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多样化 研究的实证化 研究的深层次性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生物学派理论的诞生
1876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 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9)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所见》 (以后被人简称为《犯罪人论》), 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生物学派向社会学派过渡
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 会学》提出了“犯罪三原论” ,“犯罪饱和法则”等理论 。 此外,他还是保安处分的创始 人。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8年发表 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 义的犯罪心理学。此后,由精神病 学家、法学家撰写的犯罪心理学专 著陆续问世。
社会学派理论的诞生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 斯特(Liszt F.V.1851-1919年) 反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论,他提出了犯罪二原论主 张,并认为社会因素是产生犯 罪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 程,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队伍
创办了学术期刊 开展了普及工作
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趋势
孔丘(前551—前479):“贫而 无怨难。”
东汉王充(27-97)指出,对于绝 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 ,习黑。
近现代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播
《审判心理学大意》(德国马勃著,陈 大齐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犯罪心理学》(日本寺男精一著, 吴景鸿译), 1932年印行。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第36页,共42页。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销 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击, 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出逃。 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验不同,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 行为也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第2页,共42页。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 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和习 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型 和职业型
第11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 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 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黄牛党
第12页,共42页。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渡过 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一般情况
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 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 续得到发展。
第8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模板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模板
神经成像技术
利用神经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对犯罪心理 进行研究。
神经干预
根据神经机制,制定针对犯罪心理的神经干预措施,提高干预效果 。
THANKS
感谢观看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
犯罪预防
01
02
03
犯罪心理预测
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特 点和行为模式,预测其犯 罪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 应的预防措施。
社区警务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加 强社区警务工作,提高社 区居民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
犯罪教育
开展犯罪心理学教育,提 高公众对犯罪心理的认识 ,增强防范意识。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干预与治疗
犯罪心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心理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盗窃型 、诈骗型等;根据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 自信型、自闭型、强迫型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犯罪行为的产生和 实施起着不同的作用。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有助于对犯 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
犯罪心理学ppt 课件模板
contents
目录
• 犯罪心理学的简介 •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 常见的犯罪类型与案例分析 •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CATALOGUE
犯罪心理学的简介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01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 的学科,它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 心理过程、动机和原因。
03
CATALOGUE
常见的犯罪类型与案例分析
暴力犯罪
总结词
涉及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犯罪 行为。
详细描述
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 、强奸等,这些犯罪行为通常涉 及到对受害者的身体伤害或威胁 。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共132页文档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共132页文档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

犯罪心理学讲义绪论

犯罪心理学讲义绪论

常毫无有效解决办法,因此大多依赖咒文、魔法或神奇的力量来
解释。
魔鬼、上帝或神奇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行为出现偏差,人们认为是魔鬼附身,须以驱魔
的方法使之痊愈。
早期哲学及医学的认识
希波克拉特(现代医学之父)认为,大脑病变是精神异常
的原因。强调生理性治疗的重要性。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异常是生理遗传决定的,
精神学家埃宾(Krafft Ebing)出版了《犯罪心理学纲
要》,标志着犯罪心理学的正式产生。
之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
1876年出版了《犯罪人论》一书,以进化论为思想基
础,应用人类学、法律学、精神病学来研究罪犯。认
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倒退到人类发展
的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
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
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的、 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
之人既可为善又可为恶。
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注
错习俗,化性起伪”,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个体恶的本性。
王充“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身教胜于言教 修身自强 重视家庭预防功能 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
3、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讯问中观察被讯。《周礼》提出著名的“五听”方法,即
3、提供法官审判量刑的参考
在国外,心理学家常被法庭视为专家证人 (Expert Witness),其对于分析目击证人证 词,改进受害者及目击者回忆力,提升证词的 品质贡献甚巨。台湾精神医学专家进行的精神 鉴定工作,如生理、心理、精神检查等,对于 判定被告责任能力,了解被告诉讼能力、鉴定 证人证言能力及鉴定被害人精神障碍程度具有 关键的作用。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简史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简史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所以做出违法的 行为,是由于“贪得无厌”。
❖ 苏格拉底:“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苏 格拉底曾根据人的面色、头形的不同,来推断一个 人将会为善或者作恶。
❖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分和 一个比较坏的成分。”好的成分控制坏的成分时, 他就不去作恶;否则,他就会作恶。
第二节 国外关于个体犯罪原因的观点综述
❖ 一、生物学观点 ❖ (一)隔世遗传说 ❖ 龙勃罗梭 《犯罪人论》 犯罪人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
物,是人类发展倒退到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 ❖ 巨大的下颚 ❖ 强壮的犬齿 ❖ 凸起的颧骨 ❖ 高度发达的眼眶
❖ (二)性染色体异常说
❖ 1942年有人发现XXY的男性,1961年又发现 XYY的男性,这是染色体畸变的男性。
第二章 犯罪心理 学简史
❖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早期犯罪心理学思想探讨 ❖ 犯罪心理学阶段 ❖ 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哲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告子》曰:“食色,性也”。性“无善,
❖ 2、标签理论
❖ 当一个人被对其有影响的人,如教师、警察、 邻居、父母或朋友等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甚 至以犯罪人相待时,他就会真的以犯罪人的 身份行动,进行犯罪活动,从而成为一个真 正的犯罪人。
❖ 3、紧张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目标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人们实现这 一目标的机会是不同的。
❖ 刑罚造成的痛苦要按一定比例大于犯罪所造成的危 害或犯罪人所得到的利益
❖ 对特定的犯罪要处以特定的刑罚 ❖ 6、刑事司法 ❖ 7、犯罪原因论 ❖ 犯罪学家约翰·哈根认为贝卡利亚强调犯罪的两个主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历程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历程

黄勇智能木马 杀人案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
销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
击,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
出逃。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 验不同,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 出的心理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动机反复
比较 选择
决定
行为反常
行为诡秘
注意力分散
心神不定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犯罪行为是一种危害社会、触 犯刑律的行为。因而,犯罪人在实 施行为时有着与其他行为不同的心 理特点。
高度兴奋 作案过程中 的心理特征 高度紧张
飞车抢夺案
作案过程受到干扰:惯犯
应激能力强,遇到障碍, 能够机警躲藏,静观变化, 行为机智。 继续作案
飞车抢夺案
逃跑, 伺机再干
暴力反抗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心满意足,得意洋洋
精神紧张,提心吊胆
逃避打击,施展反侦查伎俩 良知尚存,后悔自责
( 1)维持原动机 (2)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
突然接到 家人电话
这是犯罪者内部抑止犯罪动机的作用
(3)犯罪动机受阻后的钝化 动机受阻,无力克服,被迫放弃
警察突 然出现
未意料的情况或极其意外的变化,犯罪 (4)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
受害人 反抗
扒窃
犯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

2024年度-《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2024年度-《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工作经历
失业、工作不稳定、职业压力等工 作经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 感和焦虑情绪,进而产生犯罪动机 。
10
生理与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水平、 大脑结构异常等)可能与犯罪行
为相关。
心理因素
如认知偏差、情绪调节困难、人 格障碍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个体
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精神疾病
部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幻 觉、妄想等症状,从而引发犯罪
28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
07
沿与展望
29
国际研究动态与趋势
01
国际合作加强
国际犯罪心理学协会等组织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犯罪问题。
02
大数据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犯罪现象、犯罪人特征等,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
据。
03
关注网络犯罪心理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犯罪心理成为研究热点。
30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前景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实施心理干预和矫 治
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已经犯罪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 降低再犯率。
26
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
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 学课件
1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分析 • 犯罪心理评估与诊断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 • 犯罪心理预防与教育 •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沿与展望
2
犯罪心理学概述
01
3

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

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

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 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

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

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

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一、学科历史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在龙勃罗梭实证研究的带动下,19世纪末出现了犯罪心理学的第二个活跃期。

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韵。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9
•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 强调不要就罪论罪,决定刑罚时应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灵活掌握。“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自作不典, 或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 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康 诰》)意思是说,有人罪过虽小,但并非过失而是故意, 且一犯再犯,不知悔过,此人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罪过 虽大,但属于过失偶犯,而且知错认罪,愿意悔过,乃不 可杀。 • 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主张将心之善恶作为定罪量刑 的主要依据。他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 精华》)。就是说,对待犯罪问题,不仅 要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还要追查犯罪动机,把两者结合起 来。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观察法的种类
客观观察法:在未经控制 的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观 察、分析被试的言行、表 情、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的 方法 自我观察法:把自己的心 理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加以 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在 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 参与活动,尽量不对群体 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就是深入到犯罪 群体,实际参与研究对象 的日常生活,“参加”到 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在日 常过程中进行观察
(一)本能论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其中 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 的本能。生的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 死的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表现于 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和战争, 当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回到人的 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己的力量,使人自 虐或自杀。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道的心理内容组成, 是心理的表面层次,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 唯一能够触及的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指个人不可能 觉察的心理现象,其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 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社会、道德、 法律、宗教所不容,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联系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 和支配下发生的 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虞犯 犯罪人 一般违 法者
揭露惩治 犯罪有关 的人员 研究对象涉 及的行为人 范围
刑满释放 解除劳教 人员
监管矫 治罪犯 的人员
犯罪心理实质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
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是对事件与行动做成本效益分析 的结果。为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潜 在的犯罪者会评估行为可能的结果, 若犯罪的利益大于惩罚的痛苦就会使 犯罪会发生,相反的话则使人们远离 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是通过理性抉 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第一节:犯罪行为心理学早期发展史•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犯罪心理的根源“由邪恶幽灵引起”、“中了恶魔的结果”•苏格拉底: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善恶(面相)28•柏拉图的犯罪心理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的部分,人就不会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亚里士多德: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颅相学),诸葛亮:魏延有反骨;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近代,英国学者J.洛克“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发生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法国学者孟德斯《论法的精神》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人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犯罪•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1936年,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A.F.布朗纳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提出“情绪障碍理论”•1939年,犯罪学家E.H.萨瑟兰出版《犯罪学原理》,提出“不同接触理论”•1940年,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出版《精神病质的人格》: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1、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孟母三迁;西晋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诸子百家“人性善恶”• A.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 三 章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