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历史文化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思南历史文化解析
摘要:位于贵州东北部的思南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包括乌江文化、黔东地域历史文化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三个板块。思南不仅集中了乌江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方面更有由思南花灯为代表的土家族艺术文化、以傩堂戏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
关键词:思南文化结构解析
文化是一个泛概念,历史文化则相对要具体得多。目前受到热捧与广泛关注的历史文化,在我国范围内,应该是指在文化眼光的审视下,“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发生,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高潮,随后转入衰落的历史全过程。另外,对促成中国文化发生转变的历史原因,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所取得的成果”。[1]作为一个县区的地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其所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婚姻、家族、地方政权的演变到贸易、衣食、文学、宗教、民俗、节庆等都包括在内。事实上,一个县区的历史文化,便是该县区历史上社会生活的缩影思南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在今贵州省境的县(市)中,思南历史沿区域的脉络,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先秦之际,今思南地初属巴国南境或秦国之巴郡。其后,为楚黔中地、秦黔中郡辖地。秦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36郡,思南在黔中郡内。西汉初年,黔中郡更名武陵郡,领辖范围依旧。至东汉末,于原涪陵县地分置丹兴、汉葭、永宁3 县,思南在永宁县境。今思南县地正
式设置建制,应在南北朝时期。研究北周时期历史的学者认为:“费州,当今思南城关。”[2]隋开皇五年,改置涪川县。唐代恢复费州,领属范围有所扩大。宋朝时属思州。元至正年间,该地归属于盘据四川的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思南之名由此见于文献。
思南不仅有“黔东首郡”、“乌江明珠”的美誉,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古朴淳厚的土家民族风情。思南历史文化是一种集贵州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堪称贵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如果对思南文化的结构进行解析,那么,思南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乌江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黔东地域历史文化三个板块。其中乌江文化与土家族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贵州高原第一大河的乌江,北源六冲河出赫章县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两源汇合后流到息烽县乌江渡,抵达思南县,再经沿河县出省境,至重庆市酉阳折向东北,于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18千米。1990年,贵州省文化部门在思南建立乌江博物馆,是对思南在乌江流域范围内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认同。目前,乌江博物馆仍然属于我国境内唯一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馆。但什么是乌江文化,迄今我们尚未看到关于它的学术界定。对于乌江文化,立足于贵州文化资源的视角,不仅需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观察,更应从它在山地高原这一特殊地形地貌条件下,在贵州一体多元民族社会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上去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贵州是一个通道文化特征尤为显著的省区,是祖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其区位上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大西南片区的政局稳
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只要由此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乌江文化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无疑尚有许多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内容,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民族文化是思南文化的重要特色。由于土家族在民族分布上相对集中,地理上与汉民族居住区较其他民族接近,彼此间的文化渗透较多,固有的民族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吸纳了较多的汉文化的因子。因而,古今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较大。从整体上考察,思南土家族文化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以思南花灯为代表的土家族艺术文化;二是以傩堂戏为代表的土家族宗教文化;三是以生活习俗为代表的土家族民俗文化。
贵州是花灯流行最盛的省区之一,除省境东南较少见外,黔南、黔北、黔中、黔东北都较普遍。尤其黔东北思南、印江两县的花灯特色独具,有“高台戏”、“花灯戏”之称。思南花灯早在宋元之际即已广泛存在于民间,较之其他地区清末民初才流行开来要早六百余年。从思南花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曲调、活跃诙谐的风格等方面,不难发现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与土家族民族性格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正由于此,思南才能够在全省范围内赢得“花灯之乡”的美誉。
傩堂戏是思南土家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有关部门开展的“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思南傩堂戏的情况得到了科学的展示与评估。调查报告认为:“在思南地区,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融汇,形成了以‘信巫鬼,重淫祀’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与氛围。”[3]
就铜仁市辖区而言,思南傩堂戏历史最悠久,属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享有“戏剧活化石”之美誉。
思南是一个由汉、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聚居的县区,民风民俗异彩纷呈,但最引人注目的民族民俗仍是土家族习俗。其中除土家族的年俗、婚俗、生育习俗外,奇特的土家族节日习俗,尤其表现出诸多独特性。以盛行于板桥乡的“甩神节”为例,在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镇上,不仅分布着四寺八庙12组古建筑,当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甩神节”,更是热闹非凡。内容与举办形式均令人十分神往。自古以来,菩萨一直是民众心中的神灵,神圣不可亵渎,“唯有板桥民间,偏要在每年正月十四这天将菩萨抬来甩着玩。[4]
由于思南滨临乌江,建置较早,汉末为永宁县治,魏晋时为万宁县治,隋唐为涪川县治,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宋以后虽为土官统治,其后属思州土司管辖,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当地文化的内涵,反而为思南文化增添了土司文化异彩。因而,地域历史文化同样是思南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如前所述,思南历史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文化,我们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考思南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不能不高度重视对思南历史文化的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颜吾芟、颜品忠:《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一章,第二节。
[2]王仲犖著:《北周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
[3]游涛:《思南傩堂戏调查》,《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土家族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页377。
[4]江育江:《思南与乌江文化》,第209页,贵州省思南乌江博物馆编,内部印刷本,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