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重点知识总结
心电图考试重点总结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心动周期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心电向量:具有强度及方向的电位幅度心电综合向量:由体表采集的心电变化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综合的结果心脏综合电位强度:心肌细胞数量;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距离;电极方位与心电向量角度窦房结: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起源,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界崎上方的心外膜下1厘米,呈扁椭圆形。
结间束:结间束是心房内联系窦房结与房室结的特殊传导纤维。
结间束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结是心房与心室之间激动传导的连接部。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量变化,通过人体导电组织和体液,在身体表面的反映。
心电图是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的心脏电活动的表现。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 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标准导联:I 、n 、m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 、aVF胸壁导联:V1〜V6、V7〜V9及V3R 〜V8R心电图的形成及正常心电图P 波:• 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正常人P 波时间小于0.12s• 波幅肢导联不超过0.25mV ,胸导联不超过0.2mV• 波形小而圆钝• I 、II 、aVF —绝大多数直立;aVR —倒置;aVL 一有时直立,有时倒置;VI 、V2一可能直立,可能双向;其它胸导联一小而直立P -R 间期:• 12导联中最先P 波开始至下一组最先出现QRS 波群开始的时间• 正常窦性心律「一R 间期介于0.12〜0.20sQRS 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房室结窦房结— PR 间期Q 心电图及其导联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束支 希氏束•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而后高尖向上的波是R波,最后向下的波是S 波。
•振幅较小用小写,如q、r、s;幅度较大用大写,如Q、R、S•QRS 波历时0.06〜0.12s。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脏的电信号是由心脏内的起搏点和传导组织产生的,经过心脏的各个部位传导,最终到达身体表面。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些电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的变化。
心电图的记录通常包括三个导联,即Ⅰ、Ⅱ和Ⅲ导联。
Ⅱ导联是最常用的一种导联,它记录了从右肩膀到左腿之间的电信号。
这些导联的记录结果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情况以及心脏肌肉的缺血情况。
二、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心电图的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是心房收缩的电信号,QRS波群是心室收缩的电信号,T波是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正常心电图的P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
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
T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的心电图异常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正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
心电图可以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3. 心室肥大:心室肥大是指心室肌肉增厚,导致心脏功能减弱。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室肥大的特征,如QRS波群增宽、ST段压高等。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室肥大等疾病。
除了临床应用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探索心脏的工作机制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师可以利用心电图来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学知识。
五、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身体放松:心电图记录需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肌肉活动对记录结果的影响。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1. 心电图的历史心电图是由荷兰生理学家恩斯特·亨利柏肯宁在1903年发明的。
他发现了用金属电极在人体表面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并且观察到了心电图上的不同波形代表不同的心脏功能。
这一发现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手段。
当心脏肌肉收缩时,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电流,这种电流可以通过放置电极在人体表面来记录下来。
人们通常将电极放置在胸部、手臂和腿部,以便记录到全面的心脏电活动。
这些电活动可以被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功能和异常状况。
3. 心电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异。
体位、情绪、肌肉活动、呼吸、药物等都可以对心电图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 心电图的波形解析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P波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间距和时程,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潜在的异常情况。
5.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评估心脏功能状态,监测心脏健康状况,并且可以用于指导心脏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筛查潜在的心脏疾病,如进行体检、手术前评估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6. 心电图的不足尽管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心电图只能反映瞬时的心脏电活动,无法反映心脏的持续性变化;其次,心电图对潜在的心脏病变的诊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7. 心电图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护士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士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脉搏节律、传导系统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对心脏病和其他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临床护士,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提升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护理能力。
本文将从心电图基础知识、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和疾病相关的心电图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础知识1.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检测心脏生成的电信号而获得的一种图形记录,这些电信号源于心脏的起搏点和传导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经过传导系统的传递,最终引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信号的变化,通常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
2. 心电图的标准导联心电图包括标准导联和非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是指I、II、III、aVR、aVL和aVF六个导联,它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将电信号记录在身体表面上的。
而非标准导联则包括胸导联和肢导联等,用于更具体地观察心脏的电活动变化。
3. 心电图的检查步骤心电图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脱掉上身衣物,然后由技术人员在患者的胳膊、腿和胸部贴上电极,接着患者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以免影响心电图的准确性。
整个检查流程需要持续几分钟,待心电图记录完成后,医生可以根据记录的波形来分析患者的心脏状况。
二、常见的心电图波形1. P 波P波代表心脏的房上性除极,通常呈现为正向波,代表房性激动,其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左右。
2. QRS 波群QRS波群代表心脏的心室除极,通常包括Q波、R波和S波,代表心室内的激动和除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0秒之间。
3. T 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通常为正向波,代表心室肌肉的复极过程。
T波通常比P波和QRS波群的持续时间更长,通常在0.10秒以上。
4. U 波(部分心电图有)U波是一种较小的波,通常出现在T波之后,代表心室肌肉的延迟复极。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播到外部,并被心电图机器捕捉和记录下来。
2.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用来捕捉特定的心脏信号。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它们可以提供心脏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信息。
3.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上的变化,通常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隔,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心电图的准备在进行心电图记录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
其次,患者需要脱掉衣物,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贴上心电图电极。
2. 心电图的操作心电图的操作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他们会在患者的身体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并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
记录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呼吸,并避免移动。
3. 心电图的记录一旦心电图记录完成,操作人员会对记录进行检查和保存。
心电图记录可以以纸张打印输出,也可以保存成电子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检查。
三、心电图的解读技巧1. 心电图的基本节律在进行心电图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基本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应该包括P波、QRS波和T波,并且它们的形态和间隔应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除了正常的波形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增宽、QRS波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能代表着心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最后,需要将心电图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有些心电图异常可能并不代表着严重的心脏问题,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可能患者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症状。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原理和技术1. 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脏器,它的收缩和舒张都是由心脏特殊的电活动引发的。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是由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然后依次传导到心房、房室结、束支系统和心室。
心电图记录了这一系列电活动的变化,包括心脏收缩时的“QRS波群”和心脏舒张时的“T波”,从而可以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2. 心电图的技术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然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而得到的。
通常使用12导联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标准的I、II、III导联,副导联(aVR、aVL、aVF)、胸前导联(V1-V6),以及特殊导联(V7-V9)。
通过这些导联的组合,可以全面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二、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的主要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距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状态和病变。
2. 心电图的节律心电图的节律可以分为窦性节律、房性节律、室性节律和其它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应该是窦性节律,但是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出现房性节律或室性节律。
3. 心电图的标准化心电图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心电图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标准化的心电图应该包括所有的导联,使得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
三、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1. 心率通过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患者的心率,这对于诊断心律失常等疾病非常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应该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心律情况,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和节律情况。
3. 心肌缺血心电图还可以用来检测心肌缺血的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心电图可通过ST段的变化来反映心肌缺血的情况。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是由心脏肌组织构成的,在心肌细胞内存在着电生理活动。
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具有自主舒张与自主收缩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心脏电生理活动主要有心脏起搏及心脏传导两个过程。
心脏的起搏活动是指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即窦房结,在一定频率下发放冲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从而使心脏肌肉收缩;而心脏的传导活动则是指这些兴奋电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
正常心脏电路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束支→心室肌的方向传导,这种传导活动形成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是通过体表获得的一种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表贴上多个导联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电压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成图像,即心电图波形。
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的起搏、传导及复极等电生理活动。
二、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心电图的特征参数。
1. 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波一般有正负两个波峰,其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0.25mV。
2. QRS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QRS 波一般为三个波峰,其中Q波、R波和S波。
其中Q波是向下的,R波是向上的,S波是向下的。
QRS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1.5mV。
3. T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复极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舒张的电活动。
T波一般是正向的波形,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0.16秒至0.24秒,振幅不超过0.5mV。
4.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据此进行心律的分类。
5. 异常波形: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包括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各种心脏传导阻滞等。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及其参数,通过检查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并根据波形的异常情况进行疾病的判断。
心电图总结归纳
心电图总结归纳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测量心脏的电信号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而得到的一种图形,它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工作情况。
心脏电信号由起搏细胞产生,在心脏各个部位传播,最终使心脏收缩。
心电图记录了这些电信号的变化,由心电图师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与特征1. P波:P波是心脏收缩的起始信号,代表心脏的房性起搏点发放冲动和心房除极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正常形态,且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过程,包括Q波、R波和S 波。
其中,R波为QRS波群中最大的波,Q波和S波为QRS波群前后的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呈现典型的形态和时间,反映了心室的除极过程。
3.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过程,是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一种电信号。
T波形态和时间发生改变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心电图异常及意义1. 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表现为心跳节律不规律,可能是由于心脏起搏点异常或传导系统受损所致。
心律不齐可分为房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律不齐等,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
心电图上可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房电活动不规则,R-R间期不规则,QRS波群呈不规则间距。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四、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判断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是否正常,心肌是否缺血、缺氧,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导联在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图形,通过观察波形和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结合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从导联、波形和常见心律失常等方面对心电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导联心电图采用导联技术记录心脏电活动,导联的选择对于心电图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标准导联包括Ⅰ、Ⅱ、Ⅲ导联、aVR、aVL、aVF导联、V1-V6胸导联。
这些导联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有助于对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Ⅰ. 标准导联1. I导联:将右手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手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2. 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3. I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肢体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信息。
Ⅱ. 颈肢导联1. aVR导联:将右手电极与左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前后的电压变化。
2. aVL导联:将左手电极与右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左胸侧的电压变化。
3. aVF导联:将左脚电极与右手和左手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下部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颈肢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信息。
Ⅲ. 胸导联V1-V6导联:将胸部相应位置的电极与四肢导联相连,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前后、左右变化,可提供对心脏不同部位电活动的评价。
二、波形心电图上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T波等,它们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们对常见波形进行讲解。
Ⅰ. P波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通常为正向波峰,其时间正常为0.08-0.1s,振幅不超过2.5mm。
P波异常往往反映心房内传导障碍或者心房增大。
Ⅱ. QRS波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过程,是心电图上的最大波,其时间正常为0.06-0.1s,振幅应大于0.5mV。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电活动是由心脏内的特殊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具有自主性和兴奋性,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兴奋传导过程,从而使心脏肌肉产生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是将这些电活动转化为图形记录的一种方法。
心电图的测定原理是利用导联电极捕获心脏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示。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连续心电监护两种形式。
1. 标准12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包括四肢导联(I、II、III、aVR、aVL、aVF)、胸导联(V1、V2、V3、V4、V5、V6)共12个导联。
通过这些导联可以综合地观察心脏在三个空间方向的电活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2. 连续心电监护在连续心电监护中,通常选择和安放心电图电极,将导联的信息即时地传送到心电监护仪上,并且将连续的心电波形显示在监护屏幕上,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特征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情况,并对心脏病变进行初步诊断。
1. P波P波是指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收缩激动。
P波通常应呈现尖锐、均称的波形,其延迟和增宽往往与房性心律失常有关。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室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室壁肌肉的激动。
QRS波群通常由Q波、R波和S波三部分组成,其波形的高低和时间规律性能够反映心室内传导系统和肌肉的激动情况。
3. T波T波是指心室肌细胞的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舒张激动。
T波通常应呈现圆顶、对称的波形,其形态和位置的改变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关。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医护人员在观察心电图时应该注意波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情况。
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协助诊断心脏病变、评估心脏功能、指导治疗手段等。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1.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由一组肌肉组织组成的,这些肌肉组织在心脏搏动时会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在体表上通过皮肤传导,形成心电图。
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可以记录下这些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到心脏的电活动图形。
2.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形组成的,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出心脏的工作状态和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
3.心电图的导联和位置心电图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联位置来记录不同的心脏电信号。
常见的导联有12导联和3导联。
12导联是指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上放置12个不同的导联电极,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心脏电信号;3导联是指将3个导联电极分别放置在胸部和四肢,记录下心脏在三个方向上的电信号。
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其次,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如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的变化,如在做体力活动或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的差异等。
5.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他们可以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工作状态和是否存在异常。
他们可以根据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间期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充盈状态。
以上是对心电图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临床上,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心电图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脏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电图重点知识总结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3)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二、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与心电图形成学说:极化状态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心电图的波形○电偶学说: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图心电图○电偶: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组成一个整体。
○心电向量:既有强度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第一次投影三个平面:额面、横面、失状面○第二次投影○心电图各导联○标准十二导联系统(一)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面情况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二)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包括:V1、V2、V3、V4、V5、V6第第一次投影第三个平面第第二次投影第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二)心率的测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范围:正常(-30 ~+90 °)左偏(-30 ~-90 °)右偏(+90 ~+180 °)不确定(-90 ~-180 °)△心电轴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心电轴的简单的目测法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P波△位置:P波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形态:光滑圆钝,可有轻度切迹。
△时限:<0.12秒△电压:<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方向:窦性心律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即PtfV1 :V1导联P波双向时,其负向波。
正常人PtfV1>-0.04mms(负向波的波幅与时间的乘积)○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QRS波群△代表: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限:0.06 ~0.10秒<0.12秒△波形:–Ⅰ、Ⅱ、V4 ~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q波<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QRS波群(续)△电压:–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Rv5<2.5mv Rv5+Sv1<3.5mV(女)Rv5+Sv1<4.0mV(男)–Rv1<1.0mV○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护士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
护士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需要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正确采集、识别和分析心电图,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下面将就护士心电图入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脏是一个由心脏肌细胞组成的电生理系统,其电活动产生的电位变化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电极记录下来,构成心电图。
2. 心电信号的形成心脏电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经过传导组织传播至心脏表面,形成心房和心室除极的电流。
这些电流在体表皮肤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电压变化,即心电图波形。
3. 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和T波等波形,它们反映了心脏的不同电生理活动过程。
4. 导联的概念和作用心电图是通过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产生的电压变化。
这些电极和连接线组成了心电图导联,不同的导联记录不同的心脏电活动信息。
二、心电图采集的基本要点1. 患者准备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应松解衣服,暴露胸部和四肢的皮肤,以利于电极的接触和信号的采集。
严格按照医嘱停用影响心电图的药物,如洋地黄类、β受体阻断药等。
2. 电极的放置根据医嘱和临床需要放置相应数量的电极,通常包括四肢导联和胸前导联。
电极应贴紧皮肤,保证信号质量。
3. 心电图仪器的设置连接好导联电极后,设置心电图仪器,确定记录速度和增益的设定,并进行初始检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4. 采集心电图信号操作者应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要求,开始采集心电图信号,确保信号清晰可辨。
5. 心电图信号的储存和传输采集到的心电图信号应储存在指定的设备或系统中,以便医生进行后续分析和诊断。
部分系统还支持心电图信号的远程传输。
三、心电图的常见异常波形1. 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颤、室颤、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可通过心电图判断心率和节律的异常。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改变、T波倒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3)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二、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与心电图形成学说:极化状态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心电图的波形○电偶学说: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图心电图○电偶: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组成一个整体。
○心电向量:既有强度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第一次投影三个平面:额面、横面、失状面○第二次投影○心电图各导联○标准十二导联系统(一)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面情况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二)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包括:V1、V2、V3、V4、V5、V6第第一次投影第三个平面第第二次投影第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二)心率的测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范围:正常(-30 ~+90 °)左偏(-30 ~-90 °)右偏(+90 ~+180 °)不确定(-90 ~-180 °)△心电轴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心电轴的简单的目测法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P波△位置:P波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形态:光滑圆钝,可有轻度切迹。
△时限:<0.12秒△电压:<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方向:窦性心律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即PtfV1 :V1导联P波双向时,其负向波。
正常人PtfV1>-0.04mms(负向波的波幅与时间的乘积)○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QRS波群△代表: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限:0.06 ~0.10秒<0.12秒△波形:–Ⅰ、Ⅱ、V4 ~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q波<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QRS波群(续)△电压:–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Rv5<2.5mv Rv5+Sv1<3.5mV(女)Rv5+Sv1<4.0mV(男)–Rv1<1.0mV○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偏移正常范围:–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V3导联ST段抬高≤0.5mV○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方向: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倒置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波电压应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心前区导联的T波高达1.2~1.5mV。
△T波各种形态○Q-T间期△正常范围:约0.32~0.44秒(与心率有关)△校正Q-T间期(Q-Tc):0.44s△临床意义: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正常窦性心律•P波的方向:PⅡ直立,P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P-P间期:P-P间期的之差<0.12秒•频率:60 ~ 100次/分○一、心房肥大( Atrial Hypertrophy )○心房肥大示意图○(一)右房肥大△右房肥大的心电图特征•Ⅱ、Ⅲ、avF导联中P波高尖–电压≥0.25mV,“肺型P波”•V1、 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波直立时,电压≥0.15mV–P波双向,电压算术和≥0.20mV•P波时间正常,0.12~0.20s○(二)左房肥大△左房扩大的心电图特征•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0.12秒•P波多呈双峰型,第二峰常较第一峰大–峰间距大于0.04秒;“二尖瓣型P波”•V1导联中P波电压算术和>0.2mV,呈双向波–终末负向部分明显增宽–V1导联中P波终末电势(Ptfv1)≥ 0.04mm.s○二、心室肥大(Ventricular Hypertrophy )○(一)左室肥大△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QRS波群电压的改变–RV5或RV6>2.5mV–RV5+SV1>4.0mV(M)( F >3.5mV)–RⅠ>1.5mV–RⅠ+SⅢ>2.5mV–RavL >1.2mV 或 RavF > 2.0mV•QRS间期及R峰时间的变化–QRS间期>0.10秒–V5或V6的R峰时间>0.05秒• ST-T改变---继发改变或劳损–V5、V6、avL或avF导联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波电压的1/10–V1导联ST段上移,T波多高耸或直立•电轴偏转–常电轴左偏,大多在-10º以上–逆钟转向○(二)右室肥大△右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QRS波群电压的改变–RV1≥1.0mV; RV1+SV5> 1.05mV(重1.2mV); V1呈qR形–RaVR >0.5mV; aVR导联R/S >1–V1 R/S ≥1, V5 R/S ≤1–显著顺钟向转位,V1至V4甚至V6均呈rS波形•QRS间期及R峰时间的变化–QRS间期多正常–右室壁显著肥厚者,QRS间期>0.10秒-V1 R峰时间>0.03秒○缺血型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缺血型T波异常:–在QRS主波向上导联T波低平、双向、倒置–偶为T波对称高耸–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损伤型ST段异常ST段下移—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为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0.1mVST段抬高—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多为一过性○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特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3种ST-T变化①ST段改变②T波③心律失常④QRS低电压心肌梗死1○心肌梗塞的基本心电图表现△缺血性T波改变•最早出现的变化----缺血性T波改变•最早发生于心内膜下肌层----T波高而直立•发生于心外膜下肌层----T波倒置•Q-T间期延长----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损伤型ST段改变•ST段抬高,逐渐抬高的ST段与T波融合,形成一条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
△坏死型Q波形成•异常Q波:时间≥0.04s、深度≥ 1/4波,或呈QS 波。
•时间:心肌梗塞发生的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并可持续存在。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心肌梗死2○心肌梗死演变及分期△早期(超急性期)时间:数分钟,数分钟~数小时。
心电图表现:T波高耸直立,ST段呈斜形抬高与T波相连,QRS波振幅增高,并轻度增高。
○急性期•时间: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
•心电图表现:高耸的T波开始降低后出现异常Q波或QS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可呈单向曲线,T波开始倒置。
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缺血型T波并存。
急性期:异常Q波+损伤型ST抬高T波可直立或逐渐倒置○近期(亚急性期)•时间:数周~数月•心电图表现:ST段基本回到基线坏死型Q波由深变浅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陈旧期•时间:3~6月或更久•心电图表现:ST段和T波恢复正常T波持续倒置、双向、低平坏死型Q波可持续存在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P波的方向:PⅡ直立,PaVR倒置⏹P-R间期:0.12 - 0.20秒⏹P-P间期:P-P间期的之差<0.12秒⏹频率:60-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P波的方向:PⅡ直立, P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P波的方向:PⅡ直立, P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频率:>100次/分,但很少>15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P波的方向:PⅡ直立, P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P-P间期差异:>0.12s⏹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常见心律失常2——早搏○期前收缩(早搏)△联律间期:期前收缩与其前正常搏动的间距。
△代偿间期:期前收缩之后的长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QRS波群提早出现,期前无P波;•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性(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RonT现象:心室易颤期相当于心电图上t波顶峰偏前约30ms,无论是内源性期前收缩或是外源性电刺激容易触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房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不同•P-‘R间期:多正常>0.12秒•QRS波群:波群形态多正常•代偿间歇:多不完全性•○交界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P波:逆行性P’,与QRS波群关系不定–QRS波群之前 P’-R间期<0.12秒–QRS波群之后 R-P’间期<0.20秒–QRS波群之中(埋没),不易辨认代偿间歇:完全性心律失常3——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QRS波群:时限、形态正常,绝对整齐•心室率:160-250次/分•P波往往不易辨认--看不清明显的心房活动时,统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140-200次/分•常无P波,有P波为房室分离•继发性ST-T改变•偶发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各导联P波消失,等电位线消失;–代之以F波;–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FF间隔规整;–F波的频率一般为240-350次/分。
–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f 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频率350~600次/分;–R-R间期绝对不整;心室率多增快,但通常<16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