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分析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精品

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精品

XX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①摘要XX风景区是一笔宝贵的自然与人文财富。

目前我国的XX风景区开发很多是采取重利用而轻保护的开发理念和方式,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最终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例如:广西北海银滩景区从90年代开发XX以来的十余年间,由于忽视了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滨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经中科院专家的评估认为,银滩景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成本达40亿人民币;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也是如此,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污染的治理,导致70年代末期漓江水质严重污染。

20多年来,桂林市为治理水质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事实证明,XX风景区是一块兼具价值性和脆弱性的区域,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景区的全面有效保护是一个巫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全文研究立足于此,将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引入XX学科,进行XX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并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实证进行研究。

在理论上,论文首先分析了XX环境保护学研究存在的片面性,当前研究仅局限在“XX活动—XX环境”相互关系却忽视了“非XX活动—XX环境”相互关系,不利于景区的综合保护;其次论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在XX应用中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XX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合,提出XX景区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特征、作用以及基本评价流程。

其中,本研究提出的双层评价模型是特别针对XX风景区这样一种,、纂余项目:200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6105931202M07)以XX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所构建。

该模型在理论上首次从“XX业”和“非XX业”两个层面分析研究景区风险压力,符合景区环境管理和研究的实际。

在实证中,以上述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实证研究对象。

一方面,通过综合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的信息,归纳了漓江景区的水质、水量、游船、河床河堤以及多种人为因素等造成的风险压力,构建漓江景区双层风险模型并进行风险源深入分析;另一方面,论文对各风险源导致的不利效应进行表征,并采用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评价漓江景区生态风险。

林木遗传转化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林木遗传转化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摘 要 : 木 遗传 转化技 术近 些年 来得 到 了较 大的发展 , 中表 现在 转基 因技 术 和 目的基 因两个方 林 集 面 。前者 主要 表现 为 多种措施 联 合使 用 , 高了遗 传 转化 率 ; 者主要 表现 为应 用于林木 遗传 转化 提 后
的 目的基 因数 量逐年 增 多, 原 来的抗 虫基 因发展 到现 在 的 多个 目的 基 因 : 质 素 改 良基 因 、 发 从 木 花 育相 关基 因、 生长相 关基 因及 抗 污染基 因等 ; 些基 因在 不 同的树 种 均有遗传 转化 成功 的例 子 。转 这
o n t a d B e d n f F r s te a d O n me tlP a t f teM ii r f E u a in, iig F rs U ie st fGe ei n re ig o o et r e n r a na l n n s y o d c to Be n o et n v ri  ̄ o h t j y,
J ANG i — h n ,LIYu ,XUE o we 。,CUI Bi — i ,W EIBi g I Jn z o g n Nu - n n bn n
( .C le eo ilg c l ce csa d B oe h oo y,Na in l n ie rn a o a o y f rTreB ed n Ke a o a o y 1 o lg f B o o ia in e n i t n l g S c to a g n ei g L b r t r o e r e ig, y L b r tr E
基 因林木 潜在 生 态风险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 因的 水平 转移 、 因的垂 直流动及 转基 因对 昆 虫的影 响 基 基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存在和积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微型塑料制品,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被生物所消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陆地来源和海洋来源。

陆地来源包括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在风力、水流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破碎成微小颗粒;海洋来源则主要是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产生的塑料垃圾。

这些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尤其是在近岸海域、河口、沉积物等区域。

(二)赋存形态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多样,包括悬浮颗粒、沉积物中的塑料碎片、附着在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体表的微塑料等。

这些微塑料不仅在水中分散,还会在底泥、沉积物中积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危害。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误食,导致消化道堵塞、生理机能紊乱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网,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研究表明,微塑料中的添加剂、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一步增加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为了研究微塑料的生态危害,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

包括实地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生物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赋存形态、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此外,现代分析技术如显微镜、光谱分析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微塑料的检测与鉴定。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日益密集,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处于破坏的危险之中。

在此背景下,各国开始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以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而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着重探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一、生态敏感性概念及意义生态敏感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程度,包括其抵抗力、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

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针对不同干扰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并制订对策措施。

该分析工作包括生态系统评估、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敏感性分析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评估环境风险,制定措施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敏感性分析也可以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指导。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T. C. Daniel等学者提出了一个生态敏感性分析框架,包含四个评估指标: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复杂性、环境反应能力和环境稳定性。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四个指标进行解析。

1. 环境敏感性这里的环境敏感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

对于这一指标的评估,可以通过红外线、遥感等技术,来获得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地覆盖、温度等各种指标数据,从而评估出生态系统对于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

2. 生态系统复杂性生态系统复杂性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

这一指标主要从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命系统区分度和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来评估,并且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3. 环境反应能力环境反应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于干扰源的反应速度。

在评估这一指标时,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修复、补偿等特点,同时也要对不同干扰源的影响作出评估,并分析干扰源的强度和影响时长等因素。

4. 环境稳定性环境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包含抗干扰、恢复能力和稳定性三个方面。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危机也日益加剧。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将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与生物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环境污染物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LCD屏幕、印刷、烟草、环境等。

科学家们需要通过测试、分析和实验来确定这些毒物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存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交互作用等。

在环境毒理学领域,有两种测试是最常用的。

其中一种是在线性浓度下逐渐增加毒素的检测,这样就可以确定毒素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最小灵敏度及具体毒性。

另一种测试则是通过研究一种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毒素不同含量的反应来深入了解其对生物生长、发育和身体变化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来预测异物质与生物体的诸多交互作用。

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自然系统和人工干预的交互模型,进而得出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未来的变化、探究整体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作为预防措施的基础也都非常重要。

在环境污染物的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大量的环境检测数据点中,生态风险评估是一个更具实际意义的方法,因为它可将毒性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放到一边,从而将重点放在了生物多样性上。

生态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预测异物质的可生存且发育良好的环境来确定是否有危险。

该评估数据可以用于确定某些物质是否应该在特定环境中得到合理的使用,并且是否需要制定安全政策及措施,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其中,潜在风险评估是评估异物质在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潜力。

根据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定量估计是否有潜在危险,例如化学品和人工物质对食品链的影响等。

还有一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是基于风险抗性,通过评估风险抗性,来确定是否存在对特定生态系统的威胁。

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导致特定计划和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因素,从而为实施特定删除计划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合理性。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阳文锐 王如松**黄锦楼 李 锋 陈 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 要 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减小其对于生态系统或某些组分的损害程度.本文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认为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关注城市生态风险,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关键词 生态风险 风险评价 环境管理文章编号 1001-9332(2007)08-1869-08 中图分类号 F205;X862 文献标识码 A E cologica l r isk a ssess m e n t and its resear ch pr ogr ess .YANG W en 2r u,i WANG Ru 2song ,HUANG Ji n 2lou,LI Feng ,C HEN Zhan (Sta teK e y L a bora tory of Urba n and Re giona lE cology,Re 2se a rc h Ce nte r for Eco 2Environmenta l Sciences ,Chinese Ac ade my of Scie nces ,Beiji n g 100085,Chi 2na ).2Chin.J.A ppl .E c ol .,2007,18(8):1869-1876.A bstra ct :E col o gical risk is a hotspot in the presen t envir onmenta lmanage ment study ,which m ai n 2ly f ocuses on the che m ica,l physica,l and b i o logica l stressors that may da mage ecosyste m or its co mponents .E col o gical r i s k assess ment (ERA )has a great si g nificance f or m aking scientific envi 2ronmenta lmanage m ent strategi e s .I n order to lessen the da mage of ecosyste m or its parts ,and to manage t h e ecosyste m eff ective ly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the adverse ecologica l ef fects would occur and th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 et h ods ,tools and trends of ERA ,and poi n ted out t h e areas that need to be f urther stud ied .Itwas suggested that un 2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ization ,urban ecol o gica l risk shou l d be given more attenti o ns .The prospects of f urther study were d i s cussed ,based on the issues existed in current researches .K ey words :ecological risk;risk assess men;t environment manage m e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433001).**通讯作者.E 2m ai:l wangrs @rcees .ac .cn 2006207213收稿,2007205204接受.1 引 言生态风险评价是伴随着环境管理目标和环境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20世纪70年代,各工业化国家/零风险0的环境管理逐渐暴露出弱点,进入80年代后,便产生了风险管理这一全新的环境政策.风险管理观念着重权衡风险级别与减少风险成本,着重解决风险级别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风险之间的关系.生态风险评价正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的,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6],其已成为健康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0].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环境事故,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为减轻或消除由于这些环境事故带来的生态风险后果,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本文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对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以期能促进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2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内涵211 风险美国传统词典给风险的定义是:遭受损失、危险的可能性;有不确定危险、危害的因子、组分或过程[39].陆雍森[32]和胡二邦[25]认为,风险是由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所组成的概念,它由风险度(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8月 第18卷 第8期 Ch i nese Jo urna l of App lied E colo gy ,Aug .2007,18(8):1869-1876险后果(不幸事件所造成的损害)两者的乘积来表示.212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31].美国环保局在1992年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中对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定义:评价负生态效应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归结于受体暴露在单个或多个胁迫因子下的结果[57].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环境决策[48].213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目前,不同国家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环保局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过程[59]:1)提出问题;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3)风险表征;4)风险管理和交流.加拿大和欧盟则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步骤[7-9]:1)危害识别;2)剂量2反应评价;3)暴露评价;4)风险表征.H ayes[24]认为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类型太多,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他认为每一个评价应该包括5个方面: 1)严格的、系统的危害分析;2)数据、理论和模型的准备、分析.强调不确定性,在第一步中要考虑到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和导致的后果;3)基于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风险估计,它反映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水平.每一个评价终点做单体风险估计,单一的风险评价可能要进行多个终点的评价,因此可能要做多重风险估计;4)在项目的整个阶段,以有效的统计方式检验评价假设和推断的一个监测系统;5)风险的社会评价,包括重要性、持续时间、可控性、地理范围、社会的分布、背景风险和可逆性.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随后其他的一些部门和组织也建立了与此类似的方法或原则[5,17,41].在此基础上,1998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导则,对原有框架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延伸,替代了原有的框架.其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被多数学者采用.该方法的主体部分概括如下.21311问题表述问题表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评价者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的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这个阶段包括3个步骤(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风险识别)和3个方面(评价终点、概念模型和一个分析方案).2131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分析是检验风险、暴露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特性的过程,是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部分.目标是确定和预测组分在暴露条件下对胁迫因子的生态反应.不确定性的评价贯通于整个分析阶段,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描述和量化系统中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暴露和影响.不确定性的分析使得评价更可靠,为收集有效数据或应用精确方法提供了基础.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可变性参数值的估算;数量的真实值,包括数量、位置或出现的次数;数据差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包括过程模型结构和经验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1313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步,是计划编制、问题阐述以及分析预测或观测到的有害生态效应和评价终点之间联系的总结,其包括风险估算、风险描述和风险报告3个主要部分[16].风险估算是整合暴露和效应的数据以及评估其中不确定性的一个过程.估算方法包括实地观测;直接分级;单一点的暴露和效应的比较;比较综合整个胁迫2响应的关系;比较综合暴露和效应的可变性;过程模拟.3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311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到综合的风险评价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大部分是源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83年提出的框架[50].在此基础上,美国环保局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以及危害和风险评价的草案,用于保护人体健康[13].例如,1986年发布了致癌风险评价、致畸风险评价、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暴露评价、超级基金场地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等指南.1988年又发布了内吸毒物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等评价指南.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又对该框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形成了迄今风险评价的基本导则.生态风险评价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区别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综合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对象不是单一物种(如人类)所遭受的风险,而更多的关注于多个物种所遭受的风险.它强调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8].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单一,主要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870应用生态学报18卷Noss[39]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当生态变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和财富的时候,生态风险评价大部分是评价人类的风险,并力图减轻或减少这类风险;当所遭受风险的主要对象为非人类的生物或它们的栖息地时,又或者人类所遭受的风险为间接的或分散的情况时,生态风险评价就很少涉及到.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原因是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关注,要求风险评价者和管理者对于环境、非人类物种和生态系统给予更多的考虑. Troyer和Brody[53]在对美国环保局的风险评价纲要的评论中认为,美国环保局过多地专注于保护人类健康,相比之下,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但是,美国环保局正在努力调整这种不平衡.许多学者已经在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29,39,52].为了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效率,世界卫生组织(WH O)国际化学安全计划、美国环保局(U S EPA)、欧洲委员会(EC)、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进行了合作,提出要综合评价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将两者合二为一,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框架,认为两者的综合为评价结果提供了共同的表达方式,将人类和环境融为一体,提高了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以及预测能力[37,49-50].将人体和野生生物的毒理动力学和动态作对比研究,综合风险评价就能判断出环境污染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人体健康和野生生物造成风险的.综合的风险评价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环境风险管理[44].312从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中往往运用生态毒理学进行单一污染物的风险分析,在既定的实验条件下判断生物对某一化合物的反应.但在实际情况中造成风险的并非单一的化学污染物,即使是单一的化合物污染也可能有代谢物或转化为其副产物,结果可能低估环境的风险[35],并且单一的化学污染物质暴露的途径也并非单一的.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生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往往假定生物为单一暴露途径.单一物种的测试,例如慢性或急性反应测试就没有考虑到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7]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风险产生的因子看,风险也有可能是由物理因子(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或减少等)、生物因子(物种入侵等)和化学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情况中,风险可能是由多因子共同造成的.所以传统的风险评价从单因子的风险评价开始向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转移.1986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化学复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导则,表明了对多种化学物暴露所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关注[54],1989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危险废弃物超基金纲要导则,对从事化学复合物风险评价给出了可行的步骤[55],1990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一个技术支持文件,提供了关于整体复合物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之间毒性作用的更为详细的信息[56],同时也讨论了毒性相似的概念.国家环境评价中心依此发布了化学复合物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支持文件.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呼吁要从单一的化合物评价转移[12].1997年美国环保局科学政策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累积风险评价的一条政策,该政策对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58].2000年美国环保局的研究策略十分强调了对化学复合物的研究,发布了复合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价的补充导则[60].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需要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模拟,能同时评价生态系统中若干个组分的风险[51].Zandbergen[64]选取多个评价指标利用G I S对城市流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Fernandez等[18]用多物种的土壤系统MS2 3作为实验工具,对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的场地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Skaare等[46]对北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杀虫剂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认为有机氯杀虫剂对北极熊的种群状况和健康存在较大的风险.313评价工具更加模型化生态风险评价由单纯依靠生态毒理学实验工具向毒理学和模型模拟相结合转化.E fr oy mson等[15]用TR I M1FaT E模型对多介质的有害空气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空气中多种媒体污染物暴露和效应.Kar m an等[27]利用化学物危害评价和风险管理(C HAR M)模型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平台的废水排放进行了动态的风险评价,该模型基于对废水中化合物归宿的真实计算,考虑到化合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对生产废水进行了动态可能性风险评估,用于选择最经济的风险减少措施方案.N aito等[38]利用综合水生系统模型(CAS M2S U MA)评价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化合物生态风险评价.该模型对于确定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生态防护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给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提供了额外的信息.Sydelko等[51]对动态信息结构系统(D I A S)在综合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该框架将生态系统中的真实实体作为软件1871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中的/实体目标物0,用于复杂的模拟.D I A S可用于预测生态风险的范围和大小,评价在时间和经济上进行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并对基于DI A S的/目标导向的综合动态景观分析和模拟系统O O2I DL A MS0模型进行了说明.Q WASI模型用于模拟湖泊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归宿[33].威斯康星海格兰特鱼生物能Ò模型用于评估鱼类的污染物生物富集[23].314风险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涉及到如何用自然语言表述定性概念,并反映出自然语言中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常,定性评价可以用例如低、中等、高或者有、无来说明风险级别,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定量评价对于风险的精确估算.对于不同的种群,风险的大小可能存在差别,采用与其他风险种群对比的方法,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在数据和信息有限的条件下,定性评价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在数据量小的条件下,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难以估算低水平暴露的污染物.Zandbergen[64]在城市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采用了定性的标准,用无量纲表达各种评价指标的优良,以此作为风险管理者作出决策的基础依据.Cra wf or d[14]运用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成功地对由于贝壳养殖造成的Tas man ian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进行了评价,并且指出了其他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态恶化的风险级别,提出了为保护Tas mania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养殖管理计划.针对渔业养殖造成的生态系统风险,A stles等[2]运用他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定性风险矩阵对该风险进行了评价,认为在数据量有限以及对于渔业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对于渔业管理者和科学家在制定良好的管理方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定性评价对于多重风险表达不足,不能用数学运算(如相加求和)来表达.而且定性的风险评价目前至少不能满足两个重要的科学原则)透明性和可重复性.这样,不同的分析者使用同样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数据就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24].当数据、信息资料充足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风险.定量风险评价有很多优点:允许对可变性进行适当的、可能性的表达;能迅速地确定什么是未知的,分析者能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组分,从数据中获取更加准确的推断;并且十分适合于反复的评价,即风险计算)收集数据)基于事实的假设)提炼模型)再计算风险,如此反复,为如何收集数据提供了更好的思路;能通过风险2收益分析,比较可替代性的管理策略.当前定量或半定量的化学风险评价一般都用商值法,通过暴露和效应的比值来表达,即:可能的暴露浓度(PEC)B可能的无效应浓度(PNEC).比值大于1,说明有风险,比值越大风险越大;比值小于1则安全.此时各种化学物的参考剂量和基准毒理值被广泛应用[22,40,43].但是,定量的风险评价存在不/客观0的问题,即所有的可能性推断都依靠统计模型,而统计模型的选择本身就是十分主观的.即使最简单的假设检验都在试验设计和过程中存在基本的主观选择[3],另外,定量评价对于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表达也不清晰.由于种群或剂量的易变性以及毒物数据的有限,使得采用定量评价遇到很大困难,必须寻求不确定性分析.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两种方法通常被采用.目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的转换方法有:层次分析法、量化加权法、专家打分法,或者是定性分析中夹杂着一些数学模型和定量计算.4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事故风险的重视和研究工作.国家环保局1990年下发057号文件,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尤其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必须包含有环境风险评价的章节[4].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南或指导性文件[35].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6(H J/T211)93)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时,该导则也指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尚不成熟,资料的收集及参数的确定尚存在诸多困难0.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5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6(H J/ T25)1999),该评价基准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在工业企业中工作或工业企业附近生活的人群以及工业企业界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价,而且/该基准仅仅适用于工业企业选址阶段以及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发生后界区内土壤的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不适用于采矿、农田和居住用地0.为贯彻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5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6以及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6,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发1872应用生态学报18卷布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6(H J/T169) 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05年陆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说明生态风险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已经陆续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411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生态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在方法和技术上还不成熟,对此,基于国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和实践,我国学者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殷浩文[63]对水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作了研究介绍,认为生态风险评价可分为5个部分:源项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和风险表征.付在毅等[19]对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对评价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他们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步骤概括为6个部分:研究区的界定与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及风险综合评价.412建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开展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均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来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付在毅等[20]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进行了评价,以物种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干扰强度和自然度作为测量生境的生态指数,以不同的生境类型划分级别作为脆弱性指数,以G IS为工具对湿地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卢宏玮等[31]对洞庭湖流域区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对各种污染物的毒性污染指数、自然灾害指数和系统本身的生态指数、生物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肖风劲等[61]将我国的森林资源区分为7个区域,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马德毅等[34]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 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413生物生态风险、人类活动聚居区生态风险引起关注生态风险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年,很多研究者对转基因生物工程引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论证和分析[11,26-28].同时,人类活动聚居区的生态风险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周启星等[65-66]通过对城市人口疾病发病率和城镇化水平的分析,对城镇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尝试,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所引起的水污染和城镇人口密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污染和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所遭受的生态代价与风险.石璇和杨宇等[45,62]分析了天津地区土壤、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郭平等[21]对长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刘小琴等[30]将风险分为突发性风险和非突发性风险,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5讨论和展望国内外关于生态风险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从研究角度而言,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较多,对于人类聚居地的风险评价研究也多集中于化学污染物引起的人类健康风险.城市是一个社会2经济2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6],以后应该考虑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风险评价,主要是土地利用和生物入侵所产生的生态风险.2)从研究方法而言,对于化学物品的生态风险多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生物和物理生态风险的研究方法还未形成具体的评价方法,正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很多学者建议评价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采用生态完整性这一指标,但这一指标本身就含糊不清[1],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很少被采用.3)从研究手段而言,采用实验和创建模型的手段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组分不确定性的问题,尽管在不确定性处理上,蒙特卡洛模型、模糊数学和贝叶斯方法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都具有局限性,研究手段有待更新和完善.另外,风险评价中的风险标准,即风险可接受水平,由于涉及不同人群的利益,而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评价标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并实现定量表达,是今后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4)在评价的指标体系方面,生态风险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环境化合物的基准值和参考剂量数据库以及事故风险概率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尽管国内已经开展区域范围的生态风险评价,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各种评价指标繁杂,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虽然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诸如有毒化学品毒性数据库,但由于已知的化学物1873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01THE WHOLE WORLD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李立君,生于1976年,博士,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盘锦市绿色发展服务中心 李立君摘要:环境风险评价是指人类在进行各种经营生产生活中所遭受的各种危害现象,从而对人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通过对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因此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有关措施,减少环境风险的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环境风险评价水平。

关键词:风险评价,研究进展,国内外环境中图分类号:V21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101-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生态风险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对我国所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进行不断完善,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可以知道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对人类的生存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新征程。

一、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及发展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件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其中的定义主要是以事故发生率与事故所造成的后果。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其次还包括有毒化学物对于健康的损坏,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环境风险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

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美国是最早研究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国家之一。

并且美国的学者和机构都展开了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研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环境风险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环境风险的评价工作进行研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已经颁发了各项地环境保护文件,我国在2004年针对建设项目制定了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原则,但是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只是在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工作,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工作。

我国城市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进程 的推进和城 市管 理 具有 极其 重要 的 意义 。但是 ,目前 , 系 ,无需在事前 对输入和输 出之 间的映射关 系进行 描述 。BP
针对 于我国城市生态 风险预警 的研 究还 较少 。宋 丽丽 、白中 神经 网络采用最速下 降的 自学习模 式 ,通过输 出误 差的反 向
科 (2017)以鄂尔多 斯市 为例 对煤 炭资 源 型城市 的生 态风 险 传播得到相关信 息 ,据此 来调 整 阈值 和 网络连 接权 系 数 ,使
【关键 词 1城 市生态;风险预警 ;神 经 网络 【基金项 目】本 文为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重大生 态安全风 险识 别 、管控与应 急处理研 究”(编号 :14BJY022)成 果。 【作者单位 】曹曦 ,贵 州电网有限责任 公司 ;陈翔 ,河 北工程 大学建筑与 艺术 学院;魏志祥 ,王燕 ;江苏大学马克恩主义学 院
预 测 。
练得来 。到 目前 为止 ,BP神经 网络 已发 展成 为 应用 最 广 的
城市生 态风险预 警既 是城 市 生态 风险管 理 的一 个重 要 网 络模 型 之 一 ,成 为 神 经 网 络 理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BP神
内容 ,也是生态风 险预 警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对 于我 国城 市化 经网络是通过 自学 习的方式 发掘 输入 与输 出之 间的 映射关
பைடு நூலகம்
因而 对 城 市 生 态 风 险 的 防 范 缺 乏 有 效 的 支 持 。 每 个 城 市 的 的正 向传 播 ,误差 从输 出层 到输 入层 的反 向传播 ,两个 方 向
生态风 险态势存在着差异 ,但在预警 指标体 系设计 和预 警方 的信 息循 环构成 了 BP网络 。BP算 法 通过 反 向传 播来 的 误

生态养老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生态养老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生态养老风险分析报告范文概览生态养老是指在生态环境友好、社区共建共享的前提下,通过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社会环境,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养老。

然而,与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生态养老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本报告旨在分析生态养老的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1. 基础设施风险生态养老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和公共设施。

由于生态养老要求建设在自然环境中,可能面临地理条件不利、交通不便等问题,从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由于医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不足,老年人可能难以享受到及时的医疗和便利的公共服务。

应对策略:在生态养老设计和规划阶段,需重视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规划。

要选择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确保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同时,配备充足的医疗和公共设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2. 社会支持风险生态养老强调社区共建共享,但社会支持风险可能影响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参与度。

老年人可能面临社会孤立、缺乏家庭照料和情感支持等问题,对心理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老年人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服务。

此外,推动家庭养老模式,鼓励亲子关系,减轻老年人在社会上的孤立感。

3. 环境风险生态养老的一大特点是依托于自然环境,但环境风险可能对养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可能破坏生态养老项目的基础设施,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活条件的恶化。

应对策略:对选择生态养老项目的地理条件进行严格评估,避开自然灾害多发区域。

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确保老年人在面临环境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支持。

4. 经济风险生态养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而经济风险可能导致养老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

例如,养老服务的费用可能超出老年人的承受能力,经济不稳定可能导致资金来源断绝。

应对策略: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养老服务的可负担性。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养老项目,减轻政府负担。

同时,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来源。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污染和风险。

为了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进行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是指任何对海洋生物和水质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常见的海洋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船舶废弃物、石油泄漏等。

这些污染物会改变海洋的生物群落结构、激活有毒化学物质、导致富营养化和缺氧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海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

它不仅能提供对海洋生态健康程度的客观评价,还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评估中的主要步骤包括问题识别、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四个方面。

在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来源于各种渠道,包括实地采样、遥感监测、模型模拟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海洋污染的来源、分布和变化趋势,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此外,在评估风险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全面分析和评价风险。

除了传统的评估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研究中。

例如,生物标志物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特定化合物来评估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

遗传学和生态转录组学技术则能揭示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的遗传和表达水平的影响。

同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处理海洋大数据,提供更精确、快速的污染和风险评估结果。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和多样化,评估工作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跨部门协作。

其次,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相比,数据获取和监测更加困难,尤其是在边远海域和深海区域。

此外,多个污染源的排放和多种污染物的叠加效应也增加了评估工作的难度。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纤维等,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

由于其尺寸小、难以降解的特性,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及其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地排放、河流输送、海洋漂浮等。

其中,陆地排放主要来自于个人护理品、洗涤剂、工业废水等;河流输送则来自于沿岸城市的污水排放及农业活动;海洋漂浮则包括海洋运输中船舶的泄漏及海面风化等。

这些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中广泛分布,从河流湖泊到海洋,甚至地下水系统都有其存在。

(二)赋存形态与特征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形态多样,包括颗粒状、薄膜状、纤维状等。

其特征包括尺寸小、密度低、表面吸附性强等。

此外,微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因此在水环境中的赋存时间较长。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误食,进而对其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塑料还会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微塑料的广泛分布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首先,微塑料的积累影响了水体的透明度,降低了水生植物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其次,微塑料的吸附作用还可能改变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加剧水生生态系统的疾病传播。

四、研究方法与挑战(一)研究方法目前,研究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模拟等。

现场调查主要通过对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的采集和鉴定,了解其分布和赋存情况;实验室分析则通过化学和物理手段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模拟则用于预测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发展现状为根据,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展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进展与展望人们在实际生活期间,自然生态系承担着供给物资与生态服务等功能,其自身的构造与作用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但在人类社会发展期间,使得各区域自然生态受到不同的影响,致使生态风险的发生,对其进行科学对人们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只有通过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才可对生态风险进行避免与控制,因此其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一、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一)明确评价目标在区域性生态评价基础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逐渐形成,致使当前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研究目标与区域性生态评价较为相似,通产为行政区域、城市区域以及流域等,其中一些也针对资源开采、自然保护区域以及主要风险控制区域等研究。

同时随着景观生态知识在道路生态影响分析中的运用,促进了道路生态知识与景观生态知识融合的研究目标。

结合各种生态危险源与景观分布以及生态流程的众多条件下生态风险可分为:其一,景观整体分布对生态流程造成影响风险,其没有较为固定的风险源。

其二,景观整体分变化对生态流程造成影响风险,例如生态湿地出现变化对生态造成影响。

其主要以相应的景观分布改变为风险源。

以人为活动区域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较少针对各种自然区域进行分析,其与生态知识认为人为活动对自身生态影响以及主要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其中以对沿海地区、沙漠化区域、湿地等较为脆弱并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具有较强相应的生态风险评价应更为深入的进行研究。

这些生态区域温定性较弱、完整性较为缺失、自主恢复性相对较差,在人为等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以,这也是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土壤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土壤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土壤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0-23T19:51:17.338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0期作者:李坚[导读] 摘要:众所周知,土壤容易汇集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通过大气和水体进行迁移传递。

广东贝源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摘要:众所周知,土壤容易汇集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通过大气和水体进行迁移传递。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同时,人类活动也是环境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原因。

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而暴露于人体,其中,偶然经口摄入土壤是主要方式之一。

当人体摄入土壤后,达到人体消化系统,溶解在胃肠阶段的重金属量与土壤重金属总量之比称之为生物可给性。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壤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和风险评估进行研究,详情如下。

关键词:土壤污染物;生态毒理效应;风险评估引言近年来我国使用塑料薄膜覆盖面积迅速增加,每年近70万吨低密度聚乙烯地膜投入使用,但农田地膜回收率却不足60%。

除了农用地膜残留导致土壤微塑料污染外,污泥农用、大气沉降也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众健康,从源头上识别并防治污染导致的耕地质量退化已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文系统开展土壤微塑料和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估提出科学展望。

1微塑料对土壤物理环境的影响微塑料在土壤中降解非常缓慢,可能达上百年之久,并作为土壤的外来组分改变土壤物理特性。

通过向肥沃的砂土中添加微塑料后显示:培养5周后,4种不同暴露量(最高达2%)的常见微塑料(聚丙烯纤维、聚酰胺微珠、聚酯纤维和聚乙烯碎片)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分动态,并且聚酯纤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聚酯纤维含量的增加,土壤持水量也相应增加。

与此类似,壤质砂土中添加聚乙烯、对苯二甲酸聚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微塑料,土壤容重降低,但根际土壤容重、持水量均增加。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微塑料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

这些尺寸极小的塑料碎片(通常指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由于其极低的降解性,容易在水环境中大量积累,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以及其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广泛,包括个人护理产品、塑料制品的微小碎片、塑料微珠等。

这些微塑料通过污水处理厂、河流、海洋等途径进入水环境。

在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广泛,从深海到浅海,从海面到海底都有其存在。

在淡水环境中,河流、湖泊、水库等也是微塑料的主要赋存地。

(二)赋存形式水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悬浮、沉积、附着等形式存在。

其中,悬浮在水中的微塑料可能会被水生生物误食或通过生物链进行传播,对生物产生潜在影响。

沉积在底部的微塑料则可能对底栖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危害。

微塑料可能被水生生物误食,导致其消化系统堵塞,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对生物体产生危害。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生物产生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例如,微塑料可能破坏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改变水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水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成果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采样分析、实验室模拟、野外实验等方法研究微塑料的生态危害。

在采样分析方面,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水样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实验室模拟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条件,研究微塑料对生物体的影响。

在野外实验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危害。

这些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微塑料的生态危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环境风险管理

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环境风险管理

区域治理DETECTION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环境风险管理铁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汤秋云摘要:城市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面对常见的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相关部分要提高重视。

生态环境风险的危害较大,必须明确风险类别和管理目标,在科学的管理手段下,获得良好的生态风险规避效应。

本文在分析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环境管理风险时,从生态环境风险识别、风险类型和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展开研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4-0080-0001一、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一)基本原则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上应基于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坚持定性结合定量,动态结合静态,体现风险源的影响,突出地区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厘清各层次间的关系。

基于此构建起动态化生态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保证数据的可测量性。

(二)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上需要充分考虑到综合性风险因素,如:风险源驱动因素、自身特性因素、环境受体状态等。

在生态环境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建构上其结构分为三个层面,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其中目标层展现风险源实际状况;准则层展现的是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构建依据,也就是“驱动力——压力——状态”。

基于对上述风险因素的分析,可对生态环境风险识别指标的变化状况进行筛选。

二、常见的环境风险类型(一)环境质量风险生态环境风险中最为突出的风险类型就是环境质量问题,这也是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性威胁的因素。

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业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

农业发展中秸秆焚烧也会形成大量烟尘颗粒,引起环境污染。

一系列自然灾害也是环境质量风险的重点,如雾霾、沙尘暴、泥石流、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弱、河海生态功能弱化等自然生态灾害是自然范畴下的环境质量风险类别。

(二)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

毒害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毒害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mo e b u o i olt t ,a d d srb s te d v lp n i ain o RA mo es frh a y measa d o gnc d la o t xc p l a s n e c e h e eo me ts u t fE d l o e v tl n ra i t un i t o p l tns Moe v r h uh r o ae te mo ue n e tr so e ea rv n ER mo es n u ol a t. u r o e ,tea tos c mp h d lsa d fau e fsv r po e A d l ,a d s mma z r l i re te a piain a d d f in yo eE A d es na dt n o rp sl fte E d e td n e eo — h p l t n e ce c ft R mo l.I d i o ,s mep o aso RA mo ls ya dd v lp c o i h i o h u me tae po ie a e n tea ay i o ersac i cin a d te d o n rvd d b sd o h lss ft e r h dr t n rn f r n h e e o ERA mo e n C ia d l hn . i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专 项 资 助 项 目(x 20 1_ 3 z_ 0 90 2 )
收稿 日期 :0 l o 2 2 1 — 5— 5 修 回 日期 :0 1 5— 8 2 1 一o 2
生 态 风险 评价 在 2 O世 纪 8 0年 代 由安 全 风 险 和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进展论文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进展论文

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

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环境风险控制工作成为环境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环境风险理论日趋成熟,相关学者针对环境风险性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基于环境风险理论,从理论分析和评价模型两个角度讨论了有关研究进展,最终针对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理论风险性分析评价方法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间接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而且加剧了对人体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体现了我国在环境预警和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漏洞和隐患。

2005年11月发生在吉林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爆炸致松花江污染事件造成2人重伤,21人轻伤,5人下落不明,并引发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其污染带甚至扩散至俄罗斯境内。

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致使龙江镉含量最高超标80倍,造成龙江河宜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不同规格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涉及养殖户237户,下游柳州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纵观此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其原因之一均为对各类环境风险缺乏风险性评估和监管。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风险问题,我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法规文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八五”发展计划就将重大危险源控制列入其中,旨在从源头调控环境风险,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多部委先后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质量核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明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控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提出初步的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与筛查工作。

生态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研究

生态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研究

生态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生态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生态灾害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恶化、资源减少以及人民健康受到影响的事件,包括洪涝、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多种形式。

而生态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研究就是对生态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环境、资源及人力的安全。

一、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生态灾害会给环境及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不同的生态灾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不同生态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风险评估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家庭、企业、社会及国家等单位发生某一灾害的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该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其危害程度。

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就是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一定的防治措施。

二、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法通过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扩散的程度、灾害带来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后果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预警、监测、应对方案等。

这种方法在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效果显著。

定量分析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种方法通常会将生态灾害的影响分析与概率统计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灾害的原因、时间、空间、程度、频率等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危害程度,进而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

除了定量分析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采用GIS等软件工具,通过对历史灾害的数据和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更为精准地预测生态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靠近实时的追踪和监测生态灾害的情况。

三、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践与展望在我国,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灾害的发生很常见。

为了防范和治理生态灾害,自1998年以来,我国就开始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旨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进展作者:杨孝伟张鑫刘月霞洪礼江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4期摘要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分布广泛、污染持久、生态风险较高等特点,目前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更好地防控微塑料污染,整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生态系统风险研究相关进展,从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迁移特点、生态风险及治理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比较微塑料污染目前的治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土壤微塑料污染的严重性,提出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微塑料相关的未来研究方向及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塑料;污染来源;土壤;生态环境效应;污染修复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41塑料因化学性能优良、制造成本低、质量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但由于滥用和回收机制不完善,流入环境中的废弃塑料经过物理破碎、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等方式被分解为微塑料,即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1]。

调查显示,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污水的排放及垃圾的填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会加剧土壤微塑料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在多地的土壤中都已经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我国部分地区微塑料污染情况如表1所示。

1 土壤微塑料污染来源土壤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系统、农业生产过程和交通系统等。

调查显示,垃圾填埋场中约1/2的塑料垃圾会由于机械运动和垃圾渗透液分解形成微塑料,并且通过沥滤液迁移到周围的环境中,每千克普通垃圾中微塑料的数量最高可达85 000个。

工业排放的废水中也会掺杂大量的塑料,再加上没有良好的隔离措施,导致其渗入环境中。

我国28家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微塑料的调查结果显示,样品中的微塑料含量最高达56 386个·kg-1,平均含量为2 2700个·kg-1。

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也是加剧土壤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薄膜厚度通常只有6~20 μm,其中80%采用易破损的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由于回收率低且废弃后无处理措施,薄膜一旦进入土壤将长期存在并逐渐分解成微塑料[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寇俊卿(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文章编号: ( )生态风险分析及研究进展寇俊卿 , ,张海涛 ,杨德五 ,王跃明( 河南科技大学数理系,河南洛阳 ; 兰州大学数学系,甘肃兰州 )摘要:介绍了生态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综述了生态风险分析在促进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态风险分析;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风险分析是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 ]。

生态风险分析( )是生态学与金融数学相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主要利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生态学的机理和机制,对区域生态系统特别是脆弱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 ]。

生态风险分析研究是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生态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

生态风险的内涵与成因生态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受到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对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植和美学价值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状况。

生态风险可定义为在生态实践活动中引起的不利于人们生活及生物生长繁衍的可能性,即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不理想事件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定量可表示为上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风险函数[ ]:! "(#,$)其中#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为事件产生的后果。

生态风险的成因包括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和人们生产实践的诸种因素[ ],其中自然的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包括市场、资金的投入产出、流通与营销、产业结构布局等;人类生产实践的因素包括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产出的生态风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风险等。

当前,生态风险问题在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中尤为突出,如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中,资源贮量耗损率、资源利用方式与对策、资源价格和投资形式等的确定,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因而需要进行风险决策分析。

生态风险分析的研究内容 生态风险的辨识生态风险的辨识着重分析人们在行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对生态系统的负作用或影响,研究以下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哪些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风险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先进管理技术,一些地区盲目垦殖、资源过度利用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风沙淹没农田、环境污染严重,随之引起酸雨的危害,使得生态系统功能衰退,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生态领域和宏观生态的失衡,还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失衡。

第 卷第 期年 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 )由于生态风险辨识旨在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并做出对其后果的定性而非定量的估计,又由于一些危险的滞后性,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或因果关系论证得到证实(如:污染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因此,风险辨识一般通过专家征询的调查方法(德尔菲法)[ ]来研究有关问题,简单的风险辨识也可用概率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法。

!"!生态风险评估图#生态风险评估框图生态风险评估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地确定危害对人类和生物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也即是对风险进行测度,给出某一危害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

因而,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其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受时间影响的范围及危害的人群和生物种群,根据事件的特征分析影响的持续性、可测性、可控性及风险的调控机理,明确一定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的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如:经济损失,人体健康的危害,生物种群的减少甚至灭绝等。

生态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某种危害导致的负效应的科学评价,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生态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图 所示 个主要步骤,即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和风险特征化。

( )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形成是确定生态风险评估的范围和目的的过程。

评估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定义或选择评估的生态终点( )。

生态终点是风险源引起的非愿望效应。

如:杀虫剂引起的鸟类死亡,酸雨引起的鱼类死亡。

( )分析过程图!暴露量评估步骤有了明确的生态终点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分析方法及收集有关的数据。

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所用模型或建模方法。

分析过程包括风险源评估和生态效应评估。

前者是对灾难本身的特征评估,常采用图 所示的暴露量评估,它是确定或估算暴露量大小、频度、持续时间和暴露途径的方法。

有许多已建立起来的模型可以选用[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对风险源的特征进行描述估测。

生态效应评估是定量地确定增加某种危害物的暴露强度而引起的生态效应的强度及频度加强的过程,也称为剂量———反应评估或毒理学评估[ ]。

效应评估确定了危害物的暴露强度与生态终点间的关系,先要进行毒理试验以确定不同暴露浓度和各种持续时间的组合对所考虑的生物指标(如死亡率,生长速度等)的影响,再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统计模型或数学模型,最后用得到的模型模拟图$效应评估过程示意图生态终点对风险源暴露强度的效应水平[ ],如图 所示。

( )风险特征化风险特征化是将风险源评估与效应评估综合起来,总结危害物导致的生态危机的过程。

具体包括:!总结对风险源评估的结果。

"对风险定量化。

若风险源由多个组分组成,则先对每一组成的研究对象的风险定量化,再综合各种风险源组成对同一研究对象的风险,即总的效应风险。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年!对生态评估的不确定性评估。

风险表征常用的方法有商值法、外推法和空间分析法[]。

商值法要首先为保护某一特殊受体设立参照浓度指标,然后与估计的环境浓度()进行比较,超过参照浓度的被认为具有潜在风险。

一般可以选择基准值、现行(或拟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或毒理学指标作为参照浓度的指标,也可以人为地按经济利益或自然保护价值确定浓度值。

为了安全起见,常在参照浓度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一个修正系数,如评价系数、非确定性系数或安全系数。

外推法[]常用于三个方面:根据结构的相似性或分类地位的亲属性,从一种化合物或生物外推到多种化合物或生物;从实验结果外推到野外实际状同;从种群水平等较低层次外推到生态系统的较高层次。

空间分析法[]是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分析研究,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完成的,该方法是在生态风险系统采样的基础上,计算得出试验半变异函数,然后进行试验半变异函数的拟合,在理论半变异函数拟合中,由于球状模型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因而生态风险空间结构分析主要是基于球状模型求得的计算结果。

生态风险管理生态风险管理是指对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应采取何种对策与行动,是一个决策过程,管理者或决策者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影响其他社会价值的情况下减小这种风险。

美国科学院给风险管理下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选择各种管理法规并进行实施的过程。

它是管理部门在立法机构的委托下,在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经济和工程等方面因素之后,制定、分析并比较各种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对某种管理因素做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在对方案进行选择时,要同时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和控制费用的合理性进行效益———代价分析。

”图是确定某一风险是否可接受的风险管理过程。

管理者或决策者要决定这种风险是否可接受,还是需要减小或阻止,要考虑最可能的生态效应及其分布,以及最严重的效应。

在决定这种风险是否可接受的过程中,决策者除了考虑来自生态风险评估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外,还需要考虑社会、法律、技术及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由于生态风险评估中的生态终点可能各种各样,对风险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界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人为因素在最后的决策过程起更大的作用[]。

目前逐渐建立的一些生物(如濒危种、稀有种等)保护法,以及环境保护法,将对生态风险管理提供可依赖的标准[]。

生态风险分析研究的发展方向生态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某种危害导致的负效应的科学评价,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做出贡献,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并且对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今后生态分析方法的发展重点将继续强调对非确定性的处理,加强对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风险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改进,建立在定量概率论基础上的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在区域或景观水平上寻求有限的生态调控方法[]。

图是一个完整的风险定量分析或评价程序。

图风险管理图示图风险定量分析通用程序・・第期寇俊卿等:生态风险分析及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胡三邦 环境风险评价[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沈英娃,曹洪法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简述[ ] 中国环境科学, , ( ):[ ]曾辉,刘国军 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 中国环境科学, , ( ):[ ]李自珍,何俊红 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模型及应用[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 [ ]李国旗,安树青 生态风险研究述评[ ] 生态学杂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