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新鲜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来的12个热点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以及媒体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结合,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公共舆论与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也关注公共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空间。
探讨如何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平衡个人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模式和实践案例,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 媒体职业化与新闻道德在媒体市场化的背景下,媒体职业化和新闻道德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相关研究成果为媒体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4.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能力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增强,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学者们关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以及传媒机构在国际间的角色和影响力。
同时,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5. 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关注媒体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变迁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体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
6. 媒体认同与文化多样性中国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必然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研究成果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7. 公共议程与媒体监督在民主社会中,公共议程的形成和媒体的监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的十个新颖话题在信息爆炸和数字化快速进步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探究媒介与信息传播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
本文将介绍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中的十个新颖话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传播,成为探究的热点问题。
二、信息可视化与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来临,信息可视化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
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术,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和传播力,是探究的关键问题。
三、假新闻与虚假信息传播假新闻和虚假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如何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探究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以及应对方法,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媒介融合与传媒业进步传媒业面临着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
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步,提升传媒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关键的探究方向。
五、网络舆情和公共参与网络舆情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探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并通过公共参与增进网络舆情的良性进步,是一个重要议题。
六、挪动互联网与新闻社交化挪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社交化。
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和挪动应用实现新闻传播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七、新闻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新媒体时代,大众对于新闻素养和传媒素养的培育需求越来越迫切。
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素养教育,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
八、媒介创新与传播效果评估媒介创新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愈创造显,但如何评估媒介创新对于传播效果的贡献,依旧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
九、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是一个探究的重点。
十、政府媒体与公共话语权政府媒体在传统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在政府媒体与公共话语权之间建立平衡,确保大众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是一个重要探究课题。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一、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人们对于新闻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对于新闻产业以及传播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新闻传播和公众意见形成,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公共对话,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虚假新闻”问题“假新闻”或“虚假新闻”成为了2018年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如何识别、应对和防范虚假新闻,是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以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虚假新闻检测和过滤系统,以及建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敏感度,都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三、技术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崭露头角。
技术可以用于新闻创作、推荐和个性化推送等方面。
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探索技术对新闻产业和职业的影响,将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四、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新闻产业中的数据和信息,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和情感分析,将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公众参与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公众参与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新闻制作、如何构建公众参与的新闻传播机制,以及如何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实现公众参与,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六、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研究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并促进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七、新闻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对公众的新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如何促进公众的新闻素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传媒素养教育,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八、媒介与社会问题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研究媒介对社会问题的表达、形成和解决的作用,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新闻传播热点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短视频平台凭借其便捷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用户。
然而,短视频平台在传播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本题目将从新媒体传播角度,分析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二、题目要求1. 结合短视频平台的特点,分析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2. 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探讨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的角色与作用;3. 分析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与消极影响;4. 针对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解答思路1. 短视频平台的特点(1)内容丰富:短视频平台汇集了各类题材、风格迥异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需求;(2)传播速度快:短视频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触达用户;(3)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互动,增强用户粘性;(4)娱乐性强:短视频以轻松、幽默、搞笑等形式呈现,满足了青少年追求娱乐的需求。
2. 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拓宽视野:短视频平台让青少年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文化、观念,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②激发创造力:短视频制作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发挥创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③提高表达能力:短视频平台鼓励青少年用视频表达自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消极影响①价值观扭曲:部分短视频内容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②网络暴力: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络暴力现象严重,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③沉迷网络:短视频平台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 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的角色与作用(1)传播者:短视频平台作为传播媒介,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塑造健康价值观的责任;(2)引导者:短视频平台可以通过内容选择、推荐算法等方式,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监督者: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监管,防止不良价值观的传播。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趋势。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机遇。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考研中,关于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其传播特点、影响、社会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例如,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这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此外,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形成、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问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机构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和内容定制。
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分析视角,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偏差、算法偏见等。
考研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在利用大数据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障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
三、短视频与直播短视频和直播的迅速崛起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热门现象。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直播则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强的优势,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考研知识点中,需要关注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创作、传播模式、盈利方式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的创作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有效信息,直播中的互动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和参与度,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等。
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热点事件解析
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热点事件解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的快速普及,新闻学与传播学这一学科备受关注。
天津市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热点事件进行解析,以期为广大考研学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天津市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资源优势的凸显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新闻传媒资源。
众多国家级媒体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都设在天津,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等。
这些媒体在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为天津市的考研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而且,天津市还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其中不乏拥有强大新闻传播学科的学府,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这些学府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为考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
二、天津市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热点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涉及广泛,常常出现各种热点事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中,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传统媒体也在逐渐借鉴新媒体的特点,进行融合发展。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一直致力于这个研究领域,在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新模式、新趋势的基础上,为媒体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和扎实的理论支持。
2.公共舆论与网络治理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网络治理一直是社会热点事件中的重要问题。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治理。
通过深入分析大众传媒的传播力量、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以及公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度,为实现良好的公共舆论环境和网络社会治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3.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这一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既注重西方传媒理论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形象和传播方式的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
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一个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选题推荐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需要考虑到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社会对新闻传播的需求。
以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推荐:一、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转型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衰落,传媒机构必须适应这个变革时代。
本论文可以探讨新媒体对传媒机构发展的影响,以及传媒机构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同时,可以分析新媒体在社会传媒舆论导向中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公共舆论环境的稳定。
二、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研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本论文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社交媒体平台,深入研究其传播效果。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查,探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和用户参与度,以及用户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评价。
三、新闻传播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传媒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论文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跨文化传媒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对传播结果的影响。
可以从跨文化沟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的传媒交流。
四、网络舆论与政治传播网络舆论具有快速、广泛传播的特点,对政治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本论文可以探讨网络舆论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可以以某一具体事件或选举为案例,分析网络舆论对政治舆论的塑造和政治参与度的提升。
五、新闻伦理与媒体监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媒体伦理意识,关注媒体监管。
本论文可以探讨新闻伦理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可以通过对伦理准则的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改进媒体监管机制的建议,确保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是密切相关的领域。
本论文可以探讨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的关系和互动。
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公共关系案例,分析新闻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可以讨论如何通过新闻传播优化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
新传报道策划题目
新传报道策划题目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媒体领域的学科。
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题目:
1. “聚焦XXX: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影响”;
2.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现状与趋势”;
3. “互联网+新闻业:新闻报道的变革与挑战”;
4.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与应对策略”;
5. “新常态下的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生与互动”;
6. “数字化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7. “数字新闻的用户行为与心理分析:影响因素与实践意义”;
8.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问题与对策”;
9.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实践”;
10. “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前景”。
这些题目涵盖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信息传播、新媒体、舆论引导、媒体融合、数字新闻、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
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报道。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的十个新颖话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进步,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在不息进步和探究。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标新颖话题,它们不仅深度分析了新闻传播的现状,还为学科将来的进步提供了有益的沉思。
下面是。
一、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2018年,虚假新闻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出现的虚假新闻引发了大众关注。
中国学者开始探究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并探究提高信息可信度的方法。
二、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例如机器人记者、智能推举系统等。
2018年,学者们开始探究人工智能对新闻产业和新闻内容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三、挪动媒体与挪动新闻传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挪动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学者们开始探究人们使用挪动媒体得到和传播新闻的行为,并沉思如何更好地利用挪动媒体进行新闻传播。
四、社交媒体与社会影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舆论的重要工具。
2018年,学者们探究了社交媒体对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在重大事件和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五、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兴起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学者们开始探究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新闻传播探究和舆情分析,以及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方法和实践。
六、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不同媒介平台的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趋势之一。
2018年,学者们探究了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探究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七、网络舆论与意识形态网络时代的舆论场愈发茂盛,网络舆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深遥影响。
学者们开始探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以及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八、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传播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常态。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创新和崭新的话题。
本文从十个新鲜的话题出发,展望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媒体时代下的价值重建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价值。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实现媒体价值的重塑,成为2022年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社交媒体对公共话语权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对公共话语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研究将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公共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和尺度问题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体形式,而是集合了各种媒介手段。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流程和尺度问题,如何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规范与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
四、媒介融合与创新传播模式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22年的研究将聚焦媒介融合对传播模式的影响,以及新的创新传播模式的发展。
五、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怎样提高公众对媒体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将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六、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的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蔓延,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策略、手段和效果评估。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未来,研究将关注跨文化传播在推动民族复兴、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八、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媒体监管和自律在维护传媒生态和公共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媒体变革带来的挑战。
九、新闻传播学和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新闻传播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考研的道路上,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其热点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1、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性、个性化和多媒体融合等特点。
数字化使得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更加高效;互动性让用户能够参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多媒体融合则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
2、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
它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个人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言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优势,新媒体则在传播速度和互动性上更胜一筹。
二、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式。
1、数据新闻的概念数据新闻是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来讲述新闻故事。
它依赖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趋势。
2、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性可视化传播能够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图表、图形等形式呈现给受众,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
好的可视化作品能够帮助受众快速理解数据所表达的含义,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数据新闻面临的挑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数据新闻的关键,错误的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报道。
同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意见。
新媒体传播研究十大前沿话题
新媒体传播研究十大前沿话题谭天初令伟【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新发展,许多传播学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研究发现有十大前沿话题,分别为技术赋能、身体传播、社会化传播、推荐算法、知识传播、场景与空间、连接、新媒体治理、短视频和智能传播。
随着这些话题的深入讨论,一方面推动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正在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前沿话题;跨学科研究最近五年,新媒体传播研究呈井喷之势。
仅以“新媒体传播”来检索,2018年的论文数(402篇)是2013年(128篇)的近三倍。
那么,最近五年学术界在这方面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呢?本文聚焦学者们关注的十个前沿话题,并对此作一个分析,希望给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技术赋能近年来,技术赋能是一个热词,实际上是研究新媒体中传播与技术关系,以及背后的权力游戏。
大多研究还是停留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如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各种新媒介技术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改变新闻传播范式和底层结构,让小数据驱动新闻传播的升级转型,就能让新闻传播更加'智慧’。
”[i]然而,有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喻国明教授等认为信息技术从传播工具、渠道、媒介、平台进化为基础性社会要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权力来源,正形成社会权力的转移与转化。
因此,需要探讨关系赋权的动力机制与影响机制。
(2016)张才刚则指出:“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属性,与内容产品形态演进有着内在关联。
在揭示生产主体、生产资源以及产品形态变迁的基础上,思考新媒体平台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方式,解读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客观认识新媒体时代内容景观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ii]杜智涛、张丹丹进而考察技术赋能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技术赋能与权力相变将影响网络政治生态的演进。
(2018)从技术到权力,从媒介到社会,研究者正在不断地把研究推向更深层次,探讨技术赋能对产品形态、传媒业态、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其动力机制、演进路径和发展趋势。
200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
2005年我国的突发事件较多,新闻传播业界也经常出现新的情况,其中不少还引起社会的关注。
因而,这年新闻传播学界随着这些问题的发生讨论了不少热点问题。
但除了少数几个问题外,总体的研究深度仍然有限,人们忙于解释、说明新问题,无暇深入做学理研究。
看来,我们的研究人员需要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以便两方面都顾及到。
1.新闻职业规范问题日益彰显这年内,国内外的几起传媒事件颇为社会关注,它们是:老艺术家孙道临要求付费采访,引发关于付费采访是非的讨论。
付费采访在我国体育和娱乐报道领域已经出现。
赞成付费采访的人多认为:既然报纸要靠信息卖钱,那么被采访对象因为提供了信息而应该获得一定的报偿。
反方则认为,如果简单地把商业化原则推及到新闻采访,可能会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破坏公益性原则。
在正反方并不激烈的交锋中,一个较为中立的看法逐渐成为主导,即在某些情况下,付费采访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底线。
明显涉及公众利益的,被采访对象不能提出付费请求,而媒体付费垄断公共信息的新闻采访权则属恶意竞争,应受到谴责。
[1]美国新闻界年内先后爆出的“古兰经风波”、“深喉事件”和“特工门事件”,这些事件都涉及到“隐匿权”。
如何使用匿名信源,发达国家的新闻界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
我国已经有多篇关于消息源使用问题的文章,在匿名信源上的主要问题,是记者捏造匿名新闻来源或在新闻来源方面以保密为由故弄玄虚,这与发达国家出现的隐匿权问题的性质和背景差别较大 [4]。
2.新闻真实的老问题引发诸多的新鲜讨论2005年在新闻真实的老问题上,讨论热度不减。
因为新事件不断再现,例如“高露洁事件”、“记者断指案”、“疫苗事件”等等。
2005年4月,从国外一家小报的关于高露洁牙膏致癌的假新闻传到国内,我国的传媒从严肃媒体到各种市民媒体,均予以报道,造成一场虚幻的公共卫生危机。
研究者指出,这个小小的事件需要总结(summary)的经验在于:传媒在时效与真实之间要谨慎权衡,尽力交代原始信息源,平衡处理信息,避免含有价值判断的语言,不断填补前次报道留下的信息空白。
四新专业背景下新闻与传播课题
四新专业背景下新闻与传播课题
在四新专业背景下,新闻与传播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课题方向:
1.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可以聚焦于数字媒体的兴起对新闻业态和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价值。
2. 媒体与社会问题:新闻与传播也可以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议程如何受到媒体的塑造和传播。
研究可以探讨媒体对关键社会问题(如环境、健康、社会不平等等)的报道方式和效果,以及媒体对社会变革和政策制定的影响。
3. 跨国传媒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传媒越来越重要。
研究可以关注跨国传媒公司的媒体经营和文化传播策略,以及该行业对全球舆论、文化多样性和本地化媒体的影响。
4. 媒体伦理和道德:在信息爆炸和假新闻泛滥的时代,媒体伦理和道德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可以探讨媒体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及媒体对公众的责任和影响。
5. 新技术对新闻生产和消费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研究可以探讨新技术如何改变新闻的生产方式,以及如何影响消费者获取和解读新闻的方式。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课题方向,具体的研究课题还需要根据学科背景、兴趣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六大热点议题,揭示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并对这些趋势背后的推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热点议题包括社交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以及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下,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和互动。
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如、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正在重塑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
新闻传播教育也在转型,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行业需求。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日益凸显,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成为关键。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则需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热点议题一: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模式,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新闻的生产和消费变得更加民主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传播,几乎可以实时更新,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人性化。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新闻进行评论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种互动性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贴近民众,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
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等。
在舆论引导方面,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方面,政府和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网络红人也能够对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舆论的走向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可能会迅速传播,引发社会恐慌。
因此,如何加强社交媒体的管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建立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成为了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报道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帮助记者发现潜在的新闻线索和趋势。
例如,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经济问题。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如果基于错误的数据进行报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次,过度依赖数据可能会忽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业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自动化写作、智能推荐、语音播报等。
自动化写作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新闻稿件,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为其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
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最近一年多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平稳,较明显的热门话题有以下四个:媒介经济、网络传播、广电改革、新闻法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众传播业的全面铺开,以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业的冲击,研究的重心明显地朝向“媒介经济”这个话题,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其次,由于网络传播受到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的影响,人们反而更为关注它,因而“网络传播”依然是现在的重点话题。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势头高涨;新闻业务的急遽扩张,在新闻侵权与诉讼方面出现了较多涉及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因而新闻法治研究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鉴于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度有所回升,主要涉及的话题有:媒介本质、新闻事实、独家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自由与责任、新新闻主义、比较新闻学等,其中最为集中的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因为假新闻问题较为突出。
传播学研究在大量译著集中推出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讨论的问题涉及传播的本质、新闻叙事、议程设置、议题融合、传媒生态、跨文化传播、性别与传播、各批判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健康传播、媒介批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泛传播观念、媒介权力、广告与流行、普世伦理的广告心态、形象与传播、知识沟、社会变迁中的受众、舆论形成等。
其中新引介两种传播学理论,即1983年由W·戴维森提出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理论”、1999年由D·肖等四人(当年议程设置论的提出者们)提出的“议程融合论”。
处于新世纪初年,又是中国加入WTO年,加上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因而,各刊物都有一些回顾过去百年和展望未来的文章、讨论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文章,以及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文章,总量上比上面的几个话题少,但宣传声势很大。
关于大众传播各方面(传者、受者、市场、专题、发展趋势等等)的量化调查报告,也呈上升势头,形成一种新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新鲜话题一、和谐社会构建中消除“传媒歧视”的研究2006年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内容。
具体到传媒,2007年关于“传媒歧视”问题的文章多起来。
研究者们指出,当下新闻报道中存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问题。
这是由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经济利益的诱导,新闻工作者视野的狭窄性,人文关怀的缺失,法治观念的淡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实际上,对传媒公平正义构成挑战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理念。
在社会转型期,传媒工作的社会效益优于传媒和传媒人利益的理念,对于整体社会系统的运行有利,但对传媒的经济效益和成本不予核算,因而造成维持新闻生产运转的经济成本难以维持,持有新闻专业理念的人个人利益成本付出较高,在现实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消除传媒歧视,除了强化个人的专业主义理念外,还需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媒介制度。
①研究者们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是消除传媒歧视、实现引领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途径之一。
有的文章强调,社会和谐的追求目标应是彼此宽容、尊重少数与弱势者,不再利用强势和多数而专断。
因此,和谐的起点在话语体系中的表现应该是:实现话语权分配的公平,达成话语力量的均衡,各方话语主体都有适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
在现实中,一些社会群体成员是缺乏话语权的,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
这构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冲突的基因。
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不能完全依赖传播沟通,但传播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传播力量的对称结构无疑是有着解决问题的重大价值。
②有的文章指出:“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不仅仅涉及制度问题,还涉及利益表达渠道问题,在这一方面新闻传媒大有可为。
”还有的文章为此提出若干改进措施:拓展亲民性的信息运作方向,使新闻传媒的内容、活动平民化;对一些传媒组织“富人俱乐部”的行为偏向,予以纠正和进一步的防范;维护公平和正义的舆论引导;关注和监督社会的正义运作。
同时,对公民个人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排解和帮助,但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协助建立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对一些“伪问题”的炒作。
③二、关于“信息公开”的讨论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这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的广泛讨论。
关于《信息公开条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条例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新闻媒体的采访权,舆论监督的展开可能会较为顺利。
有的文章指出,该法规第三章第15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虽然位列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之后,但政府的法规首次把大众传媒写入政府信息公开的条款,至少预示着,记者针对政府政务信息所行使的新闻采访权变得有理有据。
④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讨论集中在该法草案修改时删除第57条和第45条的一句表述上。
有的文章从法治层面对其做出评价,认为“两个条款的删改,可视为政治理念新走向的象征,此举传达出在行政机构对信息控制权与信息公开原则的权衡中,最高立法机构最终倾向对信息公开原则的捍卫,信息公开原则在国家理念中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和最高立法层次的肯定。
”还有的文章认为这是从“事先预防”到“事后追惩”的一次媒体管理理念转变。
这种变化符合当前国际上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多以“事后追惩”制为主的通例。
⑤三、公共电视随着“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对农村和偏远西部地区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展开,公共电视成为本年广电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认为,我国公共电视中公益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电视建立的初衷是治理电视台过多过滥现象,而不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在发展中带来利益失衡现象;其专业定位常常在于某一特定层次,从而抹煞了公共价值;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中私化了“公共”因素。
⑥总之,我国电视的国营、商业属性,成为我国公共电视公益缺失短时之内难以弥补的内在原因。
关于公共电视的发展,有的文章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公道频道很多,但大多数都非真正公共性质,而是高度商业化频道。
因为数字技术给了受众选择权,可以通过收费方式突破广告商对电视的控制,从而为公共电视频道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⑦对公共电视具体实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农传播方面。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的电视公共频道是政府、企业等各方利益权衡的结果,与西方的公共广电性质有本质区别。
中国的公共电视频道与其致力于维护模糊的公共利益,不如将中国的公共频道最好办成专业的对农频道。
对农民传播要实用,贴近农民实际生活,题材选择要以本地新闻为主;写作上采用平民化视角;采访要深入地头,并要扩大农民通讯员队伍等。
⑧四、三网融合2007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在政策层面。
“多年来我国广电和电信之间的摩擦和争端都是围绕着政策和利益来进行的,其中的核心要点不在技术而是领导权。
”也有人认为,在产业运营体制上存有的障碍是通信界、计算机界与有线电视界三大产业市场化水准不一,“三网”目前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政策制定上考虑本部门、本行业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居多,对于“三网”互联互通、开放业务上考虑不够。
我国在“三网”领域维持互不准入的产业指导政策不利于推动“三网”融合,尽快取消政策的限制,在产业宏观的角度制定有助于推动融合的产业政策,是促进“三网”融合的关键。
在三网融合的具体政策上,争论较多,并没有达成共识。
特别在“对称准入”还是“非对称准入”上存有根本差异。
关于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国家广电总局科委副主任杜百川在第三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指出:“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应当是三网融合的基础,模拟电视网如果不转成数字网,就不能做三网融合,当然如果在没有进行数字化的地方去做三网融合,那就是剥夺了广电的参与权,或者说使老百姓失去了得到更廉价服务的机会。
三网融合必须真正的把三种业务同时开展,那才叫三网融合,或者说不光是一家这样做。
”⑩显然,“三网”融合将经历多网共存的一段时期,但广播电视部门的政策倾斜于三网融合也是既定的。
五、PX事件2007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存有重大环保问题的厦门市引进外资PX项目迁址。
该消息经《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厦门市民的强烈反响。
此后,市民们以各种方式加以讨论。
随即,福建省及厦门市政府尊重民意和专家意见,决定缓建PX项目。
年底,透露出迁建的信息。
此事件引来较多的学界研究者发表论文,认为这是公众与政府的积极互动,大众传媒对事件进程积极及时报道,使得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有的文章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公民社会的萌芽。
公民社会的存有,也即相当数量的有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公民的存有,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
而网络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还有的文章分析道:PX项目事件中的民众,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与公共意识。
除传统的人际传播外,手机、网络论坛等等,使意见表达有了更快捷影响更广泛的渠道。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公众都表现得相当理性,在当代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民众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有的研究者以“议题建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认为来自个人信源的信息扩散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来自专家的最初意见,往往会直接决定着受众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11就事件中政府态度的转变过程,有的研究者指出:当下社会政府执政的舆情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舆情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传递迅速,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市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使舆情压力增大。
在此种条件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抵制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应对。
政府要意识到,凡是出手的决策,都可能会产生多种舆情。
12PX事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体认同感的建构上。
有的文章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定义“我们是谁”,即“接触、认知、参与这个事件的大众有着怎样的身份认同”,进行运动中的集体认同感建构。
作者探究了大众传媒在当前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角色。
在此次运动中,媒介报道建构的身份认同,主要包括地方共同体、环保主义者、公民三方面;媒体报道对于集体认同感的建构与国家保持一致;和其它社会问题建立联系;媒介报道存有话语差异和竞争等三个特点。
13六、“传媒假事件”这年发生的几件较大的新闻业界事件,都具有“传媒假事件”的特征,即传媒参与事件的进程并报道自己参与的事件。
以这类问题为话题,引发关于新闻职业规范深入讨论。
2007年3月轰动全国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引发较多的文章讨论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媒体在此事件中,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的名义去圆一个“粉丝”接近明星的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传媒由“记录者”变成新闻事实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违反新闻的职业规范。
同月发生的“茶水发炎事件”,记者乔装成患者,将龙井茶水冒充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引发社会的道德质疑。
研究者认为,在此事件中“目的合理性不能成为不适当手段的理由”。
记者在曝光可能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记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和传媒功能的越位。
这一事件,同样属于自造自报的“传媒假事件”。
新闻的价值只能来自传媒以外的、客观存有的事实本身,传媒制造的“事实”不应该成为新闻。
14另有的研究者基于伦理学上的权变理论,认为出于公益目的记者暗访具有某种合理性。
道德权变有两个特点:一是承认准则的先在性,或者说承认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二是强调在特殊性况下准则的可变通性,这种变通仅仅对准则的暂时性背离,而且其前提是为了维护更具价值的道德准则。
作者认为,该事件出现道德问题“不在于记者是否应该采取欺骗性的采访手段”,而在于记者没能就专家“茶水发炎”的戏言做客观公正调查,“在于是否采取了‘准确’的欺骗手段。
”18七、重庆“钉子户”事件报道的反思2007年2-4月,众多传媒跟进报道重庆“钉子户”事件。
研究者们发现,在此事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偏离了正常舆论监督的轨道,把严肃的舆论监督沦为娱乐新闻。
《新闻记者》杂志针对此事组织了讨论。
论者认为,“报道的娱乐化淹没了事件本身的严肃性”。
传媒机构在此过程中,随着用词从“拆迁户”到“钉子户”、“最牛的钉子户”再到“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持续升级,过分炒作和煽情,把严肃的事情变成让大家一笑的娱乐。
有学者通过区分传媒角色,即引导者、看戏者、暸望者,指出这是“政治力量、市场利益和传媒专业诉求”的“复调”呈现;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看戏者”的媒介角色应该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