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doc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操作规程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30a5f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1.png)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操作规程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二、无禁忌症,抬高床头30-45度。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减少管路更换频率,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
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湿化器添加水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五、每日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插管天数。
六、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连续或间断的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避免分泌物通过气囊造成误吸。
七、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
八、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各科自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九、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十、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或制酸剂;十一、尽可能的给予肠内营养,保护胃粘膜的特征。
鼻饲时调整进食速度与量,避免胃过度充盈,造成误吸。
或采用小号鼻胃管进行胃肠营养。
十二、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提倡积极控制血糖。
十三、将高危患者置于负压病房内,医务人员进入时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十四、加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3871f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b.png)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操作规程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完整而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首先,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和实施手卫生政策。
手是医护人员最经常使用的器官,也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规程应明确指出,在接触患者之前、接触污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手脏或可见污物存在时以及手药物污染后,医护人员应该进行手卫生。
同时,规程应明确指导医护人员如何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以确保洗手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其次,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还应该制定和实施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政策。
医疗器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媒介,如果清洁和消毒不到位,就会容易引发感染。
规程应明确指导医护人员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医疗器械,包括清洗、消毒和灭菌等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
此外,规程还应规定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无菌状态。
此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还应包括环境清洁和消毒政策。
环境是医院感染的潜在来源和传播途径,因此,规程应明确要求医护人员对医院内部的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重要区域。
规程应规定清洁和消毒的频率、方法和所使用的消毒剂,以及清洁人员的培训要求和标准。
另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还应包括患者隔离政策。
有些病人可能携带一些特殊的病原体,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规程应明确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原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隔离措施。
隔离可采用单人房间隔离、空气重负压隔离或细菌滤器等措施,规程应明确具体的隔离条件和要求,以及隔离期限和解除隔离的标准。
最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还应包括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政策。
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执行者,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感染的防控效果。
规程应明确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监测、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be0c117551810a6f42486e9.png)
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4、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6、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7、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8、输液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9、烧伤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0、新生儿脐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1、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2、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3.发生职业暴露应按照"10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13、软室内镜机械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14、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15、牙科手机清洗、保养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牙科手机清洁、保养流程16、牙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适用范围:适用于牙科小器械、牙齿治器、根管器具等除牙科手机外的口腔科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注:a.器械回收容器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并干燥。
b.非电源器械可使用机械清洗。
17、牙科综合治疗台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定义∶1.牙科综合治疗台∶用于口腔诊疗的基本设备,由照明灯、患者椅、吸引装置、痰盂、操作面板、电动机、电器开关、诊疗器械连接处、水路、气路以及管路接口等组成。
18、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定义∶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是指牙科综合治疗台内的供水管道、排水管道、阀门、独立储水罐等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功能主要是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和设备提供冷却水、冲洗水、漱口水等。
租用范围∶适用于使用独立储水罐进行水路消毒的牙科综合治疗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58e727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7.png)
06
改进与评估
问题反馈与处理
问题反馈
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报告医院感 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的问题。
问题处理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 有效的改进措施。
工作流程优化
流程梳理
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估,找出存在问题的环节。
流程优化
根据梳理结果,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 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肾功能衰竭等患者,应进行血液净化 治疗,清除体内毒素和炎症因子。
监测血液指标
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及时发 现血液感染迹象。
手术部位感染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等, 减少术后感染风险。
严格无菌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规 程,避免细菌污染。
培训需求评估与管理
培训需求评估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评估,了解工作人员在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和技能水平,找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
培训计划制定
根据培训需求评估结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提出改进建 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
报告制度与流程
建立报告制度
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范围、 内容、时间、方式和责任人等。 Nhomakorabea报告流程
按照报告制度的要求,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报告 工作,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报告汇总与分析
定期对报告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识别感染预防与控制 工作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为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4834b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b.png)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一、操作原则和目标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确保患者、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制定本操作规程。
1.1 操作原则1.1.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全面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1.1.2 科学管理,精细操作。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实施和监控预防与控制措施。
1.1.3 预警机制,及时应对。
建立传染病监测、报告和预警机制,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应对传染病的发生。
1.1.4 公开透明,社会参与。
向公众公开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信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与参与。
1.2 目标1.2.1 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1.2.2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保障其健康与安全。
1.2.3 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2.1 医疗环境管理2.1.1 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确保遵守相关法规,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群的污染。
2.1.2 液体废物、固体废物和安全注射器的处理要按规定进行,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
2.1.3 维护医疗设备和器械的良好状态,定期检查和维修,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个人防护措施2.2.1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2.2.2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传染病患者。
2.2.3 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并正确使用消毒剂和洗手液。
2.3 患者管理2.3.1 对怀疑或确诊传染病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2.3.2 对患者的床单、衣物、器械等进行专门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3 对患者进行定期体温测量和病情观察,并及时报告、隔离和处理异常情况。
2.4 感染监测与报告2.4.1 建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及时获取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信息。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https://img.taocdn.com/s3/m/4714d7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2.png)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 (SOP)概述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遵循本SOP的步骤,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目标- 提供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准则- 加强手卫生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措施- 严格管理医疗废物处理-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培训操作步骤1. 抗生素使用准则-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定期审核抗生素使用情况,提供反馈和培训2. 手卫生- 医护人员应常规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使用合适的洗手消毒剂或肥皂,并正确按照手卫生程序进行洗手- 鼓励患者及访客正确洗手,提供相关宣教和支持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和使用需求,采取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 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正确的消毒灭菌过程- 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4. 医疗废物处理- 制定医疗废物分类、包装和处置规范- 监管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过程,确保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定期进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检查和维护5.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和疫情,确保信息畅通和协调行动- 追踪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6. 培训和教育- 提供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组织定期培训和考核,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并针对改进提出建议结论通过遵循本操作规程的步骤和准则,医院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工作,并持续关注和改进感染控制措施,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852fb5d3c1ec5da50e27066.png)
5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
• 接触患者前(before touching a patient);进行
清洁(无菌)操作前(before a clean(aseptic) procedure);接触体液后(after body fluid exposure risk);接触患者后(after touching a patient);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after touching patient surroundings)。 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若符合上 述手卫生指征且需要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 手套后,认须执行手卫生。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 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四、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六、就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七、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 管理 八、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九、医院感染暴发与处置 十、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管理
术语和定义
• 一、术语和定义 • 1、手卫生(hand hygiene):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 •
•
•
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hand washing):医务人员肥皂(皂液)和流 动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医务人员使用速干 手消毒剂搓揉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在使用外科消毒 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
手卫生促进策略
• 1、确保受清洁剂、一次性纸巾、速干手消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f1c68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f.png)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一般防治措施1、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应严格手卫生措施,吸痰前、后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2、口腔卫生:对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应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3次,包括使用含洗必泰成分的漱口液漱口、口腔黏膜擦拭或冲洗。
口腔护理操作中应注意有脱管和插管移位的危险,对气管插管的病人采用口腔冲洗法。
3、无特殊禁忌症病人应采取30-45度半卧位。
4、穿隔离衣:不常规推荐与患者接触时穿隔离衣,但当患者携带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病原微生物时,与患者接触或处理气道分泌物时应考虑穿隔离衣。
对于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
5、首次气管切开或插管的患者应即刻送病原学微生物培养。
(二)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1、人工气道的建立(1)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2)坚持经口插管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插管。
2、人工气道的管理(1)气管套囊压力监测:常规监测带机病人气管套囊压力,压力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有效通气。
(2)预计插管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应选用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气管插管。
(3)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吸痰时应戴手套,吸痰管一次一根,吸痰管放入时勿用负压,以旋转方式退出,切忌上下提插。
(4)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主管医师每天应进行评估并报告科主任,科主任或医疗组长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6)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评估患者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三)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管理1、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参照《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规程》。
2、呼吸机面板消毒:正在使用的呼吸机面板每天由护理人员以75%的酒精擦拭消毒;库房待用的呼吸机每周擦拭消毒一次。
3、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湿化用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4、连接呼吸机管道,坚持无菌技术操作;管道连接者应佩戴口罩帽子及手套;更换管道,调参数等前后均应洗手。
2019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doc
![2019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4bfe1f15fbfc77da269b182.png)
医院感染操作流程目录第一篇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二篇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5.ICU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6.I CU的环境管理7.ICU的人员管理8.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9.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0.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2.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1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14.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15.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6.新生儿配奶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7.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筑布局与设备设施管理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员管理20.血液透析机维护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处理系统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血液透析器和滤器复用管理24.血液透析浓缩液配制管理25.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26.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27.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28.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29.口腔科清洗消毒间管理30.牙科综合治疗椅医院感染管理31.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32.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33.消毒供应中心(CSSD)建筑管理34.消毒供应中心(CSSD)设备、设施管理35.消毒供应中心(CSSD)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标准操作规程36.消毒供应中心(CSSD)耗材管理37.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38.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机器清洗标准操作规程39.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0.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1.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2.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3.超声波清洗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44.消毒供应中心(CSSD)清洗效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45.清洗消毒器(机)清洗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47.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48.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管理49.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50.物品灭菌失败召回标准操作规程51.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52.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53.隔离病房设计及管理54.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55.织物清洗与消毒管理第三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56.标准预防57.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策略58.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59.安全注射60.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1.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2.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3.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4.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65.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66.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67.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6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7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第四篇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71.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2.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3.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4.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75.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7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77.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78.实验室操作生物危害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9.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事故处理标准操作规程80.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生物安全管理81.微生物标本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2.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第五篇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83.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84.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5.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6.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第六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87.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标准操作规程88.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标准操作规程8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9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第七篇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91.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2.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9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八篇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94.消毒药械管理95.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96.医院常用液体消毒剂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第九篇医院环境清洁、消毒与监测97.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8.手部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9.自制医疗用水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0.消毒液质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1.环境清洁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2.医院空调系统管理与维护103.医院空气净化消毒器(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105.医院建筑修缮感染管理106.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107.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108.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第十篇医疗废物与污水管理109.污水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10.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第十一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111.全院综合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12.医院感染横断面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4633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9.png)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因接触医院环境或接受医疗服务而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明确感染控制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制定感染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感染控制工作的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
此外,医院还应当定期进行感染监测与报告,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应当具备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置制度。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另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和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制定清洁消毒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设施、器械、床单、被褥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还需要加强患者的管理与监测。
医院应当建立患者感染风险评估机制,对高危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医院还应当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感染控制的重视和配合度。
总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加强患者的管理与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充分重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5c27164431b90d6c85c74b.png)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SOP工作质量管理一、物品回收、分类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等;2.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封闭污物回收车或密闭转运容器等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备用;3.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逆流。
二、物品清洗1.手工清洗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及戴袖套,戴帽子及穿防护鞋;②在去污区专用的清洗池清洗,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尽量拆开再冲洗;③污染重或污染物已干的器械先用酶洗液浸泡2min以上后刷洗,仔细刷洗螺纹、缝隙等处。
刷子须在水面下操作,以免水滴飞溅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④刷子的大小必须符合清洗器械的通道、零件、轴节和齿槽的尺寸,刷子太小,刷毛不能完全接触管壁,刷洗不彻底;刷子太大,刷毛倒伏,降低清洗效果;⑤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酶洗液,以免水下刷洗时操作人员的视线被挡住;⑥手工清洗后用自来水漂洗,接着用软水漂洗。
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2.清洗机清洗分类后的物品应放在清洗架上或篮筐内清洗,不得摞放,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类物品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容器内面必须充分接触水流;基本清洗过程为:冲洗→清洗剂清洗→漂洗→93℃热水消毒→(润滑→干燥)。
3.超声波清洗:主要清洗细小管腔、针头和较深沟槽的器械,清洗前用冲洗或擦拭的方法尽可能地将器械上大的污染物去除,清洗液要完全覆盖器械。
清洗后的器械需漂洗和精洗,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三、器械质量检查1.目测:①清洗质量检查: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处理;②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2dc5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c.png)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感染了病原体,并导致病情恶化或返院等现象。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逐渐形成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解析。
一、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是医院内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
医院感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延误疾病治疗:医院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延误疾病治疗。
2.增加治疗费用:由于医院感染需要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3.医疗纠纷:同一个病房内有患者因医院感染而死亡,容易导致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引发医疗纠纷。
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进行全程控制,从住院前到出院后。
一般来说,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操作患者之前,必须进行手卫生,以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患者。
2.环境卫生:医院内部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传播。
3.消毒工作:医院内的物品、设备等都必须进行消毒。
4.个人卫生:患者本人和陪护人员都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勤洗澡、勤剪指甲等,防止病原体在身上大量繁殖。
5.饮食卫生:医院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要保证,防止食品中含有细菌或病原体。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建立健康安全区,现已形成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住院前的预防工作(1)外地人来院就诊时应携带身份证、医保证或其他证件,住院手续必须先办理。
(2)住院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病情。
2.住院过程中的预防工作(1)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在为病人服务之前必须进行手卫生,主要是要勤洗手、勤消毒,为病人服务时要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2)医疗设备使用过后必须进行消毒。
(3)医疗器械和药品要经过灭菌和冲洗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206ae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1.png)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的、复发性或恶化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难,还可能会给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带来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和监督措施。
2. 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统计和分析感染发病率及其易感因素,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3. 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家的感染意识和防护能力。
4. 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体液喷溅传播感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
5. 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执行规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也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努力,共同抵御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https://img.taocdn.com/s3/m/c0f5f5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a.png)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1 、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管理一、储存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为 20-25cm,离墙 5-10cm,距天花板 50cm。
宜使用开放式的物架。
3、物品放置应固定,设置标识。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有效期:(1)无菌物品存放区达到相应环境标准时(相对湿度<70%,温度<24℃),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4 天;未达到环境标准时,有效期宜为 7 天。
(2)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 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无纺布、纸塑袋以及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6 个月。
二、发放 1、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不得发出散包、湿包、落地包、不洁包、失效及标识不明确、灭菌不合格的包。
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1/ 33、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应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2 、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一、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做好手卫生。
2、用物:物品发放清单、无菌物品下送车、快速手消毒剂。
二、操作 1、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
2、检查无菌物品质量,核对领用科室及无菌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发现不合格的物品及时更换。
核对完毕将无菌物品放至无菌物品下送车,按下送顺序合理放置。
3、无菌物品下送车不得进入污染电梯及污染区域,运输过程中保持下送车的密闭性。
到达科室后卫生手消毒,与科室护士核对无菌物品质量、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双方签名备查。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3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一、建筑布局 1、应设单独出入口、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6ecfb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d.png)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评估与控制
风险评估
对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高风险科室、高风险患 者和高风险操作。
风险控制
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进医疗流程、加强 手卫生、实施隔离措施等。
监督与评估效果
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信息报告与反馈
1 2
报告内容
包括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情 况等。
消毒与清洁
03
对隔离区域和患者接触过的设备或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医疗废物的处理
分类收集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型进行分类收集,如感染性废 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
存放容器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废物存放容器进行存放 。
转运交接
医疗废物应由专业公司进行转运和交接,并确保 交接记录准确无误。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 施。
定义与概念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包括消毒、隔 离、防护、灭菌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提高 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01
0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 作规程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组织与培训 • 标准操作规程 • 监测与评估 • 应急预案 •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还给医院带来额外的医疗负担和经济 损失。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95a4f1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4.png)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标准预防一、基本原则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损的皮肤和粘膜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
2、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是疑似或确认有感染的患者。
3、目的在于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传播。
二、措施1、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预计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3、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下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
并应避免污染自身与周围物品表面。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1、各位置放蓝色的"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三、个人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四、患者转运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工作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五、环境与仪器1、病房环境表面与医疗仪器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2、患者出院后,应对房间里空气、所有物体表面、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基本原则1、适用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源,如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8845e13bd64783e09122b65.png)
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见表3。 表3 物体表面的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
编号 样品名称 003 治疗台面
采样地点 口腔科
检验结果
细菌总数 (cfu/cm2)
致病菌
<1
未检出
标准
细菌总数 (cfu/cm2) Ⅰ类环境≤5
致病菌 不得检出
Ⅱ类环境≤5
不得检出
Ⅲ类环境≤10
◆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硫代硫酸钠;
◆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
◆醛类消毒剂,需加入0.3%甘氨酸;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2.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 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⑵ 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
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将棉拭子投入 10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⑶ 检验方法:吸取被检样液1.0mL接种15mL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
照),接种量为1ml/管,30℃-35℃培养5天。再取1.0mL接种15mL霉菌培养管(共4管,其中1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管作阳性对照)25℃培养7天。 ⑷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
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 次, 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文件名称: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SOP)页数:共 12 页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手术室供应室产科血透室新生儿科等重点部门制订者: xxx 修订者: xxxx 审核者: xxxx制订日期: 2008年 11月 24日修订日期: 2009年 4 月 17 日执行日期: 2009 年 8 月 1 日文件性质:试用(仅限本局管辖各医院制定院内SOP 参考)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
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项目: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2.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3.灭菌物品的监测;4.内镜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5.消毒剂及灭菌剂的监测;6.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7.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8.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9.洁净手术室空气的监测。
二、监测单的填写:1.空气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空气)、采样时间、采样人,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物表监测:采样地点、物表名称(注明所采物品的名称和部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手监测:采样地点、被监测人姓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其他物品的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检验项目、采样人、采样时间等。
. .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1.监测科室:手术室、产房、烧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等。
2.监测频次:每月进行。
3.采样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 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 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2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 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2处;室内面积> 30m,设 4角及中央共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 处。
图12图22室内面积≤ 30m布点图室内面积> 30m的布点图4.注意事项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 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 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5.结果计算及报告⑴ 结果计算:空气菌落总数(cfu / m3) =50000NA T2式中: A——平板面积, cmT——平板暴露时间, min;N——平均菌落数, cfu/ 平皿9cm直径的平皿计算常数为:空气菌落总数( 3 50000 ×N=157cfu/ m ) = 63.6 5 N=157.23N⑵ 监测结果的判定及结果报告格式(见表1)表1 空气监测的结果报告样品检验结果标准编号采样地点细菌总数细菌总数名称致病菌致病菌(cfu/m 3 ) (cfu/m 3)001 空气手术室157 未检出Ⅰ类环境:≤ 10 不得检出002 空气产房<1 未检出Ⅱ类环境:≤ 200 不得检出Ⅲ类环境:≤ 500 不得检出注:致病菌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⑶ 注意事项3检测结果为“ 0”时:细菌菌落总数应报告为<1cfu/m 。
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 1. 监测频次⑴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 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 2. 手消毒效果的监测⑴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⑵ 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⑶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 20秒或用力振打 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 ℃的营养琼脂15ml-18ml ,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 36℃± 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
⑷ 结果判定及报告①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手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30 2采样液的稀释倍数为 10手细菌菌落总数( cfu / cm 2) = 10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 =0.166730 2②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一般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母婴同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见表 2。
表2 手卫生的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检验结果标准编号 样品名称采样地点细菌总数致病菌细菌总数 致病菌( cfu/ cm 2) (cfu/ cm 2) 004 手(张三)口腔科 15未检出卫生手消毒≤ 10 不得检出外科手消毒≤ 5不得检出检测结果为“ 0”或细菌菌落总数不足“ 1”时:应报告为< 1cfu/ cm 2;当细菌菌落总数有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数。
如⑸注意事项:①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不需要加中和剂;◆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 %硫代硫酸钠;◆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 3%( W/V )吐温 80和0.3 %卵磷脂;◆醛类消毒剂,需加入 0.3 %甘氨酸;◆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 W/V )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4.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 物体表面的采样:用5cm ×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 cm 2,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⑵ 注意事项①被采样本表面积<2100cm 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2 2100cm ,取 100cm 。
22221.2cfu/ cm 报 1cfu/ cm , 1.5cfu/ cm 报 2cfu/ cm 。
②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采样,尽量准确估算实际面积。
③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 cfu/ 件表示,(国家现无评价标准,可估计面积计算菌落总数,参照一般物表的标准进行评价)。
④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⑶结果判定及报告①结果计算: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采样面积( cm2)采样液的稀释倍数为 10; 物体表面面积≥2 2100cm的物表,按照 100cm计算。
②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一般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母婴同室、早产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见表3。
表3 物体表面的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检验结果标准编号样品名称采样地点细菌总数致病菌细菌总数致病菌2 2(cfu/ cm)(cfu/ cm)003 治疗台面口腔科<1 未检出Ⅰ类环境≤ 5 不得检出Ⅱ类环境≤ 5 不得检出Ⅲ类环境≤ 10Ⅳ类环境≤ 15检测结果为“ 0”或细菌菌落总数不足“1”时:应报告为< 1cfu/ cm2;当细菌菌落总数2 2 2 2有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数。
如 1.2cfu/ cm 报 1cfu/ cm, 1.5cfu/ cm 报2cfu/ cm。
(三)灭菌物品的监测1. 1. 灭菌物品不做常规监测,如怀疑医院感染与灭菌物品有关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监测。
2. 2. 采样:⑴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⑵ 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将棉拭子投入 10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⑶检验方法:吸取被检样液 1.0mL接种 15mL需—厌氧培养管(共 6管,其中 1管作阳性对照),接种量为 1ml/ 管, 30℃-35 ℃培养 5天。
再取 1.0mL接种 15mL霉菌培养管(共 4管,其中 1管作阳性对照) 25℃培养 7天。
⑷结果判定 : 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 -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 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⑸ 注意事项:①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6h ,若样品保存于 0 ℃~ 4℃,则不得超过 24h。
②灭菌物品采样,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③无菌检验应该在洁净度为 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采样,对单向流向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4.检测结果判定及报告可参考以下格式表4敷料包、器械包的监测报告编号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检验结果标准需—厌氧菌霉菌需—厌氧菌霉菌005 敷料包百级手术间未检出未检出无菌生长无菌生长006 器械包百级净化台未检出未检出(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监测时间⑴ 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
⑵ 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经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内镜可不做日常监测)。
2.采样⑴ 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⑵ 采样方法:软式内镜内腔面:用 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 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入,用 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3.检验方法:⑴菌落计数:吸取 0.5mL被检样液加入 2个无菌平皿,注入营养琼脂,35℃培养 48小时,计数菌落数。
⑵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 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 35℃培养 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
4.结果判定及报告菌落数 /镜 =2 个平皿菌落数的平均值20⑴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 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