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
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
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
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
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
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分析一、引言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影响。
二、分析报告1. 统治者的利益驱动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所需的粮食和税收。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重视农业的发展。
同时,商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倾向于限制商业活动,保护农业的发展。
实例分析: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政府实行了“算缗令”,对商人征收重税,甚至鼓励民众举报商人,以增加税收。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社会价值观的束缚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强调稳定、秩序和忠诚,而商业活动往往与这些价值观相冲突。
因此,儒家思想认为商业活动应该受到限制和监管。
实例分析:以明朝为例,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商业活动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以保护本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同时,政府还实行了各种商业法规,如“牙行”、“铺户”等制度,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3.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经济形态具有较高的自给自足性,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
相比之下,商业活动受到市场波动、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
因此,政府和社会倾向于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商业活动。
实例分析:以清朝为例,清朝时期,小农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1.3《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①(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②(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A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B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C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③(1)原因: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C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A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B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C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4.宋元时期:④5.明清时期:⑤(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
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D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①、镇、②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A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
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B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C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③。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在我国漫漫五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作为一项长期而传统的国策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发扬。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
我将从”重农抑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代政策开始阐述,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原因,找出实质,并简要的评价一下”重农抑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古代重农抑商原因
古代重农抑商原因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有多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发
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而早期商业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较低,受到农民
和地主的压制。
这也导致了重农抑商的心理思想基础。
2. 观念认识的不同:在古代,土地被认为是最具有价值的资产,因为它是生物的生长和维持生存的基础。
而土地所有权也意味着在农
业社会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商业家不拥有土地,也不耕种,他们会从商业交易中积累财富。
因此商业被视为非正统经济活动,被
认为在价值上不如农业,这也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背景。
3. 经济利益的碰撞: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给地主阶级和官僚贵
族带来了经济的威胁。
特别是商人因经商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富甲
一方,这也让他们担心商人过于独立,可能会对他们的统治造成影响。
因此,地主和官贵阶层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使得商人受到限制和
打压。
综上所述,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主要是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
的因素交织而成,其思想基础始终是围绕着“重农抑商”的理念而展
开的。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倾向,即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和手工业。
从秦汉时期开始,这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存在。
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详细阐述其影响方面:一、经济结构单一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在清朝时期,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尽管在道光、咸丰年间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体系。
这一经济结构的单一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二、落后的生产技术重农抑商思想使得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了生产技术的滞后。
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仍然处于原始阶段,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改进。
这使得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且导致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挑战。
三、商业和手工业地位低下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和手工匠人受到了长期以来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业和手工业不仅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受到了很多限制和压制。
这导致商人和手工匠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低下,并且受到了种族歧视。
四、反动的封建观念重农抑商思想是封建主义经济思想的一种表现。
这种思想倾向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农业能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观念的反动性表现在它认为手工业、商业和工业是低贱的职业,只有土地才是最可贵的资产。
这样的观念导致了中国封建战争的持续,甚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五、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这也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并失去了很多机会。
总之,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商业和手工业地位低下、反动的封建观念、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是指贵族统治阶级倾向于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和手工业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在我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在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导致中国经济长期以农业为主导,注重种田、养蚕、钓鱼等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落后,商业发展受到限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商业落后。
贵族统治阶级习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手段,而对商业和手工业不予重视,认为商人和手工工人地位低下,不值得被尊重。
这种观念导致了商业落后,商人地位低下,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对商业创新和发展形成了阻碍。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重农抑商思想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相对固化,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富商阶层地位低下,社会地位不能被合法认可。
这种社会阶级分化导致了社会资源无法最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下,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不予重视,认为农业生产依靠的是传统经验和神秘的力量。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相对落后。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商业的落后,社会阶级的固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滞后。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摒弃重农抑商思想,促进农业与工商业的协调发展,打破社会阶级壁垒,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重农抑商原因
重农抑商原因一、历史背景重农抑商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政策和观念。
这种观念形成主要是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由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导致了对商业的轻视和限制。
二、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古人认为“农者,国之稼穑”,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和农民的劳动力,而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封建地主阶级垄断,农民只能作为佃农或奴隶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土地的垄断和农民的剥削,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借助商业来改善生活。
三、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地位高贵的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和剥削农民来获取财富。
商人则被视为低贱的阶级,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只能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财富。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使得农业被看作是高尚的职业,而商业则被贬低为低贱的职业。
四、商业的限制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商业的限制上。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商业的发展,例如限制商人的财富和地位,限制商业活动的自由,增加商业税收等。
这些政策使得商人很难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剧了重农抑商的现象。
五、农业至上的思想影响在古代中国,农业被视为国家经济的根基,维护农业利益被视为维护国家利益。
这种思想观念使得重视农业成为一种价值观,进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将资源和优惠政策倾斜给农业,而对商业则冷淡以待。
这种农业至上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使得重农抑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
六、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农业经济具有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旱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商业经济则相对稳定,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然而,封建社会却将农业视为经济的支柱,使得国家经济容易受到农业经济波动的影响。
这种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是重农抑商的原因之一。
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导致了中国商业的长期落后。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此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并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政策,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首先,北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来重视农业。
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农民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们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官田和国家农业实验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即对农业征收较低的税收,而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
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而商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而商业活动则受到限制。
此外,北宋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措施。
他们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规定商人不能随意迁徙或扩大经营范围。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北宋政府努力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时期的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清代的商业政策
清代的商业政策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清代商业政策的一些主要特点:
1. 重农抑商: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商业则被视为次要的。
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商业的发展,如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业活动的范围等。
2. 专卖制度:清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一些重要的商品实行垄断经营,如盐、茶、铁等。
专卖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私人商业的发展。
3. 对外贸易: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在清朝初期,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一地,而且对外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但也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4. 商业税:清政府对商业活动征收商业税,税率较高。
商业税的征收,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商人的负担,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清代的商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也为中国的商
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中国的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重农抑商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发展历程重农抑商发展历程由晚清进入民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个历程中,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种禁锢和限制。
在晚清时期,由于受封建经济制度的束缚,农民没有充足的土地所有权和自主权,农业生产力陷入停滞。
商业虽然存在,但由于政府对商人的严格控制和商业税收的繁重,商业发展相对艰难。
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农民和商人都抱有希望,盼望能够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在民国初期,国家政权的不稳定和混乱对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政府的实力不足无法有效管理农业和商业,农商问题愈发突出。
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家政权相对稳定,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抑商政策则是限制商业自由和加重商业税负,以遏制商业的膨胀和防止贫富分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水平,但也对商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商人遭受压力和限制,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加之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权更迭等因素的影响,商业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
到了民国晚期,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
农业集体化和私人资本的国有化削弱了农民和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权益。
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和计划经济的推行,限制了商业的自由和竞争,商业经营的活力进一步衰退。
总的来说,重农抑商发展历程是一段充满矛盾和曲折的经济历程。
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但商业却受到了限制和压制。
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工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仍不断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政策,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原因的,除了是中国古代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王朝的统治,即使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要以经济为主体,就是从唐朝以来文化的繁荣,宋朝开始市民阶层的扩大,到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清朝开始步入近代,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所以,就算中国古代是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还是会蓬勃发展。
在我看来,应该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历代“重农抑商”会使农业产品丰收,过剩的农产品如粮食、棉、丝制品、土特产品等等,自然会进入流通领域,也就直接活跃了商业贸易。
有了剩余产品,有需求的人就会拿去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就必然会刺激商业的发展。
比如宋代瓦子的产生,相当于现代的娱乐业,就是宋代市民阶层在生活富足后寻求生活上的乐趣产生的。
2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不得不以工商业谋生我国古代王朝,大都是封建地主占统治地位,尤其到每个王朝的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失去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在生活和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从事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例如秦汉时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
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们轻商重农,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商贾之利仍然比农耕大得多,故汉王朝虽然多次发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
正如晁错指出的那样:“今法令贱商人,商人以富贵矣!”
3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需要工商业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为他服务,为他生产奢华生活所需的商品。
随着统治者享乐要求的提高,工商业的水平也必然会提高。
比如有些手艺原本是宫廷工匠为迎合君主享乐而研发而成,后来船务民间,大大的提高民间手工业者的水平,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汉朝为了联合西域,抵抗匈奴而开辟的丝绸之路,就客观上促进了汉朝的工商业的发展,大量的西域的技术和商品流入市场,使得工商业得到了发展。
同样,唐朝的对外政策,使得唐朝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大的提高了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不以人为的阻碍而转移,即使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趋势确实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