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审美现场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视觉审美现场感的意义
在徐冰的《天书》、《烟草计划》和蔡国强的《草船借箭》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现场感的强调。这种现场感是不能单单被互联
网和多媒体的图片影像所替代的,就像卢浮宫和世界各大美术馆里的
藏画一样,现场性是永远不能被任何形式的体现所替代的。
经验主义、意义论对审美现场直观判断的影响
18世纪哲学家克莱在《新视觉论》中指出,人之所以能通过面部表情感受到对象的情绪变化,是因为“这些变化是视觉直接把握的对象,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情感,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伴随
着情感一起出现。如果预先没有这样一种经验,我们就分不清楚脸红
究竟是羞愧的表现还是兴奋的表现”。此理论被后世的社会学家改头
换面地提出“主观推论说”。认为众人之所以有共同的对待某事物一
致的反映,是因为这些反映都是按照一种习俗和常规作出来的。此两
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认为事物的表现性质并非是事物
本身的视觉式样所拥有的,人所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旧有的知识经验所
作用的。一旦这些知识经验被唤醒,就即刻注入到了某种事物中。而
使用这些理论去解释艺术创造,结论便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仅仅
是视知觉对象的简单复制。
阿恩海姆针对这种错误的联想主义观,提出艺术家对现实的知觉和把
握具有创造性性质。他指出,知觉的整体性不是对元素简单复制的结果,而是对元素的一种创造性再现,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和心灵都不
是简单复制着现实的装置。艺术家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
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艺术家把握到的图像是
具有感染力、想象性的美的形象。阿恩海姆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认
为知觉不是初级、零碎和无意义的,知觉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
一种统一的结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如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统
一的结构,就永远都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阿恩海姆还认为,欣赏
伟大的视觉作品,是由作品本身的知觉特性直接传达到眼中的。我们
在观看米开朗基罗在罗马的西斯廷教堂的《亚当出世》时,通过绘画
本身的力的展示,一眼就能看出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现作品的能动
式样是由作品的构图分割显示出来,而故事的本质是由那些眼球前的
事物———作品的主要样式表现出来。在观看时,这个主要样式并不
是原本地复制在观者的脑海中,而是在他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唤醒了一
种与他的力的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这个用于表现力的样式,在观者
大脑里活跃起来并使观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了相对
应的心理体验的经验。也就是说他认为绘画作品或者静止的视觉艺术
作品并不是由联想和经验所致,而是由艺术创造的形象结构所唤起的
视觉感染力。
一张画就是一张画,它告诉了你什么信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传达了
什么感受,解读应该是视觉感受的解读,而不应该是文字的解读,如
果我们看了一张画需要去用社会中某一件发生的事情去套进作品里,
那不应该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作者想在谈论现场感这个问题时,
应该首先明确视觉艺术作品所属的范畴。在观看方式上,我们很容易、很自然地会带着旧有经验去主观切入,经验主义影响观看者的视觉感受。嘉泰诺卡泥莎(GaetonoKanizse)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对所在
环境中的事物已经很熟悉了,这正是因为这些事物已经通过视觉组织
力构成了它们本身,而组织的过程是先于经验且独立于经验的,这就
使得我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体验环境中的事物”。因为旧有的经
验影响看威尼斯双年展、很多主题性的展览(全国美展、体育展)等,观看者往往会从寻找主题入手。当观看作品的时候,会将自己对此主
题的一个强烈愿望带进观看方式中。同样,理解作品也会如此切入———此件艺术品在多大水准上符合、说明了此位艺术家对待此主题的
一个表达,以至于艺术评论家在主题鲜明的语境中寻找表达的文字。
我们赞扬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某种情怀和观看世界的方式,忽视的
却是最重要的作品美感。视觉艺术作品不是一篇文字说明文,它不同
于写作,视觉艺术作品永远都是将视觉审美效果作为最终目的的,而
不是以更恰当、更巧妙地说明某个问题、某个社会现象为目的。当观
看者怀有一种强烈的个人意愿来观看给定物像的知觉性质时,旧有的
记忆印象就会得到强化,往往会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贡布里希(Combrich)说:“一个物象对于我们的生物需要的相关性越大,我们就越容易与对它的认知协调一致,那么,我们对它所持有的形式上的对应标准也就越有宽松度”贡布里希,范景中等译.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J.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106.。
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在现场中的表现
视觉艺术作品的审美方式并不取决于它的实体界限和它的形成过程,而在单一的“瞬间表现”与通向过去与未来的多重维度的“现场”状态中,由此得以让观者在面对千变万化的作品时,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本身的精神价值与意义。传统的时空观已不具备全面的表达世界的水平。取而代之,“现场”的概念延伸至艺术表达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品最终的审美效果。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到:“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所感知到的视觉经验,绝不但仅是物象有秩序的安排,也不但仅是各种色彩与形状的组合,或者物象的动势和大小。我们的视觉感受往往首先受一种有方向感的张力的作用,这种观看静止的物体而体验到的张力,并不是观察者鉴于个人经历,经由判断而得出的。这种张力存有于对各种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等要素的一切感知过程内部。因为这些要素具有量和方向,所以这种张力被描述为‘心理力’”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看到大炮上的伪装色竟然大吃一惊地喊道:“我们就是这样画的———这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典型手法”。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曾在1983年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我逐渐开始明白自己能够从事绘画。我想绘画并不一定得画有趣的题材。绘画形象不在具备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没有意义的东西……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绘画不是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从60年代开始,巴塞利兹发展了一种标志着他个人风格形成的创作方法———形象倒置。这种倒置的绘画形象并不但仅在展出的时候给观众看,他本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倒着画的。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和豪放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