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昆曲兰花艳_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
![昆曲兰花艳_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91365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a.png)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8理论研讨昆曲兰花艳 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肖伟 吴澜 程开新( 湖南 郴州 )摘要: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于元末明初起源自江苏苏州昆山一带,而后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湘南。
昆曲在传入湘南之后充分融合了当地民俗、语言和审美情趣,也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结合了当地祁剧、花灯剧元素,从而形成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新昆曲流派——湘昆。
本文主要从湘昆演出剧目特色、湘昆唱念特色及湘昆表演特色三个方面对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关键词:昆曲 湘昆 艺术特色昆曲,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于元末明初起源自江苏苏州昆山一带,大约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湘南。
昆曲在传入湘南之后充分融合了当地民俗、语言和审美情趣,也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结合了当地祁剧、花灯剧元素,从而形成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新昆曲流派——湘昆。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是开国第一上将萧克对湘昆的称赞。
那么,湘昆在艺术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特色呢?本文主要从湘昆演出剧目特色、湘昆唱念特色及湘昆表演特色三个方面对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一、“三多三少”湘昆演出剧目的特色(一)“三多三少”“三多三少”是湘昆演出剧目的主要特点,即整本大戏多,武戏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剧目多;折子戏少,文戏少,反映才子佳人、帝王生活的戏少。
湘昆的经典演出剧目有“三钗十八记”,即《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浣纱记》《八义记》《连环记》《白兔记》《杀狗记》《金雀记》《玉簪记》《拜月记》《还魂记》《绣襦记》《琵琶记》《西厢记》《千金记》《狮吼记》《鸣凤记》《水浒记》《义侠记》《草芦记》。
除此之外,还有《一捧雪》《白罗衫》《麒麟阁》等四十四本,且多为整本大戏。
但其中有记载演出的折子戏只有《单刀会》《醉打山门》《芦花荡》《思凡》《下山》《齐人乞食》《花子拾金》《太白醉写》《钟馗嫁妹》《岳母刺字》以及吉庆戏《天官赐福》《八仙上寿》《观音送子》共十三折(以上剧目见《湘昆志》)。
基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湘昆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湘昆文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f127d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3.png)
4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9年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课题“基于数字技术的湘南红色文化传播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zssk12019022基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湘昆文化传播研究王晖玲,曹乐夫(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社会价值。
从校园的角度探析教育功能可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近湘昆文化、了解湘昆文化。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传播湘昆文化及其价值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实现湘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高雅艺术;湘昆文化;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048-02时至今日,与其他传统剧种一样,湘昆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成为了只为少数人所知的“圈内文化”。
湘昆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需要地方高校的主动担当作为。
大数据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手段探索基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湘昆文化传播研究,既具现实意义,也符合时代要求[1]。
1 国内外研究状况1.1 国外研究状况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文化保护的普遍经验。
在国际文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播、注重本民族设计特征的塑造。
很多国家有不少大学为了教学生欣赏本国和国外的传统艺术,开设了多种民族艺术课程。
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门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在泰国,婆昌学院一个传统漆器课程,学生们可以制作工艺精巧的漆盒、漆盘、漆屏风。
泰国婆昌学院的Somporn 教授认为:“全球化过程中,开放的泰国正遭受着较为严重的冲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负有不可推卸的保护职能,泰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民族化的互动融合日趋紧密。
中国古典舞的新实验——关于“昆舞”意义的断想
![中国古典舞的新实验——关于“昆舞”意义的断想](https://img.taocdn.com/s3/m/22a081f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e.png)
405 Study of art中国古典舞的新实验关于 昆舞 意义的断想罗 斌ʌ内容摘要ɔ 本文以昆舞建构的 学术前提 ㊁ 理论意义 和 教学意义 为主要论题,系统的阐述昆舞建构的价值㊂指出,昆舞的生成有其必然条件,它得益于中国古典舞这个 不定空间 的体系㊂又应是昆曲中的舞蹈的衍生物,是以昆曲 唱㊁做 艺术为素材创造的㊁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㊂因而,昆舞的教学也形成自己的四方面的意义㊂这正是昆舞当下的创作,对传统的再造,更是 古今合一 的思辨结果㊂它充满当代思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大胆想象与合理发挥的结果㊂ʌ关键词ɔ 昆舞 建构价值 传统再造2009年元旦前后,苏州市歌舞团的资深编导马家钦特约了京城及省内外专家汇集吴地,共同把脉她的毕生 心血 :饱蘸江南古风又具人文意绪的新品 昆舞 !览罢,惊喜之情陡生!我很为中国古典舞再次出现了一块新鲜的绿色而激动仔细想来,昆舞的出现绝非偶然,历史与现实的纵横点上留下了它悄然兴起的缝隙㊂文化的繁衍往往具备同源共生的可能性,但最终的走向,还是选择者自己的追求㊂昆舞,一路走来,就带着这样的前因后果一㊁学术前提必须承认,昆舞的生成有其必然条件,它得益于中国古典舞这个 不定空间 的体系㊂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科系统,它既需要纵向挖掘与提炼,也需要横向考量与拓新,更不避讳 流派 或 风格 的多样与文化涵义的发现㊂在历史的维度上,它允许多视角㊁多侧面探究,以利于 小中见大 ㊁ 以点带面 ,最后实现整体性把握;在现实的维度上,它允许 家族 有大规模的新形态出现,涉及种类与风格㊁色彩等诸方面,多点出击形成粗放型产品,再整合㊁提纯构成个案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促成系统㊂昆舞的出现,有赖于中国古典舞这一文化平台的存在,而系统构成的基本规律也制约了昆舞构建的基本思路㊂两个因素,直接结构了昆舞的生成㊂二㊁理论意义何为 昆舞 ?顾名思义,应是昆曲中的舞蹈的衍生物,是以昆曲 唱㊁做 艺术为素材创造的㊁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㊂它是一种 内向型的舞蹈,除具有昆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外, 意守丹田 的意念作用是其核心 法门 ,思维方式上的中国哲学㊁美学涵义是其内在根据,呼吸是其形态构成的生理和心理依凭㊂界定了昆舞,自然就要再发掘其理性价值㊂我以为,昆舞的理论意义大约有五:1.创造性㊂昆舞的发生是遵循着 主旨在前 本体构成 审美把握 哲学依据的逻辑线索展开的㊂这表明,昆舞发生的创造性在其肇始阶段就已显现出来了㊂首先,昆舞的发生是思考的结果㊂针对当代舞蹈的现实状况,昆舞的创始人希望发现中国古典舞新的可能性,并希望在学科基础相对深广㊁条件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实施这种可能性㊂昆曲是独立的艺术系统, 生 ㊁ 旦 气质代表了雅致㊁细腻的 吴文化 个性,与其他戏曲种类相比,因为有了内蕴的差异,才使它寻得了自我价值㊂其次,寻找动作理念和运动方法㊂这是昆舞本体构成的核心段落㊂总体观之,昆舞的动作特点㊁韵律特征㊁风格特色等,都个性鲜明㊁不落俗套,也不模仿或雷同其他;而手(背㊁掌)的推拉和运动空间的27个点位 则是昆舞之 创新 所在,这是科学思维的表现,由此而构成昆舞训练体系的 举一反三 ㊁ 触类旁通 功能㊂音乐方面, 曲牌 限制的节奏方式,隐含了独特的身体动静格局, 水磨腔 为主的声腔形态凸现了人体动作的真实来源㊂一再强调的风格特色 松 ,即形态上的放松㊁惬意,有如 日 韵的 停顿㊂发现了 日 韵,便是寻得了实现 松弛 的关键㊂专题研究ɵ舞蹈学ɵ407 Study ofart再次,审美决定运动方式㊂昆舞的运动思维核心是,回到动作发生的 原点 寻求其质的规定性,通过昆曲艺术的 三小 (小生㊁小旦㊁小丑)风格来规限它的美学指向,于是便出现了清雅高洁的趣味,而这趣味也就决定了它的运动感知方式 舒缓㊁安徐㊁娴雅和均衡节奏中的动作流程㊂最终,思维决定综合形态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圆融周游 ㊁ 气道曼生 的延绵不止,内在构造的和谐 如一,共同构成了昆舞动作的功能性㊁风格性与表现性㊁意念性的综合特征㊂舞蹈理论家资华筠先生说 昆舞是一 立体整合 ,窃以为,这种 立体整合 的着力点恰恰在东方传统思维的综合性和舞蹈形态的 天人合一 观念上,即 形 与 神 ㊁ 思 与 体 的整合㊂2.文化性㊂昆舞,是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产物,基础深厚,充满学养和文化精华,是中国古典哲学㊁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㊂它推出的27个 点位 具有鲜明的 太极思维 特性,动作和韵律具有深邃的传统文化意味,透过其动态表象往往可以感悟其深层的文化意蕴,观其形态往往能够唤起思想深处的文化记忆㊂3.目的性㊂ 意守丹田 的运动规律,是中国身体文化的核心表述㊂在昆舞这里, 意念 思维的被强调,使动作的发生㊁发展与目的的揭示形成内在关联,从而让肢体的文化感日益生长出来,人体文化的丰富性与意味空间的实在性,跃然目前4.风格性㊂昆舞中的 意念 领引,让身体得到自主与自由;有了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 放松 ㊂让功能性寓于风格性之中,使风格追求置于功能培养之上, 发力 和 起范儿 都有创新,并逐渐形成 风格+功能 的运动思维,这是昆舞风格成型的基本指标㊂5.观念性㊂崇尚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是昆舞的创作观念㊂讲求 限制中的自由 ,旨在锻造自我意识,寻找独立品格,是昆舞的本质取向㊂当自我意识得以鲜明㊁独立品格得以完成时,昆舞自然就划清与其他的界限㊂但其实,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㊂回瞻上述昆舞的观念特性,笔者拟将昆舞的整体艺术特征概括如下:含㊁沉㊁顺㊁连中,形体古意隽永; 凡上必下 间,情理自然流连;雅㊁纯㊁松㊁飘中,意境空灵飘渺;板眼规限里,气韵绵长悠远㊂三㊁教学意义作为一个新兴的古典舞教学系统,昆舞有四方面的意义可以发现: 1. 元素化 与综合性㊂ 元素化 教学是舞蹈教学的科学化标识所在,是实现动作提炼的同一性规律的最小单位量的关键步骤,它相当于舞蹈生态学的 典型舞畴 概念㊂昆舞的教学思路坚持了这样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它将着眼点落在 风格 加 功能 的整合挖掘与综合把握上,保留了人体文化的基因与意蕴,易于透过特征显现本质,考虑了舞蹈的 多元一体 属性和文化气质㊂就教学观念而言,此举功莫大焉!2.微观研究㊂昆舞的研究,是对戏曲舞蹈的再认识;昆舞的架构,突出本原分析的价值,善莫大焉!从细节寻特性,从微观见精神,突出逻辑性和实证性,使系统建设的可信度提高,都是昆舞教学建设的优长所在㊂3. 推㊁拉 ㊁运动27点㊂手位和空间的创新,使昆舞的运动时空出现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是昆舞的新创造㊂此举,既可以拓展教学理念,让古典舞的动作语言系统和构成方式出现无穷的扩充,又可以无限延伸昆舞的创作空间,让作品的视阈得以大面积的拓展㊂4. 身心一体 的运动观㊂昆舞的训练主张 先立脑㊁后立身 , 以意为帅 ,然后身体从之,这种人体运动观符合中国传统运动思维的基本理念,这样的运动才是 有意味 的运动㊂舞蹈的身体,只有灌注了意蕴后,动作的质Array感才能透出,隐含其中的文化味道方可显现㊂昆舞,具备了这种素质,因而它的教学模式也便具备了相对的完整性㊂有了这种 立主脑 的身体文化概念,舞蹈的本性就能在舞者身上渐渐得到还原;有了这种融思维㊁审美和运动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舞蹈的魅力才能愈发地被发掘㊁发挥与发展出来,变成一种文化的自觉㊂应该承认,充满上述理性观照的昆舞,体系初现端倪㊂昆舞是当下的创作,是对传统的再造,更是 古今合一 的思辨结果㊂它409Studyofart 充满当代思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大胆想象与合理发挥的结果㊂当21世纪的人类文化方式开始步入新的文艺复兴 轨道时,昆舞 这种统合古今㊁思接千载的思维成果,自有其存在与中兴㊁发达的价值㊂(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戏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作文
![戏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26d88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戏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作文英文回答:The Chinese opera, also known as "xiqu," is a vibrant and multifaceted art form tha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role in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including Beijing opera, Kunqu opera, and Cantonese opera, each with its unique conventions, musical styles,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Xiqu is not only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reposi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ing the history,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Chinese people.One of the key values of xiqu lies in its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tories, characters, and music of xiqu often draw on historical events, legendary figures, and mythical tales. Through these performances, audiences are exposed to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gain insightsin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customs, and beliefs of theChinese people. Furthermore, xiqu serves as a vital platform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art forms, such as singing, dancing, and acrobatics, which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Xiqu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ocial cohes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t provides a shared cultural experience for people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Xiqu performances are often held during festivals and special occasions, serving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bonds. Additionally, xiqu has been used as a tool for social commentary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giving voice to the concern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Chinese people.Furthermore, xiqu has considerable aesthetic andartistic value. Its elaborate costumes, intricate stage designs, and highly stylized performances create a visually stunning spectacle. The music of xiqu, with its complex melodies and rhythms, is a testament to the skill and creativity of Chinese musicians. The physicality of xiqu,characterized by acrobatic movements and expressive gestures, demands a high level of athleticism and artistry from its performers.中文回答: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传承和传播,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继承和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对新古典舞流派“昆舞”形成与存在的价值取向的研究
![对新古典舞流派“昆舞”形成与存在的价值取向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92df38844769eae009ed73.png)
对新古典舞流派“昆舞”形成与存在的价值取向的研究昆舞从产生发展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昆舞结合昆曲特点,形成一种体系,并且发扬了中国古典舞的特色,形成现代古典舞流派,但是昆舞的形成与存在却得到了不同的评价,对其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说法。
想要深入了解昆舞的意义内涵与价值,还需要对昆舞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理解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对其有客观、正确的评价。
一、昆舞的形成与发展(一)昆舞的形成昆舞这种新的中国古典舞流派是从昆曲中剥离而出,并进行了整合形成体系的。
2006 年,苏州举办了全国昆舞研讨会,随后再2009 年末,南京也举行召开了国际中国昆舞研讨会,在这两个会议上,昆舞的体系理念被正式提出,同时也提出了昆舞的教学体系和舞蹈节目表演等,以这两个会议为标志,象征着昆舞正式成为一种新的古典舞流派被世人认可。
自此以后,昆舞的概念正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其代表人物马家钦在昆舞形成与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广泛被世人关注,昆舞开始正式成为古典舞流派中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舞种。
(二)昆舞的发展昆舞自从正式形成一种新的古典舞流派之后,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昆舞的相关舞蹈工作者也借此机会进行了宣传,尤其是在2006 年和2009 年的两次昆舞研讨会的举办中,苏州市歌舞团和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先后都成立了昆舞教学传承基地,将昆舞用教学、观演等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同时,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昆曲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广受关注,从昆曲中提炼而出的昆舞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昆舞的创始人之一,昆舞代表人物马家钦也在昆舞的宣传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及一些其他的昆舞爱好者创建了许多昆舞教学基地培养昆舞新人才。
昆舞目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舞蹈流派和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更多社会人士的认可和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郴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深入了解
![郴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深入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96a0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0.png)
郴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深入了解郴州,这座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品味。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郴州的湘昆。
昆曲,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
而湘昆,则是昆曲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在郴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湘昆的唱腔优美婉转,表演细腻传神,剧目丰富多彩,如《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作品。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故事中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郴州的板梁古村也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座古村始建于宋末元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古村中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明清时期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
石板路蜿蜒曲折,串联起一户户人家。
房屋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走在古村的小巷中,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再来看看郴州的桂阳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郴州桂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桂阳剪纸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生动形象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
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
艺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平凡的纸张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日常生活,桂阳剪纸都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祝福。
郴州的汝城香火龙同样令人瞩目。
香火龙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龙形式,通常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表演。
龙身由稻草、竹篾和香火制成,造型威武壮观。
当夜幕降临,香火龙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舞动起来,香火闪烁,宛如一条火龙在空中翱翔。
这种表演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此外,郴州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嘉禾伴嫁歌。
这是一种在嘉禾地区流传的婚俗歌舞,以其欢快的节奏、朴实的歌词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当地人民对婚姻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fff0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1.png)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湘昆艺术传承发展调研报告——发掘湘昆60周年
![湘昆艺术传承发展调研报告——发掘湘昆60周年](https://img.taocdn.com/s3/m/2562eee84693daef5ef73de6.png)
振 兴 的 复 杂 历 程 ,几 起 几 落 ,几 度 兴 衰 。 解 放 初 期 ,桂 阳 县 开 始 恢 复 昆 曲 剧 目的 演 出 。 1 9 5 6年 ,嘉 禾 县 在 上 级 文 化 部 门 的 指 导 、 支 持 下 ,率
先 启 动 昆 曲 抢 救 、发 掘 工 作 , 1 9 5 7年 1 1月 召 生 开 办 嘉 禾 县 昆 曲 学 员 训 练 班 , 1 9 6 0年 1月 成 立 郴 州 专 区
( 一 )抢 救 了一 批 昆 曲 优 秀 传 统 剧 目和 折 子 戏 ,确 保 了 在 舞 台 上 活 态 再 现 传 承 。 在 郴 州 真 正 意 义 上 救 活 了昆 曲并薪 火相 传 至今 。
1 9 5 6年 嘉 禾 县 政 府 组 织 老 艺 人 挖 掘 湘 昆 艺 术 遗 产 ,整 理 演 出 了 昆 曲 《三 闯 负 荆 》 ,受到 湖南 省各 界人
湖 南 省 昆 剧 团 自成 立 以 来 一 直 积 极 创 作 新 编 昆 曲 剧 目演 出 ,前 后 推 出 了 新 创 剧 目 《 腾龙江上 》 、《莲 塘曲》 、《烽 火 征 途 》 等 现 代 戏 和 《雾 失 楼 台 》 、《苏 仙 传 奇 》 、《 湘水 郎中 》 、《比 目鱼 》等 新 编 昆 曲 剧 目 。
士 关 注 ,并 得 到 了戏 曲 大 师 梅 兰 芳 的 赞 赏 支 持 。 1 9 5 7年 8月 , 郴 州 昆 曲 名 艺 人 匡 升 平 、刘 国 卿 主 演 的 湘 昆折 子 戏 《 武 松 杀 嫂 》在 长 沙 汇 报 演 出 获 得 成 功 。 尔 后 ,政 府 以 抢 救 、发 掘 、保 护 、传 承 湘 昆 优 秀 传 统 剧 目为 切 入 点 ,有 重 点 地 支 持 整 理 演 出 了 《钗 钏 记 》 、《白 兔 记 》 、《牡 丹 亭 》 、《 杀狗记 》 、《风 筝 误 》 、《浣 纱 记 》 等 一 批 传 统 湘 昆 剧 目 ,其 中 《武 松 杀 嫂 》 、《钗 钏 记 》在 全 省 文 艺 会 演 中 获 奖 ,使 一 个 濒 临 消 亡 的
论湘昆唱腔音乐的艺术特色
![论湘昆唱腔音乐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f3231b2be23482fb5da4cd6.png)
论湘昆唱腔音乐的艺术特色昆曲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明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拓展,流布地区遍及大江南北。
昆曲何时传入湘南一带,暂无确凿史料可考。
一、湘昆的发展简史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广州《梨园会馆会碑记》载有“湖南集秀班”。
嘉庆三年(1798年),桂阳隔水村建造戏台,邀请昆文秀班演唱昆曲(有戏台题壁);桂阳陈士杰历任鲁、浙巡抚,咸、同年间告老归籍,带回昆曲戏班;杨恩寿于同治元年(1862年)至郴州,他在《坦园日记》中记述当时看过昆曲《蝴蝶梦》、《活捉》以及闻演《党人碑》,并与友人共唱昆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昆文秀班应桂阳樟市太平村邀请演出半月;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临武香花岭的甘溪坪,新建戏台,邀请昆文秀班连演昆曲十六天,至今戏台仍在,所留题壁墨迹清晰醒目。
昆曲在湘南一带,经过乾隆至宣统一百多年的发展,衍生了许多昆腔班,多以“文秀”二字命名,群众习惯称昆班为“文秀班”。
据统计,仅清光绪到民国年间,湘昆相继有“昆文秀班”、“福昆文秀班”、“老昆文秀班”、“合昆文秀班”、“盖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以及“昆美园”、“昆文明”、“昆世园”、“昆舞台”等十多个专业班社。
艺人们长期深入民间演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人们以“文秀”二字撰写对联称赞他们:“文秀衣冠,当场出色;秀灵子弟,按节传情。
”且有“子弟子弟,三分秀气;这般(班)那般(班),不如文秀班”的口头赞语。
每逢喜庆节日,迎神赛会,以能请到昆文秀班演戏而自豪。
湘昆流行的城乡还出现了许多业余昆社组织。
农村“打八音”(唱座堂戏)的都会唱昆曲,如遇婚娶寿诞喜庆,他们就唱《天官赐福》、《六国封相》、《卸甲封王》等戏,以示吉祥。
湘昆艺术的广泛流传产生了大量的昆曲爱好者。
桂阳城的“玩友会”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老师、医生、小商贩等自愿组成的业余昆曲清唱社。
抗日战争时期,桂阳又有“南国社”的组织,以唱昆曲为主,兼学民乐时调,活动频繁。
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其重要地位
![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其重要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c901e4e7011ca300a6c390c6.png)
探讨现代xx之美及其重要地位xx(音乐学院指导教师:xx)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最后遗存,它拥有文化和文学上的“合美”意义。
它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向世人展示它的美之所在以及宣告它在艺术中有着无可厚非的雄踞地位。
本课题正是受昆曲的呼托,对现代昆曲所呈现的美及其地位予以探讨,让新一代的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这一艺术界的国宝,它已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
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中外文化的又一座沟通桥梁。
关键词:xx;现代xx;地位渊源的历史长流造就人类对昆曲所寄予的心声和期望,从而使昆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美于其浪漫,美于岁月积攒的点点滴滴。
昆曲的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恰似一抹溪水潺潺流淌于吴地之间,它的曲折迂回几乎长达六百年。
当我们一页阅读它的同时,不禁引起片刻沉思:它究竟美在何处,竟让世人如此痴迷?一.xx美于“雅俗共赏”昆曲被人们称之“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与泛泛之作媲美,昆曲则当之无愧。
《诗经》中,曾有一字“雅”使众文人大作文章,其中,清代人则把昆腔叫做“雅部”,从而“雅”给人一种尊崇的意味。
“雅”成为了昆曲的灵魂,即使筵席到现代的舞台上,它依旧不改其作风,这也是山清水秀的江南佳地所酝酿出的唯独昆曲才具有的独特品性。
现代昆曲研究者周秦曾在他的书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①他把“而是……”留给了无数爱好昆曲的想象者。
对于他们而言,“雅”是一种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它无言可述,无词可绘。
然而让现今的昆曲贯穿从“雅”通“俗”的美学理念也成为了现今舞台的重要手段。
在人们的理念中,“雅”似乎是文人的专属品,只有让昆曲趋于“俗”,才更适合大众的口味。
湘地昆曲保护及传承研究分析
![湘地昆曲保护及传承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e4d2e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d.png)
湘地昆曲保护及传承研究湘地昆曲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逐渐消亡,湘地昆曲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考验。
本文将从湘地昆曲的历史、现状、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湘地昆曲的历史湘地昆曲,是起源于湖南省一带的地方戏曲,约始于清朝五十年代,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汉族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发源于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被称为“南戏路线”的代表性表演形式之一。
湘地昆曲以唱腔清丽悠长、滑稽诙谐、舞蹈优美、表演自由灵动等特点而著称,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一。
二、湘地昆曲的现状不难看出,湘地昆曲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却处于一种状况:首先,湘地昆曲的传承者越来越少,由于人才缺乏的原因,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随着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观众对传统艺术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低,人们对湘地昆曲知晓率和喜爱程度的下降使得湘地昆曲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后,湘地昆曲的舞台和表演形式也出现了问题,一些规范的表演形式缺乏,使得湘地昆曲艺术的规范化程度不够理想。
三、湘地昆曲的保护为了解决湘地昆曲面临的保护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艺术。
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湘地昆曲保护和传承事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大艺术保护程度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鼓励和吸引有才华和志愿的年轻人参与到湘地昆曲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样可以为湘地昆曲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织培训班。
湘地昆曲艺术的传承必须以培训班的方式进行。
在湖南省内的艺术院校开设湘地昆曲艺术课程,招募一批专职的专家组织授课,能够有效地传授湘地昆曲艺术的精髓,带动新一代的湘地昆曲艺术人才的涌现,让湘地昆曲艺术活力不断迸发。
3.开展舞台演出和宣传。
政府和文化机构在各大文化宣传平台上广泛宣扬湘地昆曲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可以带动大众对湘地昆曲的重视和好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爱好。
【推荐下载】戏剧:浅析湘昆艺术文化
![【推荐下载】戏剧:浅析湘昆艺术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8e1f54f5335a8102d220d6.png)
[键入文字]
戏剧:浅析湘昆艺术文化
【摘要】您喜欢喜剧吗?为大家整理了戏剧论文:浅析湘昆艺术文化,供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
文化的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
此时,着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
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 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迹遍及三湘四水。
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着《游万华岩记》: 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
他邀请知事胡汉和
1。
“百戏之祖的湖湘演绎”
![“百戏之祖的湖湘演绎”](https://img.taocdn.com/s3/m/5a4aadd3f8c75fbfc77db291.png)
“百戏之祖的湖湘演绎”作者:李丽珍廖保华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6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如何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今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
笔者走访湖南省昆剧团和桂阳湘剧团,对湘昆的起源、发展、视觉艺术等进行调查研究,提炼其视觉艺术进行艺术创作研究。
本文分别从湘昆视觉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特色、创作构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湘昆;视觉艺术;衍生品湘昆作为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是被誉为“百戏之祖”“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分支剧种。
据考证,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湖南,并与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相融相生,在不断传播与演绎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昆曲艺术。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别名桂阳昆曲,与苏昆、北昆并称为昆曲三大流派。
在表演艺术方面,湘昆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湖南“辣”的地方特色,即为“清新”“淳朴”“有山野气”,在演唱、吐字行腔、唱腔、表演艺术、服饰、妆容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湘派昆曲特点。
时至今日,湘昆与其他传统剧种一样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陷入了只存在于少数人“圈内文化”的困境。
湘昆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需要艺术创作者的主动担当作为。
本文正是基于继承与创新湘昆,以优化湘昆的传播渠道、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整理湘昆艺术元素和理解把握传统经典曲目人物形象,以艺术设计的手段进行艺术形象再创作,并应用到相关衍生品的创作上,形成既传承湘昆艺术经典,又体现湘昆艺术特色,还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系列作品开发设计。
本文的主题则以“百戏之祖的湖湘演绎”冠之。
1 湘昆视觉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1.1 湘昆视觉艺术创作研究价值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昆作为昆曲的湖湘分支,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昆曲到湘昆的演绎,本身已经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023fc7ddccda38376bafcd.png)
昆曲赏析论文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121403039姓名:孙玉莹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昆曲的美学价值
![昆曲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573342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f.png)
昆曲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体现传统雅文化:昆曲格调高雅、形式唯美、内涵丰富,追求艺术深度和广度上的完美、极致。
它高度体现了我国传统雅文化中显于其表的蕴藉、婉转、优雅的审美风格。
细腻丰富的情感表达:昆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全面深入体会其审美境界、精神意蕴,能帮助我们从中窥见曲艺复苏乃至非遗传承的文化轨迹,最终落到回归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上。
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昆曲艺术追求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通过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深刻的剧情,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世界中。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峰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总之,昆曲的美学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
![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350814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a.png)
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欢迎阅读参考下面关于昆曲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昆曲文化价值的体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昆曲的剧本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24折,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又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
昆曲的曲文则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
昆曲的剧作家、音乐家梁辰鱼、汤显祖、洪异、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天才代表。
二、昆曲的音乐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
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唱腔婉转细腻,吐宇讲究。
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萧、琐呐、三弦、琵琶等。
三、昆曲的表演昆曲的表演生动展示了古代悠远的生活画卷。
其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载歌载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
由于昆曲文辞过于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经常伴以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不仅在唱腔、动作上,有时整个剧目如《挡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完整移植加工而来。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湘昆的传承与发展
![湘昆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6c542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4.png)
湘昆的传承与发展
湘昆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最早源于南宋时期,由湘人、昆人、湖
南地区的汉族等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以传统神话和传说艺术为风格。
湘昆文学传承了湘昆的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传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
事为主要内容,构成湘昆文学的一大特色。
湘昆文学以传统神话、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为此,在文学创作中,
湘昆文学家重塑民间文学形式,并加以创新,以充分体现湘昆人民历
史文化的贡献,以及湘昆人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贡献。
今天,湘昆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外部文化,在文学、艺术、宗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
在
文学创作中,湘昆文学家以独特的视角、色彩运用、情绪表现,描绘
出当时逼真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充分体现湘昆人民的历
史文化特色,促进湘昆文化的繁荣发展。
随着文化技术的发展及湘昆文化的传播,湘昆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湘昆文化已经形成门派,并进入到了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
湘昆文化是一个活跃、多元且不断崭新的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影
响深远。
未来,湘昆文化将更好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贡献湘昆文化的
灿烂芳华!。
昆曲文化实践报告(2篇)
![昆曲文化实践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b84f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第1篇一、引言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戏曲史上独树一帜。
为了深入了解昆曲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昆曲文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研究,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昆曲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1. 了解昆曲的历史、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2. 通过亲身体验昆曲,提高对昆曲的认识和欣赏能力;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4. 探索昆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昆曲基础知识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聆听讲座等方式,学习昆曲的历史、艺术特色、表演形式、音乐旋律等基础知识。
2. 昆曲剧目欣赏:观看经典昆曲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等,感受昆曲的优美唱腔、细腻表演和丰富情感。
3. 昆曲表演体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唱腔和表演技巧,亲身体验昆曲的魅力。
4. 昆曲文化调研:走访昆曲传承人、剧团,了解昆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探讨昆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四、实践过程与成果1. 昆曲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服饰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2. 昆曲剧目欣赏:观看《牡丹亭》等经典剧目,我们被昆曲的优美唱腔、细腻表演和丰富情感所打动。
昆曲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细腻动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昆曲表演体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昆曲的基本动作、唱腔和表演技巧。
虽然初学者水平有限,但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4. 昆曲文化调研:通过走访昆曲传承人、剧团,我们了解到昆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9ba794e783e0912a2162ab8.png)
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
文化的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
此时,着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
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迹遍及三湘四水。
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着《游万华岩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
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昆曲。
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在郴州已比较普及。
通过查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龙鹰、湘潭人李腾芳的有关记述,我们不难发现,万历年间,昆腔在湖南的流行不仅只活跃于某一州府,而是几乎遍及全境,由南郴州至北长沙,至湘西北之武陵,可谓处处有吴歈了。
虽然史料有限,但以交通地理人文情势即可推知湘南之衡阳、湘中之梅山、湘西之怀化,应有昆曲的流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
文化的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
此时,著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
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跡遍及三湘四水。
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著《游万华岩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
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昆曲。
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在郴州已比较普及。
通过查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龙鹰、湘潭人李腾芳的相关记述,我们不难发现,万历年间,昆腔在湖南的流行不仅只活跃于某一州府,而是几乎遍及全境,由南郴州至北长沙,至湘西北之武陵,可谓处处有吴歈了。
虽然史料有限,但以交通地理人文情势即可推知湘南之衡阳、湘中之梅山、湘西之怀化,应有昆曲的流布。
昆腔发展至万历后期,已成全国流行音乐,上至统治阶层、文人骚客,下至市井走卒,皆醉心其间。
此时昆腔压倒诸腔,成为“正声”、“官腔”。
而昆曲在湖南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昆腔地方化、本土化的持续深入。
明末清初,昆曲在湖南尤其在湘南一带盛行,触角延伸至乡野僻壤,成为底层民众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
或许不同于大市镇中情况,职业戏班及专业家班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力量,在湘南市镇及乡里,昆曲是通过深入民间,充分地方化、世俗化从而完成更进一步的传播融入的。
据湖南师范大学戏曲前辈龙华教授的分析,昆剧传入桂阳后,艺人吸收当地地方风俗民情并与之相结合,使昆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苏昆吐字行腔,上声字出口宜低,曲调舒徐婉转,有“水磨腔”之称,演变的桂阳昆曲上声字出口高唱,音调高、清、亮,字腔之间与地方语言吻合贴切,显得高亢质朴。
同时受高腔影响,滚白加衬,节奏严谨,有时连说带唱,近似朗诵。
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武打戏均伴以大锣大鼓,文戏用低音小锣,大过场吹唢呐,小过场奏曲笛,伴以丝弦,极富湘南民间风味。
舞台道白不用吴语,用湘南官话。
因此,桂阳昆曲表演时既粗犷豪放,又不失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
桂阳昆班的前辈艺人,还善于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提炼出生动形象的表演程式,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清末以降,昆曲式微,乱弹及地方戏曲兴起,而昆曲在湘南还出现了很多业余爱好者,城乡各地的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都能唱一些昆曲,有的还组成团体演出。
民国时期,桂阳县城先后成立“玩友社”、“南国社”等业余曲社,传习昆曲,兼习民乐,还曾将《琴挑》、《赏荷》、《闻铃》等昆曲名折作为课程内容编入桂阳的中学音乐教材,在学生中教唱。
龙华先生在分析湘昆得以在湘南兴盛的原因时指出,湘昆深入民间,受到群众欢迎,这是昆曲在湘南得到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虽然湘南的民间曲唱仍在继续,不过昆曲的衰落已势不可挡。
自清末中国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接触以来,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听现代话剧、看演芭蕾,戏曲文化被人们认为是封建旧戏,内容陈腐,不适应现代生活。
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和电影深入万家,昆剧的观众更被新的视听媒体所分流,逐渐失去了它的群众和文化土壤。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5年,时任嘉禾县文教科长的李沥青先生发现湘昆仍遗存于嘉禾的民间戏班和老艺人中间,立即呼吁人民政府组织挖掘抢救,才使这枝在湘南开始凋谢的兰花,重睹芳华。
1957年冬,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得到田汉、梅兰芳等戏界名流的热情支持。
1960年以嘉禾祁剧团昆曲训练班为基础,郴州地委做出决定,从桂阳湘剧团等抽调一些优秀青年演员,组建了郴州湘昆剧团,1964年改为湖南省昆剧团,成为全国仅存的六家专业昆剧表演团体之一,为继承和发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昆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而这也意味着昆曲艺术在湖南薪火相传近450年的历史,从此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2001年5月18日,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出的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文化部也启动实施了“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看到了一阳来复的生机。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一批影响较大的昆剧大戏,恢复排演了五十多出湘昆传统折子戏。
举办了“相约郴州”昆剧展演系列品牌活动,影响长远,并多次代表文化部出国交流访问。
2000年,湖南省昆剧团被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家文化艺术人才交流中心认定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
现已成为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湘昆的发展现状湘昆是一个很有自身传统和艺术特色的昆曲流派。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他的“方言周圈论”学说中指出,外围地区的文化往往比中心地区更能够保留文化的历史面貌。
也就是说,湘昆可能保留了比昆曲文化中心的江浙更古老的昆曲技艺,加上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湘昆相比其它流派昆曲更具原真性、地域性和创新性。
广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林斯瑜博士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助高铁的优势,郴州完全可以成为继北京、长三角之后的中国三大昆曲文化中心之一。
1.政府重视,政策扶持,积极打造精美文化名片。
昆曲在郴州的传承和发展历经沉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郴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逐渐加大对湘昆的扶持力度。
1978年,郴州专区划拨土地建设湘昆剧团新址;1998年,时任省长助理的许云昭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持湖南昆剧团发展的相关议题;近年来,省领导梅克保、唐之享、周伯华都先后对湘昆进行调研,做出专门批示。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湘昆犹如一朵奇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3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将湖南省昆剧团由差额拨款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机遇,努力打造湘昆艺术品牌。
先后代表国家文化部、湖南省委省政府赴欧洲、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
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戏曲春晚录制演出10余次。
2010年成功举办“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曲展演活动,邀请了全国七大昆剧院团来郴展演;2012年承办“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热议的文化现象,有效提升了湘昆的品牌形象。
2.抢救保护与创新并重,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郴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文化部关于昆曲“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将昆曲与湖南特别是郴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抢救性传承和剧目创新双管齐下,恢复和创作了系列精品剧目,同时参与编纂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昆曲演艺家学者访问录》等昆曲理论著作,创作出版了《楚辞兰韵——李楚池昆曲五十年》、《兰园旧梦》等书籍。
在中国戏剧节、全国昆曲艺术节、全省“五个一”工程展演、湖南艺术节等国家和省级赛事中,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参与并屡次获奖。
在持续的交流、展演、学习和探索中,湘昆将昆曲带上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成为郴州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
3.文化惠民,实施“五进”,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在“文化强市”建设的推动下,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号召,将高雅的精品剧目生产和普通的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免费送戏下乡和“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活动中,创造性地生产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带有湘昆艺术特色的剧(节)目。
2009年以来,湖南省昆剧团每年免费送戏下乡、开展“五进”活动100余(场)次。
特别是与湘南学院及全市部分中学进行合作,不定期开展昆曲专场演出、昆曲专家讲座或昆曲文艺晚会进校园活动,陶冶了青年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观众。
市委市政府将五岭阁和裕后街作为展示交流昆曲的基地,每周末,五岭阁上琴声悠扬、妙歌绕梁,昆曲成为政务接待、商务洽谈重要桥梁,成为人民群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湘昆文化品牌的建议从全国的大环境看,各昆剧院团均处于京畿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条件和财政资金上处于湘南一隅的湖南省昆剧团无疑处于弱势,但在艺术禀赋、传统资源保存、地理区位上湘昆也存有着独特的优势。
只要善加利用,扬长避短,可以成为闪亮全国的一匹“黑马”。
打造湘昆艺术品牌,需要创新剧团管理及运营方式,改革和激活内部机制,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吸收和引进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
同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剧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动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大力开拓市场,走向群众。
建议增强政策扶持与引导,加大对湘昆艺术的整合包装与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强化昆曲与文化、科技、旅游、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加快研究和开发围绕昆曲文化的产业链及其衍生产品,培育昆曲消费市场和新型休闲化商业业态,做大做强湘昆文化品牌。
唱响“高铁昆曲”概念①,大力倡导“昆曲休闲度假游”,让“游郴州,赏昆曲”尽人皆知,使欣赏昆曲成为京广高铁沿线的生活新风尚,成为我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名片。
1.将昆剧文化的宣传推广列入郴州市外宣工作和城市形象打造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广场、车站等处设立大型昆曲主题户外广告,以青春靓丽的昆曲带妆生旦融合郴州人文名胜,进行广告设计制作,打出“游郴州、品昆曲”、“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等广告语,向外界推介湘昆文化。
拍摄昆曲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或旅游推介短片,在武广高铁,广州、深圳的地铁系统,五岭广场、郴州西站等城市窗口LED 电子显示屏上进行播放。
这样可以使外地人来到郴州后首先建立起来对昆曲的“第一印象”与感性认识。
2.推进湖南省昆剧团与郴州各大景区及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开发“游郴州,赏昆曲”项目,实施捆绑销售,使外地旅行团或散客在郴州旅游观光的同时,到湖南省昆剧团院内古典剧场欣赏和体验昆曲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