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吟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吟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王洁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人对文化教育需求的逐渐增加。在正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掀起了国学教育的热潮。儿歌童谣、诗词经典、成语韵文这些国学经典,该如何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在沐浴经典的同时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始尝试让国学经典和语文教材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
一、国学教育的定义界定
“国学教育”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就是狭义层面上的含义,即对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通俗地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意义
1、国学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2、国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功利主义盛行,人文精神衰微,在日常的对青少年教育中,偏重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否认思想品德课程的正面引领作用,也不否认以现代科学为学科基础的心理咨询的疏导作用,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文质兼美的流传千古的国学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滋润,国学教育就如同杜甫老先生笔下的春雨,对启迪学生的心灵和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归》,便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弟子归》中的讲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首先是“孝悌”,“百善孝当先”,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
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童谣韵语——带领学生踏上阅读快车道
新一年级的开学,往往是嘈杂、喧闹的。因为学生不会拼读、识字不多,它们无事可做。能不能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情做,第一天就读书?
1、礼仪童谣规范养成教育
结合开学初的规范养成教育选编的礼仪童谣,有课前、课中的课堂礼仪,有爱国、爱校、爱人的文明礼仪等。利用这些童谣把良好的习惯培养、养成教育渗透给学生。童谣后面是打乱顺序的字词,童谣会读,后面的字词不会读,我们教学生到童谣当中去寻找这个字词,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就是我们采用的“定位认读法”。简单的招式做到极致就是绝招,当学生学会了利用“定位认读法”来认识童谣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的本领就慢慢开始形成了。以书香飘逸代替了嘈杂无序的开学初,又初步培养了自主识字的本领,一举两得。
2、情境歌谣快乐拼音教学
将近一个半月的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一遍遍反复的跟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气。汉语拼音情境歌谣的引进,在这个阶段起到了两个作用:①帮助有效识记字母的音形并增加趣味性。②大量学习汉字,为阅读做好准备。汉语拼音情境歌切实有效地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生趣。
3、韵语识字打造阅读之钥
新课标对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有了明确要求,但仅凭教材中的识字量安排及教学进程,要在一上年级就让学生开始独立阅读,非常困难,我们尝试着向课外延伸,进行海量识字,除了上述的童谣中识字,韵语识字把我们带进了一片更加开阔的地带。韵语识字每一篇由四个部分组成:①韵文。韵文短小精悍、合辙押韵,易于诵读和记忆。学生把韵文当做有趣的歌谣,很快就能倒背如流。韵文中的字绝大部分是生字,使繁多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炼。②生字。把韵文中的生字打乱排列。③词语。这些词语都是用熟字拼凑的,目的是增加读生字的机会,不要求理解。④段落。要求学生熟读,还要在其中画出本课所学的生字。大量的识字效果,为打开阅读之门造就了一把金钥匙。
(二)三百千——朗朗诵读滋润课堂内外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是我国传统的国学经典,更是启蒙教育的首选书。它们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组,整齐和谐、音律优美,读起来轻松愉快,符合儿童朗诵的语言特点。此内容的诵读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润泽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以及整个校园文化氛围。
1、课堂前奏的改变:朗朗的诵读声在上课预备铃声后马上想起,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调
整坐姿,准备一节课的开始。原本纷乱的预备铃后场景被整齐精神的诵读声所代替。
2、文言常识的提前渗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里的文言用字比比皆是。我们的诵读不仅仅是识记,还要知道大概意思,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语言特点,领会浅显的文言常识,为高段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例如“唐刘晏,…彼虽幼…勉而致。”“蔡文姬,…彼女子…当自警。”两段话中都出现了“彼”字,但意思却有所不一样,前者是指他,后者是指她们。另外还有“曰、此、者、号、乃、称、至”等一些常用古文字的意思和用法,都在诵读中有所渗透。
(三)唐诗宋词——徜徉经典习得学习方法
二年级开始,我们进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的诵读。唐诗宋词,历史鼎盛时期的文化瑰宝。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节奏、音律、意境、想象、情怀的美妙世界。
1、两天一首,诵读有法。
一首古诗分两天落实。第一天,我们的目标是熟读成诵。采用多种读法激起孩子吟诵的兴趣,一字字,一句句,这些汇聚精华的文字精灵在学生的唇齿间翻动,节奏、音律之美自然在心间流淌。第二天的诵读重在读悟,带领二年级的学生读悟诗词,最忌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这样不仅破坏了诵读的快乐,也让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心中支离破碎。于是我们摸索着归纳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1)风景类的诗歌:抓住景色词体会,找—品—悟。
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找景物,找颜色,品味花的红,水的绿。悟出作者在回忆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
(2)叙事类的诗歌:抓住事情线体会,说—找—编。
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说这首诗写谁干什么?他是怎样钓鱼的,从哪儿看出来?像这样的与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的古诗内容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编一个故事。在编故事中就理解了古诗。
(3)节气类的诗歌:抓住画面图体会,说—找—悟
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在过年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诗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场景——“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中那句话刚好描写了这件事?——“总把新桃换旧符”。
(4)离别情的诗歌:抓住核心句子体会,了解——找重点句——感悟
如《赠汪伦》:先交流说说是谁写给谁的诗歌,从哪里感受到他们是好朋友。体会他们朋友之间的深情。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依依不舍的送别面,明白作者送别好朋友时一直用目光送到看不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