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第一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原,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余县(今河套一 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内。 闽中郡,始皇置。

西汉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 七国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实行了郡、 国并存制。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 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 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 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实际与 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

三国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 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 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 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 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 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 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 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 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 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 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 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 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 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 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 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 琅邪郡的侯国。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 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张飞的西乡侯 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580年),天下已经出现了 211州、508郡、1124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 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 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 政府与人民的负担。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罢天下郡”, 改变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县体系。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 一部分州,并且很快在大业三年(607年)将所有的州改为 郡,实行郡县二级制。隋朝实际实行州县二级制的时间略 长于郡县二级制,但是由于此后《隋书》记录的是隋炀帝 改制后的郡县情况,隋文帝的州县体系的很多细节已经遗 失。宏观上,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沿革中重要但是 相对不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
先秦

在原始社会人们根本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 才渐渐萌芽。人们现在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之说,其中 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 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 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 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 有幽,无梁;3《周礼·职方》有幽、并,无梁、徐;4《尔雅·释地》有 幽、并、营,无梁、青、徐。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 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
东晋南北朝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 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 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北方在十六国统治 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 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 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 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16倍。北 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 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 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 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元朝

元英宗至治时,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 行中书省。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 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 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 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 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 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 置有军和安抚司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 安抚司15,县1127。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面对 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 刺史制度。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 其中除三辅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 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西汉还设西域都护府, 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辽金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 府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309县。辽分5个道, 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 道合称五京道: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 京道。 金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 西夏等为其属国。金采宋制,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 分别置于皇统二年和大定二十九年。泰和五年金章宗并 临潢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 领县。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西晋

三国时魏十二州,吴四州,蜀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扬 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从益州分出了梁、 宁,从幽州分出了平,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晋怀 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有别驾、 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侯王国的长官则 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
清朝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顺治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 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康熙初, 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 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分江南为江苏、安徽,分陕 西为陕西、甘肃,全国共为18省。在边疆,清朝设奉天 (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5个将军 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 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 个政区。清光绪十年置新疆省,十三年建台湾省,三十 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 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 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 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 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 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 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 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 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Leabharlann Baidu

明朝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基本上保留了元代 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行省和山东 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 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 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洪 武十三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 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 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 区改称直隶。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 京),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 隶,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自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 13布政使司。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另外,明朝在1406-1427 年设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 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 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东汉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 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 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 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 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 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 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 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 帝为了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 史升为州牧,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 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 的出现。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 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此时全国仅有兖、豫、 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 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 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 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 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秦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 始皇三十 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之后陆续分 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秦各郡名称如 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五代十国、宋朝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国家均沿用唐朝行政区划未有变 革。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 “路”。至道三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 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 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分西川 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 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 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 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 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 和四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 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 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 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 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
唐朝

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 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 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 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天下 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 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 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 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 护府,最早设府是在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 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后, 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安西都 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 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 的州和县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