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例
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历史组和婷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
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与处理】
1、地位和作用: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掠夺较以前更为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又发动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和简况、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原因、影响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读图、识图能力与分析引文、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民族危机的紧迫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节课应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问题,最后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主要应用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分析讲述法等。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钓鱼岛地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台湾基隆市东北约97海里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目前被日本实际占领。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可以追溯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次战争,了解相关史实。”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背诵相关基础知识。
一、原因
1、后,日本,逐渐形成对外扩张政策。
2、1890年,日本爆发,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以扩张来转嫁危
机。
3、导火线:朝鲜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二、过程:
1、1894年7月,标志着战争的爆发。
2、1894年9月,中日在决战,北洋舰队爱国官兵丁汝昌、英勇反抗。
3、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三、结果:《马关条约》
2、三国干涉还辽: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交还中国的,但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四、影响:
1、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中华民族陷入。
2、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
4、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
,如农民阶级的资产阶级的。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解问题。
探究一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小组同学总结讲解。
师:通过讲解,我们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其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探究二怎样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生:第二小组同学讲解分析。
师: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逐条分析,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三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材料一:1880 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舰船排水量6万余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撤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材料三: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1894年8月26日《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四: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材料五: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