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析与比较政治
高中政治科与历史学科的区别

高中政治科与历史学科的区别
高中政治科与历史学科在内容、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 内容差异:
•政治科通常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内容。
主要研究政治组织、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政治现象和规律。
•历史学科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研究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对象:
•政治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治现象、政治组织、政治权力等政治方面的内容。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等历史方面的内容。
3. 研究方法:
•政治科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以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
•历史学科通常采用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考证等方法,以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
4. 学科目标:
•政治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解政治现象、分析政治问题,并具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历史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能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政治科和历史学科在内容、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民主与专制的对比

高中历史民主与专制的对比一、民主与专制的定义与起源民主与专制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极端存在,它们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民主制度强调人民的意愿与权力分散,而专制制度则以集中的权威和独裁为特征。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中民主与专制的对比,并分析其定义、起源以及影响。
二、民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民主制度是一种注重人民意愿和声音的政治体系。
它强调个体自由、平等、多样性以及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古希腊雅典城邦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实践者,公民在那里可以参与决策,并享有平等的权利。
此后,民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有了多次复兴和转变。
然而,民主制度在历史上也面临过诸多挑战和演变。
例如,古罗马共和国是一种基于选举和议会制度的民主政体,但随着帝国时代的到来,权力逐渐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演变成专制政治。
类似的演变途径也在其他历史时期和地区中出现。
三、专制制度的特点与起源专制制度是一种政治体制,其中个人或少数人掌握绝对权力。
这种制度下,决策权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公民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参与度受限。
历史上,专制制度的出现多与强大的君主制度和封建制度有关。
早在封建社会,封建领主就具备了相对于普通农民更高的政治权力。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就是一个明显的专制统治者,他集中了统治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控制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他专制政权的典型代表还有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
四、民主与专制的区别与影响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民主制度鼓励公民平等、自由参与政治决策,注重权力分散和监督机制,提倡法治和公正。
相对而言,专制制度对政治权力的掌握更为集中,倾向于用强力维持统治,政治权力容易滥用。
这两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不同。
民主制度通常与经济繁荣、人权保护和社会稳定相关联。
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可以实现权力的平衡,避免滥用和腐败。
相反,专制制度往往限制了人权的发展,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五、历史中的民主与专制案例比较1.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这两个事件都被视为民主革命的标志。
当政治遇上历史:比较历史分析方法(CHA)介绍

When Politics Meets History: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作者: 黄杰[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市210023
出版物刊名: 政治学研究
页码: 112-1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比较政治学;比较历史分析;案例间比较;案例内分析;方法论
摘要:当代西方比较政治研究由于过分迷信大样本计量统计和形式模型而忽视了许多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实质性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研究范式,比较历史分析是部分西方学者对这一方法论危机的重要回应。
相对而言,比较历史分析的研究特别致力于为大规模社会结果提供有历史深度的社会科学因果解释。
它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问题,而且试图为这些问题提供因果性解释;不仅运用案例间的比较确定历史问题的因果效应,同时重视案例内的分析探寻背后的因果机制;不仅热衷于追寻经济社会结果的长历史原因,同时强调历史时序的重要性。
尽管国内政治学界一向擅长历史的研究,但由于缺乏规范的方法意识而鲜有比较历史分析的佳作。
借助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中国学者不仅可以对本土政治问题开展跨国性的比较,同时可以整合不同研究方法的长处,繁荣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
历史期末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1篇)

历史期末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1篇)历史期末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 1这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5)~(18)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8节。
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在这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
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
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
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
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难还是历史难 如何提高文综成绩

高中政治难还是历史难如何提高文综成绩高中政治难还是历史难如何提高文综成绩很多人想知道高中政治难还是历史难,有哪些学好政治历史的方法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高中政治和历史哪个更难政治就是背书量超级巨大,但被全了,做题目问题不大,但实在要背的太多,历史的话,背的东西也有,但不多,但是历史做题目需要很多理解性的思维,哪个难还是要看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个人认为如果上一些心的话,多关注一些政治历史相关知识点话,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难度上也不是非常大的。
如果真要说,高考文综中哪科最难,我觉得是地理,地理就像上面说的不仅仅要去看地图,尤其是对一些女生来说,认识路都是一个问题,何况看地图呢?其次就是要具有想象力,比如我们做换算时间的问题、全球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的时候就要想象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
当然我接触的一些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普遍认为地理是最难学的。
历史可以背,政治也是死的,而地理要活学活用!提高高中文综成绩的方法有哪些1、高考文科综合中,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分析热点和解决热点问题。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热点分析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热点,然后弄清每个热点可能的命题角度,再以这些角度为线索归纳整理相关书本知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热点,最后是拿一些重点预测来训练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2、研究真题: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高中试题中信度最高的试题。
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类。
研究标准答案、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间的关系,总结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方法。
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史实的表述要准确。
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直接找到,而这点却容易被许多考生忽视。
文综是一门弹性很大的科目,在高三阶段的提高幅度也相当大。
所以,绝对要给予它更多的复习时间。
历史研判分析总结报告

历史研判分析总结报告
根据历史研判分析,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资料的研究、比较和评估,我得出以下结论和总结。
1. 背景分析:首先,我分析了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上下文。
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目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2. 事件描述:然后,我详细描述了该历史事件的经过和重要细节。
通过归纳和整理相关资料,我尽可能还原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能够对事件有清晰的了解。
3. 影响分析:接下来,我对该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我考察了事件对当时社会、国家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此外,我还研究了事件的持久影响,并探讨了事件对后续事件或历史发展的可能影响。
4. 争议与解读:对于存在争议的事件或具有多重解读的历史事件,我列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并分析了它们的依据和逻辑。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5. 教训与启示:最后,我从该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了对当前和未来的教训与启示。
这些教训可能是关于政治、外交、军事、社会或其他领域的,并可以为我们避免类似错误或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研判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背
景和影响,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中级历史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中级历史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1. 时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是一种常用的找规律方法,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变化。
可以按时间先后排列事件,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是一种常用的找规律方法,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变化。
可以按时间先后排列事件,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点。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点。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统计归纳法统计归纳法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找出规律性的数据变化。
通过统计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推断历史的发展规律。
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找出规律性的数据变化。
通过统计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推断历史的发展规律。
4. 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从历史事件中找出因果关系、推断出可能的结果。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从历史事件中找出因果关系、推断出可能的结果。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5. 地理环境法地理环境法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和趋势。
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和趋势。
6. 社会经济法社会经济法认为社会经济条件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分析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认为社会经济条件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

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在各种领域,比较都可以被运用到,包括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等。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
一、关注相似之处在进行比较时,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才能更好地评估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比较两个经济体时,我们需要关注它们在经济结构、产业分布、贸易政策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它们之间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二、确定比较的标准在进行比较时,需要明确比较的标准。
这是因为不同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例如,在比较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时,我们可以选取GDP、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率等多种标准进行比较,但这些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因此,在确定比较的标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关注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在进行比较时,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才能保证比较的准确性。
例如,在比较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时,如果数据来源不可靠,就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偏差。
因此,在进行比较时,需要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四、考虑多种因素在进行比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这是因为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中,因素的重要性可能并不相同。
例如,在比较两个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能包括能源消耗、工业排放、城市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因此,在进行比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全面的结果。
五、尊重历史和文化差异在进行比较时,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在进行比较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差异。
例如,在比较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六、结合实际情况在进行比较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这是因为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对比的目的和价值也可能不同。
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历史比较

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历史比较作者:徐冰清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5期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保障党自身坚强有力,保持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必然要求,是管党治党的一种常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具体问题提出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要求。
本文选取中共历史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三个重要文本,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历史比较分析,试图厘清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逻辑。
一、党内政治生活比较分析的文本选择纵观中共历史轨迹,党内政治生活正常有序开展时,党内就风清气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能蓬勃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混乱失序时,党内就弊病丛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
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前期中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乃至文化大革命,“左”倾路线大行其道,无一例外都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严重腐败,不正之风突出,选人用人不规范,根子也在于此。
由此观之,党内政治生活对于党自身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出台过三个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文件,分别是:1941年《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这三个文件分别出台于延安整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了党员党性修养,维护了党内集中统一,保障了党内民主,恢复与实现了良好党内政治生态。
如果我们将它们置于更广泛的历史维度中,并结合党自身建设面临的历史任务来考察,不难发现,它们并非是特定时点的孤立存在,而似乎有其承前启后的因果联系。
这反映出党内政治生活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和继承性,有其历史发展的特定逻辑。
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是三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历史研究主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等进行详细的探究和分析,以了解历史现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
文献研究则是指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和分析,以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用于研究和探究特定问题。
比较研究则是在考察多种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时,进行比较和对照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人、事件,也包括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各国历史等多个方面。
通过历史研究,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技术、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和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更加丰富和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
例如,在对二战期间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与美国、第三国的外交关系及其在二战背景下的变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情况,以及中国侨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背景。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和分析,以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用于研究和探究特定问题。
文献资料可以是书籍、期刊、报纸、档案、文件、照片、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通过文献研究,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某个历史事件、国家、文化、人物等的具体情况和细节。
例如,在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时期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搜集、整理日本官方文献、非正式记录等资料,获得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认识。
比较研究是在考察多种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时,进行比较和对照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发现各种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设立与管理,可以发现其在理念、政策、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了解不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优点。
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作者:[美]凯瑟琳·西伦斯文·斯坦默马雪松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03期译者按:本文原题为“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选自斯文·斯坦默(Sven Steinmo)等主编的《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第一章。
1990年,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比较历史分析、新国家主义等领域的政治学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年后主要参会论文集结出版并正式宣告“历史制度主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代表了阐述政治斗争如何由制度环境予以调节的尝试”,本文即是这部开山之作的序章。
该书收录历史制度主义核心学者的八篇开创性成果,甫经出版便在西方政治学界掀起新的研究浪潮,至今仍为致力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
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與斯文·斯坦默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历史制度主义、社会政策研究,西伦曾经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两人均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概述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定义、理论前提、分析主题、前沿议题,及其与早期制度分析、行为主义、宏大理论、理性选择分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历史制度分析路径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特色和解释潜力。
在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制度重新获得青睐并奠定了令人振奋的研究议程。
对于专业领域各异的研究者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行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策制定的研究主题存在跨度,但他们不约而同地专注于制度变量(institutional variables)在解释后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一、比较政治学是啥呀。
其实简单来说呢,比较政治学就是一门对不同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啦。
就好比我们拿着放大镜,去仔细瞅瞅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这些东西,看看它们有啥相同的地方,又有啥不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国家是议会制,有的国家是总统制,这就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嘛,通过比较,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啥会有这些差别。
二、为啥要学比较政治学呢。
这可就有意思啦。
首先哈,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呀。
我们不能老是只盯着自己国家的政治,世界那么大,其他国家的政治模式也各有各的特色呢。
了解了它们,我们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政治问题,说不定还能给咱自己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嘞。
而且呀,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明白为啥有些国家之间会有合作,有些又会有矛盾啦。
三、比较政治学都比较些啥内容呀。
1. 政治制度的比较。
这可是个大头呢。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呀。
像有些国家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或者女王虽然地位很高,但实际权力没那么大,政府的决策主要是议会和首相或者内阁来负责。
而有些国家是联邦制,各个州或者邦有很大的自治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就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
我们就得去分析这些制度形成的原因,它们在实际运行中又有哪些优缺点。
2. 政治文化的比较。
政治文化这玩意儿也很重要哦。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政治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都不一样。
比如说,有些国家的人比较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个人的生活;而有些国家的人可能更强调集体利益,愿意为了国家或者集体的发展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
这种政治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呢。
3. 政治行为的比较。
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啦。
比如选举行为,不同国家的选举制度不一样,选民的参与度和投票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国家的选民可能对政治很热情,会积极参与竞选活动,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而有些国家的选民可能就不太关心政治,投票率比较低。
历史教学中的中外历史比较 - 教案

教案历史教学中的中外历史比较教案1.引言1.1历史比较的重要性1.1.1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特色和发展路径。
1.1.2培养批判性思维:比较分析能促使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1.1.3深化历史理解: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入的历史认识。
1.1.4增强跨文化理解: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决策。
2.知识点讲解2.1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2.1.1中国的封建制度: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如皇帝、官僚体系等。
2.1.2西方的民主制度:讲解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对现代西方政治的影响。
2.1.3中外政治制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2.1.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政治制度的异同,探讨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3.教学内容3.1中外经济体系的比较3.1.1中国的农业经济:讲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如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等。
3.1.2西方的商业经济:介绍西方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如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等。
3.1.3中外经济体系的差异:分析中外经济体系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3.1.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中外经济体系的异同,探讨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4.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描述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和发展脉络。
4.1.2学生能够比较中外历史的异同,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4.1.3学生能够分析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4.1.4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方法,对特定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5.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5.1.2掌握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5.1.3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5.1.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5.2教学重点5.2.1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和发展脉络。
5.2.2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和技巧。
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历史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历史描述与解释:历史政治学着重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档案、口述史等来源,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便揭示历史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2. 比较研究方法:历史政治学通过对不同地区、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揭示历史与政治之间的普遍规律和独特情况。
3. 宏观分析方法:历史政治学注重对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分析,从整体上研究历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和大影响,并对历史与政治的作用进行总体评估。
4. 微观研究方法:历史政治学也关注历史事件的微观分析,即通过研究个体行为、小组互动和局部现象,揭示历史与政治之间的具体关系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社会科学方法:历史政治学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实证分析、理论建构、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总之,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重视历史具体情境的描述和解释,又有注重整体和局部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综合的视角研究历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历史与现实的政治思考教案:分析霍布斯、洛克与卡尔·马克思的“对话”

历史与现实的政治思考教案:分析霍布斯、洛克与卡尔·马克思的“对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理解其在历史背景下的产生和发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异同。
3.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理论对现实政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现实政治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主权者理论。
2. 洛克的政治思想:自然状态、政府契约、权利保障。
3.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共产主义。
4. 比较分析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探讨其异同。
5. 政治理论对现实政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探讨其异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理论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和启示。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政治理论对现实政治的启示进行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的政治观点。
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比较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探讨其异同。
4. 案例分析:分析政治理论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和启示。
5. 讨论:组织学生就政治理论对现实政治的启示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比较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政治观点异同方面的表现。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内容(续)6. 政治理论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霍布斯主权理论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应用;探讨洛克权利保障观念在现代法治建设中的体现;考察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霍布斯、洛克和马克思,就其政治观点进行辩论;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政治理论在现实政治中的具体应用;3. 头脑风暴: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改进现实政治的建议。
清朝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分析

清朝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分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清朝政治制度的初始阶段清朝政治制度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清军的军阀政权来掌握,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较为分散和松散的制度。
清军军阀政权相对于明朝的地方政权而言,有了话语权和影响力。
但是在军阀政权组织石破天惊,实力相对比较强的时期下,也有一些政治制度的实行,比如说宣布统治意图,制定家法等等。
二、清朝政治制度的统一阶段清朝皇帝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治制度也迈向了统一的阶段。
清朝的官僚制度和法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明朝的制度为蓝本实行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增加了满族统治阶层。
在满族统治阶层的策动下,清朝的政治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比较大规模的改革,比如改革八旗制度,创设内阁和礼部等等。
三、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以官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制度。
它不仅具备了官僚制度中政治手术的难度和科学性,还具备了封建制度的等级体系和专制思想。
在封建制度下,清朝的政治人物和官员往往被视作是皇帝的门生,只有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才能得到更多的荣誉和权力。
四、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清朝在科举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改革。
尽管这些改革在当时遭受到不少批评和谴责,但是随着年代的慢慢迈向现代化,清朝政府不得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清朝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学科,还推出了无数的政治人才来稳定国家政局。
五、结尾随着时间的静悄悄地走过,清朝的政治制度也经历了层层的演变。
不过,尽管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不少的局限性,但是也形成了非常自然和流畅的口语表达。
可以说,清朝政治制度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历史答题技巧初中

政治历史答题技巧初中
1. 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前因后果,考虑历史背景对事件的影响。
2. 多读多思: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和相关资料,对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切记不要停留在表层的知识点。
3. 掌握关键词:理解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政治变革、领袖人物等关键词,有助于尽快理解问题。
4. 学会比较分析: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 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帮助记忆和理解。
6. 理解时代特点: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7. 多练习:通过练习历史试题,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FED Working Papers SeriesNo. FC20080149历史分析与比较政治James Mahoney Celso M. Villegas历史分析与比较政治James Mahoney, Celso M. Villegas1【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比较政治学中历史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
第一类是因果分析法,包括横截面分析法和样本内分析法。
第二类是时序分析法,包括对路径依赖和发展顺序的分析。
本文认为,历史分析与众不同的分析方法使它成为比较政治研究中有力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历史分析比较政治因果分析Historical inquiry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James Mahoney, Celso M. Villegas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thods used in historical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First, methods of causal inference are analyzed, including both cross-case and within-case techniques. Second, methods of temporal analysi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techniques for studying path dependence and sequence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distinctive techniques employed in historical analysis provide it with powerful tools for studying comparative politics.Key Word: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s Causal Analysis1James Mahoney是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学系和社会学系的联合教授。
Celso M. Villegas是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社会学系的教授。
本文最初是为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Politics,Carles Boix and Susan Stokes编撰,牛津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书撰写的一个章节。
在本刊发表时略有修改和删节。
在比较政治领域,历史分析至关重要。
从阿历克斯·托克维尔和马克斯·韦伯到加百列·阿尔蒙德和西蒙·李普赛特,到赛德·斯考浦尔和玛格丽特·李维,学者们通过比较两个或更多历史案例的轨迹来分析政治的动态变化。
他们认为,导致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因可以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
另外,他们也主张要弄明白这些因果关系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仔细考察这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展开的。
从事历史分析的比较研究学者所涉及的问题丰富多彩,与当代政治科学不相上下。
他们所提出的各种解释也覆盖了该学科的各种理论。
因此,我们无法根据研究的问题性质以及理论出发点来界定历史分析。
不过,当比较学者进行历史分析时,的确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来提出和解答问题。
基本上,这些学者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要回答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特定事件产生了影响重大的后果,其目的是对那些在其理论范围内的每一个事件的历史后果进行充分的解释(Mahoney and Rueschemeyer 2003)。
这样,历史研究者和那些运用跨国别数据统计方法的研究者截然不同,后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从大样本的基础上得到因果效应的平均作用大小,但对特定事件的特殊结果不感兴趣。
例如,统计研究者关心的是在大样本的基础上,发展对民主的平均影响效果。
而历史分析学者关心的是在一个或多个案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民主成为可能(Mahoney and Goertz 2006)。
这方面,存在着很多实际的例子:例如历史研究者探讨导致在特定的早期现代欧洲国家中存在不同国家--体制综合体的原因(Downing 1992; Ertman 1997; Tilly 1990)、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福利国家体制的原因(Esping-Anderson 1990; Hicks 1999; Huber and Stephens 2001)、历史上和当代各国发生社会革命的起源(Foran 2005; Goldstone 1991; Skocpol 1979)、在一些地区(例如拉美)产生民主或专制的原因(Mahoney 2001; Paige 1997; Yashar 1997)。
所有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一些特定条件下的样本进行解释。
这种在提出和解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和也呈现出三个方法论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研究在比较政治领域里的独特性。
首先,历史研究者有他们自己的因果关系分析工具,包括分析必要/充分条件的工具,通过单一案例分析法验证假说的一整套程序,等等。
这些方法和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截然不同(Brady and Collier 2004; George and Bennett 2005; Mahoney 2004; Mahoney and Goertz 2006)。
其次,历史分析者非常重视政治解释中的时序因素。
当解释一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时,他们会强调事件的持续时间、速度,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时机(Pierson 2004; Thelen 2003)。
最后,历史分析者对他们所研究的历史案例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会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清晰的展示。
这些专门的分析工具和技巧在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事件进行解释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对这些特点意义进行分析。
因果分析法横截面分析法(Cross-Case Analysis)早期的横截面分析和假说验证主要利用米尔分析法(一致方法和差异方法)(例如Skocpol and Somers 1980)以及Przeworski and Tuene (1970)所采用的方案设计方法。
近年来,其他的方法,例如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法、Boolean算法、模糊逻辑法(Fuzzy-set Logic)基本上占据了主流地位(Goertz and Starr 2003; Ragin 1987; Ragin 2000)。
米尔一致/差异法可以用来排除非必要/充分条件。
这些法则可以被看作是确定性的,因为任何对该法则的偏离都可以被认为某因素(本身)并不是结果的原因。
对这一确定性的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争论,2但方法论的研究者一般都同意该方法仅适用于小样本的研究。
不过研究必要/充分条件的方法不一定都是确定性的。
研究者可以容易地判断一个原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必要还是充分条件,例如,在90%的时间里都构成充分/必要条件(Braumoeller and Goertz 2000; Dion 1998; Ragin 2000)。
如果选择的样本并不多,那么研究者可以在统计上确定其研究结果的置信区间。
同样地,没有理由认定我们必须使用二元变量(Dichotomous V ariables)来验证有关必要/充分条件的假说。
例如一个在连续区间取值的自变量是一连续区间取值的因变量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只要自变量在某一段区间内其取值为零,那么因变量在某一区间内的取值必定为零。
在比较政治学中,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横截面方法就是分类方法(typological theory)(George and Bennett 2005)。
这一方法以类型的种类为解释变量(自变量),不同类型的分类反映了解释变量的不同取值。
而各种类或“类型”下的具体取值则反映了被解释变量(因变量)的取值。
这样一来,类型的分类则共同(不是个别地)构成了被解释变量具体取值的充分原因。
比较政治学中有大量的研究都明显或隐含地使用了分类方法,如Downing(1992)对欧洲政治体制的研究、Goodwin (2001)对革命的研究、Jones Loung(2002)对政党和选举制度的变化的研究,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为正式的方法来判断必要/充分条件。
其中,Boolean 算法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Ragin 1987)。
该方法主要是看几个二元变量的组合是否是某结果的充分条件。
因为存在多种组合,而每一种组合都可能构成结果的充分条件,因此该方法允许存在到达同一结果的多重路径,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多因同果性(Equifinality)。
最近,Ragin (2000)又在具有概率性质的Boolean算法框架下,利用模糊逻辑法对连续变量进行评估。
Ragin所发展的技术分析手段已经在比较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可参见/)。
可以说,横截面分析法主要包括针对必要/充分条件的分析,以及围绕这一目的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分析方法。
不过,正如许多学者(定性的与定量的)所指出的那样,主流的统计分析方法并没有过多着墨于如何分析必要/充分条件(Braumoeller 2003; Goertz and Starr 2003)。
样本内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有关样本内分析的著作在定性分析研究中可谓历史悠久(Barton and Lazarsfeld 1969; Campbell 1975; George and McKeown 1985)。
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以把各种样本内分析的程序规范化(George and Bennett 2005; Brady and Collier 2004; Mahoney 1999),我们对此简要介绍一下。
首先,历史研究者通过样本内分析来发现中间机制(Intervening Mechanism),而所谓中间机制就是解释变量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结果。
这些学者认为,因果关系分析不仅仅是要说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而且需要说明原因是如何通过2统计学者通常认为决定主义(Determinism)一般不适用于社会科学(Lieberson 1991)。
一些定性方法学者也持相同的看法。
但是,决定主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成立的。
如果我们不是把结论从一个样本一般化到更大的样本中去,那么从概率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就意义不大了。
对任何特定的样本而言,一个原因要么起作用,要么不起作用,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具体的中间机制作用于结果(Hedstrom and Swedberg 1998; Goldthorpe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