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定语的相关研究。
定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语法成分,对于表达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语的定义、分类、功能、位置、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定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概述定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语是语言中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具有描述性、限制性等功能。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形容词性定语、名词性定语、动词性定语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定语在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丰富的定语系统。
本文将探讨定语的功能和位置。
定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定名词或代词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同时,定语的位置也是其语法功能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形成“定语+中心词”的结构。
这种位置安排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也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本文将分析定语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关系。
定语在句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语法成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例如,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定语与状语之间的关系是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网络。
通过对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揭示定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化对现代汉语定语的认识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现代汉语定语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或词组。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功能,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定语的性质,现代汉语定语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述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范围或类别的限制,如“红色的苹果”中的“红色的”就是限制性定语,它限定了“苹果”的颜色。
而描述性定语则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形象的描绘,如“美丽的风景”中的“美丽的”就是描述性定语,它描绘了“风景”的特质。
文献综述范本2

学号________________文献综述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关于现代汉语教材语法对比的文献综述(2号黑体居中)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 X X指导教师:XXX关于现代汉语教材语法对比的文献综述摘要:语法的学习和教学历来高校现代汉语的重要问题。
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繁多,各有千秋。
所以通过对不同汉语教材的语法部分的比较,可以加深对语法的认识,扩展学者的视野,提高语法的理论水平,培养学习语法的兴趣和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汉语;比较;比较法我国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繁多,各有千秋。
目前较常用的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邢公畹先生的现代汉语教程。
如此多教材的出现和完善,是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丰富性和简明性的的进一步协调的进步表现。
如此看来培养对教材的比较分析能力是将来学习现代汉语者必备的需要。
灵活的学习知识,辩证的比较不同版本的优劣,善于归纳总结是高校教学现代汉语的未来趋势。
1 比较方法于根元先生指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方法。
其他方法都是从比较法中衍生出来的。
”在语言学习的方法中,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是最为有效也最为基础的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并最终形成自己有系统的知识网。
目前对于高校教材现代汉语的比较已经可以从中国期刊网上参看到很多,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高效性问题的研究。
郜峰的《比较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中介绍了比较法在现代汉语教育学的重要性,他以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为研究的主体,赞同其比较方法在教材中的运用。
并且以自己的是教学实践过程为依据,发现了学习者在运用比较法时出现的不足和问题。
文中他提到语法的教学“从教的方面看,这样做可以把枯燥的语言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从学的角度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学得轻松。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简介

一、名词性短语
1、并列短语(名词性成分并列) 2、定中结构的偏正短语 3、同位短语 4、方位短语 5、数量短语(用名量词) 6、“的”字短语 7、“所”字短语
40
二、动词性短语 1、并列短语(动词性成分并列) 2、状中(动词)结构的偏正短语 3、动宾短语 4、动补短语 5、连动短语 6、兼语短语
16
7、年老了,身体不行了 你怎么老哭? 8、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 我今天又白跑了。 9、你再说,我和你急。 我和你都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10、班级制度怎能因为你而改变? 因为他不想在这件事上再纠缠,风波 于是平息了。
17
第二讲
短语的类别
18
Ⅰ 短语的结构类别
19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十多 种: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介宾短 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的字短语/兼语 短语/连动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数 量短语/助词短语/固定短语等等。
45
9.赠送学校一辆小汽车 动宾短语 10.命令部队立刻出发 11.请他作报告 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 动宾短语 连动短语 动宾/偏正
46
12.希望他作报告
13.听清楚再回答 14.咬死了猎人的狗
第三讲
句子的语法成分 和 复句中常用的关联词
47
单句的语法成分
48
•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 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 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 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 • 2、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 句),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般是: •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 语〉(定语)宾语。
• 六、中(动、形)补短语 • 由动词、形容词和在它后面起补充 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动词、形容 词是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叫作 补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是补充 关系,有些补语前头用结构助词“得”, 这个“得”就是补语的标志;有些补语 则不能用“得”。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和特点

各类词性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现代汉语词类归纳

3、特殊用法。例句③
4、基数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限于在数学计算时或文言格式中可单用。例句④
5、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多数是组成专名,中间不用量词。例句⑤
6、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例句⑥
1能否按时完成以及能否保证准确率,是成败的关键。
2这人不但坏,而且龌龊。
3我们坚持继承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4我国根据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助词
助词的作用是依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1、结构助词:定语后面用“的”;状语后面用“地”;补语后面用“得”。例句①
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如果按句法功能划分,代词可以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副词。传统语法按作用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代词。
2、指示代词用来指人和事物。“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有时“这、那”对着用表示虚指。例句①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
7、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减。
8、固定用法,“俩、仨”不能再加量词。
1十位老师参加此次会议。
2狼牙山五壮士是民族英雄。/有些领导对违法乱纪的同志总是睁一眼,闭一眼。
3前一阶段/九大行星
4哪吒有三头六臂。
5牧业二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6天上有一片浮云。
量词
1、独立成句。例句①
①哇塞!这么棒!
虚词
介词
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定、状、补,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资料收集

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资料收集著作中形容词重叠研究1.曾雅琴《<封锁>中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功能研究》,《文学教育(中)》,2013年06期2.陈思思; 黄宇一《<缀网劳蛛>中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语文学刊》,2012年04期3.陈曦《<白鹿原>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3年04期4.崔雪梅《<型世言>重叠形容词考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5.高小红《<醒世姻缘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罗润锋《王朔作品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7.潘伟斌基于《<儒林外史>浅析江淮方言的语言特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1期8.潘晓《<红楼梦>形容词重叠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9.孙君翘《<红楼梦>重叠形容词研究》, 《青年文学家》,2009年09期10.王红梅《形容词、动词AABB重叠式构成的语义条件——以“三言”、“二拍”为例》,《学术交流》,2003年07期11.王震《《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4期12.王震《<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3.王震试析《<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14.吴彦君《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形容词重叠》,《群文天地》,2012年11期15.杨倩《<儿女英雄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6.尹钟宏; 龚韶《《围城》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17.尹钟宏《<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18.张菊红《<红楼梦>重叠词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9.张莹论《鲁迅<小说形容词重叠式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3期20.周小英; 尹钟宏《试论《倪焕之》的形容词重叠》,《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5期方言中关于形容词重叠的研究1.阿衣古丽·马木提《汉语—维吾尔语词语重叠的对比研究——以《子夜》汉维文本的对比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2.才娟《黑龙江方言形容词重叠探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3.曾海清《挽救和保护城市濒危方言——以新余城市方言形容词重叠式为例》,《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4.陈淑梅《鄂东方言的小称与主观小量》,《江汉学术》,2014年04期5.单韵鸣《广州话形容词重叠变调形式的变异》,《语言研究集刊》,2013年02期6.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7.高晓莉《灵石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8.郭玮《新疆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义特点浅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01期9.郝红艳《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10.江燕汉《维语形容词重叠式对比》,《语言与翻译》,2010年01 期11.蒋平; 郎大地《南京话形容词重叠的声调与重音》,《汉语学报》,2004年02 期12.李滨《闽东古田话形容词的重叠式》,《龙岩学院学报》,2013年13.李丹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4.李鸿春《青海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2期15.李岚《闽北石陂方言形容词重叠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16.李雨梅; 曾常红《湘乡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1期17.梁忠东《博白地佬话形容词重叠式》,《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18.梁忠东《玉林话形容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19.刘莉芳《山西晋语形容词重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20.刘若云《惠州话形容词的重叠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21.罗姝芳《恩施方言中特殊的形容词重叠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22.彭咏梅; 甘于恩《广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语法功能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23.阮桂君《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长江学术》,2008年04 期24.王丹荣《襄樊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初探》,《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3期25.王昉《温州话动词和形容词重叠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26.吴妹《湛江闽语动词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27.谢冰凌《杭州方言重叠形式研究》,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28.熊赛男; 龙理鹏《沅江话的形容词重叠式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29.袁佳《岳阳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探究》,《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09期30.张辉《桂林话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31.张永奋《浙江台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5期32.赵美芳《腾冲傣语形容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33.周建红《江山方言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语文学刊》,2015年14期34.周若凡; 王文胜《温州瑞安话形容词重叠结构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中外形容词重叠研究1.丁崇明《汉语、藏缅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用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形容词的重叠式研究综述

形容词的重叠式研究综述
形容词重叠式在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其研究综述可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和特点:形容词重叠式在汉语中有多种形式,如 aa 式、aabb 式、abb 式等。
重叠式形容词的特点包括音韵特征、重音、节奏等方面。
2. 形容词重叠式在句中的作用:形容词重叠式在句中可以用于表示程度、指示、描写等语境,同时也可以用于形容词谓语句中。
此外,形容词重叠式还可以用于成语、习惯用语等中。
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和语法意义: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和语法意义可以通过对其重叠形式和特点的分析来确定。
例如,aa 式形容词重叠表示“非常、极”等程度意义,而 aabb 式形容词重叠则表示“一再、重复”等语义。
4. 形容词重叠式的用法和演化:形容词重叠式的用法和演化也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现代汉语中形容词重叠式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一些新的形容词重叠式也在不断地出现和演变。
形容词重叠式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汉语语法和语言演变的理解和认识。
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综述

二、 形容词重叠的形式 功能等方面作丁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总结前人石 J f 朱德熙在 《 语法讲义》中把形容词重叠形式总结为: A A B A、 AB、 究 成果,对汉语形容 词重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来达到对其深化认 AA BB和 A A 。 里 B 吕叔湘认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有 从、B AY AB和 XZ 识的目的。
一
多数的语言学家认为, 形容词主要的重叠形式有五种,它们是: 形容词重叠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古代韵文中使用 从式( 如红红、大大) B 、AB式 ( 如亮晶晶、红彤彤 )AB A B式 ( 如 广泛。例如在 《 诗经》《 楚辞》中: 千干净净、高高兴兴)AA 式 ( BB 如雪白雪白、笔直笔直)和 A里 A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 1 《 小雅 ・ 采薇》 ) 式 ( 如糊里糊涂、慌里慌张) 。朱德熙、吕叔湘、龚继华、邢福义、 ()云容容兮在下。(楚辞 ・ 2 《 山鬼》 ) 卢福波等都持这种观点。吕冀平把 A里 A 式看作是 A B B A B式的转换 上面的 “ 霏霏”是形容词 从 式重叠, 云容容”为 AB式。 “ B 形式,例如 “ 慌里慌张”是 “ 慌慌张张”的转变。 在汉代辞赋中也常常能 看到形容词重叠式, 例如: 但是,也有人把形容词重叠总结为更多的形式,邱莉芹在她的 ()吵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 3 汉 司马相如 《 子虚赋》 ) 文章 《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形式特征》中把形容词重叠方式分为 “ 眇眇忽忽”是 AB AB式重叠。 两种:单音节的有 从、 BC( AA 憨头憨脑、笨手笨脚)和 AC B A式 ( 微 唐宋继承了这种语言形式,在诗词、散文中广泛运用。例如: 乎其微、神乎其神) ,双音节的有 AB 、A里 A 、A B和 AC 可 AB B B BC( ()冷飕飕,风有刮,山顶上开花。( ・ 4 宋 韩湘子 《 水仙子》 ) 怜巴巴、 神秘兮兮) 。可是本人认为像 “ 憨头憨脑、微乎其微”这样 ( )其心都冷冰冰地了。( ・ 5 宋 朱熹 《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不爱的证明?痴迷于形而上思辩的 F ,在选择中痛苦的 w ,曾被爱 痛最终得到叙事 的安慰 。 R 情所伤的女导演 N ,残疾人 c ……他们对 “ 爱”与 “ 不爱”的理解都 四、结语 史铁生的 《 务虚笔记》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营造出错综繁复的文 打上了自身漫长人生经历的烙印。爱怎样化解恨,爱能否实现自由 平等与平安?每个人对爱的不矧理解使整全的爱分崩离析。 爱情是 本景观, 探究 “ 同 生命感 觉一般法则的 理论伦理不同, 务虚笔记》 《 的 叙事伦理在营构出宏观与微观两种生命维度,铺展开生命的多种可 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 追问 在文中一 遍遍响 起 《 务》的对话方式在这里类似于苏哥拉底式的 “ 反讽” :人物本 能性。揭示生命苦痛,抱慰心灵创伤;建构起平等、自由、敞开的 已有着 自己对于 “自由” 半等” 爱”之类的终极语汇, 却在 伦理对话关系,正是该书在对话形式上创造与探索的意义所在。 、“ 、“ 不断交谈中逐渐疑惑,最终得出的是一个悖论式的结论。他们知道 参考文献: [] 1巴赫金 妥斯陀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Ⅲ]北京:读书 ・ . 生活 ・ 新知三联书 用现有的语汇既无力支持也无力解决这一悖论。尽管如此。他们仍 店,19 . 98 不断思考不断辩驳,试图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向终极答案趋赴。
近二十年来汉语新词语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汉语新词语研究综述王晨琦【摘要】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在近二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除了从语言本体方面继续不断发展外,还从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多维度分别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到了汉语新词词典编撰、新词监测、规范化及汉语国际教育等众多方面,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不断拓展,社会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5【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汉语;新词语;综述【作者】王晨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出现了,但当时的研究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关注者也不多。
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由于历史原因,新词语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迎来了真正的新词语研究高潮。
尤其在吕叔湘呼吁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1]之后,汉语新词语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研究成果开始不断涌现。
一、汉语新词语的本体研究汉语新词语的本体研究由来已久,这一视角立足于语言本体,主要从词汇学、修辞学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新词语进行分析。
(一)词汇学研究率先从词汇学角度研究汉语新词语的当属王德春。
王德春提到了新词语的多种产生方式,他认为新词新义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产生新词新义的方式很多,有构词、借词、仿造词、旧词复活、作家新语、派生新义、词类转换、词缀新义、潜在词等等。
[2](P11—21)沈孟璎从新词个性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新词语词义的一些情况。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词面义揭示新词内涵、固有词赋予新义的途径和新的等义、近义词纷繁等三方面。
他在列举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新词语词义的概貌,指出“词与词,词义与词义之间都存在多种的、互为影响的联系。
新词新义要在词汇整体中定居下来,必然要寓于整个词义系统的有机联系中,互相制约,并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内部调整。
”[3]王海棻从汉语新词的结构方式出发,在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后,他认为“所谓新词,基本上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因为这三类词是不封闭的词类。
现代汉语“们”字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们”字研究综述彭晓辉【摘要】Men is not only a plural form in the common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but also used very widely in the dialects,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dialects. Currently grammarians fully study the usage, nature and origin of which has provided a very good example and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have an investigation on tic theories. , . In the future, great and conduct study on 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linguis-% “们”不但是普通话的复数形尾,而且在方言中尤其是北方方言中应用非常广泛。
当前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们”的用法、性质、来源问题研究较为充分,这为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样式和理论指导。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大对汉语方言“们”字的田野调查力度,以此为基础,在先进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们”字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们;现代汉语;综述【作者】彭晓辉【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们”作为词尾与单数人称代词结合以后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较早时期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
吕叔湘在1949年发表的《说“们”》一文[1],是集中探讨“们”的用法的最早专题论文。
现代汉语专题(第三章 语汇)综述

㈡语素与音节和汉字的关系
语素与音节和汉字,这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 言,一个 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 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言单位,音节是语 音单位,汉字是记录音节的书面符号,将三者结合起来看, 就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了。如“米”。
1.语素和汉字 ⑴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 ⑵一个汉字代表多个语素。 ⑶一个汉字不独立代表语素。 2.语素和音节 ⑴一个音节一个语素。 ⑵一个音节多个语素。
单音节语素 如:天、农、士、啥、而
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
多音节语素 双音节语素
如:牢骚、参差、尼龙、沙发
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语素
如: 萨其马、伊妹儿、巧克力
2.根据义项
单义语素:镭、微机
义项
盗(盗窃:偷;海盗:强盗)
多义语素 责无旁贷:推卸
贷 贷款:借入或借出
严惩不贷:饶恕
3.根据构词功能 能独立成词:跑、人
第三,词在语法上是定形的,有一定的语法形式,词法结 构搭配能力。
现代汉语词的特点: 1.语音形式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2.意义组合上,表示具体实在的意义的语素相加而构成的词
占绝大多数。(合成词)
语素与词和字的关系
词是造句的单位,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只有构成词之后
前
{ } ②不能独立成词,也不能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
新词,在同别的语素构成新词时有固定的位置的语 素。
词 缀
缀 后
虚 语 素
第阿老家小
缀
4.根据语法性质
实语素(词汇意义,词根):人、师 语法性质
虚语素(语法意义,词缀):初、子
5.根据自由不自由: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汉语又称华语、中国话、中文等,属汉藏语系,至少15亿使用者,是中国、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欢迎阅读参考!!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中的形容词谓语句通常由一个形容词和“很”构成,如“这个蛋糕很好吃”。
在这种句式中,“很”起到了加强形容词的作用。
“很”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义,例如可以表示程度、语气或是语用功能等。
对于“很”在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句法语义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
目前关于“很”的句法语义的研究仍有一些争议和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否固定、与语气的关系如何等。
有必要深入探讨“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旨在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对“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作用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其在句法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以期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1.2 研究目的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很”是一个常见的修饰词,它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很”的句法语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汉语语境中的具体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很”的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语境条件;2. 探讨“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位置规律,探讨其与其他成分的配搭关系;3. 研究“很”的语用功能,分析其在交际中的作用及表达情感的功能;4. 探讨“很”与语气的关系,探讨其在句子中对语气的影响;5. 分析“很”的语法化现象,探讨其在语言发展中的变化及演变过程。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加深对“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句法语义及功能的理解,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很的句法语义“很”的句法语义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很”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用来修饰形容词的副词,用来表示程度或强度。
“很漂亮”中的“很”表示了对“漂亮”的程度的评价。
在汉语中,“很”通常可以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以及部分三音节形容词。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量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对于表达事物的数量和计量单位有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量词的运用、特点、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且具有独特的语法特征。
通过对量词的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量词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量词的运用和特点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量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语法功能。
首先,量词可以起到修饰作用,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计量单位,如“一个人”、“一斤苹果”等。
其次,量词还可以起到结构作用,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如“三本书”、“五斤大米”等。
此外,量词还具有表达主观态度和情感的作用,如“一群疯子”、“一把辛酸泪”等。
在量词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量词的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分类方面,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词等几类,如“个、只、件、群”等。
在语义方面,量词可以表达事物的数量、度量衡和时间等意义,如“亿、岁、秒、小时”等。
在语法功能方面,量词可以与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也可以作为修饰语修饰名词。
尽管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量词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量词的分类和语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其次,对于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效果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此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的量词和量词用法也需要及时跟进和研究。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于量词的分类和语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讨,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量词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对于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效果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量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此外,随着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量词研究的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形容词综述
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很大比重,从我国1898年诞生的第一部语法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便意味着形容词其实已经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我们在研究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无法避开形容词的研究,学者们针对形容词也都有各自的理论。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的划分问题。
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把形容词分成了两大类,一种是根据意义划分,一种是根据功能划分。
从意义出发
意义派对形容词的处理主要是在中国语法学的创立和革新时期,代表人物:马建中,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他们的词汇划分标准是根据意义划分。
但并不完全一致,首先,语义内涵不同。
马建中的语义主要是指词汇意义,依次划分的词类实际上是逻辑分类。
这种词类是孤立于句法结构之外的归类,不是语法分类。
黎锦熙先生承袭马建中的逻辑分类观点的同时,明确提出根据词的句法功能给词分类。
显然黎锦熙先生进了一步,有人认为他第一个明确地使词类成为语法分类,他的观点是现代汉语最早的词类划分。
吕叔湘先生按意义和作用王用归类。
力先生把词类分为理解成分和语法成分,前者按意义分类,后者按语法分类。
其次,在意义和功能发生矛盾时,各家处理不同。
马先生发现“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何知而。
自然陷入无定类的困境。
对此他提出了字类假象说,先确定某种字常做某种句子成分。
他类词作此成分是算是假借。
黎锦熙的四类形容词中只有性状形容词与我们所说的形容词相当。
能充当定语的不一定是形容词,为了维持其句法功能标准,他提出转类说:形状形容词由其他词类转成的颇多,比如名词转成形容词:“玻璃窗”等。
由此得出句品说: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马先生和黎先生都没有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词无定类”“类无定词的结论。
吕叔湘的《文法要略》采纳了陈承译《国文法草创》中词类活用的理论,提出了本用和活用说。
《现代语法》里的词变性说与此相当,把本用称为正常用法,把活用称为变性。
但这里的活用和变性指的是及其罕见的临时用法,不是指现在说的常用兼类用法。
王、吕两位先生都不认为有兼类的只要词义不变,词性就不变。
王力举例说:吃奶的“奶”和我从小奶了他的奶都是名词,咱们只能说他们的职务不同……也不能认为他们是两类。
再次,形容词范围也不同。
《文同》静字分象、滋两类,只有前者与现在所说的形容词相当;《国语文法》分为四类:性状形容词没有分类,《现代汉语》明确的将数词从形容词里分出来独立成类。
《文通》和《国语文法》受传统语法的直接影响。
在早期传统语法里形容词和数词归入名词,因为在西方语言中他们的形态一致。
《文法要略》和《现代语法》都力图摆脱印欧语法的羁绊.最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不尽相同。
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作定语的占大多数。
马建中:定语:用作名字等。
黎锦熙:作定语:作述语。
吕叔湘:形容词用作词组中的加语和词结中的谓语的时候多。
只有王力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描写句里的谓词。
从功能划分
从功能划分给词分类始于40年代末期,主要受美国结构主义的影响。
全面的应用结构主义研究汉语的是赵元任的《国语入门》。
此书的导盲部分由李荣译为《北京口语语法》。
解放后50年代出了一些形容词专题论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朱德熙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同时有几部重要的语法著作问世。
《语法修辞讲话》、《语法和语法教学》重视词汇意义,并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重视分布功能,没有提到状态:
《语法修辞讲话》里形容词大类下还有数词附类,《语法和与语法教学》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没有附类。
《语法修辞讲话》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其次是谓语等。
《语法和语法教学》里形容词基本用途是谓语,其次是定状补。
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语法学界复苏。
8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关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的主要论文有150篇左右。
此外还出版了几部较有影响的现代汉语高校教材,它们都是基本上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划分词的,都认为形容词表性质和状态。
其中最大的共同点是,在句法上一致认为形容词主要作谓语,其次是定语。
不同在于:
1.范围不同
胡裕树和钱乃荣认为形容词包含非谓形容词;朱德熙、黄伯荣将非谓形容词单列一类为区别词。
2.归类不同
朱德熙、黄伯荣把形容词明确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胡裕树没有。
3.形容词可否带宾语的处理不同
朱德熙,钱乃荣,黄伯荣主张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胡裕树未提及。
4.形容词重叠的意见不同
胡裕树认为有些能重叠;黄伯荣认为一部分能重叠;钱乃荣认为许多能重叠。
另外,在《简明现代汉语语法》里,罗安源先生给形容词所下的定义是“表示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者表现出来的状况,形态”。
参考文献:马建中《马氏文通》
吕叔湘《文法要略》
陈承译《国文法草创》
赵元任《国语入门》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丁声树等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罗安源《简明现代汉语语法》
胡裕树《现代汉语》
班级:14级汉语言3班
姓名:逯珂珂
学号:1445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