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磷酸铁锂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研究进展
结 构 , 一 种 锂 离 子 电池 的正 极 材 料 , 称 为 锂 铁磷 (E , 子 量约 1 0) 碳 源 , 用 流变 相 反 应机 制 是 也 P G分 000为 利
电池 。
成功的在 40℃ 合成出了橄榄石相 L eO , 0 iP F 但是在 40 0 ℃结晶度不高, 影响了电化学性能, 0 C 5 保持 1 0o 2

个 FO 八 面体与两个 L e i 八面体 和一个 P F。相, O O 四 e 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优点 : 高温 固相合成法操作及 工艺路线设计简
面体共棱, 而一个 P O 四面体则与一个 FO 八面体 e
和两个 LO 八面体共棱 。L 在 4 以位形成共棱 的 单 , i i a 工艺参数易于控制, 制备的材料性能稳定, 易于实 连续直线链, 并平行于 C 从而 L 具有二维可移动 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轴, i 性 , 之在 充放 电过程 中可 以脱 出和嵌 入 。强 的 使
过程中会产生氨气、水 、二氧化碳, 他们在炉膛内经 大, 造价也高) 或工艺较复杂的缺点。 过冷却的过程时会产生碳酸氢铵晶体颗粒而造成产 25 液 相共 沉淀 法例 . 品的污染 。此外, 氨气 的产生不利于环保, 应进一步 液相共沉淀法是先用氧化剂氧化 F ( ) e Ⅱ 化合物
增加尾气处理设备 。
池产 业 发 展 的规 律 , 论 是 材 料 , 是 电池 , 本 呈 现 a dpo l [ P weS ucs0 31. 1 3 — 3. 无 还 基 n rbe 1 o r o re 0 ,9 2 2 2 2 8 msJ ] 2 1 1
1j ah , n n a my Ma u lr , 1 f c 3 P d i KNaj ds A u wa S s ee e a. et K , q iCt E

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 e gW e UXin u , h jn P n i
( c o l f h sc n lc mm u iain E g n eig S uhChn r ll i es y Gu n z o 0 0 , ia S h o y isa dTee o o P nc t n ie rn , o t iaNo la v ri . a g h u 5 0 6 Chn ) o x Un t l
A b t a t h e e r h p o r s n L Fe O4Cah d ae il f r l h u i n b t r s r xe d sr c :T e r s a c r g e s i i P t o e m t r s o i i m o at y wa e we Th m p a i a x r s e r p r t n m eh d o a t e i e e h ss w s e p e s d p e a ai t o f o i d sr l a in n u ti i to m a k t n l ssa d c t o e m ae il r g e s f r h a t e } a s h e uts g e t d ta e id srai e ch d h v o i t t e ci n a z r e a y i n a h d trasp o r s o e p s w ' r T e r s l u g s h t h n u til d m t o a e s l sae ra t a t f e e t z d o a d h d o h r a y t e i,ma k t e u r me t sm o et a u p y t i p o u t a x el n a k t r s e t, i h rt r p r w i e o l n fte r s a c n y r te m l n h ss s r e q i r e n r h n s p l , h s r d c h se c l t i e m r e o p c s h g ae p o e t p y l b c n eo eo e e r h l h f l s1 te f t r i d n h uue e K e wo ds ki e O 4 c t o em ae i l r t r p r y r : F P ; ah d tra ; aep o e t y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是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因此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磷酸铁则是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对于制备高性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能源存储需求的增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磷酸铁的研究进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磷酸铁的合成方法磷酸铁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合成、固相反应合成、水热法合成等。

溶液法合成是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其原理是将铁盐和磷酸盐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磷酸铁。

固相反应合成是将铁盐和磷酸盐直接混合固相反应生成磷酸铁。

水热法合成是将铁盐和磷酸盐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磷酸铁。

不同的合成方法对磷酸铁的形貌和性能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对于磷酸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磷酸铁的晶体结构磷酸铁具有多种晶体结构,包括α-FePO4、β-FePO4、γ-FePO4等。

α-FePO4是最常见的一种晶体结构,其晶格参数为a=6.47 Å,b=6.76 Å,c=6.60 Å,空间群为Pna21。

β-FePO4和γ-FePO4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分别为a=8.85 Å,b=8.53 Å,c=6.69 Å,空间群为P21/n和a=5.37 Å,b=6.71 Å,c=6.88 Å,空间群为Pna21。

不同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对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磷酸铁的晶体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磷酸铁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电化学性能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磷酸铁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性能均对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掺杂、表面修饰、纳米化等手段改善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是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较高
工作电压、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电动汽车、电动工具和储能
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

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和水热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化学反应制
备金属盐水溶液,然后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溶胶形成、凝胶形成和终产品形
成的过程。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产物具有均匀的微观结构和较好的颗粒形貌,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高温固相法是指将相应的金属盐与磷
酸进行共热处理,产物为晶体结构的磷酸铁锂。

水热法则是通过在高温高
压水体环境下进行反应合成,具有制备简单、反应速度快的优点。

目前,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优化,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通过改变金属盐浓度、pH值和热处理条件等参数,可以控制
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从而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

此外,磷酸
铁锂与其他材料(如磁性材料、导电聚合物等)的复合以及表面改性等方
法也被广泛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总之,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
制备工艺的改进和深入研究电化学性能的机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磷酸铁锂
的性能,并推动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

第29卷 第3期Vo l 29 No 3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M 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总第131期Jun.2011文章编号:1673 2812(2011)03 0468 04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俞琛捷1,莫祥银1,康彩荣2,倪 聪2,丁 毅2(1.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摘 要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 4)由于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原材料来源广泛、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

综述了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制备和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未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制备;改性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LiFePO 4Cathode Material for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YU C hen jie 1,MO Xiang yin 1,KANG Cai rong 2,NI C ong 2,DING Yi 2(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Biof unctional Materials,Nanjing 210046,China;2.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hina)Abstract Olivine lithium iron phosphate (LiFePO 4)is universally r ecognized as a pro mising catho 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recharg eable batteries for electr ic v ehicles due to hig h safety required to traction batteries,long lifespan,plentiful resources,and env ir onm ental friendliness.A systematical r eview of r ecent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research of LiFePO 4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 n r echarg eable batter ies w as presented.On the basis,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trends regarding LiFePO 4cathode mater ial w ere pro posed.Key words lithium io n rechargeable batter ies;cathode m aterial;lithium iro n phosphate;synthesis;modification收稿日期:2009 09 02;修订日期:2010 07 19基金项目:国家 973 资助项目(6134501ZT01 004 02);王宽诚德国学术交流研究基金资助项目(K.C.W ong Fellows hip DAAD Section 423 C hina,M ong olia)作者简介:俞琛捷,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化学等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进展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进展与挑战
入, 该类 材 料 的电化 学性 能 已经 达到实 用 水 平 , 被公 认 为是大 容量 动力 和储 能 电池 的首选 材 料 。本 文 系统 综
述 LF P 料 在 基 础 和 应 用 研 究 方 面 的 最 新 进 展 。 ie O 材
2 磷 酸 铁 锂 的 性 能 优 势
LF P 橄榄 石结 构 , 于 正交 晶 系 ( n ie O 为 属 P mb空 间群 ) 材 料 充 电时 发 生 氧 化 反 应 , 离子 从 F O , 锂 e 层
LF P 的理 论 比 容 量 为 1 0 ie O 7 mAh g 实 际 比 容 /,
源广 泛 、 环 境 污染 等 优 点脱 颖 而 出 , 1 9 无 自 9 7年 J h on B Go d n u h教授 l 首 次发 现其 可 逆嵌 锂一 锂 特性 . o eo g _ 1 脱
中最 主要 的就 是 倍 率 充 放 电性 能差 , 随 充放 电 电流 即 密度 的增 加 , 容量 快 速 衰 减 。导 致 LF P 率 性 能 ie O 倍
差 的主 要 原 因 是 I 和 电子 在其 中 的传 导 速 率 低 , i 这 与其 晶体 结 构有 关 。从 晶 体结 构 看 , 在锂 离子 所 在 的
体 积 接近 , i e O L F P 脱 锂 后 体 积 仅 减 小 6 8 , 度 .1 密
增 大 2 5 。 由于 充放 电过 程 中结 构变 化 很小 , 免 .9 避 了 由于结 构变 化 过 大 甚 至 结 构 崩塌 造 成 的容 量 衰 减 。 同时 , 嵌脱 过 程 中较 小 的体 积 变 化 还 可 以有 效 缓 解 碳
是 最具发展 潜 力 的锂 离子 动 力 与储 能 电池 正 极 材 料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储存系统,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因其高安全性、长寿命、环保性等优点,正逐渐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化学性质、合成方法、改性研究、应用前景等方面,以期为磷酸铁锂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介绍了磷酸铁锂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其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等。

然后,综述了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包括固相法、液相法、溶胶-凝胶法等,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接着,文章重点讨论了磷酸铁锂的改性研究,包括表面包覆、离子掺杂、纳米化等手段,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文章还探讨了磷酸铁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其在小型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现状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磷酸铁锂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磷酸铁锂的基本性质磷酸铁锂,化学式为LiFePO4,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它具有独特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磷酸铁锂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磷酸铁锂的理论比容量为170mAh/g,虽然相对于其他正极材料如硅酸铁锂(LFP)和三元材料(NCA/NMC)较低,但其实际比容量仍然可以达到150mAh/g左右,足以满足大部分应用需求。

磷酸铁锂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其橄榄石结构中的PO43-离子形成了一个三维网络,这个网络有效地隔离了锂离子和电子,从而防止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失控现象。

同时,磷酸铁锂的高温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强度也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池材料。

除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磷酸铁锂还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

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其晶体结构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使得电池的容量衰减较慢。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杜江;张正富;彭金辉;韩亚梅;王杰祥;傅梦笔【期刊名称】《新能源进展》【年(卷),期】2013(1)3【摘要】LiFePO4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It is one of the ideal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y, which therefore attracted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PO4 are elaborated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lithium iron phosphate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磷酸铁锂具有价廉、环保、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是理想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因此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

本文阐述了磷酸铁锂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介绍了磷酸铁锂的制备斱法和研究新迚展,基于目前研究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6页(P263-268)【作者】杜江;张正富;彭金辉;韩亚梅;王杰祥;傅梦笔【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 660093;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斱联合工程实验室,昆明 650093; 昆明理工大学,非常觃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60093;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斱联合工程实验室,昆明 650093; 昆明理工大学,非常觃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93;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斱联合工程实验室,昆明 650093; 昆明理工大学,非常觃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 660093;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 660093;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斱联合工程实验室,昆明 650093; 昆明理工大学,非常觃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02【相关文献】1.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J], 冯晓晗;孙杰;何健豪;魏义华;周成冈;孙睿敏2.磷酸钒锂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J], 阴贝;何文;张旭东;魏传亮;徐小龙3.磷酸铁锂和磷酸钒锂复合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J], 金超;张旭东;何文;王卓;侯玉昆4.低成本动力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 [J], 王连邦; 李晟; 张品杰; 姚金翰; 徐土根; 马淳安5.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强化研究进展 [J], 张婷;林森;于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

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

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09-11T13:32:06.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李泳[导读] 摘要: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循环性能好、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尤其是在高温下的安全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汕头市毅和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515000摘要: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循环性能好、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尤其是在高温下的安全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本文主要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进行了初步进展研究,阐述了磷酸铁锂的制作准备程序与研究成果,并对当下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策略探讨。

关键词:磷酸铁锂;锂电池正极材料前言:目前,我国小容量锂电池——如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等的生产已基本趋于饱和,但是大容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却依然没有进入市场。

电动车及大型移动电源应用领域仍是铅酸体系电池占据着主导地位。

锂离子电池自问世以来一直以钴酸锂、锰酸锂正极材料为主导,钴酸锂及锰酸锂材料由于自身安全性差,循环寿命短、价格昂贵等缺点,都不能真正适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需要。

新一代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逐步粉墨登场后,真正为大容量锂动力电池的发展和更新展现了广阔空间,开辟了新天地。

锂电池取代铅酸、镍氢等电池体系的局面将成为电池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劣评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劣,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电极电位,使电池有较高的输出电压;(2)锂离子能够在正极材料中大量的可逆地嵌入和脱嵌,以使电池有高的容量;(3)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小发生变化,以保证电池良好的循环性能;(4)正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中变化应尽可能小,使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以保证电池平稳地充电和放电;(5)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中材料结构不发生塌陷,使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以保证电池安全性;(6)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电导率,能使电池大电流地充电和放电;(7)正极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8)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电池快速充电和放电;(9)价格便宜,对环境无污染。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张学广;张旭东;何文;姜久昌;姜倩
【期刊名称】《山东陶瓷》
【年(卷),期】2011(34)1
【摘要】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因为其有高比容量、低成本、环保等优点而被认为最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其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比较慢.本文综迷了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应用方面的优缺点,近几年来磷酸铁锂常用的制备方法,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对磷酸铁锂在电化学方面的改性研究,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对磷酸铁锂在电化学方面的改性研究.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张学广;张旭东;何文;姜久昌;姜倩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
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250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
【相关文献】
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J], 马晓华;杨建文;叶璟
2.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张克宇;姚耀春
3.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J], 杜江;张正富;彭金辉;韩亚梅;王杰祥;傅梦笔
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J], 王甲泰; 赵段; 马莲花; 张彩虹
5.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进展分析 [J], 邹海平;彭家奕;李上奎;李博;王兵;朱敏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研究报告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研究报告

6000吨/年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概述1、项目名称: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2、项目单位:3、合作伙伴:4、企业基本概况: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有色冶金科研单位。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省属国有独资企业,拥有700多项研究成果。

在有色金属材料研发、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已发展成为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科研院所,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力,尤其是在新能源材料、电子无铅焊接材料、航天军工材料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川省有有色冶金研究院有在册职工219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以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家有色金属工业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等十三人。

二、项目背景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可充电电池,与其它蓄电池相比(如与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酸电池等),由于锂离子电池比电容量高、循环性能好、无污染、自放电率低等优点,目前在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领域以压倒性优势占领了市场份额。

由于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适应于低碳经济的一种必要选择,它将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极有前景的方向,电动汽车的发展将大大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同时,动力电池将能够对电网谷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和原子能发电等不同形式电能进行存储转换,可使电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电力储能等所需要的大功率电池领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锂离子电池而言,其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离膜、正负极材料等。

一般来说,在锂离子电池产品组成成分中,正极材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二次电池产品的性能指标。

而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重可高达40%以上。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层状LiCoO2,有近90%的锂电池以钴酸锂作正极材料,其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电器设备,但难以在大规模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中应用。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热力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热力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热力学研究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存储设备,在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如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安全性和环保性等,使得其成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的热点研究材料。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热力学研究。

一、磷酸铁锂的结构与性质磷酸铁锂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由锂离子和铁离子分别占据正、负极,磷酸根离子作为介质。

其独特的结构使得磷酸铁锂具有以下性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的理论容量较高,达到170mAh/g,实际容量也能够在150mAh/g以上,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长寿命:磷酸铁锂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经过数百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90%以上,使用寿命长。

环保性:磷酸铁锂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安全性和稳定性: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高,安全性好,在高温或过充情况下不易发生爆炸或燃烧。

二、磷酸铁锂的热力学研究热力学是研究物质在热现象中表现出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学科。

对于磷酸铁锂的热力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相变行为。

稳定性研究: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可以确定磷酸铁锂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稳定性范围。

通常,磷酸铁锂在高温和高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广阔的适用范围。

相变行为研究: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对于磷酸铁锂而言,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相变行为对于理解其性能和优化电池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磷酸铁锂能够发生相变并形成新的结构,这种相变行为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结论: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热力学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相变行为,从而为优化电池的性能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_进展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_进展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进展与挑战3蒋志君(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44)摘 要: 磷酸铁锂(Li FePO4)由于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原材料来源广泛、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

经过10余年的深入研究,LiFePO4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综述了磷酸铁锂材料近年来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中图分类号: TB1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731(2010)03203652041 引 言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显突出,电动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是能否开发出价廉、安全、环境友好的二次电池。

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二次电池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各项技术指标,如加速性能、爬坡性能、续行里程、最高时速等。

锂离子电池由于兼具高比能量及高比功率等特点,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动车动力电池。

根据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体(U SABC)的发展计划,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为止最能满足电动汽车中远期发展目标的二次电池体系。

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正极材料是决定其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以及价格成本的关键因素。

在各种储锂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Li FePO4)由于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原材料来源广泛、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脱颖而出,自1997年John B.G oodenough教授[1]首次发现其可逆嵌锂2脱锂特性以来就一直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改善其倍率性能研究的深入,该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已经达到实用水平,被公认为是大容量动力和储能电池的首选材料。

本文系统综述Li FePO4材料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2 磷酸铁锂的性能优势Li FePO4为橄榄石结构,属于正交晶系(Pnmb空间群),材料充电时发生氧化反应,锂离子从FeO6层面间迁移出来,经过电解液进入负极,电子则经外电路到达负极,铁从Fe2+变成Fe3+,发生氧化反应。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矿物材料化工矿物与加工INDUSTRIAL MINERALS &PROCESSING2024年第4期文章编号:1008-7524(2024)04-0024-09D O I :10.16283/j .c n k i .h g k w y j g.2024.04.004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刘帅杰1,3,孙妍2,邓子昭1,3(1.洋丰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门448000;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50;3.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磷酸锰铁锂具有能量密度大㊁安全性好㊁成本较低等优点,被认为是磷酸铁锂理想的升级品㊂但是,磷酸锰铁锂较低的电导率和L i +扩散系数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㊂介绍了磷酸锰铁锂材料性能,总结了高温固相法㊁共沉淀法㊁溶胶凝胶法㊁水热/溶剂热法等合成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碳包裹㊁纳米化及形貌控制㊁离子掺杂等改性策略,指出磷酸锰铁锂材料应具有一个合适的锰铁原子数量比;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方向㊂关键词: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合成方法;改性策略;锰铁原子数量比;碳包裹;离子掺杂中图分类号:T Q 137.1 文献标志码:A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a n e s e i r o n p h o s ph a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L i u S h u a i j i e 1,3,S u n Y a n 2,D e n g Zi z h a o 1,3(1.Y a n g f e n g C h u y u a n N e w E n e r g y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J i n gm e n H u b e i 448000,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N a n k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i n 300350,C h i n a ;3.X i n y a n g f e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J i n gm e n H u b e i 448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o n e o f t h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 h a t e h a s t h e a d v a n t a ge s of h igh e n e r g y d e n si t y ,g o o d s a f e t y a n d l o w c o s t ,a n d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t h e i d e a l u p g r a d e o f l i t h i u m i r o n p h o s ph a t e .H o w e v e r ,t h e l o w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L i +d i f f u s i o n c oef f i c i e n t o f l i t h i u m m a ng a n e s e ph o s p h a t e li m i t i t s c o mm e r c i a l a p pl i -c a t i o n .T h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 h a t e m a t e r i a l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t h e a d v a n t a g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f s y n t h e s i s m e t h o d s u c h a s h igh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o li d s t a t e m e t h o d ,c o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l -g e l m e t h o d a n d h y-d r o t h e r m a l /s o l v o t h e r m a l m e t h o d 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t h e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s u c h a s c a r b o n c o a t i n g ,n a n o c r ys t a l l i -z a t i o n ,m o r p h o l o g y c o n t r o l a n d i o n d o p i n g 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I t w a s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a t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h a t e m a t e r i a l s s h o u l d h a v e a s u i t a b l e a t o m i c r a t i o o f m a n g a n e s e a n d i r o n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s u mm a r i z i n g p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 s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 h a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w e r e p r o s pe c t e d .K e yw o r d s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i r o n p h o s p h a t e ;s y n t h e s i s m e t h o d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m a n g a -n e s e i r o n a t o m i c r a t i o ;c a r b o n w r a p p i n g ;i o n d o p i n g㊃42㊃*收稿日期:2023-05-18作者简介:刘帅杰(1994-),男,硕士,山西忻州人,从事精细磷氟化工及新能源材料研究,E -m a i l :531611073@q q .c o m ㊂通信作者:孙妍(1993-),女,硕士,河北衡水人,从事环境工程及新能源材料研究,E -m a i l :s u n ya n n k u @n a n k a i .e d u .c n ㊂引用格式:刘帅杰,孙妍,邓子昭.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 ].化工矿物与加工,2024,53(4):24-32.L I U S J ,S U N Y ,D E N G Z Z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i r o n p h o s ph a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J ].I n d u s t r i a l M i n e r a l s &P r o c e s s i n g,2024,53(4):24-32.刘帅杰等: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4年4月0引言橄榄石型磷酸盐L i M P O4(M=F e㊁M n),被认为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最具应用前景的正极材料[1]㊂其中,L i F e P O4(L F P)因其优异的循环性能㊁结构稳定性㊁安全性和低成本,已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领域[2-3]㊂但是,L F P较低的工作电压(3.4V)和能量密度(580W h/k g),严重制约了其发展[4]㊂与L F P相比,同样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的L i M n P O4(L M P)具有更高的工作电压(4.1V)和能量密度(701W h/k g)㊂但是,L M P具有极低的电导率(<10-10S/c m)和极小的L i+扩散系数(<10-16c m2/S),同时,在充放电过程中M n3+产生的J a h n-T e l l e r效应对L M P的结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而降低了L M P的电化学性能[5]㊂结合上述两种材料,研究人员用F e掺杂L M P合成了L i M n1-x F e x P O4(L M F P)材料[6],研究发现,F e的掺杂取代了部分M n,既改善了材料的电导率,还抑制了M n3+的J a h n-T e l l e r效应,使L M F P同时具备了L M P高能量密度和L F P 良好动力学性能的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正极材料L F P理想的升级品㊂但是,L M F P相对较低的电导率和L i+扩散系数仍对其商业化应用造成了一定阻碍[7-8]㊂基于此,本文介绍了L M F P的合成方法,总结了L M F P的改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L M F P的研究方向,旨在为L M F P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㊂1磷酸锰铁锂的合成方法1.1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由于工艺简单㊁产量高,被认为是最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方法㊂但是,该方法存在前驱体材料不易混合均匀㊁生产过程能耗较高㊁产品粒径较大且控制难度高等不足㊂WA N G 等[9]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 i M n0.5F e0.5P O4球形颗粒,平均尺寸约为200n m,该材料在0.1C 时放电比容量为141m A h/g,相当于其理论容量的83%;同时还对其合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原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脱水分解成氧化物和脱水化合物,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再结合生成L i M n0.5F e0.5P O4㊂1.2共沉淀法共沉淀法具有合成工艺简单㊁物料混合均匀㊁热处理温度低㊁易制取纳米级颗粒㊁形貌可控等优点㊂缺点是颗粒易团聚㊁控制结晶难度较大㊁废液需要处理㊂WA N G等[10]以F e S O4㊃7H2O㊁M n(C H3C O O)2㊃4H2O㊁L i H2P O4为原料,添加蔗糖作为碳源,分别采用共沉淀法㊁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 i M n0.5F e0.5P O4/C,研究发现,两者均有轻微的团聚现象,但相较于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合成的材料均匀性更好,粒径在100n m以下㊂经电化学测试发现,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的材料在10 C的高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108.6 m A h/g,远高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材料(46.2 m A h/g)㊂1.3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具有反应温度较低㊁各组分比例易控制㊁能耗低㊁产品颗粒小且分布均匀等优点㊂但是,该方法的合成周期较长,产率较低,还涉及有毒有机溶剂的使用,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应用㊂B E Z Z A等[11]以柠檬酸为螯合剂,先将原材料溶解并搅拌形成凝胶,经球磨后进行煅烧合成了L i F e1-x M n x P O4(其中x=0㊁0.4㊁0.6㊁0.65㊁1),研究发现,L i F e0.4M n0.6P O4显示出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在C/20电流速率下,第1次和第1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㊁100m A h/g㊂1.4水热/溶剂热法水热法或溶剂热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溶剂不同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㊁产物纯度较高㊁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调控产物的尺寸与形貌㊂但是,水热/溶剂热法使用的反应釜设计困难㊁造价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商业化应用㊂T R I N H等[12]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 i-M n x F e1-x P O4(x=0㊁0.1㊁0.2㊁0.3)纳米球材料,颗粒尺寸在100~200n m范围内分布相对均匀,电化学测试发现,L i M n0.3F e0.7P O4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50次循环后仍保持了100%的初始容量(157m A h/g)㊂L U O等[13]以乙二醇为溶剂,合成了纳米椭球形L i M n0.8F e0.2P O4/C材料,研究发现,当材料的含碳量为7%时,其晶体结构和纳米椭球体形貌发展良好,电化学性能优异;1C时放电比容量为138.7m A h/g,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6.03%㊂㊃52㊃2024年第4期I M&P化工矿物与加工第53卷1.5喷雾干燥法通过喷雾干燥法易于获得高比表面积㊁高振实密度的材料,且产物的球形颗粒尺寸较均一㊂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得到微米级别的球形颗粒,同时所需设备投入较大,原料易挂壁导致利用率较低,还会产生粉尘污染㊂Z HA N G等[14]采用喷雾干燥法合成了碳涂层L i M n0.8F e0.2P O4纳米微球,其颗粒分布为1~20μm,由50~100n m左右的小初级纳米颗粒积累而成,该材料在0.2C时放电比容量为140m A h/g,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0.2%㊂1.6其他方法F R E D J等[15]首次采用熔化合成法制备了L i F e1-x M n x P O4(x=0.25㊁0.5㊁0.75)粉末,主要步骤是:将精准数量的原材料混合后放入石墨坩埚,使材料在高温下熔融㊁冷却后形成钢锭,将钢锭压缩㊁研磨后形成微米级别的粉末;研究发现,由熔化合成法和高温固相法合成的材料具有相似的性能,但是由熔化合成法制备的L i F e0.25M n0.75P O4的放电比容量(142m A h/g)比高温固相法的更大(130m A h/g)㊂这种简单㊁快速㊁低成本的合成方法为L M F P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但其仍存在反应所需温度较高㊁产品粒径较大㊁易引入杂质㊁熔化过程尚需优化等不足㊂L I等[16]采用流变相辅助固态法结合冷冻干燥法,先将原材料以及有机碳源依次溶解并连续搅拌形成浆液,经研磨后形成流变体,再用冷冻干燥法去除残余水分得到前驱体,最后将前驱体在650ħ下煅烧8h得到L i M n0.8F e0.2P O4/C材料;研究发现,以柠檬酸为碳源的L i M n0.8F e0.2P O4呈纳米棒状,颗粒分布均匀,0.1C时放电比容量为164m A h/g,1C下经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9.6%㊂尽管采用该方法所需的反应温度仍较高㊁所得的产品粒径仍较大,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固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生产过程简单㊁经济,产品均匀性好,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应用潜力㊂2改性策略2.1碳包裹碳包裹是通过将碳涂层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可有效构建快速导电网络,为L i+扩散提供有效通道,提升材料电导率,还可抑制晶体颗粒的长大与团聚[8]㊂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㊁蔗糖㊁柠檬酸㊁石墨烯㊁碳纳米管等㊂表1列出了L M F P/C 材料的部分研究进展㊂由表1可知,合成方法㊁碳源及含碳量是影响碳包裹改性的重要因素,碳纳米管㊁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复杂碳源的改性效果相对较好㊂表1 L M F P/C材料的部分研究进展T a b l e1 P a r t i 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L M F P/C m a t e r i a l s材料碳源合成方法含碳量/%速率性能/(m A h㊃g-1)循环性能参考文献L i M n0.8F e0.2P O4/C柠檬酸喷雾干燥法4.4000.1C:163,5C:108㊂1C: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9.6%㊂[16]L i M n0.65F e0.35P O4/C/K B K B㊁葡萄糖喷雾干燥法4.6680.2C:159.3,0.5C:152,1C:145㊂1C: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8%㊂[17]L i M n0.6F e0.4P O4/C A C A喷雾干燥法4.6970.2C:159.1㊂1C: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9%㊂[18]L i M n0.7F e0.3P O4/C r G O砂磨辅助喷雾干燥法1.0000.05C:160.5,0.2C:152.1,1C:143.8,2C:139.8㊂1C: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64%㊂[19]㊃62㊃刘帅杰等: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4年4月(续表)材料碳源合成方法含碳量/%速率性能/(m A h㊃g-1)循环性能参考文献L i M n0.8F e0.2P O4/C碳纳米管化学沉淀+喷雾干燥法0.5000.1C:162.5,0.2C:159.9,0.5C:156.1,1C:154.5,2C:150.6,5C:144.4,10C:136.8,20C:128.7㊂5C:循环500次后保持率为91.6%㊂[20]L i F e0.4M n0.6P O4/Cβ-C D喷雾干燥3.6000.1C:158.6,0.5C:156.8,1C:154.7,2C:152.2,5C:147.7㊂1C: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8%㊂[21]L i F e0.4M n0.6P O4/C/r G O葡萄糖㊁r G O共沉淀法4.5800.05C:159.7,0.5C:152.1,1C:147.7,2C:139.4,5C:129.6,10C:118.7,20C:104㊂2C: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4%㊂[22]L i F e0.4M n0.6P O4/C D/C N Tβ-C D㊁碳纳米管喷雾干燥3.3270.2C:160.2,1C:146.6,10C:131.7㊂1C:100次循环后保持率为98.8%㊂[23]L i M n0.2F e0.8P O4/C蔗糖真空辅助固相法3.9500.1C:151.0,0.2C:150.6,0.3C:147.1,1C:143.1,2C:135.8,5C:116.5,10C:88.7㊂1C: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7%㊂[24]在碳涂层中掺杂S㊁N㊁P等原子也是进一步提升L M F P性能的一种手段[25-27]㊂F A N等[26]以三聚氰胺为氮源㊁蔗糖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N掺杂碳包覆的L i M n0.8F e0.2P O4纳米晶体,研究发现,0.1C时放电比容量为154.7m A h/g, N的掺杂不仅改变了材料的形貌,还将活性缺陷位点引入碳涂层,提高了L i+扩散系数和电导率;但是,当N掺杂过量时,将形成大的纳米颗粒,使L i+迁移通道变长,导致电化学性能恶化㊂C U I 等[27]以炭黑为碳源㊁三苯基膦为磷源,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了磷掺杂碳包裹的L i M n0.8F e0.2P O4纳米颗粒,研究发现,0.2C时放电比容量为157.8m A 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21%;这是因为掺杂的P提供了过量的自由电子载流子,使碳涂层的石墨化程度更高,并通过 载流子传导 机制保证了作为电子供体的快速转移;同时,P通过分别与碳涂层㊁材料体形成P -C键㊁P-O键,将碳涂层和材料体连接;该研究还指出,N㊁S等原子的掺杂有助于增加碳材料的活性位点,P原子的掺杂提高了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因此掺磷碳涂层改性L M F P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㊂将碳物质与导电材料制成混合涂层进行改性的策略亦值得关注㊂Y U等[28]通过湿式球磨法结㊃72㊃2024年第4期I M&P化工矿物与加工第53卷合热处理,合成了由L i3V O4和碳组成的混合涂层包覆的L i M n0.5F e0.5P O4纳米棒,研究发现,适量的L i3V O4能平衡离子/电子电导率和容量输出,从而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 M F P/C-3L V O(3%L i3V O4)的电化学性能最好,而L M-F P/C的电化学性能最差;同时,L M F P/C-3L V O 在5C时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5%,10 C时放电比容量也可达125m A h/g;这是因为混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结构完整性㊁轻微的界面副反应和良好的离子/电子转移能力㊂C H A N G等[29]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L i0.33L a0.56T i O3(L L-T O)涂层的C/L M F P纳米棒,L L T O作为一种具有高电子和离子电导率的锂超离子导体,既能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导率,还可以为锂离子转移提供快速通道,提高其动力学性能;其中,C/L M F P@ L L T O(3%)材料具有最显著的速率能力和最高的可逆放电性能,其在5C时放电比容量为131.3 m A 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1%㊂综上,碳包裹及其衍生改性策略是提升L M F P材料电导率的最佳方式,其中碳与导电材料形成混合涂层的策略值得关注㊂同时,碳包裹易导致材料的振实密度下降,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17]㊂2.2纳米化与形貌控制将材料的颗粒尺寸缩小至纳米级,可使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更充分,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从而提升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30]㊂同时,通过设计特殊的形貌也能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31]㊂橄榄石结构的L M P的L i+只能沿平面(010)方向进行一维扩散,电荷转移也主要发生在(010)面上,导致其锂离子扩散系数极低[32]㊂因此,调节粒径并确保(010)取向较短对于提升L M F P材料的性能非常重要㊂Z H A N G等[21]合成了(010)方向尺寸短的(001)取向的L i M n0.6F e0.4P O4/C纳米棒,研究发现,(001)取向的L M F P纳米棒具有较短的L i+扩散路径,从而拥有良好的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10C时放电比容量为141.6m A h/g,1 C时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21%;研究还指出,(001)取向的L M F P纳米棒比相关文献中提到的改性亚微粒单颗粒㊁纳米微球和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速率㊂通过设计具有特殊导电网络的结构,也能得到性能优异的L M F P材料㊂T I A N等[23]以β-C D 和碳纳米管为复杂碳源合成了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的L i M n0.6F e0.4P O4/C材料,研究发现,由于β-C D 的特殊结构,二次颗粒形成了松散结构,增大了电解质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接触比例;同时,三维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并与颗粒表面紧密连接,形成一种独特的点对点电子导电模式,相较于二维点对点导电模式,其更能提高材料锂离子扩散效率和电子电导率,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经测试,0.2C时放电比容量为160.2m A h/g, 1C时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8%㊂综上,纳米化与形貌控制是提升L M F P材料最基础的有效手段,并常与其他改性方法结合使用㊂其中,设计(010)取向较短㊁依托碳纳米管等高石墨化碳源构建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的L M F P材料是重要抓手㊂2.3离子掺杂碳包裹只能提升材料的外部导电性,改善材料的内部导电性的方法亦值得关注[31]㊂通过在材料中掺杂离子,可使原有晶格产生缺陷,促进L i+扩散通道扩展,材料载流子密度增大,从而提升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8,30]㊂M g2+㊁N i4+㊁C o2+㊁N b+等被引入到L M F P材料中,并与碳包裹相结合对L M F P进行双修饰来提高材料的性能[33-36]㊂Z H A N G等[33]用湿法纳米研磨结合喷雾干燥法合成了L i M n0.6F e0.4-y M g y P O4/C(y=0㊁0.5%㊁1%㊁1.5%)材料,研究发现,L i M n0.6F e0.39M g0.01P O4/C 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在0.2C时放电比容量达159.6m A h/g,1C时经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6.2%;这是由于适量M g2+的掺杂改变了材料的晶格参数,扩大了L i+传输通道,从而提高了L i+传输效率;但是,当M g2+掺杂过量时,材料会产生严重的晶格畸变,阻塞L i+的传输通道,导致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下降㊂T I A N等[34]通过喷雾干燥法合成了球状L i M n0.6F e0.38N i0.02P O4/C材料,该材料在0.2C 时放电比容量为159.3m A h/g,1C时充放电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3%;这可能是因为N i在F e位的掺杂造成晶格畸变抑制了晶格生长,使L M F P晶体得到了最合适的尺寸和规则的形状;㊃82㊃刘帅杰等: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4年4月同时,研究还发现,过量N i掺杂易导致材料颗粒团聚严重,使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变差,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㊂HU A N G等[35]采用共沉淀共磨法合成了L i F e0.4M n0.4C o0.2P O4/C纳米材料,研究发现,该材料具有优异的比容量和速率性能,在0.1C时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63.3m A h/g,接近其理论容量(170m A 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6%;这很可能是由F e㊁M n和C o元素的均匀混合㊁碳涂层的存在以及材料较小的粒径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与由研磨法制备的材料相比,由共沉淀共磨法制备的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㊂J I N等[36]通过水热法和喷雾干燥步骤制备了C涂层和掺N b的L i F e0.5M n0.5P O4材料,其在0.1C时放电比容量达152m A h/g;同时,1C时经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5.4%;即便在5C的高速率下测试,其放电比容量仍高达115m A h/g,远超L M F P/C(88m A h/g);分析认为,均匀㊁紧凑的C涂层制造了初级颗粒间的高速导电网络,同时N b的掺杂形成了强N b-O配位,有效加速了粒子内的离子扩散和电子传递,还抑制了M n3+的J a h n-T e l l e r效应㊂离子掺杂改性的部分研究进展见表2㊂表2离子掺杂改性的部分研究进展T a b l e2 P a r t i 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i o n d o p i n g m o d i f i c a t i o n材料合成方法速率性能/(m A h㊃g-1)循环性能参考文献L i M n0.6F e0.39M g0.01P O4/C喷雾干燥法0.2C:159.6,0.5C:155.6,1C:143.8,5C:133.0,10C:124.5㊂1C: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2%㊂[33]L i M n0.6F e0.38N i0.02P O4/C喷雾干燥法0.2C:159.3,1C:149.8,2C:143.5,5C:135.7,10C:125.1,15C:115.4㊂1C: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3%㊂[34]L i F e0.4M n0.4C o0.2P O4/C共沉淀法0.1C:160.5,0.2C:145.6,0.5C:126.8,1C:109.1,2C:84.7㊂1C: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9%㊂[35]L i F e0.5M n0.5P O4/C-1%N b水热法+喷雾干燥法0.1C:152.0,5C:115.0㊂1C: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4%㊂[36]综上,离子掺杂是提升材料固有导电性能的有效方法,其改性效果与选择的合成方法㊁掺杂离子与掺杂量密切相关㊂其中,碳包裹与离子掺杂相结合的改性策略值得关注㊂同时,关于离子掺杂的机理㊁不同掺杂元素及含量引起的结构或性能的变化等亦需进一步研究㊂2.4非化学计量比橄榄石型的L F P㊁L M F P材料,在其L i+扩散通道上存在L i-F e反位缺陷效应㊂反位缺陷的存在将堵塞L i+一维扩散通道,降低材料电化学性能[37]㊂因此,为抑制反位缺陷,将非化学计量比引入到研究中㊂但是,目前对于非化学计量比的L M F P研究甚少㊂王杰[38]研究了不同非化学计量比对L i1.05F e0.5M n0.475P O4/C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锰铁原子数量比有助于抑制J a h n-T e l l e r效应,还会减小颗粒尺寸,提升材料的导电性;同时,锂的过量添加使材料中L i3P O4含量升高,增大了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㊂㊃92㊃2024年第4期I M&P化工矿物与加工第53卷3锰铁原子数量比由于高氧化还原电位可以带来更大的能量密度,因此随着M n含量的升高,L M F P的平均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呈线性增大㊂然而,当M n含量过高时亦将限制材料的速率和循环性能[22,39]㊂因此,L M F P材料应具有一个合适的锰铁原子数量比㊂L I等[40]经理论计算,认为锰铁原子数量比为6ʒ4最佳㊂B E Z Z A等[1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 i F e1-x M n x P O4(x=0㊁0.4㊁0.6㊁0.65㊁1)材料,经电化学测试发现L i F e0.4M n0.6P O4显示出了最佳的性能㊂X I A O等[41]采用聚合物辅助机械活化法合成了L i F e1-x M n x P O4(0ɤxɤ1)材料,研究发现,L i M n0.75F e0.25P O4/C在低电流速率下具有最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因此适用于需要高工作电压的应用领域;但从功率和能量密度㊁快速充电能力和耐用性等方面考量,L i M n0.5F e0.5P O4/C是大规模应用的理想选择㊂WA N G等[42]采用固相法合成了L i F e1-x M n x P O4/C(x=0㊁0.2㊁0.5),研究发现,L i F e0.5M n0.5P O4/C由于其分散的粒子状态和合适的碳层厚度,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和最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㊂F A N G等[43]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 i M n1-x F e x P O4/C(x=0㊁0.1㊁0.2㊁0.3㊁0.4),研究发现,当铁锰原子数量比为2ʒ8时,材料具有最大的放电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㊂4结语固相法与液相法是合成L M F P材料的有效方法,但前者所得产品均匀性差,后者工艺复杂㊁成本较高;碳包裹㊁纳米化与形貌控制通过改变外部特征㊁离子掺杂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L M F P的电化学性能;L M F P存在一个合适的锰铁原子数量比,但目前尚无定论㊂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L M F P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如下展望:a.结合固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对L M F P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探索一种简单㊁可靠㊁经济㊁绿色的生产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引㊂b.高石墨碳㊁复杂碳源以及碳与导电物质形成混合涂层等改性策略能有效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能,但要注意速率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平衡以及合成工艺的复杂性;阴/阳离子掺杂亦能提高材料的速率性能,但其掺杂机理仍需深入研究㊂基于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与优异电化学性能是材料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必要条件,有时单一改性策略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将不同的改性策略进行组合来获得良好的速率性能㊁稳定的循环性能及高压实密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㊂c.进一步研究不同锰铁原子数量比的材料电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明确最佳锰铁原子数量比㊂同时,高锰铁原子数量比意味着较高的能量密度,因此探索性能稳定的高锰含量L M F P材料对其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㊂5参考文献[1]B I B I S,K HA N A,K H A N S,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 C r d o p e dL i M n P O4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 h e i r d i e l e c-t r i c p r o p e r t i e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E n e r g y R e s e a r c h, 2021,46(2):810-821.[2]C H E N X L,G O N G Y D,L I X,e t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 l o w-t e m-p e r a t u r e e l e c t r o l y t e s f o r L i F e P O4-b a s e d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 [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M i n e r a l s,M e t a l l u r g y a n d M a t e r i-a l s,2022,30(1):1-13.[3]WA N D X F,F E N G Z J,HO U X L,e t a l.F l u o r i n e d o p e dc a r b o n c o a t i n g o f L i F e P O4a s a 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f o r l i t h i u-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J].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0, 379:122371.[4]R A O N B,N A R S I MU L U D,S A T Y A N A R A Y A N A N,e t a l.E f f e c t o f M g d o p i n g o n t h e e l e c t r i c a l,d i e l e c t r i c a n d r e l a x a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L i M n P O4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I n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s,2021,96(4):1-7.[5]H A N J,Y A N G J,L U H C,e t a l.E f f f f e c t o f s y n t h e s i s p r o c e s-s e s o n t h e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L i M n P O4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J].I n d u s t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C h e m i s t r y R e s e a r c h,2022,61:7451-7463.[6]Y A N G H,F U C M,S U N Y J,e t a l.F e-d o p e d L i M n P O4@C n a n o f i f i b e r s w i t h h i g h L i-i o n d i f f u s i o n c o e f f i f i c i e n t[J].C a r b o n,2020,158:102-109.[7]L U O C,J I A N G Y,Z HA N G X X,e t a l.M i s f i t s t r a i n s i n d u c i n g v o l t a g e d e c a y i n L i M n y F e1-y P O4/C[J].J o u r n a l o f E n e r g yC h e m i s t r y,2022,68:206-212.[8]Y A N G L,D E N G W,X U W,e t a l.O l i v i n e L i M n x F e1-x P O4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 s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r e s t r i c t e d f a c t o r so f r a t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s[J].J o u r n a l o f M a t e r i a l s C h e m i s t r y A, 2021,9(25):14214-14232.[9]WA N G L,L I Y,WU J,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c h a-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L i M n0.5F e0.5P O4/C c o m p o s i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f o r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 a n dC o m p o u n d s,2020,839:1-7.[10]WA N G L,Z H A N G H Q,L I Y,e t a l.I m p r o v i n g t h e r a t e p e r-f o r m a n c e o f L i M n0.5F e0.5P O4/C m a t e r i a l s b y t h e p r e c u r s o r㊃03㊃刘帅杰等: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4年4月m e t h o d[J].J o u r n a l o f M a t e r i a l s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022,20:4018-4025.[11]B E Z Z A I,A Z I AM H,S A A D O U N E I,e t a l.O n t h eL i F e1-x M n x P O4(x=0,0.4,0.6,0.65,1)o l i v i n e-t y p e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 s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J].M a t e r i a l sT o d a y:P r o c e e d i n g s,2022,51:1913-1917.[12]T R I N H D V,N G U Y E N M T T,D a n g H T M,e t a l.H y d r o-t h e r m a l l y s y n t h e s i z e d 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 d L i M n x F e1-x P O4(x= 0-0.3)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w i t h e n h a n c e d p r o p e r t i e s f o r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J].S c i e n t i f c R e p o r t s,2021,11(1):12280.[13]L U O T,Z E N G T T,C H E N S L,e t a l.S t r u c t u r e,p e r f o r-m a n c e,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c o m p o n e n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n i s m o f L i M n0.8F e0.2P O4/C n a n o c r y s t a l w i t h e x c e l l e n t s t a-b i l i t y[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 a n d C o m p o u n d s,2020,834:155143.[14]Z H A N G X,H O U M Y,T AM I R A T E A G,e t a l.C a r b o nc o a t ed n a n o-s i ze d L i M n0.8F e0.2P O4p o r o u s m i c r o s p h e r e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f o r L i-i o n b a t t e r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P o w e rS o u r c e s,2019,448:227438.[15]F R E D J E B,R O U S S E L O T S,D A N I S L,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L i F e1-x M n x P O4(x=0.25,0.50,0.75)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y c a t h o d e s y n t h e s i z e d v i a a m e l t i n g p r o c e s s [J].J o u r n a l o f E n e r g y S t o r a g e,2020,27:101116. [16]L I Y C,X U G R,F A N S M,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 c a r b o n-c o a t e dL i M n0.8F e0.2P O4m a t e r i a l s v i a a n a q u e o u s r h e o l o g i c a l p h a s e-a s s i s t e d s o l i d-s t a t e m e t h o d[J].J o u r n a l o f S o l i d S t a t e E l e c-t r o c h e m i s t r y,2020,24(4):821-828.[17]L I Z F,R E N X,Z H E N G Y,e t a l.D o u b l e-l a y e r c a r b o n-c o a t i n g m e t h od f o r s i m u l t a ne o u s i m p r o v e m e n t of c o n d u c t i-v i t y a n d t a p d e n s i t y o f L i M n0.65F e0.35P O4/C/K B c a t h o d em a t e r i a l s[J].A C S A p p l i e d E n e r g y M a t e r i a l s,2020,3(9): 8573-8582.[18]L I Z F,R E N X,T I A N W C,e t a l.L i M n0.6F e0.4P O4/C A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 s w i t h c a r b o n a e r o g e l a s a d d i t i v e s y n t h e s i z e db y w e t b a l l-m i l l i n gc o m b i n ed w i t h s p r a y d r y i n g[J].J o u r n a lo f T h e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20,167(9):1-9.[19]X I E X M,Z H A N G B C,HU G R,e t a l.A n e w r o u t e f o rg r e e n s y n t h e s i s o f L i F e0.25M n0.75P O4/C@r G O m a t e r i a l f o r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C o m p o u n d s, 2021,853:157106.[20]L I J L,WA N G Y,WU J H,e t a l.C N T-e m b e d d e dL i M n0.8F e0.2P O4/C m i c r o s p h e r e c a t h o d e w i t h h i g h r a t ec a p a b i l i t y a nd c y c l i n g s t a b i l i t y 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e r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 a n d C o m p o u n d s,2018,731:864-872.[21]Z H A N G B C,M E N G W,G O N G Y F,e t a l.[001]-o r i e n t e dL i M n0.6F e0.4P O4/C n a n o r o d-m i c r o s p h e r e s c o n t r i b u t i n gh i g h-r a t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o o l i v i n e-s t r u c t u r e d c a t h o d e f o r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y[J].M a t e r i a l s T o d a y E n e r g y,2022, 30:101162.[22]WU K P,Y I N S,WA N G S,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s u b m i c r o n-s i z e d L i F e0.4M n0.6P O4/C e n w r a p p e d i n t o g r a p h e n e f r a m e-w o r k f o r a d v a n c e d L i-s t o r a g e[J].C a r b o n,2020,169:55-64.[23]T I A N W C,Z H E N G Y,Z H A N G K C,e t a l.F a c i l e s y n t h e s i sa n d e x c e l l e n t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L i M n0.6-F e0.4P O4/C w i t h3D c o n d u c t i v e n e t w o r k[J].I o n i c s,2020,26(12):5981-5989.[24]WA N G L,L I Y,WA N G Y K,e t a l.E f f e c t o f v a c u u m a s s i s-t a n c e o n t h e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L i M n0.2F e0.8P O4/C c o m p o s i t e s p r e p a r e d b y s o l i d-p h a s e m e t h o d[J].E l e c t r o c h i m i c a A c t a,2020,36:137675. [25]赵露,宁国庆,李兴洵.掺硫碳纳米管作导电添加剂改进磷酸锰铁锂电化学性能[J].化工学报,2021,72(12):6388-6398.Z HA O L,N I N G G Q,L I X X.S-d o p e d 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e s u s e d a s c o n d u c t i v e a d d i t i v e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L M F P[J].C I E S C J o u r n a l,2021,72(12): 6388-6398.[26]F A N R Z,F A N C L,HU Z,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h i g h p e r-f o r m a n c e N-d o p e d c a r b o n c o a t e d L i M n0.8F e0.2P O4n a n o c r y s-t a l c a t h o d e f o r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a n d C o m p o u n d s,2021,876:160090.[27]C U I X L,T U O K Y,D O N G H,e t a l.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p h o s-p h o r u s-d o p e d c a r b o n c o a t i n g e n h a n c e s t h e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L i F e0.8M n0.2P O4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 a n d C o m p o u n d s,2021,885:160946. [28]Y U M,L I J,N I N G X H.I m p r o v i n g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 f o r-m a n c e o f L i M n0.5F e0.5P O4c a t h o d e b y h y b r i d c o a t i n g o f L i3V O4a n d c a r b o n[J].E l e c t r o c h i m i c a A c t a,2021, 368:137597.[29]C HA N G H,L I Y,F A N G Z K,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a r b o n-c o a t ed L i M n0.5F e0.5P O4@L i0.33L a0.56T i O3n a n o r o d c o m-p o s i t e s f o r 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i o n b a t t e r i e s[J].A C SA p p l i e d M a t e r i a l s&I n t e r f a c e s2021,13(28):33102-33111.[30]张凯成.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22.Z HA N G K C.S t u d y o n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i r o n p h o s p h a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D].T i a n j i n: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2022.[31]汪志华.高比能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改性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22.WA N G Z H.S t u d y o n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l i t h i u m 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 h a t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w i t h h i g h s p e c i f i c e n e r g y[D].W u h a n:W u h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2022.[32]L I U S J,Z H E N G J G,Z H A N G B,e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n g a-n e s e-r i c h p h o s p h o-o l i v i n e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w i t h e x p o s e dc r y s t a l{010}f a c e t s f o r p r a c t i c a l L i-i o n b a t t e r i e s[J].C h e m i-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3,454(1):139986.[33]Z HA N G K C,C A O J R,T I A N S Y,e t a l.T h e p r e p a r e d a n d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of Mg d o p e d L i M n0.6F e0.4P O4/C a s㊃13㊃2024年第4期I M&P化工矿物与加工第53卷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 s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 i e s[J].I o n i c s,2021,27(11):4629-4637.[34]T I A N S Y,Z H A N G K C,C A O J R,e t a l.S p h e r i c a l N i-d o p e dL i M n0.6F e0.4P O4/C c o m p o s i t e s w i t h h i g h-r a t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J].I o n i c s,2021,27(7):1-11.[35]HU A N G Z G,L I J T,WA N G K,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L i F e0.4M n0.4C o0.2P O4/C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o f l i t h i u m i o nb a t t e r y w i t h e n h a nc ed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f o r m a n c e[J].J o u r n a l o f A l l o y s a n d C o m p o u n d s,2018,782:413-420.[36]J I N H B,Z HA N G J H,Q I N L,e t a l.D u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o l i-v i n e L i F e0.5M n0.5P O4c a t h o d e s w i t h a c c e l e r a t e d k i n e t i c s f o rh i g h-r a t e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J].I n d u s t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C h e m i s t r y R e s e a r c h,2023,62:1029-1034.[37]J E N S E N K,C H R I S T E N S E N M,T Y R S T E D C,e t a l.R e a l-t i m e s y n c h r o t r o n p o w d e r X-r a y d i f f r a c t i o n s t u d y o f t h e a n-t i s i t e d e f e c t f o r m a t i o n d u r i n g s u b-a n d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s y n t h e s i s o f L i F e P O4a n d L i F e1-x M n x P O4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 C r y s t a l l o g r a p h y,2011,44(2):287-294.[38]王杰.非化学计量磷酸锰铁锂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WA N G J.S t u d y o n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f o r m a n c e o f n o n-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 l i t h i u m f e r r o m a ng a n e s ep h o s p h a t e[D].G u a n g z h o u: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n o l o g y,2021.[39]G O N G S M,B A I X,L I U R,e t a l.S t u d y o n d i s c h a r g e v o l t a g ea n d d i s c h a r g e c a p a c i t y o f L i F e1-x M n x P O4w i t h h i g h M n c o n-t e n t[J].J o u r n a l o f 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M a t e r i a l s i n E l e c t r o n-i c s,2020,31(10):7742-7752.[40]L I S Q,M E N G X Y,Y I Q,e t a l.S t r u c t u r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 i-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L i M n0.6F e0.4P O4a s a c a t h ode m a t e r i a lf o rf l e x i b l e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 a n d s e l f-c h a rg i n g p o w e r p a c k[J].N a n o E n e r g y,2018,52:510-516.[41]X I A O P F,D I N G B,L A I M O,e t a l.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M n1-x F e x P O4(0ɤxɤ1)s y n t h e s i z e d v i a a f a c i l e p o l y-m e r-a s s i s t e d m e c h a n i c a l a c t i v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T h e E l e c-t r o 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3,160(6):A918-A926.[42]WA N G L,L I Y,D A I Y N,e t a l.E f f e c t o f M n c o n t e n t o n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p e rf o r m a n c e a n d e n e rg y d e n s i t y o fL i F e1-x M n x P O4/C[J].V a c u u m,2022,196:110730. [43]F A N G K B,Z HU J H,X I E Q,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 F e2+s u b-s t i t u t e d 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M n1-x F e x P O4/C(x=0,0.1,0.2,0.3,0.4)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l i t h i u m-i o n b a t t e r i e s v i as o l-g e l p r o c e s s e s[J].M o l e c u l e s,2021,26(24):7641.㊃23㊃。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张克宇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张克宇

・166・



2015 年第 34 卷第 1 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综述与专论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克宇,姚耀春
(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有色金属资源清洁 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93) 摘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因其优良的电化学性能,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由于 其导电率低和锂离子扩散速率慢等问题,一直制约其发展。本文阐述了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充放电原理以及 电化学反应模型,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所进行的研究,重点介绍了离子掺杂、 碳包覆以及材料纳米化等改性方法对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影响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 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继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进行工艺改进将是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O 646.54;TM 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5)01–0166–07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5.01.029
第1期
张克宇等: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பைடு நூலகம்67・
亿元,同比增长 43%,全年锂电池产量达到 29.7 亿 颗,同比增长 28.6%。锂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 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之一[1]。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为以下几类[1]: 、镍酸锂 ① 具 有 层 状 结 构 的 钴 酸 锂 ( LiCoO2 ) (LiNiO2)正极材料;②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 (LiMn2O4)正极材料;③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 铁锂(LiFePO4)正极材料;此外还有三元材料。磷 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 170mA/g,电压平 台为 3.7V,在全充电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较小的吸湿性和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2],因此成 为现今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和生产开发 的重点。 但由于其本身结构的限制, 导致以 LiFePO4 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导电率差、锂离子扩散速 率慢,在低温条件下放电性能较差[3],这些都制约 了 LiFePO4 正极材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 (LiFePO4) 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磷酸铁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太阳能储能等领域。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和其前驱体磷酸铁的材料性质仍然是研究的焦点。

磷酸铁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成方法的改进:目前,磷酸铁的制备通常采用固相反应和湿法合成两种方法。

固相反应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低成本的优点,但其制备过程较长,温度较高,需要较长的热处理时间。

湿法合成方法则能够获得纳米级的颗粒,但其制备过程中常常涉及有机模板剂的使用,增加了制备成本。

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如溶液燃烧法、微波辅助法和水热法等,以提高磷酸铁的制备效率和改善材料性能。

2. 结构性能的研究:磷酸铁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手段,对磷酸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铁的晶体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调控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可以有效改善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

3. 改性技术的研究:为了提高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研究。

通过掺杂过渡金属离子和修饰绝缘层等方法,可以提高磷酸铁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从而提高其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

研究者还尝试了一些表面修饰方法,如包覆纳米碳材料和合成复合材料等,以进一步提高磷酸铁的电化学性能。

磷酸铁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合成方法的改进、结构性能的研究和改性技术的研究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者的努力,相信磷酸铁的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为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具有很高电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因此,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磷酸铁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和改进其制备工艺。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磷酸铁锂的结构和组成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例如,合成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材料的电荷传输速率和电化学活性。

此外,通过合成掺杂材料,如铝、镍和钴等,可以显著提高磷酸铁锂的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

其次,研究人员还通过改进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来提高其性能。

传统的固相法和湿化学法制备磷酸铁锂存在一些问题,如反应速度慢、粒度分布不均等。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氢热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得到具有更好结晶度和颗粒分布均匀性的材料。

除了改进磷酸铁锂的性能和制备方法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磷酸铁锂的改性研究。

例如,将磷酸铁锂与其他材料复合,如碳材料、导电高分子和硅/石墨烯等,可以提高其电导率和电化学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磷酸铁锂与其他离子型材料进行混合,以提高其容量和性能。

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发展迅速。

目前,磷酸铁锂已经商业化,并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与其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比,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较长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成本,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正极材料。

然而,磷酸铁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低的离子导电率和低的比能量等。

因此,研究人员仍在努力改善其性能,并寻找更好的替代材料。

总之,磷酸铁锂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改进其电化学性能、改进制备工艺和改进合成方法,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克服其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其性能。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强化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强化研究进展

Vol.53 No.6June,2021第 53 卷 第 6 期2021年6月无机盐工业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Doi:10.19964/j.issn.1006-4990.2021-0212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强化研究进展张婷1,林森匕于建国1袁2(1.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资源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摘 要:橄榄石型磷酸铁锂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友 好、循环寿命长和工作电压稳定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CTP 技术、刀片电池技术等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磷酸铁锂的商业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磷酸铁锂存在电子导电性较差和离子扩散系数低的缺陷,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容量,因此开展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和性能强化研究对磷酸铁锂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了磷酸铁锂电池与其他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差异和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与强化的改性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与挑战,并提岀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研究思路。

关键词: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强化中图分类号:TQ1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90(2021)06-0031-10Research progress in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sZhang Ting 1 袁 Lin Sen 1,2, Yu Jianguo 1,2('.National Enginee ring Re s e arc h Center f or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S alt- Lake Resourc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237, 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 al Lake Resources ProcessEngine e ring , Minis try of E ducation ,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 : Olivine LiFePO q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owcost , high safety , environment-friendly , long cycle life and stable operating voltage.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CTP technology and blade battery technology ,its commercialization progres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However ’LiFePO q has thedefects of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low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 which seriously limits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oflithium-ion batte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LiFePO 4. In this paper , the differences of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LiFePO 4 and other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batteries were compared.The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s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research ideas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 lithium iron phosphate ; lithium-ion batteries ;cathode materials ; performance enhancement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容量和工作电压, 已经成 为当前电化学储能领域的主流技术,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可携带电子器件和高端电子产品中。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

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磷酸铁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因此在电动车、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磷酸铁是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对于磷酸铁锂的合成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磷酸铁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包括合成方法、结构特性、性能表征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合成方法磷酸铁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水热法等。

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将原料转化成产物,如高温固相反应法、溶液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化学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原料转化成产物,如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和水热法等。

水热法是指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合成产物,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产物。

目前,水热法是磷酸铁的主要合成方法,其合成产物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均匀的颗粒大小,有利于提高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

二、结构特性磷酸铁的结构特性主要包括晶体结构、晶体形貌和晶体尺寸等。

磷酸铁具有橄榄石型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

晶体形貌主要有片状、颗粒状和纳米线状等。

片状晶体易于堆积,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密实性和导电性;颗粒状晶体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离子扩散和反应速率;纳米线状晶体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更好的机械性能,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磷酸铁的结构特性对其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合适的合成方法来调控和优化。

三、性能表征磷酸铁的性能表征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等。

物理性能主要包括晶体形貌、晶体尺寸和晶体结构等;化学性能主要包括化学成分、表面活性和离子扩散等;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电荷-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目前,磷酸铁的性能表征主要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来实现。

通过性能表征可以了解磷酸铁的结构特性、电化学性能和应用前景,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磷酸铁前驱体磷酸铁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如结构调控、性能优化和应用拓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7期广东化工第37卷总第207期 · 59 · 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侯贤华,胡社军,彭薇(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文章综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产业化制备方法,市场状况分析和近年来国内外对该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

结果表明:产业化制备方法目前主要是固相反应法和水热合成,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高倍率磷酸铁锂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倍率性能[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0)07-0059-02Research Progress of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Power Lithium-ionBatteryHou Xianhua, Hu Shejun, Peng Wei(School of Phys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was reviewed. The emphasis was expressed preparation method of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 analysis and cathode materials progress fo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industrialized method have solid state reaction an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market requirement is more than supply, this product has excellent market prospects, high rate property will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fields in the future.Keywords: LiFePO4;cathode material;rate property锂离子电池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工作温度范围广、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1-2],如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工具等,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3]。

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商业化正极材料主要是LiCoO2,因钴为战略资源,由此导致电池的成本较高(目前在整个电池成本中,正极材料成本占35 %),且LiCoO2安全性较差,因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LiFePO4具有稳定的橄榄石结构,理论容量约为170 mAh/g,原材料价格低廉丰富,工作电压适中、电容量大、高放电功率、可快速充电且循环寿命长、稳定性高,是一种理想的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

1 磷铁铁锂晶体结构LiFePO4晶体是有序的橄榄石型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晶胞参数a = 1.0329 nm,b = 0.60072 nm,c= 0. 46905 nm。

在LiFePO4晶体中氧原子呈微变形的六方密堆积,磷原子占据四面体空隙,锂原子和铁原子占据八面体空隙。

八面体结构的FeO6在晶体的bc面上相互连接,在b轴方向上八面体结构的LiO6相互连接成链状结构。

1个FeO6与2个LiO6共边,1个PO4和FeO6共用一条边,与LiO6共用两条边。

充放电反应是在LiFePO4和FePO4两相之间进行,如图1所示。

在充电过程中,LiFePO4逐渐脱出锂离子形成FePO4,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插入FePO4形成LiFePO4。

在锂离子反复嵌入与脱出的过程中,当晶格结构由LiFePO4转变为Li1-x FePO4时,磷酸根离子(FePO4-)可稳定整个材料的晶格结构。

由于在这2种物相互变过程中铁氧配位关系变化很小,故此电极材料虽然存在物相的变化,但是没有影响电化学效应的体积效应产生。

当磷酸铁锂进行充电时,材料本身的体积约减少6.5 %,这也是材料具有良好循环性能的主要原因。

LiFePO4的电化学曲线非常平坦,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约为170 mAh/g。

2 磷酸铁锂产业化制备方法目前产业化制备LiFePO4材料最常用的方法是固相法,此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容易控制和规模化,缺点是球磨的均匀程度以及强度同样制约了产物的性能,产物颗粒不均匀,晶形无规则,粒径分布范围广,实验周期长。

S.A.Anna等测试了LiFePO4在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性能,发现即使在85 ℃下,它仍然能稳定工作,而且经过20次循环以后,60 ℃下测试的样品比23 ℃下测试的样品中的Fe3+含量低了14 % ,说明在较低温度下,锂离子的嵌入比较困难。

图1 充放电前后LiFePO4和FePO4两相图 Fig.1 The structural modes of LiFePO4 and FePO4 beforeand after charge/discharge水热法也是制备磷酸铁锂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物相均匀、粒径小的优点。

在密闭体系中,以水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在水的自生压强下,溶液内部的金属盐具有较高的活性,在溶液中进行结晶反应。

S.Yang等对水热法合成LiFePO4晶体进行了大量研究。

他们发现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而且水热法比高温固相法合成的晶体颗粒要小,Fe2+含量高。

A.K.Padhi等发现用水热法在还原性条件下可得LiFePO4晶体,在氧化性条件下则得LiFePO4(OH) 晶体。

当锂盐的量很少时,则会有多孔的FePO4·2H2O生成,它在高温时失水生成电化学非活性的FePO4。

在用水热法合成LiFePO4晶体时要保证锂盐的量,以防止电化学非活性的FePO4晶体的生成。

除了固相法和水热法两种产业化方法外,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合成方法涌现出来,包括共沉淀法,乳化干燥法,机械化学激活法,微波炉加热法等。

3 磷酸铁锂的市场状况采用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池被称为磷酸铁锂电池(简称铁电池),由于铁电池的众多优点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主要应用领域有:(1)储能设备:风力发电系统的储能设备,太阳能电池的储能设备,如太阳能LED路灯(比亚迪已经生产出该类电池);(2)电动工具:高功率电动工具、电钻、除草机等;(3)电动车辆: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婴儿车、电动轮椅和电动[收稿日期] 2010-4-1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1046)[作者简介] 侯贤华(1977-),男,湖北恩施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洁能源材料。

LiFePO4 FePO4充电放电广 东 化 工 2010年 第7期 · 60 · 第37卷 总第207期汽车等;(4)小型电器:矿灯、植入性医疗器械。

我们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婴儿车4个领域的电池需求进行测算,保守的按照10 %~20 %的渗透率计算,磷酸铁锂电池全球的市场规模就达到280亿元,磷酸铁锂的需求量达到6万t 。

2008年全球磷酸铁锂的产能约为1万t ,实际产量为5000 t ,下游需求是当前产能的10倍以上。

根据磷酸铁锂的领先企业A123的测算,2010年,全球磷酸铁锂的实际需求量将达15万t ,供给缺口达到10万t 。

单位:t年份图2 全球磷酸铁锂需求状况(资料来源:A123 日信研究) Fig.2 The requirement situation of of LiFePO 4 (the data root inA123)4 磷酸铁锂的最新研究状况MIT 研究人员[4]发明了一项磷酸铁锂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采用新技术的锂离子电池可在几秒内完成充电。

一块锂电池完成充电一般需要6分钟或更长的时间。

但传统的磷酸铁锂材料在经过表面处理生成纳米级沟槽后,可将电池的充电速度提升36倍(仅为10秒)。

采用该项技术的锂电池亦具有高放电速度,因此可用于油电混合汽车的加速,使油电混合汽车的速度可赶上采用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由Gerbrand Ceder 教授指导的博士生Byoungwoo Kang 表示,“通过对磷酸铁锂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使锂离子迅速移动列队进入通道并被迅速传送至终端”。

几年前,Ceder 在用计算机对锂离子电池所用材料进行仿真时发现,锂离子的传送速度应该比之前想象的要更快。

在随后的深入仿真研究后发现:因磷酸铁锂材料表面可将锂离子送往块体材料内部的通道数量有限,从而导致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送速度受到了制约。

通过积累多年经验,Kang 和Ceder 发现:对磷酸铁锂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使其生成间隔仅5纳米的多条凹槽,可将锂离子的传送速度提高36倍。

这意味着以后锂电池不仅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充电,也可以更快速完成放电。

磷酸铁锂材料经纳米级表面处理之后和块体材料一样持久耐用,可以重复充电和放电而不会因老化影响充电效果。

5 结语由于LiFePO 4合成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又有较高的比容量、有效利用率、适宜的电压及较好的循环性能,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

参考文献[1]Luo Z J ,Fan D D ,Liu X L ,et al .High performance silicon carb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J Power Sources ,2009,189:16–21.[2]Wu X L ,Jiang L Y ,Cao F F ,et al .LiFePO 4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a Nanoporous Carbon Matrix :Superior Cathode Material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Storage Devices[J].Adv Mater ,2009,21:2710–2714. [3]Muxina Konarova ,Izumi Taniguchi .Preparation of carbon coated LiFePO 4 by a combination of spray pyrolysis with planetary ball-milling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J].Powder Technology, 2009,191:111–116.[4]Kang B ,Ceder G .Battery materials for ultrafas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J].Nature ,2009,458(12):190-193.(本文文献格式:侯贤华,胡社军,彭薇.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37(7):59-60)(上接第58页)States Ionics ,2002,147:189-194.[11]Harrision W L ,Wang F ,Mecham J B ,et al .Influence of bisphenol structure on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sulfonated poly(arylene ether) copolymers [J].J .Poly .Sci .Part A : Polym Chem ,2003,41(14):2264-2276. [12]那辉,苑晶,倪余伟,等.含联苯结构聚醚醚酮酮共聚物和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826-828.[13]李磊,许莉,王于新,等.磺化聚醚醚酮膜的制备及其阻醇和质子导电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3: 132-135. [14]Suniko M ,Antisar R H ,Allan S H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Sulfonation of Novel Dendritic Multiblock Copoly(ether-suldone)[J].J .Poly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8,46:6365-6375.[15]高启君,王宇新,许莉,等.SPEEK/PES-C 、SPEEK/SPES-C 共混质子交换膜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9,(1):45-52.[16]Liu S Z ,Chen T L .Novel sodium sulfonate-functionalized poly(ether ether ketone)s derived from 4,4’-thiodiphemol[J].Polymer ,2001,42(7):3293-3296. [17]王国庆,朱秀玲,张守海,等.一种杂环聚芳醚腈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6,(2):209-212. [18]Wang F ,Hickner M A ,Kim Y S ,et al .Direct polymerization of sulfonated poly(arylene ether sulfone) random(statistical) copolymers: candidates for new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J].J .Membr .Sci ,2002,197 : 231-242. [19]Yin Y ,Fang J ,Cui Y ,et al .Synthesis and conductivity of a novel sulfonated polyimide from 3-(2’,4’-diaminophemoxy)propane sulfonic acid[J].Polymer 2003,44:4509-4518. [20]Gao Y ,Robertson G P .Guiver M D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nated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ketone)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materials[J].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3,41(4):497-507. [21]Kaliaguine S ,Mikhailenko S D ,Wang K P ,et al .Macromolecules 2003,82:213.[22]Zaidi S M J ,Mikhailenko S D ,Robertson G P ,et al .Proton conducting composite memposite membranes from polyether ether ketone and heteropolyacid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J].J .Membr .Sci .2000,173(1):17-34.[23]Kobayashi T ,Rikukawa M ,Sanui K ,et al .Proton-conducting polymers derived from poly(ether-etherketone) and poly(4-phenoxybenzoyl-1,4-phenylene) [J].Solid State Ionics ,1998,106(3-4):219-225.[24]Guo X ,Fang J ,Watari T ,et al .Tacticity effect on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retention of stereoregular poly(ethyl methacryate) [J].Macromolecules ,2002,35(15):6067-6069.[25]Fang J H ,Guo X X ,Harada S ,et al .Novel Sulfonated Polyimides asPoly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 .1.Synthesis ,Proton Conductivity ,and water Stability of Polyimides from 4,4’-Diaminodiphenyl Ether-2,2’-disufonic Acid[J].Macromolecules ,2002,35(24):9022-9028. [26]Watari T ,Fang J ,Tanaka K ,et al .Synthesis ,Water Stability and Proton Conductivity of Novel Sulfonated Polyimides from 4,4’-bis(4-aminophenoxy) biphenyl-3,3’-disulfonic Acid[J].Membr .Sci ,2004,230:111-120.[27]Yin Y ,Fang J ,Cui Y ,et al .Synthesis and conductivity of a novel sulfonated polyimide from 3-(2’,4’-diaminophemoxy)propane sulfonic acid[J].Polymer 2003,44:4509-4518. [28]Woo Y ,Oh S Y ,Kang Y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nated Polyimide Membranes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J].J .Membr .Sci ,2003,220:31-45.[29]Takahito Itoh ,Yohei Hamaguchi ,Takahiro Uno ,et al .Synthesis ,ionic cioductivity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roton conducting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high temperature fuel cell[J].solid state ionics .2006.177:185-189. [30]Liu Z Q ,liu Y Y , Qin J G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new nonlinear optical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ketone)[J].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 ,2004,61:379-386.[31]Sumiko Matsumura .Antisar R.Hlil .Catherine Lepiller ,et al .Ionomer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with suldonic acid groups on the end groups :novel branched poly(ether-ketone)s[J].Macromolecules ,2008,41:281-284.(本文文献格式:肖带丽.无氟质子交换膜的研究和进展[J].广东化工,2010,37(7):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