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合集下载

国际传播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国际传播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与哲学:(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学类:各语种专业推荐的经典文学作品。

中西方社会与文化类: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光明日报出版社。

陈舜臣、刘玮:《日本人与中国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李希光主编.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吴信训主编. 国际新闻传播名校教育镜鉴.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07.辛欣,雷跃捷等著.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黄鹂著.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刘利群,张莉莉主编. 国际传媒与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钟新,周数华主编. 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传媒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新闻传播学史:(美)E. M. 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著;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07.(美)爱森斯坦著.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8.(美)哈特著,何道宽译.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法)阿芒·马特拉等著. 传播学简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麦格雷(Maigrer,E.)著;刘芳译. 传播理论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 (法)贝尔纳·米耶热著. 传播思想. 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胡翼青著. 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胡翼青著.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伍静著.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崔清活著. 中英传播学教育的建构与演变.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戴元光等主编;徐培汀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金梦玉主编. 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新闻学发展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徐培汀著.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 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6.王怡红,胡翼青主编. 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07.程曼丽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9.郑超然等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新闻传播学理论: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胡正荣,段鹏,张磊著. 传播学总论.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刘海龙著.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段鹏. 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1.陈力丹著.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 戴元光等主编;童兵,林涵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戴元光等主编.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国际传播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s,1989)《国际媒体与传播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2003) (美)叶海亚·R.伽摩利珀(Yahya R.Kamalipour)编著;尹宏毅译. 全球传播.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李智著.全球传播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李智著. 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陈阳著. 全球传播.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陈韬文等编. 与国际传播学大师对话.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3.程曼丽著. 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郭可著. 国际传播学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04.关世杰著. 国际传播学.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8.刘笑盈著. 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10.国际新闻业务:黎信著.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外文出版社,2009.09.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国际新闻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2.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新闻翻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01.刘洪潮主编. 国际新闻写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江爱民,寒天著. 国际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张森编著. 电视国际新闻编辑手册.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01.马胜荣,苟世祥,陶楠著. 国际新闻采编实务.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3.沈苏儒著. 对外报道教程. 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03.跨文化传播:孙英春著.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theory and analysis.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美)萨默瓦,(美)波特著. 跨文化传播原书第4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7. 爱门森编译. 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04.单波,石义彬主编. 跨文化传播新论.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单波著.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可能性.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6.陈国明,安然编著.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5.国际传播思想与策略:(美)克拉克著;洪燕译.美国的经验:终结公共危机,只有说出真相. 北京市:东方出版社, 2010.04.刘继南,何辉等著. 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 刘继南,何辉等著. 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刘继南等著.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刘笑盈著. 俯视到平视外国媒体上的中国镜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王海著. 西方传媒对外报道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何国平著. 中国对外报道思想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5.侯迎忠,郭光华著.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2.贺文发编著. 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刘林利著.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8.田智辉,黄楚新著.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01.张国庆著.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1.刘小燕著.政府对外传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04.邹建华著.走近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的策略与技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01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胡晓明著.国家形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国际传媒体制:(美)戴比尔,(美)梅里尔编;郭之恩译. 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 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2010.04.(美)达洛尔·M.韦斯特著. 美国传媒体制的兴衰.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4.辜晓进著. 美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唐亚明,王凌洁著. 英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吴非,胡逢瑛著. 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龙一春著. 日本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郎劲松著. 韩国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刘成付著. 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张殿元著. 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丁和根著. 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媒介研究:(美)伯杰著;张晶,易正林译,展江,傅茜校. 媒介研究技巧第2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9.(美)卡茨等编.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2.国际媒体研究:李良荣编著.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02.徐琴媛等著. 世界一流媒体研究.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01.梁岩,谢飞编著. 中国英文媒体概观. 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07.唐亚明著. 走进英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辜晓进著. 走进美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崔保国著. 走进日本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传媒文化研究:(美)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杨竹山等译.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著;杨全强译. 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美)大卫·克罗图(David Crot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著.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周宪,刘康主编.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蒋晓丽等著. 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7.陈龙著. 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3.媒介批评:雷跃捷著. 媒介批评.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雷跃捷主编.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3.谢静著. 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1.刘建明等著. 西方媒介批评史.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摘要】中式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记忆功底。

本文通过对中式教育的定义、背景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在面临挑战时的改革与探索。

文章还对中式教育与国际教育进行比较,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对中式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促进中式教育的努力与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推动教育体系的发展。

中式教育的未来之路将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需要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找到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式教育、定义、特点、背景、现状、优势、局限、改革、探索、影响、挑战、国际教育、比较、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努力、改进、道路选择1. 引言1.1 中式教育的定义与特点“中式教育”是指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

其特点包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注重功利性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重视纪律和秩序、重视考试分数和排名等。

在中式教育中,教师地位高于学生,教学内容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学生被灌输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术考试中的表现。

中式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凸显了其传统和功利性的一面,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局限。

虽然中式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但也面临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压抑,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中式教育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中式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式教育的优势,克服其局限,使教育更加综合、全面和人本化。

1.2 中式教育的背景与现状在我国,中式教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教育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教育

华林耕夫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志愿者,素食主义与环保志愿者,伏羲教育行者,未来耕心园华林文昌家塾学堂(义学)的创办者、义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古中医养生保健、原始点医学疗法及太极拳、八段锦、莲花生动功的爱好者。

加博友关注他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教育——徐健顺徐健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

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

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

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其主攻方向为音乐文学、比较文学、朝鲜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讲授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通俗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诗文吟诵等课程,并长期在中央民族大学和首师大每周举办“徐张国学讲座”,邀请杰出国学学者主讲。

著作有《名家状元八股文》、《命名——中国姓名文化的奥妙》、《声音的意义》、《徐健顺吟诵文集》、《吟诵教程》、《我爱吟诵》(合著)等。

论文数十篇,发表于《东疆学刊》、《延边大学学报》、《文学前沿》等刊物。

录有《徐健顺吟诵专辑》、《学唱传统吟诵》、《吟诵之美讲座》、《吟诵理论与方法》等吟诵录音与录像。

正文:今日蒙周坚老师拨冗为余导游柏林,如数家珍,尤至派加蒙博物馆,耳闻纵横辟阖之希腊两河文明,目接宏伟曼妙之建筑雕塑陶器,直如身在远古天国,迷恋不忍,而周老师则感国内博物馆教育之羸弱,民族文化启蒙之缺失,叹息良久。

于是共论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历史,更不知其不知,而妄自菲薄,常令西人亦为之瞠目。

我一辈人上不能引民族未来之路,下不能安传统断绝之状,唯可做一有为者,似考古学家,发掘真相,洗清污垢,复原神采,以奉后人。

联想近日讲学,同道多询古代私塾事,因思撰文略述中国古代教育。

然而今日受教于周老师之大心得,尚不为古代史,而为做人之谦恭、不坚硬。

教研活动主题_中医(3篇)

教研活动主题_中医(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本次教研活动以“中医”为主题,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实践探索等形式,探讨中医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二、活动目的1. 提高中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中医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深入挖掘中医理论,丰富中医诊疗手段,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3. 加强中医与西医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促进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4. 增强中医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医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中医专家,就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中医养生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为参会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2. 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医主题,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医传承与创新、中医临床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3. 临床实践组织教师参观中医医院、中医养生馆等机构,实地了解中医诊疗流程和养生保健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 中西医结合研讨邀请西医专家与中医专家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推动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5. 教学观摩与交流组织教师观摩优秀中医教学案例,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中医教学质量。

6. 中医文化展示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展示中医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增强教师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活动形式1. 线上线下相结合本次教研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活动的广泛参与,又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

2. 专家讲座与互动研讨相结合通过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通过互动研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

3. 临床实践与教学观摩相结合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活动预期成果1. 提高中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中医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第二集主要内容

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第二集主要内容

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第二集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第二集主要内容分析《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是一档由知名言论人士主持的节目,旨在挖掘中国社会的问题根源,并以真理之力引领社会变革。

第二季第二集的主要内容聚焦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在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

在本集中,主持人首先指出了中国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现状。

通过精英制度选拔人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失利,导致许多学生在教育旅程中感到沮丧和绝望。

教师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培养,缺乏情感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探讨问题所在的本集还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和教师代表,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首先是教育评价制度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而并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发展。

建议改变评价标准,逐渐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化发展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发展动力。

其次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议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应该改变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有关于教师培训和教师待遇的问题。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而当前中国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建议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本集还特别邀请了一位成功教育家作为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他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三变”理念,即变课程,变方法,变评价,指出只有在教育的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成功案例,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近代化探索》

《近代化探索》

《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主题:《近代化探索》
适合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超平/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
板书设计:
近代化探索
一、发展历程
二、积极经验
三、未来之路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复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学的思维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民主平等、轻松愉快,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

另外,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比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补充课外史料。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课充分发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

1.课前回顾知识及提问环节对学生状态把握不充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充分,影响了整个教学进程。

2.整节课的时间把握基本合理,但是展示交流环节因缺乏预设与限定时间,相对地拖延了时间,总结提升的时间少,精炼交流的时间紧,是一个显著的不足。

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是“高效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在预习环节进行改进。

《盛世中国》朗诵稿

《盛世中国》朗诵稿

《盛世中国》朗诵稿[精品]《盛世中国》朗诵稿10首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说到朗诵稿,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

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朗诵稿才经典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盛世中国》朗诵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盛世中国》朗诵稿 1在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在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盛世中国,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世界的东方徐徐展开。

高铁纵横,如巨龙腾飞,穿越大地,连接未来。

桥梁巍峨,似彩虹跨越,天堑变通途,梦想在脚下。

盛世中国,如一首激昂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

科技之光,闪耀苍穹,探索宇宙,追寻真理。

创新之潮,澎湃涌动,引领时代,开创未来。

盛世中国,如一座璀璨的灯塔,在茫茫的大海上照亮前行的路。

教育兴邦,培育栋梁,知识的力量,铸就辉煌。

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古老的智慧,绽放光芒。

看,那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听,那激昂的国歌在耳边回荡,是我们前进的号角。

盛世中国,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为你欢呼,为你歌唱。

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为盛世中国续写新的篇章!《盛世中国》朗诵稿 2东方的巨龙,在岁月中苏醒,盛世中国,如璀璨的明星闪耀苍穹。

长城挺起脊梁,诉说着古老的传奇,黄河奔腾咆哮,奏响豪迈的乐章。

都市的霓虹,点亮梦想的天空,乡村的田野,绽放希望的花朵。

高铁如银龙穿梭,拉近天涯的距离,巨轮似钢铁卫士,驶向世界的海洋。

科技的光芒,照亮未来的道路,创新的火焰,点燃奋进的激情。

校园里书声琅琅,培育祖国的栋梁,工厂中机器轰鸣,铸就强国的脊梁。

盛世中国,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百姓的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

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共进,团结的力量,铸就伟大的辉煌。

五星红旗飘扬,引领前进的方向,盛世中国,向着伟大复兴的梦想起航。

2023年安化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数字中国:数字化建设与发展题库

2023年安化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数字中国:数字化建设与发展题库

2023年安化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数字中国:数字化建设与发展题库一、单选题(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1、“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任务。

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正确答案为:A2、“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产业。

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正确答案为:B3、“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要场景。

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正确答案为:C4、()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对数据要素市场相对准确、清晰的认识和界定,是探索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模式和方向的重要前提,也是值得各界商榷的难点所在。

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正确答案为:A5、()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的集合。

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的集合。

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正确答案为:B6、()从本质上来讲是产权的概念,是指由个人或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电子的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

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正确答案为:C7、()就是将尚未完全由市场配置的数据要素转向由市场配置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形成以市场为根本调配机制,实现数据流动的价值或者数据在流动中产生价值。

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正确答案为:D8、()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据产权、交易机制、定价机制、分配机制、监管机制、法律范围等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A、数据资源B、数据资产C、数字信用D、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正确答案为:D9、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0-2021)》,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归结为()大模块,覆盖数据要素从产生到发生要素作用的全过程。

《未来之路》读后感

《未来之路》读后感

《未来之路》读后感(通用5篇)《未来之路》读后感1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是比尔盖茨在1995年对微软发展历程的系统回顾,他休学开启计算机梦的青涩桥段也充满其中,同时,书中也描绘了那时的他对PC未来的畅想。

20年后,他的预言很多成真了,比如他对智能手机和视频会议的畅想,如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对纯粹技术的介绍和描绘,而是比尔盖茨凌驾于精妙的技术天赋之上的,对生活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身上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善于总结反思的个人特质,还有他的叛逆、勇敢创新与独树一帜。

我看到的是能和现在的我交流沟通的活生生的少年。

比尔盖茨很善于将枯燥的理论和现象,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和例子来讲述,并具有生活的智慧灵性。

比如,他在讲二进制的算法和信息比特叠加时巨大的数据量时,举了一个"大臣要求国王在棋盘的方格中依次放翻倍的麦子"的例子,数据量的巨大一下子就变成了形象可感的麦堆,他并说,"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丰富到使我们看透为什么一个数字会在很长的时期成倍数增长——所隐含的种种暗示。

"我觉得这是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作为一个与科技、与实证主义打交道的创业者,他始终对自然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保持着敬畏。

这是很难得的,这使他在生活的激流和行业的竞争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带领着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并不卑不亢。

他拥有平常心。

在这本书,我体会到很多比尔盖茨的学习方法和处事态度,比如,他会对一些公司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学习行业的原则,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找漏洞,找突破。

他善于对过往的各种选择及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久而久之,他知道哪些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哪些是兼容性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主动突击,而什么时候应该随波逐流。

他更善于总结规律,比如,他观察到有才华的人喜欢一起工作,这种工作环境容易制造一种兴奋感。

潜在的伙伴和用户也会加倍注意到这家公司,这样一来,这种正向的螺旋就周而复始,也就容易产生下一个成功。

4.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课件(32张ppt)

4.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课件(32张ppt)

但海外工作、学习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外流,给我国造 成一定的人才损失。对于海外工作、学习要理性对待, 不能赶时髦、盲目随大流,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到海外 工作、学习,应从家庭经济条件,自身的工作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国外教育资源或工作条件的优劣等方面出 发综合考虑。
知识点1 新的发展契机 1.我国目前面临的发展契机 (1)国内(内部):
①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 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 _____新__挑__战_________。
②增强机遇意识和____风__险______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 和把握发展规律。 ③发扬____斗__争______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 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______国__际__形__势________,给中国 “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 战。国际上局部地区持续动荡、恐怖主义持续蔓延,一 些国家因政府更迭而导致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这使得 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
2.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国家角度:
动荡、恐怖主义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因政府更迭而 导致政策法规发生变化等。
探究与分享六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贸易争端。 示例:造成贸易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意识形态 等因素;贸易壁垒;无理的惩罚措施等。这些贸易争端一方面 会损害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倒逼我国企业提升产品档次 、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高话语权, 保障对外经贸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
2.面对发展机遇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1)积极态度:抓住机遇,勇于____创__新____,发展就能再

我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态度

我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态度

我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态度关键词:地位、发展、认识中国文学,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学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

而广义的文学,则比文明还广泛,它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

中国文学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呢?一、古代文学的地位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古代文学主要是三古七段发展时代段性,各个时代文学的地位也都不尽相同。

1、先秦两汉时期:先秦时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为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2、魏晋到明中叶:(1)魏晋—唐中叶:纵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文学在这段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最明显,文学的阶段性逐渐显露出来。

(2)唐中叶—南宋末: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

古文运动得到宋代作家的响应,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通俗文艺在宋代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杂剧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面的小说、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融合学校的基本涵义

论融合学校的基本涵义

论融合学校的基本涵义作者:李拉来源:《江苏教育》2021年第24期【摘要】对融合学校相关的基本涵义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有助于明确当代中国普通学校转型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将融合学校建设和融合教育实践变革推向深入。

融合学校是面向所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为其提供公平、有质量发展机会,全面实施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

融合学校有其基本的特征或標准,这使它与传统的普通学校区分开来。

普通学校向融合学校的转型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通学校自身变革的应然趋势与方向。

【关键词】融合学校;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特殊教育需要【作者简介】李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南京,210038)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

当代中国正迎来融合教育的深刻变革,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下,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所提出的转型与改革要求越发强烈。

融合教育归根结底是一场以普通学校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普通学校的转型与发展问题事实上是融合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实践领域,融合学校建设日趋成为区域融合教育实践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究竟什么是融合学校,融合学校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要进行融合学校建设,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都缺乏理论层面的清晰回答,以至于在实践中融合学校虽然快速推进,但却经常陷入发展方向与方法上的困顿。

对这些与融合学校相关的基本涵义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有助于明确当代中国普通学校转型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将融合学校建设和融合教育实践变革推向深入。

一、融合学校的概念提出融合学校(Inclusive School)成为一个国际性概念,始源于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全球提出融合教育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融合学校(也译为全纳学校)建设的设想。

在《萨拉曼卡宣言》看来,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正常儿童服务而将少数儿童拒之门外。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

论教育是什么议论文【优秀7篇】

论教育是什么议论文【优秀7篇】

论教育是什么议论文【优秀7篇】论教育作文篇一教育是现在社会中一个关注最多的话题,好的教育会使学生轻松走向未来之路,得以成功,让家族饱受荣誉,甚至让国家富强。

面对教育,众多父母只想望子成龙,从而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结果却是部分孩子如母所愿,成为尖子生,让其他学生和家长羡慕,这种可观现象是屈指可数,因为孩子天性自由,不屑被“困”在“牢笼”中,最终成为家人眼中的“坏孩子”这种投资是有很多大风险的,最终孩子便成为毋庸置疑的罪魁祸首,得到的是家长“爱的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并非有什么过错,家长过高的期望得到的是过高的失望,在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中,中国大部分家长无疑是后者。

国外教育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放手让孩子们去学,孩子喜好的科目,家长都予以支持,这样不仅孩子轻松,家长的期望则得以实现。

但是中国的孩子必须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竞争极端强烈,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将来便没办法养家糊口。

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预示到这个问题,父母逼得紧是因为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父母和孩子的相反心理产生了双方的隔阂。

教育孩子是一件难事,教育好孩子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因材施教,对于这个社会已经无足轻重,孩子们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适者生存,在中国的教育还没有完善之下,孩子们的'努力将是他们唯一走向成功的路,面对现实,孩子们无所选择。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育的真理,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成功完善,孩子们可以轻松步入成功。

论教育作文篇二可能我所说的,有很多不对,但是这是我的想法,一个学生的想法。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不好。

学校生活每天都是做同一种事,太机械化了,我们学生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让我觉得,这生活一点活力都没有,就和生产机器没什么区别,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这样,如果没有老师的管教,那学生会失去自主能力,回懒散下去,可是,如果每天只接受老师的管教,没有一些新鲜的事物那又如何,那不就和生产商品有什么区别,那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哪去了,学生的思维会被僵住。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7篇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7篇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7篇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篇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发展路径。

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优势。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中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以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为基础,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注重社会平衡和稳定。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社会差距,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注重解决贫富分化、区域发展差异等社会问题。

通过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理等举措,中国致力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坚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深知依靠模仿和引进并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国家科技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制定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推进科技进步,中国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逐步摆脱对外依赖,实现对自身发展的自主掌控。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使其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整体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和改革,不断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

综上所述,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社会平衡稳定,坚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

这一发展模式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诗人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现代诗人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现代诗人歌颂新中国的诗词1. 《新中国之光》光芒万丈耀东方。

大路通天向远方。

赏析:诗中的“朝阳”这一意象,象征着新中国充满希望与活力,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着无限的潜力。

“高楼林立”和“大路通天”描绘出新中国在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城市中高楼不断崛起,道路四通八达,这些都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体现,表达出诗人对新中国繁荣景象的由衷赞美。

2. 《幸福新中国》新中国里乐无疆。

幸福之花处处香。

赏析:“人民欢笑”直接体现出新中国人民幸福的状态。

教育和医疗是关乎民生的重要方面,在新中国这两者都得到了保障,这反映出新中国对人民的关怀。

“幸福之花处处香”用比喻的手法,把幸福比作花朵,形象地说明在新中国这片土地上,幸福无处不在,诗人借此歌颂新中国为人民创造的美好生活。

3. 《新中国的活力》新中国似巨龙翔。

活力无限岁月长。

赏析:“科技腾飞”是现代新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

将新中国比作“巨龙翔”,巨龙在传统文化中是强大、威严的象征,这里寓意着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创新之力”体现出新中国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活力无限”则强调新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充满生机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新中国发展活力的赞叹。

4. 《新中国之繁荣》新中国里百业昌。

锦绣山河谱华章。

赏析:“市场繁荣货琳琅”描绘出新中国商业繁荣的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反映出经济的活跃。

“百业昌”概括了新中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状态。

工农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工农奋进”展现出他们积极投身建设的热情,最终共同谱写新中国的华丽篇章,这是对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有力歌颂。

5. 《新中国的希望》新中国的未来光。

希望之路永敞亮。

赏析: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才俊志高昂”体现出新中国的年轻一代充满理想和抱负。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延续的重要根基,新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并展现出独特的风尚,这是新中国不断发展的软实力。

“希望之路永敞亮”表达出诗人对新中国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新中国会在青年一代的努力下有着美好的前景。

2023学前教育生涯规划书(15篇)

2023学前教育生涯规划书(15篇)

2023学前教育生涯规划书(15篇)学前教育生涯规划书11、大学计划(20-24岁)在这一阶段中我的主要任务是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想要在就业应聘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我在大学中好好把握每一分钟,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一,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虽有加入校红十字会和学院学生会,但不久后就退出了,在这点看来,耐心有待改进。

而且,不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师范技能训练欠缺。

大二,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之余,拿下英语四级。

担任班长,主动为同学们服务,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大二暑假,将会参加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

大三,以培养教师的师范专业技能为重点,参加模拟课堂练习,提高师范技能实战能力及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

积极参加模拟课堂练习,体验课堂教学提高师范生技能的实战能力,提高教师素养。

考取普通话证书,英语六级证书,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大四,重视实习,认真实习,主动联系教育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要虚心求教,积极总结反思;准备招聘考试面试:了解就业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招聘活动,努力复习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关注时事政治,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2、短期计划(24-26岁)在这一阶段中我的主要任务是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幼师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普通教师转变为学校骨干教师这个个环节。

想要在自己的职业中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因此转变为学校骨干教师是刚成为教师后我的主要方向。

在毕业后,通过佛山教育局的招聘考试,成为实习老师。

之后虚心想前辈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并运用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担任班主任服务小朋友和家长,从而一步步从普通教师爬到骨干教师的位置。

3、中期目标(26-35)进入幼师行业三年后,我应该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在教学上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在论文发表上应该更积极了,成为了学校里的骨干幼师。

在这之后,我努力进修,课余时间,学习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搞好与同事间的有好关系,用自己出色的成绩赢得级长的位置,在一步步坐上主任的位置。

2023年关于学前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2023年关于学前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2023年关于学前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书2023年关于学前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书1一、现状分析:我是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有五年的幼儿教学经验,但在技能和教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

1、优势:踏进幼儿园,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让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少了一份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担心和无措。

随着与父母工作的开展,在父母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我和班中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父母也很体谅、配合老师的工作。

2、不足:在幼教职业班的学习中,我感觉压力很大,教法与现代科学理念的新思路有一定差距。

我虽然学过一些乐理知识、舞蹈、手工制作等课程,但从教学的角度,我觉得我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我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怎样掌握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乐于接受教学新理念的冲击。

二、个人发展目标做一名有思想、有创新认识富有爱心的幼儿教师。

三、具体措施1、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认真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学习,努力争取学习机会。

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早期教育》等幼教书籍,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总结经验,撰写主题反思和教育随笔。

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认真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认真填写主题计划、周计划表,认真备课,组织好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季节、节日的变化进行教室内环境创设。

主动参加园内的教研活动,虚心和年长的教师学习心得内容。

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园中学到理多的知识和技能,四、具体内容:(一);1、与搭班教师配合默契,培养优良的教室常规,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2、努力学习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3、认真排练好六一节目。

(二);1、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初步形成自己的经验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把教育方针作为制定一切教育政策的唯一政治准则和教育工作的行动准则。现阶段,社会对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无一不是违背教育方针所产生的。例如:对单纯片面应试教育的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主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如:社会对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现象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的能力。又如:对年轻知识分子有专业没文化的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从首次提出到党的十七大提出都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德育、智育和美育是优秀文化传陈和教育的主阵地。又如······认真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很好地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这些问题会出现吗?所以,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未来的正确之路就是认真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指引的道路。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较全面地体现了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颇俱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回顾起来,这一方针不失为一个英明伟大的决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振兴民族教育,提高全民族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一特点体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身上——在遭受十年动乱之后,我们的改革开放还能顺利地启动和进行下去,与那个年代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发挥的中坚、骨干和引领作用密切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除此之外,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党和国家历来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教育始终坚持
的是为人民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路线;始终把培养振兴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一个富国强民的教育思想,让教育成为了真正民族振兴的基石,让中华民族多年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新中国的教育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卓有成效的,成果是显著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历次表述来看,也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不仅高度重视,而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进程以及我们的国情,在不断地完善、丰富和改进教育方针,努力使中国的教育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最新论述,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进一步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在其指引下,走出一条更加切合我们中国实际的、更加卓有成效的、更加让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未来之路,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笔者有如下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钟文东
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旧中国,教育历来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教育落后不堪到与民族发展需要完全不相适应和严重脱节的地步。即使个别开明君主和仕大夫有所重视,也仅仅局限在王公贵族和少数谋求升官发财的仕人和富豪家族范围类。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对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根本不予问津。造成各方面人才严重匮乏,振兴民族的力量十分薄弱,世界列强趁机对我中华民族进行肆意无耻的掠夺和欺辱。我中华民族长期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和危急之中。灾难深重旧中国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教育落后,必然造成探索改造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人才匮乏,使社会和经济陷入不发达的境地;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必然无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综合实力薄弱、国际地位低微,必然招致列强的肆意欺辱。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客观真理。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的艰难困苦时期,党和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到了振兴民族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根据当时全民族贫穷落后、普遍缺少知识文化、科技素质相对差的国情,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把教育服务对象第一次指向了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提供了政治保证,解决了多年来,劳苦大众受教育难的问题。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突现了该时期教育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不能像旧社会那样抱本宣科、理论说教、培养无用的书呆子;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人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其深远意义,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保证教育及时发挥有效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成果、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同步、使整个教育事业如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导。还预示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内容和方法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