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逐客书》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与开头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 通。
19
一、全文结构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2、史实论证 3、类比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 客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有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功 于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秦
同“附”,附着,加上,这里是镶嵌 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 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一定要秦国出生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 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 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 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 国的)颜料色彩。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 必须是出产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着珍珠的耳环, 东阿丝绸做的衣服,五彩刺绣做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那些闲雅变化 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 接受
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 适宜观赏
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离开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 方略,方法
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
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 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 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12
第二段,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 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
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 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
• 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产:出生
• B. 至今治强
治:治理
• C.垂明月之珠
垂:衣饰上缀着
• D.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拒绝
答案:B 解析:“治”在这里是“社会安定”之意。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4
生活中劝说艺术:
1、先赞誉后劝导 2、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 3、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言简意赅,切中问题实质
解释加横线实词
1. 移风易俗
改变
2.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攻克 社会安定
3. 拔三川之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攻取
4. 包九夷
吞并,囊括
5. 功施到今
延续
6. 蚕食诸侯
像蚕一样,一步步
7. 服太阿之剑
佩戴
使……畅快 (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 (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性说得很透辟, 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7
指民间俗乐。郑、卫,指郑国、卫国的音乐。桑间,卫国地名, 在河南濮阳一代,春秋战国时期是青年男女欢聚唱歌的地方, 这里指桑间地方的音乐。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
树立
陈设
同“悦”
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何也?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 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 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 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3 痛陈利害,增强情感共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政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 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悠关,震撼人心。这种 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不能不使秦王政深受震 撼而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成功地揣摩了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对促成秦王政撤销 逐客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A. 窃以为过矣 • B.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 C.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 D.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以”与题干句中的“以”均作连词,表 目的,来。A项,与“为”连用,认为;B项,连词,因 此;C项,介词,凭借。
•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一项 ( )
〔韶、虞、武、象〕指正统雅乐。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名。 武、象,周武王的乐曲称武,乐舞称象
那些敲着瓦盆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着 叫着,让人听了非常痛快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 《郑》、《卫》 、《桑间》、《昭》、《虞》、《武》、
《象》等,都不是秦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盆击罐的秦 国音乐而接受《郑》《卫》这样的他国音乐,不听弹筝 而听古老的《韶》《虞》乐曲,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无非是眼前听了舒服、适合观赏,所以一切也就可以了。 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凡不是秦国的就要让他离开,凡 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 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 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8. 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高兴 使愉悦
9.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拍打大腿
10. 太山不让土壤
辞让
•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A. 而陛下说之 • 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C.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D. 河海不择细流
答案:C 解析:A 项,“说”同“悦”,喜欢;B 项,“内”同 “纳”,接纳;D 项,“择”同“释”,舍弃。
(1)东得百里奚于宛 (
)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
)
(3)遂散六国之从 (
)
(4)蚕食诸侯 (
)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
(8)王者不却众庶 (
)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谏逐客书
李斯
一、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二、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罗致,求得
悬挂,垂挂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
第一层运用铺陈手法,正面列举秦王喜欢的奇珍 异宝没有一种产自秦国,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 提出问题,问而不答,为下文蓄势。
5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 充实
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
同“彩”,颜料 用来
娱,说均为使动
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
注释6
使动,使…成就功业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同“借” 送给,付与
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
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 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 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 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 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 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 给盗贼”啊。
• A.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 B.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也
• C.蚕食诸侯
• D.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重”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余均 为名词作状语。
• 5.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 • A. 真秦之声也 • B.《郑》《卫》《桑间》,《昭》《虞》《武》《象》
者,异国之乐也 • C.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D. 江南金锡不为用
答案:D 解析:被动句,“为”表被动。
(1)昔缪公求士
(
)
(2)遂散六国之从 (
)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4)而陛下说之
(
)
[答案] (1)“缪”同“穆” (2)“从”同“纵”,合纵 (3)“内”同“纳”,接纳 (4)“说”同“悦”,高兴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 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 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13
辞让,拒绝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
成就
使动,彰显
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
富裕,美好
注释6
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三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这一段中论据的运用,对于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也有三 点好处:
其一,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 其大”、“就其深”、“明其德”; 其二,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其三,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 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 李斯《谏逐客书》由现实而及历史,由人而及物及山及水,由秦而及五帝三王, 论据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形成相互间的比较印证,使 秦王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 向转变。
17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增加
使动,使…空虚,削弱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
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 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 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 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爱异国物
)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危害秦国)
全文总结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证法 2、对比论证 3、类比论证
4、假设论证
5、比喻论证
劝谏艺术
1、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 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 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 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 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 余诚《重订 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2、刘勰对此文的评价甚高:“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 机(言语投机),动言中务(切中时物),虽批逆鳞,而功 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李斯写作《谏逐客书》,采用切近秦王独特心理的手段,使 之从内心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观点的良好心理情绪:
1 注意维护了君王尊严。
2 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秦王政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 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候”、“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政,正好顺应了秦王政的 心理意向。
第四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於秦, 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夫”字打头,本段语气相对于上文 一环接一 环的论述,相对稍稍舒缓了些,如潺潺流水,不紧不慢渗入心田。
“士不产於秦, 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秦
者去,为客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 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照应第三段,呼应全 篇,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 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可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11
第四层以人和物相比,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 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
19
一、全文结构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2、史实论证 3、类比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 客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有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功 于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秦
同“附”,附着,加上,这里是镶嵌 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 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一定要秦国出生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 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 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 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 国的)颜料色彩。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 必须是出产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着珍珠的耳环, 东阿丝绸做的衣服,五彩刺绣做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那些闲雅变化 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 接受
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 适宜观赏
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离开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 方略,方法
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
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 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 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12
第二段,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 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
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 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
• 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产:出生
• B. 至今治强
治:治理
• C.垂明月之珠
垂:衣饰上缀着
• D.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拒绝
答案:B 解析:“治”在这里是“社会安定”之意。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4
生活中劝说艺术:
1、先赞誉后劝导 2、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 3、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言简意赅,切中问题实质
解释加横线实词
1. 移风易俗
改变
2.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攻克 社会安定
3. 拔三川之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攻取
4. 包九夷
吞并,囊括
5. 功施到今
延续
6. 蚕食诸侯
像蚕一样,一步步
7. 服太阿之剑
佩戴
使……畅快 (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 (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性说得很透辟, 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7
指民间俗乐。郑、卫,指郑国、卫国的音乐。桑间,卫国地名, 在河南濮阳一代,春秋战国时期是青年男女欢聚唱歌的地方, 这里指桑间地方的音乐。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
树立
陈设
同“悦”
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何也?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 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 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 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3 痛陈利害,增强情感共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政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 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悠关,震撼人心。这种 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不能不使秦王政深受震 撼而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成功地揣摩了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对促成秦王政撤销 逐客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A. 窃以为过矣 • B.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 C.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 D.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以”与题干句中的“以”均作连词,表 目的,来。A项,与“为”连用,认为;B项,连词,因 此;C项,介词,凭借。
•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一项 ( )
〔韶、虞、武、象〕指正统雅乐。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名。 武、象,周武王的乐曲称武,乐舞称象
那些敲着瓦盆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着 叫着,让人听了非常痛快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 《郑》、《卫》 、《桑间》、《昭》、《虞》、《武》、
《象》等,都不是秦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盆击罐的秦 国音乐而接受《郑》《卫》这样的他国音乐,不听弹筝 而听古老的《韶》《虞》乐曲,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无非是眼前听了舒服、适合观赏,所以一切也就可以了。 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凡不是秦国的就要让他离开,凡 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 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 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8. 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高兴 使愉悦
9.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拍打大腿
10. 太山不让土壤
辞让
•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A. 而陛下说之 • 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C.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D. 河海不择细流
答案:C 解析:A 项,“说”同“悦”,喜欢;B 项,“内”同 “纳”,接纳;D 项,“择”同“释”,舍弃。
(1)东得百里奚于宛 (
)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
)
(3)遂散六国之从 (
)
(4)蚕食诸侯 (
)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
(8)王者不却众庶 (
)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谏逐客书
李斯
一、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二、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罗致,求得
悬挂,垂挂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
第一层运用铺陈手法,正面列举秦王喜欢的奇珍 异宝没有一种产自秦国,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 提出问题,问而不答,为下文蓄势。
5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 充实
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
同“彩”,颜料 用来
娱,说均为使动
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
注释6
使动,使…成就功业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同“借” 送给,付与
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
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 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 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 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 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 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 给盗贼”啊。
• A.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 B.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也
• C.蚕食诸侯
• D.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重”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余均 为名词作状语。
• 5.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 • A. 真秦之声也 • B.《郑》《卫》《桑间》,《昭》《虞》《武》《象》
者,异国之乐也 • C.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D. 江南金锡不为用
答案:D 解析:被动句,“为”表被动。
(1)昔缪公求士
(
)
(2)遂散六国之从 (
)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4)而陛下说之
(
)
[答案] (1)“缪”同“穆” (2)“从”同“纵”,合纵 (3)“内”同“纳”,接纳 (4)“说”同“悦”,高兴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 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 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13
辞让,拒绝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
成就
使动,彰显
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
富裕,美好
注释6
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三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这一段中论据的运用,对于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也有三 点好处:
其一,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 其大”、“就其深”、“明其德”; 其二,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其三,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 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 李斯《谏逐客书》由现实而及历史,由人而及物及山及水,由秦而及五帝三王, 论据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形成相互间的比较印证,使 秦王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 向转变。
17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增加
使动,使…空虚,削弱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
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 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 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 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爱异国物
)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危害秦国)
全文总结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证法 2、对比论证 3、类比论证
4、假设论证
5、比喻论证
劝谏艺术
1、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 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 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 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 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 余诚《重订 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2、刘勰对此文的评价甚高:“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 机(言语投机),动言中务(切中时物),虽批逆鳞,而功 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李斯写作《谏逐客书》,采用切近秦王独特心理的手段,使 之从内心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观点的良好心理情绪:
1 注意维护了君王尊严。
2 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秦王政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 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候”、“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政,正好顺应了秦王政的 心理意向。
第四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於秦, 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夫”字打头,本段语气相对于上文 一环接一 环的论述,相对稍稍舒缓了些,如潺潺流水,不紧不慢渗入心田。
“士不产於秦, 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秦
者去,为客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 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照应第三段,呼应全 篇,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 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可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11
第四层以人和物相比,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 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