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清时期(教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组织参观博物馆,了解明清时期的文物、建筑、艺术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开展模拟科举考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科举制度,提高学生对历史制度的认识。
5.重视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开展课后阅读、研究,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清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版图的奠定过程。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影响。
2.实施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提问:“明清时期我国在版图奠定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意义何在?”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版图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历史小论文。论文要求如下:
-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论文中需包含明清时期版图奠定的重要举措、面临的挑战及影响、历史发展特点等内容;
-论文需注重史实依据,引用相关文献、实例进行佐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过程及其意义;明清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及影响。
2.难点:分析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制度。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明清时期的地图、文献、实物等资源为载体,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探究历史。
2.各小组针对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点交流,形成共识,为课堂汇报做好准备。
3.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1.明清时期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问题思考材料阅读《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深化理解古代手工业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
(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问题思考材料思考据图指出晋商经商路线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提示特点:遍布国内,走出国门。
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判断正误胡惟庸案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
( ×)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相权威胁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只能说是它的直接原因。
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判断正误明朝的内阁有票拟权,实际掌握了朝廷的决策权。
( ×)解析票拟不是最终的决策,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内阁并不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也不掌握国家的决策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皇权。
概念辨析明代“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了解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类别表现农业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①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商帮出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核心:“致良知”。
(3)内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④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离经叛道的李贽(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理解政治体制、经经济基础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明清社会发展状态落后于世界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思想领域的新变化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末清初新思想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头绪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浮金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记载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地理上的大发现,不仅对当时的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新航路开辟对我国经济又哪些具体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略。
[讲] 新航路的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扩大,经济交流内容增多,在明朝后期,一些产自美洲的新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的代表有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高中历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1.课文内容:本课共设计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版图的奠定”、“统治危机初显”,本课各子目之间联系较为紧密,逻辑清晰。
前两部分指向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而最后一个子目则指向清朝的危机。
相应的逻辑关系是前两目的内容为后一目的内容埋下伏笔,两者间形成对比和矛盾。
清王朝的强盛是中国历代王朝所不及的,但是这一强盛仍然属于农业文明的强盛,此外,伴随着国力的强大,危机也纷至沓来,统治者未能及时解决内部危机,并且逐渐固步自封,忽略了对外交流,这是导致清朝中后期危机丛生的重要原因。
2.单元结构: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上承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作为中国古代发展的新的至高点而备受推崇;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本课中的“清朝前期的鼎盛表现、军机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清政府管理边疆的举措及闭关锁国概念”,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所接触。
但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不够,无法辨证看待康乾盛世背后潜伏的危机以及梳理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深入认识疆域奠定的意义。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历史能力,尝试通过史料有理有据地认识、解释历史现象。
并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主动将历史智慧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目标1、掌握清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从世界视角看清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中外对比下潜藏的危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明清时期清代中国疆域的奠定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2、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与世界差距。
【2025高中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至清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同时,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有一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使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局限性,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社会转型。
3.民族关系上:边疆治理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4.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5.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专制空前加强;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但仍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市民文化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的时代特色。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清朝京剧
B
阶段特征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
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
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
权力、评价
中
央
地 方
2、经济
洪武后期(1391)在三 司之上设置阶巡段抚特征一职, 节制三司,总览地方大 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出现风力水车。
阶段特征
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影响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阶段特征
3、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1、中国科技的特点;中外对阶比段特。征 2、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3、中国古代科技无法促进社会
B
考点:明朝地方体制
阶段特征
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
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
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转型的原因。
明清小说反映 商品经济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
社会生活
阶段特征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 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docx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讲述清朝从鼎盛到危机时期的概况,从而认识清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等社会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掌握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难点:多角度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时代特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1794年的10月26日,很冷,乾隆在乾清宫举行了一场寿宴,提到清朝的宴席,最有名的是满汉全席,据说满汉全席每一个席面有三百多道菜,细细品尝每道菜至少需要三天三夜,那么当时真正的清朝皇宫的宴席究竟是怎样的?清朝的日常宴席是不是一直如此奢侈?觥筹交错间,这场耗资巨大的寿宴对清朝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位曾踌躇满志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为何最终会纵情于声色犬马之间,而又给紫禁城带来了怎样的阴霾?寰宇四海之内,清朝何以由如日中天的极盛一下子跌到了积贫积弱乃至长期挨打饱受凌辱的深渊,这两者落差的转换是从何处而来?又从何时开始?今天,我们就以清宫的各种宴席为话题来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从中寻找答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繁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吗?在明朝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文明魅力。那么,你们知道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还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针对教学难点的处理,采取以下措施:
a.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状况。
b.结合实例,深入剖析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作用。
c.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明清政策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首先,讲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强调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同时,介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接着,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科举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案例分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案:红楼梦与明清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红楼梦与明清社会变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长篇巨著,更是对明清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剖析。
在教学中,将红楼梦与明清社会变革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变革的脉络和特点。
本教案将从明清社会经济变革、文化思潮的转变以及女性地位的改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明清社会经济变革1.农业经济的衰落和商业经济的崛起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由于战乱频繁以及天灾人祸,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相比之下,商业经济因为海外贸易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贾府就是一个富商家族,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贾府与外界商人进行频繁交往,并通过商业手段获取利益。
2.土地流转与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大量中小地主和农民失去土地,逐渐转变为佃农和雇农。
与此同时,江南一带商业繁荣也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
在红楼梦中,贾府被迫将一部分庄园卖给外族富商金银花,并在购买西安府后遭遇人口外流的问题。
二、文化思潮的转变1.封建礼教的动摇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变革,传统封建礼教开始受到威胁。
新兴的商业阶层对于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不再十分重视,出现了“物色艳女作诗赋”的现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虽然身世高贵,但他对某些传统礼教规范持怀疑态度,在与林黛玉等女性角色交往中体现了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精神。
2.文学艺术的创新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艺术创新和思想内容的作品,它在主题、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小说的品读与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变革的特点,并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
三、女性地位的改变1.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动摇在明清社会变革中,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随着商业经济发展,许多儿子们被迫远行从事海外贸易或官员考试,家族权力相应萎缩。
因此,在家庭中媳妇和母亲们承担了更多责任,并逐渐成为家族重要成员之一。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内容】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教学立意】以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的小说故事串联本课主线,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理解明清时期社会展现出的生机与危机。
而在明清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新因素和旧因素交织的多元结构。
新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生机,旧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危机。
在这一结构中,传统因素仍占据主流,这使得中国在这一时期未曾实现社会转型。
【设计理念】本课以冯梦龙笔下的底层小人物观察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新现象:以史料分析为教学手段;以启发思考为引领目标;以学科素养为教学宗旨。
通过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对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上承第一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下启《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呈现了宋代前后商业、城市的变化现象,但未深度分析。
因此本课基于教材内容,结合高考导向,重新整合相关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体会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学情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中有所涉及。
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新现象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照顾学情,在内容中穿插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行深度训练。
【学习目标】※本节课重点完成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1.唯物史观:认识一定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通过这一规律分析明清时期社会变迁的原因。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相关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开创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导入。
教师展示主题一: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设问: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概括: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设计意图:回顾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时代背景。
)第二篇:求索上别开生面(设计意图:利用王夫之的原话作为主题,用此来体现儒学在继承中发展,进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及主张:1.李贽的生平、性格:明朝后期,离经叛道2.代表作:《焚书》《藏书》3. 反正统思想主张: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
重庆市开县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针对模块二】(12分钟)
教师呈现问题4-5;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
展示解答问题4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5
展示解答问题5
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
【模块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创设情境】秦朝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2000多年中延续至清朝1912年结束。结合相关知识和以下材料,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特征、影响(评价)。
能力
方法
目标
1.达成基本三维目标,并进行内化处理,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2.养成良好的“课前-课堂-课后”三段复习训练方法和习惯,能复习巩固和反思提升。
3.通过老师帮助,学会并养成有效适合的解题技巧,追求成绩优效最大化。
4.学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有效的处理“课标-教材-资料”三者关系的方法。
重点难点
材料2:大学士叶向高言:我……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过程:明初(明承元制)—1380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强化皇权)—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
2.内阁:【重难点】
⑴设置:文渊阁、票拟、批红
⑵评价:
①地位:非法定决策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实权;
②评价:强化皇权;无实权。
【创设情境】内阁通过“票拟”向居于深宫的皇帝提出建议,皇帝通过“批红”操持国政。不久之后,大权便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名义的中书省。
问题3:可见内阁处理的事务和以前宰相的事务相差无几,为此有的专家学者说:内阁大学士就是变相的宰相。你认同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 (见教材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不过,宰相制度开局是个喜剧,结局却是个悲剧。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又化(1368~1840年)【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
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
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②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历史课堂,不应该充斥着枯燥的知识宣讲、生硬的道德说教,更应该是有温度、有思维、有趣味的。
第一,从师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
”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灵魂,它引导我们搜集、筛选、组织教学材料,引导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
可以说,一节课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这节课主题和灵魂的确立。
教学目标和主题的确立,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在试教本课前,经过反复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主题:明朝的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人物故事丰富教学细节。
选择典型人物作为主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人物的经历和事例,也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组成的,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应该“目中有人” o在讲述历史发展趋势、宏大历史事件时,如果我们多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补充些典型的“个案”,丰富历史发展的“细节”,就能使学生更生动、立体、形象地感知、理解。
本课从导入开始,补充了朱元璋、张居正、郑和等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学生耳熟能详,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常态。
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史料、对待历史结论, 批判、辩证地分析史料,追究历史结论得出的过程,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如:朱元璋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像,哪副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再如: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印象,停留在厉行海禁,实际上明朝后期从封闭走向有限的开放,通过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全球视野下:大明中的世界、世界中的大明【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从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措施到明朝的灭亡清朝入关的历史过程。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所以,相对而言明清的中国社会处于迟滞状态。
本课讲述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延续也是明清中国相对衰落的开始。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多角度客观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及明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史料实证:能够通过阅读、分析、使用史料,提取关于明朝政治统治和对外关系的措施、特点及意义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明初废丞相的史实,内阁制度的特点,认识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基本解决及宦官问题的产生;能够解释“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借助各类历史材料,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朝面临的倭寇侵扰和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殖民活动学习和分析,培养全球史观、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
【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而言,经过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对明朝建立、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等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不陌生,但欠缺的是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与内外在联系,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而高中历史更需要理性的思维;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言,感性表象的知识更易于被接受,而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则稍有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按照论从史出的原则,重视图片、地图、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等能力和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知识结构表一、政治: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①1380年,____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____,以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____权和____权于一身,____进一步加强。
②明太祖设置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____在位时,选拔____官员作为大学士,入值宫内的____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____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____定的____一级的____机构或____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____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____ 。
____大臣____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____执行。
这样,不仅提高了行____ ,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___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经济:1.官营手工业:①冶金: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②制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____瓷、____瓷、____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____是著名的瓷都③纺织: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____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____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民间手工业:①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____甚至超过____ ,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②那时使用的____ ,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③____ ,随着____和____的发展,____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商业:①____时通过____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____和____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____用具和____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____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②著名商帮:一些地方还出现了____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和____ 。
③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____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____ ,而是要宣扬____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____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④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那时候,只开____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5.重农抑商政策:①原因: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 、影响____甚至危及____等问题。
②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____ ____ 首倡“重农抑商”。
③内容: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④目的: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____和____ ,以确保____和____ ,巩固____ 。
⑤表现: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____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____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____ ____的发展(影响)。
6.海禁政策: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____势力勾结____ ,危及____ ,下令实行“海禁”。
②内容:人民不得擅自____与外国____ ,对外贸易只能在____主持下进行。
③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____斗争,政府厉行海禁;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____ ,____ ,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④内容:略。
⑤影响: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____的开拓,抑制____的原始积累,阻碍了____的滋长,而且使中国____ ,中国逐渐____于世界潮流。
三、思想文化:1.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____的思想,宣扬“____”“____”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____”和“____”的学说。
他认为____是存在于人____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____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____ 。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____ ,用____支配自己的____ 。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①李贽自称为____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____ ____ ________ .反对____ ____ ____ ____ 。
李贽大胆地向____思想发出挑战。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____ ____ 。
他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____去空谈____ 。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 ____时期的要求。
②黄宗羲对____ ____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____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____ ,____”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____之法”取代皇帝的“____之法”,从而限制____ ,保证____ ____ 。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对以后____斗争起了积极的____作用。
③顾炎武形成了____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____中求____ ,力求解决____的____问题。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____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____的,其发展变化有____可循。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____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____的。
他还认为____是相对的,____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____思想。
王夫之的____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⑤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____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____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明清小说: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新的气象,____ 、____繁荣,____出现,____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____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众多作品中,《___ 》《__ 》《____ 》和《____ 》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 》和讽刺小说《____ 》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4。
明朝____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明代____的《____ 》、清代____的《____ 》,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5.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____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____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____ ”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____ 、____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____ ”的著名艺人。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选修)。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农耕文明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承古萌新。
科学技术停滞,中西差距拉大;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民族关系:维护统一的斗争是和抗击外类侵略相联系•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封闭。
知识巩固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答案:A2.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3.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
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答案:B4.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5.右图(《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是用于A.农业灌溉B. 纺织业C.制造机器D. 冶铁业答案:B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答案:B7. 2007年底,“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宋沉船。
货船上有大量的瓷器。
这些瓷器不可能有: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白瓷④青瓷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答案:A8.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然经常出现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商品经济仍然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