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在时间上,“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终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主要讲解这30多年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7年——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多种思潮、多种文学风格并存的辉煌起点。
2、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随大革命落幕,“革命文学”在文坛兴起,现代文学发生变化和转折。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逐渐发展为三十年代文坛主潮。
另外还有“京派”、“海派”等文学创作存在。
3、1937年——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进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也蒙上浓厚的“救亡”、“抗战”色彩。
因为战争背景,现代文学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3个文学区域。
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文学”作为“共和国文学的雏形”拓展、覆盖全国。
三、“中国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学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随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之后。
我们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两个概念并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熟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观”。
第一至二章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一、“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殖民地化2、现代经济3、传播媒介4、教育制度(二)、文学领域的新图景1、启蒙主义文学: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义观点;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以及文学启蒙主义的代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翻译文学:林纾;最著名的“林译小说”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译小说”的影响3、谴责小说与鸳蝴小说:谴责小说的内容;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背景①开拓期(1917—1927) 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②丰收期(1927—1937) 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③转折期(1937—1949) 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1.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革,中华民族开始救亡图存,穷则思变。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大门从此被打开,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政变、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运动。
在文化上深感国民素质的低劣,进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首先是为救亡图存服务的。
2.其次是中国文学的自身发展演变①古典文学已近尾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②文言文所带来的语言障碍,普及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带来很大困难。
③体式陈旧的诗词文,严格的规范使国民学习起来很困。
④文风不健康,师古,拟古之作,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人生,成了无病呻吟的玩意儿。
⑤近代以来,与政治思想革命相适应,文学界也相应掀起革命浪潮。
a,"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以西方为借鉴,特别注重小说的宣传启蒙作用。
b,"诗界革命"。
最先提出还是梁启超他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提倡诗界革命。
不必避俗字俗语,要求言意合一,明白畅晓,通俗易懂。
c,"文界革命"。
以梁启超为代表。
反对"传世之文",提倡"觉世之文"。
创建一种笔端常带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论文体,梁自称"新文体"。
d,戏剧界革命。
柳亚子等创办近代第一个戏剧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
促使国内风气的转变。
旧剧改编。
对五四的影响。
e,白话运动。
1898年裘廷梁《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揭开序幕。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界抗敌协会(文协)抗敌协会(文协)敌协会(文协)协会(文协)会(文协)(文协)文协)协))中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体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938年武汉成立38年武汉成立8年武汉成立年武汉成立武汉成立汉成立成立立大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简章》等文件会简章》等文件简章》等文件章》等文件》等文件等文件文件件《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艺,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障作家权益作家权益家权益权益益文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深入现实战争深入现实战争入现实战争现实战争实战争战争争组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文艺》1938年—1946年文艺》1938年—1946年艺》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938年—1946年38年—1946年8年—1946年年—1946年—1946年1946年946年46年6年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全国文艺界协会国文艺界协会文艺界协会艺界协会界协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
上海的外国租界是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剩 下的一个相对平稳的地区,一些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 “孤岛”这一特殊环境,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 文艺活动,直至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外 国租界全部沦陷,才告结束。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七讲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背景和发生
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极具变化的政治 形势,文学随之改变了原有发展的轨道,反映时 代感、使命感。
2、1936年前后已经形成全国范围文艺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 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2、抗战文学题材和方法的探讨 在抗战文学的热潮中,一些作家制作了不少根据道 听途说随意点染和空喊口号的“急就章”。茅盾和周扬 曾指出过这种概念化的倾向,但并未引起注意。梁实秋 在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上也批评了这种“抗战八 股”倾向,并指出也可以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稍 后施蛰存也在《文学之贫困》中相附和。 这些意见对于改变文学题材单一化,创作概念化有 积极意义,但毕竟冲淡了抗战文学的主题,加上历史的 积怨,因而遭到抗战文艺界主流的严辞反击,甚至连抗 战文艺的一些缺点也加以偏激地袒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6、自由文艺思潮再批判与文艺思想的激进化 抗战胜利后,应合着政治上“第三条道路”的思 潮,回到文学岗位的原“京派”同人朱光潜、沈从文、 萧干等人开始了“自由主义”文艺的重新倡导。 虽 然这种思考对于恢复文学多元开放的文学生态具有一 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合时宜的。在新与旧、方生与未 死、反动与进步两大社会势力生死决战的历史巨变时 期来鼓吹文艺的自由与超脱,必然要受到文艺界进步 潮流的批判。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战斗性、宣传性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民族化、大众化旧瓶装新酒:用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散文化自由诗体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的新诗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有人认为,诗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
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
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现代诗学的雏形: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1)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讲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精品文档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文艺界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最大范围团结了全国广大作家。 2、文学的宣传、战斗功能提高到空前地位,调动 一切文学手段为抗战服务。 (1)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文艺不再是少数人自赏的东西,而变成了 组织和教育大众的工具。 (2)文学形式小型化、民间化。街头诗、街头剧、 大型报告文学,尤其诗歌起到巨大作用。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沦陷区文学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沦陷区(按地域又有东北、 华北、上海沦陷区的分别),既有日伪直接导演的汉 奸文学,也有人民的爱国文学。一些未撤离的地下文 艺工作者则利用各种形式与日伪斗争,《万象》团结 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 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陆蠡的 《囚绿记》、师陀的小说) 另有张爱玲、苏青等出 入于“雅”/“俗”之间的一批有成就的作家。
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抗日救亡迅速成为文学的主 题,文学运动的中心也迅速转移到抗日救亡运动上来。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在武汉成立,组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文协” 成立大会上推选出郭沫若、茅盾、夏衍、 老舍、巴金、朱光潜、张道藩、陈西滢、王平陵等45 人为理事,老舍为主持日常工作的总务部主任。在重 庆、成都、桂林等地设立分会。会刊《抗战文艺》是 抗战期间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文协”成立后,首 先开展“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运动, 抗日战争的全 民性空前强化了新文学与群众的联系。
现当代文学常识
5、学衡派:1922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人物有梅光迪、胡先肃等,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主义运动,他们的观念也有合理之处,但文化观念的保守性又导致复古主义的产生。
现当代文学常识
一、现代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2、文学研究会:1921年月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沈雁冰等人,出版刊物《小说月报》,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创作过程中都明显表现出为人生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倾向。
3、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伍、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于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讲神会、崇天才、主情。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界抗敌协会(文协)抗敌协会(文协)敌协会(文协)协会(文协)会(文协)(文协)文协)协))中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体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938年武汉成立38年武汉成立8年武汉成立年武汉成立武汉成立汉成立成立立大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简章》等文件会简章》等文件简章》等文件章》等文件》等文件等文件文件件《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艺,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障作家权益作家权益家权益权益益文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深入现实战争深入现实战争入现实战争现实战争实战争战争争组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文艺》1938年—1946年文艺》1938年—1946年艺》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938年—1946年38年—1946年8年—1946年年—1946年—1946年1946年946年46年6年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全国文艺界协会国文艺界协会文艺界协会艺界协会界协会。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历程
太阳社等
文学社团活跃,如新月派、现代派等
徐志摩、戴望舒等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文学反映抗战现实;解放区文学强调人民性、民族性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国统区文学呈现多样化,如讽刺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钱钟书(《围城》)、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精神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五四运动爆发,推动新文寅派”论争
梅光迪、胡光骕、吴宓(学衡派);章士钊(甲寅派)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左翼文学运动
革命文学兴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多种文学倾向并存
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老舍(《骆驼祥子》)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历程
阶段
时间范围
文学思潮与运动
重要事件与成果
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文学革命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涌入;新文学社团群起;文学理论建设;创作部分有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等
文学理论与批评进一步发展
茅盾、周扬等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1937-1949)(四十年代)一、背景:战争时期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这时期文学的显著的特征:①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②战时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根据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有不同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他区域文学来,也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都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二、文学现象,创作潮流与趋势,意义和特点(一)国统区文学1.初期(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基调: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①“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
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战期间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文艺界的代表近百人,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作用。
“文协”的成立是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②文体特征:a.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了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比文学性更受作家重视。
b.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诗歌追求通俗、鲜明、昂扬。
c.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街头剧、戏曲、壁报文学,都以通俗易懂、有鼓动性为目标。
———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战斗性、时代性。
缺失:文学战斗性时代性的获取,以文学的多样性、个性化的部分丧失为代价,作家们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这表明了现代文学的不成熟。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到1944年)基调:沉郁苦闷正视残酷和艰难,面对现实的黑暗,反映民族精神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40年代文学(或称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指从卢沟桥事变到
• 40年代文学 (或称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指从卢沟桥事变到新中国成立的12年, 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运 动。) •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 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 又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 三大部分。 • 文学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 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并生发出各具特点的文 学景观。
• 1936年,鲁迅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 战线问题》,指出:“国防文学”口号没有指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整个文学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正是要表明 这种关系。同时他还指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 • 1936年9月20日,鲁迅、巴金等21名文艺界知名 人士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 宣言》,宣告“两个口号论争”的结束。
• “国防文学”的缘起 • 1934年10月,周扬发表《国防文学》一文, 1935年12月,周立波的《关于国防文学》 一文重提这一口号,得到热烈的反映, 1936年,就把“国防文学”作为一个正式 的口号提出来,又相继提出了“国防戏 剧”、“救亡音乐”等口号,大加宣传。 “国防文学”等口号就这样很快传播开来, 吸引了知识界的注意。
• “两个口号”论争的主要观点分歧 • 于是“论战”的序幕急速拉开,冯雪峰说:“文 艺界本来已经不很团结,两个口号论争一起来, 对立的现象还更厉害。”这场论争牵涉面非常之 大,上海、北平、东京等地的革命作家纷纷参加。 • 论争双方在要不要实行策略转变,要不要在全国 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基本没有 分歧,分歧发生在如何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文类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类型(体裁、形式)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四大分支,每一分支文类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
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思潮为框架,文类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其发展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本书将现代文学史划分为3个时代框架,可以看作由五条线索组成: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其中思潮是宏观背景,具体文类是发展的不同脉络走向,而文类发展的微观表现是作家与作品。
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小说与诗歌;就戏剧而言,重心在曹禺;而散文则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略带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个十年即1917-1927年,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是把握其动因,二是要清楚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
就动因而言:外在动因是翻译的大量引进;内在动因是:1)中国内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后的物质、技术(印刷术与文学市场的形成)、观念的推动;2)文学自身的变革(包括“文界”、“诗界”、“小说界”革命)+语言变革(白话文运动)。
而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与引介。
其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办,涉及到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两篇“檄文”。
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新旧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如学衡派、甲寅派论争,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成立、作家的集聚及在各领域的文学实践。
(二)第二个十年:革命时代的文学第二个十年即1928-1937年6月,这一阶段国民党政权建立,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左翼与左联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因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与初步运用,从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思想政治化,其主题、题材、文体、篇幅皆发生变化。
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答案解析
第一个十年( 1917 - 1927 ):又称五四时期文学。
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新文学要革古典文学的命。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是此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第二个十年( 1927 - 1937 ):又称左翼时期文学。
1930年3月初,“左联”的成立。
文学创作在长篇小说、多幕剧取得很大成就。
文坛三足鼎立:左翼、京派和海派。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此时期主流。
第三个十年( 1937 - 1949 ):又称战争时期文学。
文学因受战争、政治的影响而分成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形成不同风格: 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争制约下 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方的国统区,以重庆为首都; ❖ 2、解放区:西北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 ❖ 3、沦陷区:被日本占领的北方沦陷区,沿海和长江流域以
南京为伪都; ❖ 4、“孤岛”上海(1937-1941);
国统区
❖ 1、1937.7.7卢沟桥事变-1938.10武汉失守
堂》、曹禺《北京人》、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沙汀《困 兽记》、陈白尘《岁寒图》。
❖ 3、抗战后期:1944年,在国统区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
❖ 讽刺喜剧: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钱钟书《围城》 张恨水《八十一梦》袁水拍《马凡陀山歌》。
解放区
❖ 1、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红色政权”,废除封建 土地制度,摧毁地主阶级统治。
❖ 2、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3、创作主题多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
生活的热情描绘,工农兵成为重点表现对象,翻身解放的新 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阮章竞的《漳河水》、 ❖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 抗战初期,文学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
❖ 1938.3.2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会刊是《抗战文艺》。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 2、1938.10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文体: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 ❖ 郭沫若的《屈原》、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四世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小说概况
一、概要 ( 一)、 抗战题材小说。 这类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丘东平的《第七连》、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有姚雪垠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 中篇《牛全德与红萝卜》、自传性质的长篇《长夜》,语言通俗、内涵深刻,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 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著名的有张天翼的《速写三篇》(包括《华 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 里》、《勘察加小景》、长篇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 记》);艾芜的《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的《山洪》;茅盾的《腐 蚀》;巴金的《寒夜》;萧红的《马伯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 子登科》;黄药眠的《陈国瑞先生的一天》;钱钟书的《围城》等。 (三)、 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这类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和现实进行文化探寻和反省的结晶,他们把抗 战初期的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 机以后》是比较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沈从文的《长河》是追索传统的田园生 活方式在现时代的"常"和"变",隐含了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沉思;而巴金的 《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二、战时文学特征: 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年连绵的战争使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特殊的历史环 境,形成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另一种文学景观。这12年的文学 (又称40年代的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救亡发生了紧密 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 风格,即使是那些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地打上了战时 的烙印。
第二节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时段性:从 抗战初期的亢奋热烈,到相持阶段的凝重反思,再到解放时期的 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风貌的转换,主要分三 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是抗战初期,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 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 求,和广大的民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文学表现出了强烈的 功利性和宣传性,存在着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战争浪漫主义成为 普遍的文学习气。 第二个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 阶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社会心理和时代气氛、 情绪也为之一变,国统区令人窒息的氛围促使作家们走出廉价的 乐观主义,开始进行冷静而痛苦的反思。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 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各种因战争而重新表现出来的封 建文化的积垢和现实中的腐败现象。这种"新的苦闷和抑郁"不仅 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民族的,作家在苦闷和抑郁中开始了 更加深刻的思索,随即整个文学创作的方向发生了进一步的调整, 文学观念、文学主题、题材、文学形式和风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巨 大变化,迎来了抗战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1938——1949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发展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救亡压倒了一切,从而焕发了巨大的民 族凝聚力,昔日因为政治或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此 时都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 一、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选出周 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冯乃 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 光潜等等,由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在全国各地设了数十个分会,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1938.5.4- 1946.5),先后出版了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在力所能及的情 况下,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此外,由茅盾等主编的《文艺阵地》也是一 个影响巨大、存在时间久长的刊物。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 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 大联合,囊括了包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自由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民族主 义文艺运动在内的各阶层、各派别的新旧作家。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特质概要
解放区文学的艺术倾向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由于深处西北内陆, 物质贫乏,文化水平落后,文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民对话,这种特殊 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了政治轨道,解放区文学呈现出了民间化和政治化 趋向。随着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讲话》的实行,1942年之后的抗日根 据地、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 风貌,工农兵方向被确立,创作追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 气派。其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时,作家们很少再写知识分子个人 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对新 社会新生活的赞美,普通的工农兵成为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 2、在文艺形式上,自觉追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采用一些农民喜 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如新歌剧(贺敬之的 《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新章回体 小说、民歌体叙事诗等等。 3、在美学风格上,与国统区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朴的风格。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单向突进的文学发展形态有适应时代的一面, 并且也因此而独具特色,但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迁,这种文学发展形态向 全国突进,就难免产生了一些狭隘的负面的影响。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李才板话》里的版画插图 罗工柳刻.
一、立足于民间的审美心理结构 长期以来,赵树理一直坚持“民间正统论”。他把中国现有的文学艺 术划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传统,二是五四以来的文 化界传统,三是民间传统,而在这三者之中,他始终坚持应以“民间传统” 为主,而且在这一点是鼓足了劲儿,甚至死也不悔改。作为现代知识分子 的一员,在对第一种传统的取舍上,他与当时文艺界多数人的主张是一致 的,但是若以新文艺传统为主的话,他则认为必然“要把现在尚无文化或 文化不高的大部分群众拒在接受圈子之外的”。 偏僻的农村生活环境和贫寒的家境,使赵树理从小就体验到了中国农民生 活的艰辛和痛苦,通晓农业生产技艺和北方农村风俗习惯,并接受了民间 艺术和民间语言的熏陶。赵树理的许多邻居都是民间艺术组织“八音会” 的成员,没事就凑到一起吹拉弹唱,这使赵树理从小就沉浸在民间文化的 氛围中,并醉心于此,喜欢民歌、民谣、鼓词、评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形 式,为其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民间艺术营养,逐渐 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长治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赵树理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特别 是五四新文学。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 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 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 “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 众化、通俗化的探索。 1943年5月,赵树理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一举打破了新文 学和农民之间存在的隔膜,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此后佳作连篇。
2、文学发展的时段性很清晰,这主要是因为战争局势的发展 变化,影响了不同时段的时代审美倾向。
3、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 对文学的发展和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不同的政治区域有着 不同的风貌。主要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 和沦陷区文学。而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的作家也 最多,文学思潮和创作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他区域文学来, 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但是在不同的战争阶段也呈现出不 同的基调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