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与传统文化

今年我们学校读书节主题是:阅读成语。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那么成语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将我这段时间了解到的知识和大家共同分享。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黄色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所以从唐朝

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青瓦白墙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

曲径通幽雕栏玉砌琼楼玉宇蓬门荜户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堂皇富丽”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

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古代房屋的格局前面是堂,后面是室。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之上的。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入室比喻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

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除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

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

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

水天一色水光接天郁郁葱葱扪参历井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寒料峭风刀霜剑凄风苦雨天寒地冻

傲霜斗雪秋高气爽一叶知秋雨后春笋花香鸟语飞珠溅玉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满园春色峰回路转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通过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素。

4、成语与文学艺术。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比如,“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

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龙飞凤舞”、“剑拔弩

张”、“铁画银钩”、“柳骨颜筋”、“信笔涂鸦”、“入木三分”等。“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相传晋王羲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后来也用来比喻描写、议论十分深刻。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例如,从“丝竹管弦”、“钟鼓齐鸣”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不同种类;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曲的曲目。“大音希声”、“弦外之音”等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感受;这里想到一个成语故事:“高山流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很强。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山,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两人结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成语中的学习教育精神。

汉语成语中有许多与学习教育有关的成语,如“尊师重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等等。有的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学习方法的介绍,有的是学习态度的告诫,有的是学习精神的弘扬,有的侧重于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的侧重于对教师的诚恳慰勉。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