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2、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6、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2022年北海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北海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北海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2、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A.发展缓慢不稳定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1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2、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二、多项选择题1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调节经济18、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19、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文艺复兴思想三、辨析题21、“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一>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入:“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哲学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之一。

该考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会考察的比较细,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基本知识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里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2.生产力是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同样地在这里要注意一点: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1.生产力在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2.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指的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3.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实体性要素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2.生产关系在这里同样要注意几点:(1)静态和动态相比,更易考察静态的内容;(2)静态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非常重要。

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关系,是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样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这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下面以一道真题来测验一下:例:1.下列哪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A.人的劳动、劳动工具B.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C.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系统1.【答案】C。

解析: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三章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三章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段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单选)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单选)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论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限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多选)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中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物质生产资料以及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一定方式,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两个方面。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和作用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所有者与非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等。

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形式。

生产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定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方式。

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它规定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 影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和比例。

它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总量和分配的公平性。

3. 形成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产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变革的发生。

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不断的斗争和调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演变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资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同上3.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5.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6.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7.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8.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9.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0.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11.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LOGO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唯心史观主要观点: 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
最基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
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
适合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
——马克思
1. 生产力
(1)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
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 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 力量。
(2)生产力构成要素
劳动者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31)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31)

生产方式:亦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用法。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

马克思说,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现为他们对无机自然的一定的能动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直接规定了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最终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

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一起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统一体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求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是生产关系就要改变,社会革命就要到来。

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始终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从事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

务的,因此把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

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不会、也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

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

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

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物质的唯一特性(选择题)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寻找的)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即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代表了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的权利义务。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能够更高效地创造财富。

然而,生产关系却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传统的生产关系往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其次,我们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产关系提出挑战,进而要求生产关系的适应和调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矛盾的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阶级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人占有和剥削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开始争取权利和解放。

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在分配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要求我们在调整生产关系时,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助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谁是笫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两种 历史观的标准,是长期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坚持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基本 矛盾规律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 历史的主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份,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历史观的演变 社会存在 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 定义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 社会有机体 社会基本矛盾 (内因) 社会动力系统 (外因)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类社 会的起源和本质,对历史发展 动力和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铭 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 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 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 在、正确创造未来。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狭义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动态的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静态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生产力力的发展变化机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促进作用第二阻碍作用两者的矛盾运动第一矛盾运动的根源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第二矛盾运动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第三矛盾运动的过程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理论意义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p105定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
பைடு நூலகம்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 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 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 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 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 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 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 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 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 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 配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 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 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
第二次巨变后,劳动生产的 主要内容变成了以促成物理变 化或化学变化为手段选取或创 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就 是工业生产。 第三次巨变后,劳动生产 的主要内容变成了以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为手段选取或创造 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各种资 料,这就是知识生产。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 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 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去 变化生产关系,让生产关系 时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发展状况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怎么办
生产 力 生产 关系 发生 矛盾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它是参与社 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的一切物质的、技术 的要素总和。它主要 是由劳动资料(以生 产工具为主)、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 素构成。生产力中的 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 杂的经济结构,它的 构成可概括为: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交换关系;产品分 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 决定的消费关系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 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 动。
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 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对抗性质, 因此,不会、也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 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 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 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这就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 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 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 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理论基础。
当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发生矛盾时,如 果继续发展生产力, 就只能调整生产关系 ;否则,保持原有生 产关系就是倒退生产 力或者是打击生产力 发展,如果这种现象 是社会普遍性的,很 可能暴发革命来推翻 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 。
生产力与经济配置
最初,劳动生产的主要内 容是以采集为手段选取食物, 这就是采集生产。 第一次巨变后,劳动生产 的主要内容变成了以种植、养 殖和培育为手段选取或创造生 活资料.这就是农业生产。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相 互 作 用 构 成 生 产 方 式 的 矛 盾 运 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 是指劳动者 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在生产过程中所 料的能力。 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 所有关系、生产 过程的组织与分 工关系、产品的 分配关系等三个 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