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 (1) 2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学前教育家庭环境对幼儿影响
学前教育家庭环境对幼儿影响学前教育家庭环境对幼儿影响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引言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例如,Peisner-Feinberg 等(2001)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特征的关系比与学校环境特征的关系更加紧密。
儿童的教师和学校教育环境可能每年都发生一些变化,但家庭环境和家庭特征则是相对稳定的。
Foster(2005)等指出,一个充满刺激、语言丰富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帮助孩子获得语言,还能提供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能。
他们通过研究证明,即使面临贫困和其他风险因素,强有力的家庭环境都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社会技能和学业成果。
那么,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技能?其影响的机制是怎样的?幼儿的社会技能该如何测量?本研究首先编制幼儿社技能家长评定问卷;将家长问卷测量的结果与教师问卷、实验数据进行一致性探索;再通过访谈法,访谈高低社会技能幼儿的家长,对社会技能不同的幼儿家庭环境进行质性分析;然后进行问卷调查,从客观性家庭环境和主观性家庭环境方面探讨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幼儿社会技能,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机制,还为幼儿社会技能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 幼儿社会技能的研究概述社会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它影响着儿童诸多方面的发展,也以独特方式影响儿童的社会技能。
同伴交往、师生交流、与成人互动等都是儿童的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儿童的.同伴交往与社会技能的关系最为密切。
不断增加的同伴交往对提高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诸多研究表明,儿童对如何与人相处等认识并不是从父母那里传递来的,而是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获得。
同伴群体帮助儿童学会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技能(Hay, Payne, & Chadwick,2004)。
而这些技能,儿童却无法以相同的方式从父母那里获得。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氛围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参考文献综述,涵盖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1.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这本书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系统。
Bronfenbrenner的理论对于理解家庭教育的多层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2.Grolnick, W. S., & Farkas, M. (2002). Pare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125-140.本文探讨了父母对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
它强调了父母的支持和指导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性。
3.Hughes, C., & Devine, R. T. (2017).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antecedents of mothers’communication about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31(8), 1734-1745.这篇研究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于情绪的沟通,强调了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Pomerantz, E. M., & Eaton, M. M. (2001). Maternal intrusive support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Transactionalsocialization process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2), 174-186.该研究关注母亲在学术环境中的支持,强调了家庭对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交互社会化的概念。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sddxzmmbsxyyj 为充分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我们收集了PubMed、Medline/Ovid、EBSCO Megafile Premier、Proquest、Elsevier、JSTOR等外文数据库,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 以及相关的书籍和网站的文献和数据资料。
资料的检索和收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充分了解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相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现有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最后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个健康维度分别了解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为本研究理论框架、实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指标的选取奠定基础。
2.1儿童健康相关理论本研究对儿童健康的定义基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完好状态,并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57]”, 该定义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角度的健康内容,因此我们也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儿童健康理论的综述。
2.1.1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生产理论是由Schultz在1984年提出,该理论是建立在健康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儿童健康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投入以及家庭健康投入受个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提出的。
2.1.1.1健康需求理论健康需求理论是由Grossman在1972年提出,该理论在人类健康生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健康资本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核心理念是:健康是耐用品,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初始存量,初始存量的质量一部分是先天的、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该存量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得到巩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消费者就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来补充健康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随着健康资本折旧率(年龄)的增加而扩大;健康资本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作为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因为人们从患病中得到的是“无效用”(不满意),而康复又可以使人们在健康中增加效用,即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升,所以健康将直接进入效用函数;作为投资品,健康将决定市场或非市场活动的时间,健康资本投资的回报是延长生命时间或增加生命中健康的时间[58_62]。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综述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包括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
研究表明,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外化问题则包括行为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内化问题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和自杀等负面后果,而外化问题则可能导致侵犯他人权益和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和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关。
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资源等都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如贫困、种族歧视和媒体暴力等也被发现与儿童心理问题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预防和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教育和家长参与被认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心理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这些干预措施不仅需要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来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相关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容量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整个儿童群体。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然而,我们还需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便为儿童提供更精准的干预和支持。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个性、习惯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定义、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早、最重要的一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情感发展、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需要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做好榜样的引领。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要注意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家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2000字】第二篇示例: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1.国内外研究现状(1)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主题都是家庭教育的定义、内容、特点等。
赵忠心主要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再次是家庭教育特征的研究。
曹亮,董杰(2017)将其概括为“先入性、针对性、直观性、稳定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1]。
吴海霞(2020)研究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言传身教,较为严厉管教;爷爷奶奶因为隔代表现得较为慈爱。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处理不当的话,会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不良的影响[2]。
”石光(2019)研究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中,父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3]。
(2)关于家长教育素质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参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但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其自身的教育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家庭教育需要,使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覃淋(2018)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受益面,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4]。
袁靖乔(2017)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中调查了解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途径的运用现状,对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影响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5]。
(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研究主题也不断丰富。
其中,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刘志宇(2017)家庭教育是具有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且共同作用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特征及其正确的教育方式确保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6]。
吴雄录(2019)等人从心理学角度审视了家庭教育问题,重点探讨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7]。
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前言】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展开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
破裂的家庭结构和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造成儿童生存环境的更改、教育方法的变化以及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淡化。
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行及学业形成不利影响。
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结构类型儿童个性形成【正文】一、相关概念(一)家庭结构及家庭结构类型自社会学在我国重建以来,家庭和家庭结构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就对家庭结构下了定义。
如关颖在《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一文中就指出,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是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式。
所谓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间横竖关系的总合。
横的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和兄弟姊妹间的关系;竖的关系,是指代际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祖孙的关系[1]。
潘允康则认为,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间相互配合和组织,家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模式。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由家庭中全体分子和各种角色所形成的综合关系[2]。
费孝通在1986年对自己关于家庭结构的论述进行了补充说明,认为他所说的家庭结构就是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构 、家 庭经 济状况 等几 个方 面进行 论述 。 关键 词 :家 庭环境 ;儿 童发展 ;社会 性 中图分 类号 :1 3 8 4 文 献标识码 :A
1 研 究 背 景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1 0— 0 2 8 9— 0 2
和 意志特 征 。
刘 俊波 、郭瞻予 、刘胜 男 从 人 格发 展 方 面分 析 家庭 因素 可替 代 的。儿 童 出生后 最 先 接 触 到 的环 境 是 家庭 ,父 母 则 是 家 庭 对 儿童个 性 的影 响 。美 国心 理学 家 鲍 德 温经 研 究 发现 :采 用 民主 中最 早 、最直接 与 孩 子接 触 的人 ,因 此家 庭 环 境 不 同 因素 对 子 女 的教养方 式 的家长 ,一 般 文 化 水平 较 高 ,儿 童在 这样 的家 庭 环 境 中能够形 成一 种 良好 的人 格品 质 ,而 且求 知 欲和 好奇 心 都 比较 强 , 心理 、人 格 以及 学业 的发 展具 有重 大影 响… 。 儿 童受 到家庭 的影 响 中各 种 因素 及 作用 。国 内有 学 者 … 把 这 而 且还很 有创 造性 ,而不 宽容 和 限 制 的家 庭 中的 儿 童则 表 现 出 相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亲子关系等。
以下是一篇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家庭内部的冲突、父母离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种环境可能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进而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学习环境的积极评价和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正面影响。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幼儿被尊重和获得教师支持的程度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周围人们对幼儿提供的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信息支持。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在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幼儿中,具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幼儿展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低的心理压力。
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与幼儿之间亲密、支持和温暖的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并且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和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及建立亲密、支持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子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亲子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1. 父母教育水平:父母的教育水平对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他们越有可能采用积极的育儿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贫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往往较差,因为父母可能无法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3. 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婚姻状况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离婚或分居的家庭中,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往较差,因为他们可能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
4. 父母的育儿方式: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亲子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民主式育儿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专制式育儿方式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 心理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学业成绩: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更有动力去学习。
3.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容易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自我价值感: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1. 增进沟通: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给予关爱和支持。
2. 调整育儿方式: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当的育儿方式,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
3. 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文献综述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文献综述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幼儿教育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也开始逐渐参与到幼儿家庭教育中。
本文将就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1)促进亲子关系发展。
父亲的参与可以增加父母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2)丰富幼儿教育内容。
父亲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和教育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体验。
(3)提高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父亲的参与可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身心发展水平。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1)参与家庭日常活动。
如陪伴幼儿学习、一起做家务、参加户外活动等。
(2)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
如陪读、参加课程展示等。
(3)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
如一起玩玩具、玩团体游戏等。
(4)独立开展亲子活动。
如带领幼儿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等。
三、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困境(1)工作压力。
父亲在工作中可能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无法腾出时间来投入到亲子活动中。
(2)教育意识差异。
父亲和母亲可能对教育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方法,难以达成共识。
(3)传统观念影响。
某些父亲对于幼儿教育持保守的态度,认为这是母亲的责任,导致他们缺乏参与的动力。
四、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促进因素(1)提高教育理念。
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课程学习等方式,提高父亲的教育理念,让其增强参与教育的动力。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通过创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让父亲感受亲子活动的趣味和意义。
(3)合理调动时间和工作安排。
父亲可以通过灵活的工作安排和调整时间,腾出时间参与亲子活动。
总之,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代家庭中,如何提高父亲参与教育的动力和意愿,是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
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和文化资本如何影响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文章探讨了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分配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
家庭经济资本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子女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20)通过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如购买学习资料、参加课外辅导等,从而增加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20)在美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指出,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子女能否进入名牌大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产生重要影响。
(20)认为,文化资本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教育期望等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子女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教育态度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
例如,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往往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资源,有助于子女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还有学者关注了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交互作用对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
(20)指出,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方面,家庭经济资本能够为子女提供物质支持,如购买学习资料、参加课外辅导等;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则能够通过影响子女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提升子女在教育中的竞争力。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
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的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对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气氛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说明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一些特点。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①。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②。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父母参与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父母参与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父母参与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通过各种中介变量间接发挥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回顾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通过父母参与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实证方面,本文将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具体而言,本文将选取适当的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将揭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各变量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家庭背景与教育资源分配之间的复杂关系。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如优质的教育辅导、丰富的课外读物等,这些资源有利于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并非单一线性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变量。
父母参与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两个关键的中介因素。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分离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家乡的亲属照料下成长,缺乏足够的家庭陪伴和关爱。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儿童被迫留在家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有近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约一半。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情感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问题与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存在着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些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例如,一些中小学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班,提供家庭作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大,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机会较少。
因此,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向。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途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例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质量;设立更多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等。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化过程的作用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然后重点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效性的因素,以及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教养策略。
通过本研究综述,希望能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社会化发展。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与特点家庭教养方式,作为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可以被划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性和对孩子的控制。
父母在这种模式下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严格的监督。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又对他们的行为施加限制。
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但过度的控制也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民主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沟通。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并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关心孩子的成长,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尊心和社交技能,但也可能因为过度宽松而导致孩子缺乏规矩和纪律。
忽视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问题漠不关心,缺乏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不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也不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反馈。
忽视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缺乏自信、情感冷漠和社交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中文21班任高峰35号
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
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有关, Goodman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抑郁、肥胖症和自我评估的总的身体状况有关。
[贫穷的青少年更可能显示出发育迟缓。
Velenzuela认为,长期营养不良能耗尽父母和儿童的能量资源,使儿童更加没有生气,因而很少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更加不敏感,缺少对儿童的支持,这不仅威胁到儿童的成长,而且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消极情感和控制动机不强。
(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是现代社会衡量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父母的职业往往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的质量,而这些又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会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期待,从而影响子女的发展。
父职业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密切相关。
父母职业可能通过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
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1)父母从事专门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反省性、外向性、友人多、不合群、协同性、钻研性、顺从性、意志力、虚荣心、责任感;
(2)父母无职业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内向性、友人少、好读书、协同性、亲切、决断力;
(3)父母从事事务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好、合群、做事慢、空想、自私、顺从性;
(4)父母经商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反省性、内向性、友人多、喜欢群集、虚荣心、空想、自私、见异思迁、依赖、意志薄弱;
(5)父母从事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轻微神经质、外向性、人际关系不良、不合群、无协同性、不亲切、嫉妒、依赖无责任感;
(6)父母从事半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往往表现为人际关系恶劣,嫉妒、不亲切、无责任感。
二、主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关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最早,也是
最多的。
研究者大多关注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P. M. Symonds曾根据许多研究成果认为双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可用两个独立的轴形成的平面图来表示:一是拒绝———接受(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 ,二是支配———服从(不是支配孩子,就是
服从孩子) 。
其中可表示4种双亲的教育态度,即保护的、严格的、溺爱的与放任的。
美国学者鲍德温(A. L. 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此后,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也都肯定了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父母期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期望是指主观上希望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德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al)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一个人的信念、偏见和期望可能对其接触的对象产生影响。
如果是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的期望,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亦会产生类似的效果,Borge报道,儿童行为的发展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和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是
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但是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子女对自身的期望不符, 也会导致子女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或联系,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它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他们心理影响最大的是与自己联系紧密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吴念阳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拒绝型亲子关系与敌对、抑郁存在高相关,支配态度的亲子关系与强迫症的产生呈高相关,保护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产生呈高相关,盲从态度的亲子关系与人际关系不良呈高相关,矛盾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神经症的产生呈高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但以往的研究侧重家庭环境的某个或某些因素的研究,
其实,家庭的主、客观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他们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而不是某一因素单方面的力量。
比如,父母的文化素质会影响父母的职业的类型,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父母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期望,而对子女的
期望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直接对子女产生影响的教养方式,又同时受制于上述因素等,因此,对于家庭环境的研究应从整体性出发,既要考虑家庭主观环境,又要考虑家庭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 1 ]杨善潭等. 两代家庭与三代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比较研究[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董奇.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M ].2001.(6) [ 4 ]桑标,席居哲.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 80 - 86.
[ 5 ]鲍立铣,魏龙华.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 J ]. 社会心理科学, 2001, (4) : 16 - 22.
[ 6 ]叶奕乾等.《图解心理学》[ M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 7 ]林磊. 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4) : 43 - 47.
[ 8 ]吴念阳.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4, 27, (4) : 812 -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