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林场和其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生活和服务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方式。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林场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价值。
传统上,林场主要作为木材和矿产资源的采集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林场不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更是生态保护者和旅游胜地。
林场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区域。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林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休闲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增收。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林场周边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农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林场林下的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生态系统。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还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强林场林下经济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融合了资源开发、旅游业、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综合性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林场不再是单一资源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在未来,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加大投入,共同推动林场林下经济模式的建设和完善。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小编整理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小编整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业养殖、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等方式,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森林伐木经济模式,林下经济更加注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本文将从发展背景、模式特点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探讨,旨在展示其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一、发展背景林下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往往为了经济利益的追求,无情开发森林资源。
电力、建材等重要行业的发展,对森林的砍伐和消费,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日渐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转而寻求更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个大背景下,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模式特点林下经济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生态环保林下经济是一种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强调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的森林经济模式相比,林下经济更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2.产业多样化林下经济的产业范畴广泛,主要涵盖旅游、林业养殖、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等行业,可以通过不同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经济效益。
3.地理优势林下经济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地理位置,优质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林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政策支持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三、案例分析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一点在一些成功的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本文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 南京羊山公园南京羊山公园是一个集旅游、生态保护、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森林公园。
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同时,公园发展了多项旅游和娱乐项目,如登山、野游、漂流等。
当前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当前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木资源及其周边灌木、草本植物、菌类等特有生物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模式。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林下经济逐渐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目前,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林下旅游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其次是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利用山区森林资源进行畜禽养殖的模式。
利用林下草本植物及野菜、菌类等作为饲料,养殖家禽、猪、牛、羊等农产品,提供新鲜、绿色、无公害的肉食品。
此外,林下养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链的延伸,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是林下采集。
林下采集是指在森林中采集林下资源,包括草药、木材、野生菌类、蜂蜜等。
林下采集是一种绿色、生态友好的采集方式,对采集资源的数量和采集方式有着一定的限制。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集政策和管理规定,可以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林下旅游。
林下旅游是指利用森林底层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开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
林下旅游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吸引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林下旅游还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还有一些其他模式也值得关注,比如利用林下资源制作工艺品、林下教育等。
这些模式都能够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总结而言,林下经济是一种专注于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未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提升,相信林下经济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林下经济四种模式
林下经济四种模式林下经济四种模式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复合经营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营周期,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林粮模式林粮模式是在用材林、经济林下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通过间作可以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改良林地土壤理化结构,促进林木良好生长的目的。
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但要掌握一个原则,即不能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
1、造林树种:杨树、湿地松、板栗、柑桔类等。
2、林下作物选择:小麦、棉花、薯类、豆类等低秆作物,其中豆类作物效果最好,它们具有一定耐阴性和固氮性。
3、常见配置模式:常见有杨树—棉花、杨树—豆类、板栗—豆类、柑桔类—豆类等。
4、主要技术要点:造林密度用材林实行宽带种植,行距4-8米,经济林3-4米;间作期在新造林1-3年,间作物应距离林木50-80厘米。
5、经济效益:每年增加林木生长量8%-10%,同时以耕代抚节约成本200-300元/亩,林粮间作每年收入800-1500元/亩。
二、林药模式林药模式是在未郁闭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下种植较为耐阴的药材。
通过间作,林木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同时林下间作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1、造林树种:落叶松、杨树、杉木、板栗、核桃、油茶等。
2、林下药材选择: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药用成分含量高、商品性状较好,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品种。
常见的有:桔梗、白术、天麻、百合、板蓝根、益母草等。
3、常见配置模式:常见的模式有板栗—桔梗、核桃—桔梗、湿地夏枯草、意杨—益母草(百合)、杉木—天麻等。
4、主要技术要点:造林密度用材林实行宽带种植,行距4-8米,经济林3-4米;间作物应距离林木50-80厘米。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1、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林树种特性及多年试验推行的经验,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二、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只。
三、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四、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五、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六、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七、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八、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九、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林下经济既可以达到人工抚育促进林木正常生长的要求,又可以增加综合效益,真正达到地尽其力、一举数得的目的。
(濮阳县林业局陈秀梅)2、2002年以来,濮阳县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速丰林、防沙治沙等为主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成片造林30余万亩。
但随着造林的不断深入,原有的3×2米、3×4米等造林模式已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无法适应当前林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探究
当前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探究一、当前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林下经济产值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下经济涉及的产业也不断拓展,包括野生菌、中草药、林下养殖等多个领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绩,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出了出色的效果。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的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趋势良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二、林下产业的潜力与挑战林下产业作为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林下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林下植物可以作为食品、药材、保健品等商品进行销售,满足人们对于健康和品质的需求;林下植物的栽培和加工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林下产业的多样性非常丰富,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林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良好的意义。
林下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和投入,在林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一些地区林下产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林下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下降,也制约了林下产业的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林下产业的潜力,突破发展瓶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产业发展对策为了充分发挥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势,提高林下产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对策。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大对于林下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支持,推动林下产业的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内部或周边地区,通过种植、养殖、采集等方式,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
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采集三种方式。
种植包括果树、药材、茶叶等,养殖包括蜜蜂、家禽、家畜等,采集包括野生菌、竹笋、林木等。
这些经济活动可以在森林内部或周边地区进行,既可以利用森林资源,又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的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产值、就业和收入等方面。
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生态效益主要包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
经济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通过种植、养殖和采集等方式,可以创造一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林下经济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
生态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野生动植物的捕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林下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在评价林下经济的效益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其发展效果。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的农业发展领域,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林下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复合经济模式。
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的常见模式之一。
在树林下种植各类农作物或中药材,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减少阳光直射,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比如,在林间种植一些喜阴的中药材,如天麻、灵芝等。
天麻的生长需要较为阴凉潮湿的环境,树林恰好能提供这样的条件。
种植天麻不仅不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反而能借助树木的遮阴和保湿作用,提高天麻的产量和品质。
再比如,在林下种植蔬菜,如韭菜、生菜等,这些蔬菜对于光照的需求相对较低,在树林的庇护下,能够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能降低夏季高温对蔬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林下养殖也是备受青睐的一种模式。
林间广阔的空间为家禽家畜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养鸡是常见的林下养殖方式之一。
鸡在树林中可以自由觅食,啄食青草、昆虫等,这样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能减少鸡的疾病发生率。
同时,鸡的活动有助于疏松林地土壤,鸡粪又能为树木提供天然的肥料,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养羊也是不错的选择。
羊在林下吃草,能够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火灾隐患。
而且,羊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其肉质更加鲜美,市场价值更高。
除了种植和养殖,林下采集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可以采集野生的菌类、竹笋、野菜等。
这些天然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不过,在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合理采摘,不能过度破坏生态平衡,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旅游业则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追求而兴起的一种新兴林下经济模式。
依托美丽的森林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建设森林公园、露营基地、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
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农事活动,享受休闲时光。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引言林下经济是指在林业、园林、风景区等绿色空间中,通过种植药材、果树、蔬菜、花卉等农林产品,以及开展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业态,实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林下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不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林下经济模式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其产业发展对策,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林下经济模式研究1.1 林下经济的定义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果园、风景区等绿色空间中,通过种植农林产品、发展休闲观光等业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
它将林地、果园等绿色空间作为生产基地,通过生态种植、特色经济产业、休闲旅游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林下经济的特点(1) 生态效益突出。
林下经济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种植、生态观光等方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2) 经济效益显著。
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多产业综合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3) 社会效益广泛。
林下经济模式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3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林下经济、现代林下经济和创新型林下经济。
传统林下经济以种植农林产品为主,利用林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现代林下经济在传统林下经济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创新型林下经济是在现代林下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业态、打造品牌等方式,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
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间或林地下方从事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经济活动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可行性。
1. 林下种植:例如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蔬菜、草药等作物。
林下的阴凉环境可以保护作物免受酷暑的侵害,并且树木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水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 林下养殖:利用森林提供的资源,可以在林下养殖家禽、兔子、蜜蜂等动物。
养殖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且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3. 林下采摘:在林木下种植野生莓果、蘑菇等可食用植物,并进行采摘销售。
这种经济模式不需要大面积开垦土地,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时提供新鲜的野生食品。
4. 林下养蜂: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林下养蜂可以提供优质的蜜蜂产品,如蜂蜜和蜂蜡,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增加了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5.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草药植物,如铁皮石斛、灵芝等,进行草药的种植和采摘。
这些草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森林中的植物资源。
6. 林下养殖蚕蛾:利用森林中的桑叶养殖蚕蛾,获得蚕丝。
蚕丝是高档纺织品的原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林下养殖蚕蛾可以提供农民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桑树的种植。
7. 林下种植食用菌:在森林中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进行采摘销售。
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大,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利用了森林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8. 林下养殖蜜蜂:在森林中放养蜜蜂,利用森林中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蜜蜂的蜜和蜂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保护了森林的生态系统。
9. 林下养殖家禽:在林木下方建立家禽养殖场,利用森林提供的阴凉环境和自然饲料进行养殖。
家禽的肉、蛋等产品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10. 林下种植水果: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水果树,如柚子、柿子等。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社会,随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
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1、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食用菌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模式。
树木提供的遮荫环境为食用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湿度和温度相对稳定。
例如,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可以在林下的空间中茁壮成长。
同时,废弃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树木提供养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林禽模式将家禽养殖与林下空间相结合,既能充分利用林下的杂草、昆虫等自然资源,又能为家禽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鸡、鸭、鹅等家禽在林下自由觅食,不仅减少了饲料的投入,还提高了家禽的肉质品质。
同时,家禽的粪便也能为林地提供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
3、林药模式许多中药材适合在林下生长,如天麻、三七、金银花等。
林下的阴湿环境和丰富的腐殖质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4、林菜模式选择一些耐阴的蔬菜品种在林下种植,如韭菜、空心菜、莴笋等。
这些蔬菜可以在林荫的庇护下生长,减少了阳光直射和水分蒸发,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蔬菜。
5、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牧草,如苜蓿、黑麦草等,可以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料。
牧草的根系还能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
二、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林下经济为农民和林业经营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入。
通过合理的林下种植和养殖,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例如,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和食用菌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而林下养殖的家禽和家畜也因其绿色、生态的特点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
此外,林下经济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林木生长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一种农林复合经济模式。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下经济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以及其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1.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是一种农林复合的经济模式,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它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它还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优化林下资源配置,发展林下产业针对林下经济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林下资源配置,发展林下产业来实现对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发林下特色产业,如林下果业、林下草本养殖等,形成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推动林下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链水平3.推动林下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三、结语林下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解决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推动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对策,加强林下经济模式的宣传推广和示范引导,助力林下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林下经济模式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下层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
由于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所以对于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林下经济模式。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模式:1.果树种植:选择合适的果树品种进行种植,如柿子、枣子、樱桃等。
这些果树种植通常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条件,所以很适合种植在森林下层。
果树种植不仅可以提供果实供人食用,还可以用于制作果酱、蜜饯等产品,扩大经济价值。
2.药用植物种植: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种植,如铁皮石斛、人参、黄芪等。
这些植物在药用和保健品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种植和采摘,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同时,药用植物的种植也有助于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
3.采集野生资源:通过采集森林中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其他可用资源,如蘑菇、竹笋、野生草药等。
野生资源的采集可分为食用性和药用性两种。
食用性野生资源通过加工和销售,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保护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林下畜牧业:在林下进行畜牧业经营,如养蜜蜂、种植蚕桑、养殖家禽等。
林下畜牧业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利用林地的庇荫和天然饲料,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饲料的需求。
畜牧业产品的销售可以提供各种畜产品和蜂产品,如蜂蜜、蚕丝、毛皮等。
5.林下观光旅游:利用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林下观光旅游的模式可以包括森林徒步、野外露营、生态农庄等。
通过发展林下观光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保护森林资源。
6.林下副业:在林地上开展与农林业相关的副业经营,如种殖业、养蜂业、种植业等。
这些副业可以与农林业相互补充,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林下副业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不同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林下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小编整理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小编整理林下经济是指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森林的经济价值,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注重资源开发、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
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面就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些介绍。
首先,我们来谈谈“3S”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3S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整合三生主体、开发三大战略、实现三个生态” 。
所谓三生主体,是指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面,这三个主体合作共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三大战略包括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这三大战略是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三个生态则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也要谈一下生态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休闲农业是指在森林、山水、自然景观等自然环境中,以生态环保和生态休闲为目标,提供具有休闲、健身、旅游、科普、文化等功能的农业生产和服务。
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生态休闲农业,是指将林下的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游览、休闲、寻求健康等多种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当地的生态文明水平,同时也提升当地的旅游产业水平。
最后,我们说一下生态畜牧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畜牧业是指将生态保护和动物养殖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相比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注重农资的安全、养殖品质的优良,并且通过改变原有养殖模式,利用森林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效发展。
总的来说,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原则下,通过不同的产业和资源开发,以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始终应该将生态保护作为第一原则,发展林下经济是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友好的路子,同时也能够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动农民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一、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1. 丰富的森林资源辽宁省森林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北部地区,涵盖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
这些森林资源包括松树、落叶松、橡树、榆树等各种树种,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2. 林下经济产业多样化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养殖、药材种植、蜂产品加工、林下果树种植等。
这些产业在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也为农民增加了一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3.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加大了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产业结构单一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木材加工、林下果树种植等传统领域为主,对于新兴的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发和推广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技术水平不高目前,辽宁省林下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导致产业发展的效益和产出水平有限。
3. 缺乏市场开拓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在市场开拓方面存在不足,对于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导致部分优质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认可和推广。
4. 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林下经济发展受限。
1. 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新兴产业辽宁省应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于野生动植物养殖、药材种植、林下食用菌栽培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3. 拓展市场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辽宁省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林业大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拓展市场渠道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的实施,相信辽宁省的林下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
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关于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的论述。
一、林业产业现状近年来,我国林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7.08亿立方米,林业总产值为8.3万亿元,其中木材产值为3.5万亿元,林下经济收益为1.8万亿元。
林业经济不断创新,涉及到林产品、林草、林果、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1、林下经济传统林业经济主要依靠山林木材、林木果品等产品销售。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下经济包括草药种植、蜜蜂养殖、山核桃种植等,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提高林区的经济收益,还能够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
2、林旅融合生态旅游是林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林旅融合模式能够将旅游和林业相结合,增加林业经济收益。
例如,大熊猫基地、青岛栈桥等旅游景点,同时也是著名的林业景点。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林业经济的效益,还能够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林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林业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林区的远程感知和管理,提高了林区的效益。
三、建议1、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林业产业要紧紧抓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机遇,提高林业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林下经济的质量目前,林下经济正在逐渐发展,但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林下经济的开发者应该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开发,以提高林下经济的质量和竞争力。
3、加强林业环境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因此,保护林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林木采伐和人类活动都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要加强保护和管理,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引言林场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林下经济,作为林场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林场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林场林下经济的概念与特点林下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在林场林木之下开展的经济活动。
它充分利用了林下的土地资源、光照条件、水分等自然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实现林业与农业、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林下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优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四是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林药模式:在林场中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中药材,如人参、灵芝等。
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林下的阴凉潮湿环境,满足中药材的生长需求,又能为林场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同时,中药材的种植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林菌模式:利用林下的遮阴条件和湿度,种植食用菌类,如香菇、木耳等。
食用菌的栽培周期短,见效快,且市场需求稳定,是林场林下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林禽模式:在林场中放养家禽,如鸡、鸭、鹅等。
家禽能够啄食林下的昆虫和杂草,有效减少林业害虫和杂草的危害,同时其粪便还能为林木提供有机肥料。
此外,家禽的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林畜模式:在林场周边发展畜牧业,如养殖牛、羊等草食性动物。
这些动物能够利用林下的草料资源,减少对精饲料的依赖,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畜牧业的发展还能为林场提供有机肥料来源,形成林业与畜牧业的良性循环。
林游模式:依托林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
通过建设森林步道、观景台、露营地等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增加林场的非木质林产品收入。
林养模式:结合森林康养的理念,发展以养生、养老为主要目的的林业休闲产业。
适合我市发展的五种林下经济模式
适合我市发展的五种林下经济模式适合我市发展的五种林下经济模式庆阳市林业勘探设计队邢会文林下中国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网络资源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各业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经营方式生态农业模式。
健康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市地理位置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适合我市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有下列五种:一、林草模式在郁闭度0.8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三叶草、紫花苜蓿等。
在庆城县赤城乡老庄村苹果标准化示范园中就采用林草模式,每户有8亩左右果园,树下饲养栽种的牧草能饲养10只羊,这种模式在盛果期户均纯收入3万元。
二、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沟边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类型,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只。
201*年3月成立的合水县店子乡林下养殖合作社,现养鸡9000多只,月出栏1000多只;养猪1250多头,月出栏100多头,年均收入100多万元。
三、林粮模式在用材林、经济林下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通过间作可以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改良农地土壤理化结构,促进林木良好生长。
在造林初植密度为3米×4米的行间进行。
农作物品种选择:大豆、花生、小麦等。
林粮间作期于农作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珍珠梅郁闭就不能采取间作了。
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农民已接受,每年收入600-1200元/亩。
四、林药模式林药模式是在未郁闭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下种植极为较为耐荫的药材。
通过间作,林木为药材提供更多隐蔽条件条件,发热防止夏季烈日高热伤害,同时林下间作枸杞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我市林下适宜种植的药材有桔梗、黄芪、黄芩、防风、柴胡、甘草、北远志、射干、丹皮等,这种模式每年收入1000-1500元/亩。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将经济活动引入森林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在森林下种植农作物或从事养殖业,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能为森林提供保护和管理。
林下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首先,林下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传统的林木种植中,地面下往往有大量的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
通过在森林下进行农作物种植或养殖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种植农作物或养殖动物也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肥力。
其次,林下经济模式能够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作物或养殖动物的种植和饲养可以增强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稳定。
同时,种植多年生植物和混交栽种可以改善森林的环境,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源。
此外,林下经济模式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活动可以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发展相关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林下经济还能产生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林下经济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其次,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林下经济活动需要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收益。
总的来说,林下经济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林下经济指的是在森林或林地内种植或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方式。
这种经济方式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探讨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效益评价方法,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多种,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式:1、蜜蜂养殖模式蜜蜂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
蜜蜂在森林内采取花粉和蜜进行生产,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加强森林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保护和管理。
2、草药种植模式森林里生长的一些野生草药,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采摘这些草药可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草药的种植也可以促进环境保护,长期经营下来,也可以增加地区的生态质量。
3、灌木采摘模式李子、胡杨、山楂等野生灌木果实,可以作为林下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活动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利用,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通过灌木采摘,可以将野生果实变为商品,为农民提供一种稳定的收入来源。
效益评价方法我们需要对林下经济的效益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林下经济效益进行评价:1、社会经济效益林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就业人数和农民收入来评价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效益。
2、生态环境效益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森林资源,因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林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质量、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情况等进行考察评价林下经济的生态环境效益。
3、资源利用效益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益,我们可以从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成本效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通过对林下经济的概念,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总结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适宜的林下经济模式,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出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林下资源开发要根据生态承载力,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
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
的独特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
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
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
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
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
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
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
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
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2]吴建军,严力蛟,李全胜.发展中国家农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