

母欲为娶妻不从,入迎祥观为道士,久之召为武当山提点,能言未形事,后入山采药不知所终。相传张三丰游颍,古山师事之,遂得其术。今迎祥观有混元衣,体制特异,或云三丰所留也。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载:张古山,颖上人,居太行王屋山天坛。养素葆和,勤修至道。永乐十五年,朝庭闻其道行,赐大岳太和宫提点。永乐十六年秋,于清微宫解化。葬于桧林庵。顺治《河南通志》又载:明张三丰,辽东人,或云宝鸡人。洪武初往来襄、邓、许、颍之间,尝居汝州炼真宫,人莫之识已而去,又寓汴延庆观。颍州与汴梁皆去鹿邑不远,因此,元中期,张三丰在鹿邑太清宫出家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鹿邑太清宫在金末毁于战火。后奉蒙元海都太子之命,丘处机弟子张志素与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在亳州万户张柔的协助下开

始重建太清宫。不久,王志谨物故,张志素独立承担重建工程。太清宫竣工后,朝廷特旨赐张志素应缘扶教崇道大宗师,命住持太清宫。张志素为随丘处机西行的十八宗师之一,教内威望极高,他在太清宫经营十余年,广收门众,太清宫道侣云集,玄教日兴。元末,红巾军刘福通建都亳州,拆太清宫建宫阙,太清宫再次被毁。由此看来,张三丰如出家于鹿邑太清宫的话,应为丘处机弟子张志素的法裔。他在元末太清宫被毁之后,开始四处游历。因此,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将张三丰归入丘处机后全真法嗣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三丰全真道派身份的模糊与明代道教发展的趋势有很大

关系。从元代后期开始,道教各派便开始相互融摄、相互学习道法。明初寺观合并后,不同道观与宗派的道士合居于同一道观之中,全真、正一相互拜师学习,道派师承更加模糊。明代有很多正一道士拜全真道士为师。天师张宇初所编撰《道门十规》中,号召正一道士学习全真道的真功修炼和教制、教风,其本人也师从刘渊然学习全真内丹术。而反过来说,全真道士学习正一道法的情况则更为普遍。明代全真道失去统治者的政治支持,正一科仪法术成为其在民间生存的重要手段。此外,正一道士多在道教管理机构占据领导地位,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政府在发放度牒方面也给予正一道更大的方便,这些都吸引了一些全真道士拜正一道为师。这样一来,明代全真与正一之间的道派师承关系更加模糊,许多道士兼有多派传承,甚至一些全真道士拿正一道的度牒,不再表明自己的全真身份。明代全真道整体上的松散状况及其与正一诸派之间的师承交错最终导致了旨在强化全真教内

部道派传承的派字谱开始兴起,派字谱逐渐成为全真道士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张三丰行迹与明代北方全真道观

张三丰作为明代著名的隐仙道士,明清之际很多地方文献中记载有他的行迹。他所驻留的地方很多与全真道观有直接关系。元末明初,北方的全真道观在战火中遭遇毁灭性打击,像大长春宫一样毁于战火的全真宫观不在少数。道观残毁以后,道众四方星散,许多宫观的全真传承也就中断了。因此,陈教友在著《长

春道教源流》之时,曾感叹道:当明之世,全真之显著者多出南方,而北方无闻焉,岂元末北方大乱,于时宫观残毁、徒众星散,遂尔失传耶?除了战乱之外,明代统治者的政策与态度也是导致全真道观减少的原因之一。朱元璋实行道观合并政策,废止大量道观,将各派道士集中于一个道观,道教的管理者往往是正一道士,使得道观属性难以确定。同时,朱元璋认为全真道修身养性独为自己,正一道益人伦、厚风俗。全真道士应潜隐深山修炼,并不得创建庵堂。明政府所发放的全真度牒也远远少于正一度牒。因此,明代,很多北方道观全真传承中断,直到清代才又复兴。但是,与张三丰行迹相关的全真道观在明代大多还是保留了全真传统,这应该与明统治者对张三丰的崇敬活动有很大关系。

首先,北方地区最著名张三丰遗迹应属陕西宝鸡的金台观。金台观的修建与张三丰有直接关系。民国《宝鸡县志》引旧志言:张三丰修道之所,元末邑人杨轨山等修。明宣德八年侍郎张用澣重修,嘉靖二十九年里人赵世凤修观。《明一统志》载: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观内张用澣撰《张三丰遗迹记》云: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吾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予时虽幼穉,闻斯言常记之于心。兹适分廵宝鸡,公暇乃游真仙旧时修真洞。可见,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