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课件:中医基础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一门疗效卓越的独特医学。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的两个最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将内外
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两方面。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单一的,分散的症状或体征。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疾病的全过程。指有特定的病因、症状体征、发病形式、转归的完整过程。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辨证:用四诊方法收集资料,如症状、体征、脉象等,并归纳分析资料,辨清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
为某种性质的证,称为辨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为论治,又称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辨证与辩病的关系: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中医更强调辨证。
证同治同,证异治亦异。
同病异治: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证不同,治法不同,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治同,异病同治。
第二节藏象学说
藏象——内藏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实质形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既有解剖的概念,更重要是生理和病理的概念。内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受盛和转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功能: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藏精气而不泻,与脏相似,又区别于脏,也不同于腑。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的生理功能
心: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2、肺的生理功能
肺: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在鼻。
3、脾的生理功能
脾: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4、肝的生理功能
肝: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肾的生理功能
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精之府,又属奇恒之腑。与肝相表里,内贮藏和排泄胆汁,助消化。
2、胃的生理功能
胃: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与脾相表里,(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与心相表里。(1)主受盛化物;(2)分别清浊。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与肺相表里。将糟粕变化成为大便,排出体外。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与肾相表里。主贮尿、排尿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又为孤府。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在整体方面。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机气化。②疏通水道,为水液运行的通路。2、局部方面。
①上焦如雾。②中焦如沤。③下焦如渎。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阴阳表里关系,经脉相联属。
1、心与小肠的关系。分清别浊与心血有联系。病理可见“心火移热于小肠”。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肃降与大肠传导有关。病理可见“气虚便秘”等。
3、脾与胃的关系。(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3)燥湿相合,协调共济。
4、肝与胆的关系。肝胆相互为用,肝的疏泄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5、肾与膀胱的关系。膀胱的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虚衰,固摄无权,可见遗尿、尿频;肾阳虚衰,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
第四节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中医认为,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
“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