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精选3篇)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cc8cd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e.png)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第()单元的“用计算器计算”第一课时。
计算器(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
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教材在“认数”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
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②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302e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6.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2.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适当控制使用计算器的方式,养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出示一台计算器,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工具吗?有谁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吗?请学生发表意见。
2. 观察体验、自我探究老师出示加、减、乘、除法的例题,让学生自己探究,用计算器完成计算。
题目1:48 ÷ 8 = 题目2:54 - 18 = 题目3:32 × 5 = 题目4:78 + 15 =让学生站起来,根据题目开始自主完成计算,完成后按铃声齐声报出答案。
每个问题结束后,老师让一部分学生上来讲解自己的解法,并指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基础训练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在计算时,可以只输入几个数位,查看计算器的显示,然后按“=”键得出结果。
题目1:12 + 18 = ? 题目2:25 - 17 = ? 题目3:36 ÷ 4 = ? 题目4:22 × 4 = ? 题目5:75 - 16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一起完成练习,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拓展应用老师出示更加复杂的计算题,这些题目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
同时加入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器在现实中的应用。
题目1:一辆公交车每天开10小时,每小时行驶48公里,那么一天的行驶距离是多少公里?题目2:王爷爷40岁,他的孙子小王只有王爷爷年龄的六分之一,那么小王多少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提高反应速度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而且更加熟练的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02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202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81fe5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1.png)
202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
通过计算器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数列中的规律,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究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方面,采用的是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计算器和相关的教学素材,以便学生能够实际操作计算器进行探索。
另外,我还准备了课件和多媒体设备,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和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例如:“小明用计算器计算了1+2+3+...+10,想知道结果是多少。
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助小明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通过这样的引入,激发学生对数列中规律的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同数列的前n项和,并观察计算结果之间的规律。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当数列中的公差为1时,前n项和有什么规律?2) 当数列中的公差为2时,前n项和有什么规律?3) 当数列中的公差为3时,前n项和有什么规律?通过这种引导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主动发现规律。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c10e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9.png)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规则;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规则小学五年级学习小数加减法,首先需要明确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规则。
小数加减法是指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它的计算规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基本相同。
例如:1.25+0.1=1.35,2.4−0.5=1.9。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同时要掌握好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学五年级学习小数加减法,需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下:•小数的加法:先将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一位一位相加,并且注意进位。
例如:1.25+0.1,先将小数点对齐,即变成1.25+0.10,然后从个位1开始,进行相加,得到5+0=5,从十位2开始进行相加,得到2+1=3。
最后得到答案1.35。
•小数的减法:先将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一位一位相减,并且注意借位。
例如:2.4−0.5,先将小数点对齐,即变成2.40−0.50,然后从个位4开始,进行相减,得到4−0=4,从十位2开始进行相减,由于2小于5,需要向百位借位,将2变成1,然后在百位上进行相减,得到1−5=−4。
最后得到答案1.9。
3.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学五年级学习小数加减法,需要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现代计算器已经非常智能化,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例如:在计算器上输入1.25+0.1,然后按下“=”号,计算器会直接给出答案1.35。
同样,在计算器上输入2.4−0.5,然后按下“=”号,计算器会直接给出答案1.9。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2.实践法:通过上课时的实践演练,帮助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实践操作;3.计算器辅助法: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技能。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ce34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e.png)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一、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计算器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正式接触并认识计算器。
计算器作为一种便捷的计算工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认识计算器,学生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数字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器,也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基本操作:老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加减乘除、清零、退格等功能的使用。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才能更好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小数计算: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带小数的计算题目,要求他们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计算器在小数计算方面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准确度。
3.分数计算: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分数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分数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但借助计算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数运算的要领。
4.应用题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相关计算。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活动设计,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及时纠正他们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的错误。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认识计算器并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计算器的使用,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结来说,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5bace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e.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第1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作、解决问题4、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f7e6ab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f.png)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知识,以及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引入计算器这一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仍然容易出错,特别是在输入数据和操作计算器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计算器,提高计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并在操作计算器时避免出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则。
2.教学手段:利用计算器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示范:讲解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
3.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引导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并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
5.课堂作业:布置一些小数加减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加减法运算1.规则:同位数对齐,从低位算起2.操作:正确输入数据,合理使用计算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计算器的操作准确性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用计算器计算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用计算器计算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ab05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b.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用计算器计算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初步掌握计算器的简单操作。
2.通过计算器的实际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认真观察、分析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以正确进行计算。
2. 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成计算器可处理的算式。
2.学生在计算器操作中易犯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引出本节课主题:“用计算器计算”。
2. 学习与讲解(1)计算器的使用1.讲解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例如数字按键、运算符键、退格键、等号键等。
2.强调在使用计算器时,需注意电池的正、负极方位和小数点的使用。
(2)如何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题目,提出计算问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成计算器可处理的算式。
2.让学生在计算时注意符号的加减乘除要和题目对应,严格按照计算器的操作流程,防止输入错误。
(3)注意事项1.课堂上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计算器按钮是否一定要按正确,有没有漏按或按错,如有疑问及时反映给老师。
2.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计算器电池状态,发现电池耗尽及时更换。
3. 小结通过提出计算问题、向学生讲解基本操作、演示计算、纠正错误并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向学生分享计算器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技巧、鼓励他们在计算上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智慧。
4. 作业布置练习作业,并在下节课前集中批改。
四、板书设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注意事项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我观察到学生都对计算器的各种按钮功能及使用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并协助他们在计算中识别错误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还留意到一些同学的计算器操作不是很准确,需要更多的实践练习来熟练使用计算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5b4e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9.p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标题:利用计算器解决数学运算问题一、学习目标:1.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3. 学会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运算符进行运算。
3. 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一些实例,引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如果有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个位数需要相加,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计算?是不是可以用计算器来帮我们计算呢?2.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各个按键的功能,例如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零键等;- 计算器的显示屏如何显示计算结果。
3. 示范一些简单的计算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示范一些简单的计算步骤,如:计算5 + 3,计算20 - 6,计算4 × 7,计算18 ÷ 2,并分析每个步骤的操作。
4.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计算题目,例如:班级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有16名,女生有多少名?从100米高的山顶下降30米,还有多少米的高度?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的加减乘除功能,快速得出答案。
- 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用计算器解决。
5. 练习巩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在计算的同时复习数学运算的知识点。
例如:计算23 + 15,计算40 ÷ 5,计算12 × 8。
6.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并总结计算器的优势和便利之处。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虽然可以帮我们快速解决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学会自己进行简单的运算,保持数学计算的能力。
2.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时候适合使用计算器,什么时候适合手算,如何做到两者结合使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3632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4.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通过计算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数学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导入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计算器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大部分学生知道计算器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工具,但他们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却并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器,以及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听讲、观察、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演示:讲解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以及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操作方法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a9108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2.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也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学生的计算器使用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计算器的操作技巧,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计算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计算器使用方法:1.开机:按下开机键2.输入数字:按下相应的数字键3.输入运算符号:按下相应的运算符号键4.得出结果:查看屏幕显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
计算器说课稿
![计算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944dc433687e21ae45a95a.png)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文博路小学姬丽娟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5. 26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4、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f0946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f.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计算器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常用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完成计算,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他们对于计算器这个工具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器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计算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演示:讲解计算器的结构及功能,演示如何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的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5.总结提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用计算器计算1.加法:A + B = C2.减法:A - B = C3.乘法:A × B = C4.除法:A ÷ B = C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2021年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2021年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935c0f04a1b0717ed5dd75.png)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计算器己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木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而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
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2016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1.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计算器计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快速准确计算的情况?”(如购物结账、计算路程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计算器的奥秘。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掌握计算器操作技巧,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开关机、清除数据、四则运算按键的使用等。
-熟悉计算器在进行四则运算时的顺序和规则,以及小括号的使用。
-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长度面积计算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用计算器计算》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提高计算效率,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
2.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计算器是一种便捷的计算工具,能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四则运算等数学计算。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使用计算器计算购物时商品的总价,这个案例展示了计算器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计算器的使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们对于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掌握得比较快,但在涉及到多层括号和连续运算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苏教版
![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7f784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c.png)
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苏教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三章第九节“小数的加减”,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学生对小数运算学习还不够充分,容易出现混淆、计算错误等问题。
而计算器的使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计算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使用计算器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加减的运算技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正确无误;3.能够理解小数加减的计算过程,并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1. 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加法比较类似,只需要对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加法运算,即可得出结果。
只不过在运算时,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并加上“+”号,如下所示。
123.456+45.678=?123.456 + 45.678 = 169.134当然,对于小数位数较多的计算,也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快速计算。
2. 小数的减法小数的减法同样类似于整数的减法,只需要对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减法运算。
同样需要在运算时,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并加上“-”号,如下所示。
167.891−45.678=?167.891 - 45.678 = 122.213同样,使用计算器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小数减法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在开始上课前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没有用过计算器?”学生回答后,老师再问:“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计算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
2. 操作示范(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演示,重点讲解小数点的移动及加减的方法。
(2)教师将计算器发给学生,并对计算器上有关小数加减的键进行一一讲解。
(3)教师进行操作示范,说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相互帮助下进行互动练习。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869f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a.png)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并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手算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引入计算器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 1.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会在计算中灵活运用计算器,提高计算效率; 3. 练习应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何在计算中灵活运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如何将计算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介绍;2.加减乘除运算的计算器应用;3.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介绍(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键进行初步认识。
第二步:加减乘除运算的计算器应用(15分钟)•老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题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购物结账、单位换算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然后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四步:总结和拓展(1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拓展计算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是为了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和发展情况。
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的操作是否正确、熟练;2.学习笔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记录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和感想;3.练习题:布置一些计算器相关的习题,检测学生对计算器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准备•计算器;•教师课件;•练习题目。
以上是关于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bc0fc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7.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小数运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基本知识,包括小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等。
而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难点: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注意在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
四、教学过程1.概念讲解首先,老师会通过投影仪展示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讲解的时候,老师需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小数位数对齐,并对计算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2.计算器的使用接下来,老师将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在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学生注意以下操作细节:1.按下计算器上的小数点键,输入小数点。
2.使用加减乘除符号键进行运算。
3.确保计算结果的小数位数正确。
3.实际操作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之后,老师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计算演练。
首先,老师会向学生展示小数计算练习题,然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小数位数对齐和结果的小数位数是否正确。
4.讲解及巩固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巩固。
老师可以通过选择性的题目来抽查一些学生进行计算上台,提醒他们注意细节问题,加深计算的结果。
五、板书设计1.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2.计算器的使用3.实际操作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本学期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2fa6b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b.png)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这一节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6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对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功能不熟悉,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熟练使用计算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2.讲解与演示:讲解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进行演示,让学生跟随操作。
3.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计算器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 = (数据1 + 数据2 + … + 数据n)/ n方差 = [(数据1 - 平均数)² + (数据2 - 平均数)² + … + (数据n - 平均数)²] / n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和方差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0页—101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3、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④、重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②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
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
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
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
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
款。
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
(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
再看: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
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
)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小组合作学习例题。
全班交流.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3028-2965589×76
41600÷128765+469-296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
2、比一比:课本第101页的第1、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完成课本第101页的第3题,并找规律。
②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
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优点:准确、快捷
显示器键盘
开机键(ON)关机键(OFF)清除键(CE)
数字键运算键
例题:38+27和30×18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