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佛家意象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道家与佛家是不同的派别,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互相影响、排斥和融合,佛、道中有一些共同的意向,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关注这些意向的异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佛家、意象、异同

道家与佛家是不同的派别,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互相影响、排斥和融合,佛、道中有一些共同的意向,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关注这些意向的异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下面对佛家与道家的一些常见的意向进行分析:

一、荷之意象

莲花是佛门圣物,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在道教中,荷花的地位也是鲜出其右者,充满了祥瑞色彩。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其基本的理论模式是: 此岸———渡达———彼岸。“此岸”即现世,是苦海;“彼岸”即来世,是佛国。在印度佛教中“, 彼岸”被描绘成一个美妙的世界,如《华严经》就精细地描绘了“莲花藏”世界;而佛教所宣扬的解脱、渡达过程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则恰似莲花从淤泥中生。所以,佛经中常用莲花为比喻,如《大智度经·释初品中尸罗波罗密下》:“譬如莲花出自淤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无量寿经》“清白之法最具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均已证明,荷花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花卉。中国的神仙传说在描写仙境时,也出现了荷花意象“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拾遗记》卷一“轩辕黄帝”) 。而藕则是神仙的食物,葛洪《尔雅图赞·芙蓉》:“芙蓉丽草,一曰泽芝。泛叶云布,映波赮熙。伯阳是食,飨比灵期”(《全晋文》卷一百二十一) 。“伯阳”即老子,葛洪将老子之享高寿归于食藕之功。荷花的花、食两途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成熟,荷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道瑞”的象征,江淹《莲花赋》即云:“一为世珍,一为道瑞”,他在《访道经》诗中亦有“池中莲兮十色红”之句。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三教合流”是唐代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的重要特色,论述者已多,精义胜解迭出。下面这则材料鲜见诸引用: 元和中,有高昱处士,以钓鱼为业。尝舣舟于昭潭,夜仅三更,不

寐,忽见潭上有三大芙蕖,红芳颇异。有三美女各据其上,俱衣白,光洁如雪,莹若神仙。共语曰:‘今夕阔水波澄,高天月皎,怡情赏景,堪话幽玄。’⋯⋯又曰:‘请各言其所好何道。’其次曰:‘吾性习释。’其次曰:‘吾习道。’其次曰:‘吾习儒。’各谈本教道义,理极精微。(传奇·高昱)这或可折射出唐代“三教调和”的思潮,荷花是三者共同的载体。这大约就是后代所谓的“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本是一家人”的先声吧!

二、空之意象

无论是道家因了悟“空”的玄机而豁达,还是佛家因洞悉“空”的真相而寂灭,他们都重视对“空”的阐发与体悟。

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是浑然一体的,每种事物都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空”也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并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即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和派生万物的本源,也就是包括“空”在内万物统一于道。他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恍惚的,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有从哪里来?只能从无中生,无即“空”。只有“空”的存在,才使“有”成为可能,也正因为有了“空”,“有”才能有运动变化的空间。道恍惚无形,“空”是其依托,道又确实存在,“有”是其动力。“有”在“空”中不断运动,“空”也随之运动,存在的事物渐渐消失了,“有”便成了“空”。合于自然造化,随着一种事物的消失,另一种事物产生了,那么原来的“空”又转化为“有”。于是有无相生,周行不止。这生生不息的“有”与“无”的运动便是道,便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可以这样说,没有“空”就没有“有”的存在,也就不存在有情有信,但无为无形的道。道既不存,何言天地人?何言所谓的道家呢?空在道家是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并与万物相和,宇宙与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所遵循的道存在于每事每物之中,每一事物都有宇宙精神蕴涵其内。老子说:“三十幅共一縠,当其无,有车之用。娫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牍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在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空虚在起作用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正因为空的重要性,道家主张无为,反映在生活中便是无为

而长存,反映在处理社会事物上便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哲学。功利是“空”,权势是无,人民顺应天道,代代不息,统治者自会无欲而刚。

“空”在道家与有平分秋色,在佛家的地位就更高了。佛家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虚幻的,《金刚经》中有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说世上一切存在如同梦幻,泡影;如同露水,特别短暂,太阳一出就干;如同闪电,瞬间就会消逝。现实的世界不是我们所感觉的物象,而是那个静穆永恒的“空”,处心积虑到头来得到的只有一个“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人类头脑错觉的产物,其最大的真相便是“空”且只有“空”。两千多年前,印度悉达多王子以吉祥草为垫,在一棵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终于从恒常的幻想中觉醒,他了悟到变化是不可不免得的,而死亡是这个变化的一部分。没有全能的力量能够扭转消亡之路,明白这一点,人类便不会困在盲目期待之中。也正因为任何事物的消亡都不可避免,才产生了佛教的“西方极乐”。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被中国化为禅学,佛家思想与佛教教义虽有相同之处,但并非道教教义,道家思想和道文化也并非道教的教法。参禅的人很多,相信极乐世界的却很少。一种是哲学,一种是宗教。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人把这种佛性体现在日常言行或艺术创作之中。于是我们能从王维的《雪溪图》《雪中芭蕉图》中看到一种空寂幽深之意,王维无疑是超脱的,是一种佛陀式的超脱。正如他在《终南别业》中述:“中岁颇好道,晚居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空在道家是与有相对应而生的,二者矛盾统一,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世界的发展。佛家则彻底否定了有,一切是空,现世存在的过程便是不断悟“空”的旅程,便是走向永恒寂灭之途。佛家的“空”相对于道家更为彻底,佛家认为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只是我们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我们的身体是虚幻的,它栖居在有头脑创造的世界里,灵魂可以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觉醒,了悟所处的真正的现实。这种了悟超越了现实中的物质世界,是一种精神的解脱。我们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人,由于绝望、饥渴与期待,迷失者把海市蜃楼看作绿洲,用尽了力气,走到那儿,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极度失望。玄裝翻译的《心经》中的一句话:“色不异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