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合集下载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临床名言

中医临床名言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热配银花.前胡.芩.鱼腥草.石膏.栀等.缩尿益智桑蛸:比金樱子芡实好,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乳癖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重要,补血调血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皆化瘀使离经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精髓,时刻不能忘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疗伤必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器质性损伤病变都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损伤.配引经归经药用.久病必瘀:老慢支用丹参.归,疑难病症有瘀用活血药或放血法效佳.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痰无风无虚不作眩.行气后重自除,理血脓血自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加芦根.石斛. 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止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汗药宜早,下药宜迟.秦艽退黄最妙,其性退阳明经湿热邪气.无湿热恐燥,又宜慎用.芩退热,寒能胜热,折火之本;柴胡退热,苦以发之,散火之标.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表证,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不必用肉桂.吴萸为厥阴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柴胡散胆经专药,即散郁之气,复解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欲治肝,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淡渗.邪在皮毛,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3法.吐血三要:行血补肝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医法圆通.阴阳虚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气血虚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肾中阴虚则肝心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病生.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以荣肝木;泻肝火以安肾水.善嚏,肺病.善噫,脾病.呵欠,胃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补脾阳虽干姜附子能生津;补脾阴虽石膏知母能开胃.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血失于吐衄,阳明不降;血失于便尿,太阴不升.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皆由脾阳之气不运.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阴虚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阳虚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上气虚,升而举之;下气虚,纳而归之;中气虚,温而补之.脉和缓,元气之来;脉强峻,邪气之至.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巅顶之上,唯风可到.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面肿为风,脚肿为水.病不辨无以治,治不辨无以痊.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宁舍其穴,不舍其经.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寒之不寒无水,热之不热无火.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大凡气香,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沦陷之阳,处于脾胃.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宣1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阳气下陷,举而扬之;阴气不降,抑而降之.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滋心之阴.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养心莫过于寡欲.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食物有3化:1火化,烂煮也;1口化,细嚼也;1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善治精,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能使气中生精.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六淫之速,莫过风火:对过敏病诊断有用.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怪病多痰多瘀多虚.要想小儿日夜安,常需三分饥与寒.中下焦湿热别忘胡黄连,治疳证,囊湿.肛湿.胃不和则卧不安.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天之大宝,惟此1丸红日,人之大宝,惟此1息真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头痛不离川芎.荆防:表症轻,流清涕.荆苏叶:鼻塞重:苏叶解表作用强.诸呃频频,按摩双侧翳风则止.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去菀陈座,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也.五脏六腑结令人咳,非独肺也.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治癫贵于养心兼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济世新编.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中医100句名言

中医100句名言

中医100句名言古代中医的智慧不可小觑,本文收集中医名言100句,医理详明,句句恳切发人深思,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5、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与。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与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临床名言122句

中医临床名言122句

中医临床名言122句1.“标本兼治,才能治本。

”2. “病从口入,治从口出。

”3. “五脏六腑皆有主宰。

”4. “虚实相生,阴阳调和。

”5. “疾病有因,根据治疗。

”6.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7. “外感病以寒热论,内伤病以阴阳论。

”8. “药食同源,食疗治病。

”9. “治疗要因人而异。

”10. “精神情志和谐,健康长久。

”11. “病在五脏,治在调和。

”12. “药性有毒,用量要准。

”13. “针灸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14. “良医治未病,巧医治欲病,庸医治已病。

”15. “寒热虚实,总要分清。

”16. “预防重于治疗。

”17. “疾病不离经络。

”18. “治疗要顺应自然规律。

”19. “中医注重治未病。

”20. “五脏之气,调和为主。

”21. “病因多元,治疗要全面。

”22. “经络关系身体各部分。

”23. “药物相克,用药需谨慎。

”24. “宜急宜缓,治疗需得当。

”25. “常怀敬畏之心,医术方可精进。

”26. “五谷杂粮,滋补养生。

”27. “治病需先明病因。

”28. “心态平和,身体才能健康。

”29. “针灸治疗,疗效神奇。

”30. “药食同源,药膳滋补。

”31. “身体虚弱,宜补气血。

”32. “预防疾病,从日常生活做起。

”33. “疾病反复,治疗需持之以恒。

”34. “五脏六腑,相互协调。

”35. “药物毒性,用药宜谨慎。

”36. “治疗疾病,应综合施治。

”37. “调和阴阳,疾病自愈。

”38.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

”39. “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不同。

”40. “药物副作用,需注意预防。

”41. “饮食失调,易引发疾病。

”42. “针灸治疗,安全无副作用。

”43. “药物功效,要因时而异。

”44. “疾病预防,健康长寿。

”45. “身体亏虚,宜滋阴补阳。

”46. “中药汤剂,多方调配。

”47. “治疗疾病,要有耐心。

”48. “药物治疗,需因势利导。

”49. “精神调节,调和身心。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中医的短句

学中医的短句

1.学习中医,为健康把脉,为生命注入活力!
2.中医之术,博大精深,药食同源,身心兼顾。

3.德艺双馨,中医养生,健康生活,从中医开始。

4.中医之道,德润人心,千年传承,养生之源。

5.中医治本,固本扶元,身心兼治,健康长伴。

6.学习中医,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生命!
7.掌握中医技能,开启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
8.掌握中医知识,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幸福生活!
9.医者仁心,中医金典,治未病,促健康。

10.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中医调理,健康无忧。

12.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3.中医金典,健康之选,传承国粹,福泽万家。

14.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中医经典短句

中医经典短句

中医经典短句(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伤感签名、微信签名、霸气签名、情侣签名、唯美签名、说说短句、说说美文、说说感言、说说标语、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ntimental signatures, WeChat signatures, domineering signatures, couple signatures, aesthetic signatures, short sentences, beautiful articles, testimonials, slog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医经典短句1、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中医经典语录11、一是认为道是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二是认为道是阴阳二气消长之理,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根由。

2、儒医还为中医理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

3、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故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应该像孙思邈那样,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才能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5、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群体“儒医”,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6、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7、《周易》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8、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10、所以他们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人风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儒家的特征。

1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2、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的得“道”者。

13、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

代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

14、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儒医”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

15、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而且还由于他们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故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语录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90)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91)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92)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39)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40)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41)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42)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79)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0)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81)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60)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1)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2)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63)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8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7)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8)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9)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53)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54)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5)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治病先治本,不治本无末治。

注意膳食,安心调养,立体审治之策。

扶正防邪,以阴阳两利为方。

把握阳性,调和阴寒,保持气血调和。

顺天理,延寿立品,遵守阴阳者德。

药补不如食补,健康养生最关键。

以上帝之道,关注脏腑之调和。

调摄元气之水,活血活络之气。

施以温补而健脑,以养生而益寿。

行余补气,余力治血,气血两虚皆可服。

血旺则活,诸病浮现,三焦之火伤心劳。

诸邪惊逆,以气镇留,失调无常皆得防。

元气较低,邪气容易袭,如此调升药事皆宜。

若不补血,不��未足,无以强健体魄。

大抵兴安而调和,中抵处有充实。

饮食宜安,情志宜止,耳聪眼明皆及时补。

补血行气,顺机息歇,前症诸病尽收其穷。

俞彰用药以愈病,分离其病以调康。

参禀两气,处定四象,上元以若而足康。

八十四候晦明显,谨慎乎动辄有损。

再也未及于乱,上元则专下而求康。

叁日三十六机,体安常静而运转。

调理阴阳守常规,养生护身亿古传。

否则气性不佳,血液与气不及,激荡虚中之气,伤害阴阳之病。

何以致此?当知以养神补血为本,以经穴证病为末。

术临手眼,脉象难测,良方可以补血活络、收气安神,以达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之最。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利尿消肿治脚气,赤豆粥里胜补剂。
消热生津又和胃,甘蔗做粥来补胃。
伤风感冒又腹痛,生姜上场来做粥。
滋肾补肝又明目,枸杞加上粥里香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不通勿忘理肺
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求,心胸取内关。
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经典中医临床一句话

经典中医临床一句话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应用]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的经典语录

[应用]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的经典语录

[应用]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的经典语录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

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

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

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

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

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

这是一个问题。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

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 解八千篇经脉,看人无日常。

2. 有理者必持千古之道,有不理者必坠万世之轮。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黄粱一梦,人间万象。

5.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而知其人。

6. 百岁之人,或即不死,必亦或至近之年。

7. 巧言善辩者,口似朱脣,言若悬河。

8.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 您要常怀一颗感激之心,否则,财永远不会持续流入你的生活。

11. 医者,其功至微,其能万分。

12. 脾胃者,先天之根本,五行之纲纪。

13.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4. 一切皆有缘,连理由也是缘。

15. 民之微者,国之大本也。

16. 有病治未然,无病防有备。

17. 无欲,以明心。

有欲,以困心。

18.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庸医治尸骨。

19. 如无节,不合法则身病。

20. 登堂入室,不可不智而且勇。

21. 法而恒,民无康也;仁而义,民无仁也;忠而信,民无信也。

22. 活命要紧,保命第一。

23. 喜怒不形于色,有罪皆归自身。

24. 和为贵,心以和为贵,和以心为贵。

25. 随民而诊,如同宅心人。

122条中医金句精句解读了古今名老中医门的临床的经验

122条中医金句精句解读了古今名老中医门的临床的经验

122条中医金句精句解读了古今名老中医门的临床的经验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就像你身体好好的时候,就该注意保养,别等真生病了才后悔呀!你看那些经常锻炼、饮食健康的人,不就是在践行“上医治未病”嘛!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哎呀,人的身体要是正气满满,那些邪气哪能轻易得逞呀!好比一个阳光积极的人,遇到点困难也不容易被打倒呀!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这不是很明白嘛,吃再多补药,都不如好好吃饭睡觉来得实在。

你想想,老是熬夜又不注意饮食,光吃药能有多大用呢?
4.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就如同家里着火了,肯定得先灭火呀,但之后还是得找到起火原因彻底解决,不然下次还得着火。

生病了也一样,紧急情况得先处理症状,后面再慢慢调理根本啊!
5. “三分治,七分养。

”治病可不能只靠医生呀,自己不注意调养那怎么行!就像伤口愈合,光靠药不行,还得给它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去恢复呀,是不是?
6.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呀,心态平和的时候就感觉啥事没有。

人得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然病都容易找上门呢!
7.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看再多医书,都不如多去临床上实践一下呀!你看书学游泳学得再好,不下水试试永远也学不会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的这些金句和经典语录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呀,我们可要好好体会和运用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1)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4)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久病入络8) 百病挟痰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0)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2)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3)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4)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5)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1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28)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9)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0)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1)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3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37)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8)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9)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40)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41)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42)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43)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44)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45)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46)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48)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9)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51)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54)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5)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6)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58)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0)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1)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2)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63)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68)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69)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1)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2)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6)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79)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0)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81)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82)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3)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4)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5)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7)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8)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9)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0)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91)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92)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93)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94)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95) 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96)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97) 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98)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9)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0)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101)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2)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3)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4)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5)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6)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7)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8)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09)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0)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2)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3)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4)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5)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6)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7)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18)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19)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0)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21)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22)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23)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24)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125)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6)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7)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8)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129)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30)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31)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132)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133)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134)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135)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136)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137)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138)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39)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140)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141)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142)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143)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44)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145)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46)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14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14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149)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50)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51)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152)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153)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154)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155)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156) 二阳之病发心脾.157)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158)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159)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160)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161)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162)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163)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164)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165)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166)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