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四个儿子,长子术赤的封地是后来的钦察汗国的原型;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是后来察合台汗国的原型;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是后来窝阔台汗国的原型;四子拖雷的封地在蒙古本部,但其子旭烈兀在西征结束后受封波斯地区,后其在封地建立起伊利汗国。从此形成了蒙古帝国的在外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1242年--1502年)
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是四个汗国里面积最为辽阔的一个,为术赤次子拔都所建,其疆域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了首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罗斯诸公国与钦察汗国为藩属关系。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时,钦察汗国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甚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汗国的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尤其以钦察人与土库曼人居多。
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约数万人),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突厥蛮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
素有“20世纪俄国黑格尔”之称的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
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
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
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
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这段名言精确地诠释了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属性。
在史学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即蒙古入侵使俄罗斯完全“鞑靼化”了,蒙古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是俄罗斯东方属
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这里所指的蒙古即金帐汗国。不过也有学者质
疑其影响力,认为俄罗斯的东方属性形成根植于对拜占庭文化的汲取,而非主要来源于蒙古的统治和其文化的渗透。不管哪种说法更具说服力,单就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近两个半世纪来讲,其文化的冲突与融
合的作用应该是显著的。
察合台汗国(1227-1369)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儿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后人管理,建于1227年,于14世纪中叶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亡于帖木儿帝国。
察合台汗国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其版图相当于今新疆、中亚五国和阿富汗等地,是蒙古四大汗国中版图较大的一个。斡尔朵(宫帐)设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
文化冲突与融合
河中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中心,迁居河中地区的部分蒙古贵族,迷恋城市生活,改信伊斯兰教,并积极主张突厥化。但有一部分人则反对突厥化,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部分人的主张遭到了木八剌沙的反对。木八剌沙为了表示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虔诚,不仅在河中地区举行加冕礼,还把居住在七河流域的札剌亦儿部和巴鲁剌思部迁到河中地区,使其很快突厥化。居住在汗国东部(今新疆天山南麓)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着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1186年—1241年)及其儿子贵由及他的后人管理。窝阔台汗国建于1225年,亡于1309年,窝阔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中国命最短的汗国。窝阔台汗国是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疆域包括原蒙古乃蛮部落的广阔土地和西辽国的部分领土,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东南)
独特之处
窝阔台封地并不是窝阔台汗国形成的地域基础,窝阔台汗国是海都依靠武力扩张建立的,地域比窝阔台及其后王们的封地大得多。二、汗国不象察合台、钦察汗国那样自受封领地开始,就形成了以本支诸王为基础、由长王主政的相对统一的政治实体,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立的汗国,而窝阔台汗国没有这种自然生成的过程。
窝阔台汗国于1309年被察合台汗国所灭。窝阔台汗国灭亡后,许多窝阔台系宗王留在察合台汗国内,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世纪三十年代末,窝阔台系诸王阿里取代也孙铁木儿汗成为察合台兀鲁思之主。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扎剌亦儿贵族合札罕择定窝阔台家族的答失蛮为察合台汗国傀儡汗。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1256年~1388年)又称伊尔汗国,位于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为拖雷三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所建的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最高统治权时拥护忽必烈即大汗位,指责阿里不哥。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其国东起阿姆尔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达印度洋,首都为大不里士。
1295年,台赞汗继位后,为挽救危局。缓和社会矛盾,放弃传统政策,全面实行伊斯兰化改革,以争取众多穆斯林贵族的支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率军队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兰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大力推行阿拉伯传统的军事封土制,将农民严格固着在土地上,向领有封土者服役纳租;废除征税制度,规定税率,严惩滥征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税则;鼓励垦荒,兴修公路,裁减驿传,核定兵额,禁止贪污;奖掖文化,倡导学术。因此到14世纪初时,伊儿汗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恢复,封建统治一度加强,伊斯兰文化也有相当发展。在合赞汗的宫廷中,聚集着不少文人学者。他的宠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编著的历史名著《史集》留传至今。
1304年,合赞汗去世。此后不久,伊儿汗国内外局势日趋严重。内有诸王争立,权臣争势,内讧迭起;外有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和钦察汗国不断侵掠,国运日蹙,陷于分裂。1388年,终被中亚新兴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旭烈兀为忽必烈和蒙哥同胞兄弟,故与中央汗国关系最为紧密,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汗。伊利,突厥语“从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