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夜缒(zhu 1)而出 共(g mg)其乏困 阙(qu ©秦失其所与(y U)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字词读音秦伯说(yu e) 逢(p mg)孙不知(zh 1) 杞(q 1 )子戍(Shu )之 汜(f 印)南 佚(y 1)之狐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1)夫(f U)人古义:那人 四、 夫(f U)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使动用法,使 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封① 既东封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 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以 ①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 敢以烦执事 (用,介词)③ 越国以鄙远 (来,表目的,连词)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⑤ 以乱易整 (用,介词)之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一(代词,这件事)④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③ 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与郑人盟夜缒而出(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1、实词 :烛之武退秦 师(军队)辞曰(推辞) 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以烦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 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 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唯君图之(考虑) 使 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 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 郑既知亡矣(已经) ① 君之其 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② 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 ③ 又欲肆 其西封(代词,晋国) ④ 失其所与 (代词,晋国)⑤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 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六、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夫晋(句首发语词) 唯君图之(希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1、判断句① 是寡人之过 也 (语气词“也”表判断)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介宾结构“于晋” “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3、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代词“之” )4、 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代词“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 七、 特殊句式2、 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 5n£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汜(f an)南佚(yi)之狐夜(zhu i)而出共(gong)其乏困(quo)秦秦伯(yu e)逢(p ang) 不知(zhi) 杞(q i )子戍(shu)之失其所与(yd)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 ”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1、若舍以道主(1)道主古:方道路上招待客的主人。

今:客的主人。

(2)以古:把……作。

今: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所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缺少的西。

今: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九)人夫(f 古:那人口)人今: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活用之武退秦且于楚也。

晋函陵(使用法,使…退)(数作,从属二主)(名作,)(名作状,在)(名的使用法,使•…成疆界)若亡而有益于君(的使用法,使……亡)而出 (名作状,在晚上) 而夕版焉(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五、 一多 封① 既封(名的意用法,以……疆界)②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表折,)②夜而出(表修,)③朝而夕版焉(表折,)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②敢以事(用,介)③越国以鄙(来,表目的,)④若舍以道主(把,介)⑤以乱易整(用,介)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厚,君之薄也(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件事)④子犯之(代,指秦)⑤夫晋,何之有(前置的志,不)焉①焉用亡以陪?②若 (疑副,什么)不秦,将焉取之③子亦 (疑代,哪里)有不利焉(句末气,相当于“啊"),不) ,不)之厚导之薄虹形容作,雄厚,薄弱) 且君晋 矣(作名,恩惠)若不墨 (的使用法,使……减少)辞曰(推辞)夜纟追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其 ①君之其难也② 共其乏困 ③ 又欲肆其西封 ④ 失其所与 ⑤ 吾其还也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 师(军队)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代“行李”) (代词,晋国) (代词,晋国)(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晋矣(况且)夫晋(句首)唯君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也(气“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 无能为也已已——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3.夫晋,何厌之有厌——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5.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傍晚既东封郑在东边
3.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4.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使……削减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5.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6.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伊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有益于君
且贰于楚也
2.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它当做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2.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好好积累归纳其中的文言现象。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欢迎参考!《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1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其中的主人公烛之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起来看看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欢迎查阅!《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夫晋, 何厌之有(“厌”通“餍”, 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失其所与, 不知(“知”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 不武乱: 混乱相攻;整: 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 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 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 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说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秦伯说, 与郑人盟: 通“悦”, 高兴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言语粗鄙: 粗俗辞停数日, 辞去: 告别鄙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 轻微辍耕之垄上: 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稍微是寡人之过也: 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扶危济困: 渡河敝帚自珍: 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夫夫晋, 何厌之有: 发语词, 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 连词, 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介词, 用许之: 答应与秦伯说, 与郑人盟: 介词, 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 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 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肆其西封疆界(2)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许许君焦、瑕答应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4)阙若不阙秦侵损、削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断(5)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归纳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通 “缺”。 挖掘
侵损,削减。
5、微
①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②微言大义 ③见微知著
幽微,精妙。
卑贱。
隐蔽,不显露。
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坏,破旧
② ③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因人之力以敝之。 损害,衰败。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二”的大写。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副职。 ③ 贰则疑惑。 不专一。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离心,背叛。 ⑤不迁怒,不贰过。 再,重复。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远的地方。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 ③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
建立同盟考虑考虑使动使??成为疆界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受损使??得利得利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名词名词状语状语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动词名词名词词类活用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03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古/今)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因为,表原因 连词,来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D
本课验收
本课验收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名词→动词
词类活用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1
名词→状语
2
词类活用
3
A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B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 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邑)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一词多义
焉:1.将焉取之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何厌之有 4、使杞子、杨孙戍之,乃还
哪里 何 取独 的,定语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代郑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基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供,提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餍,满足4、秦伯说说——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5、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3、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6、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9、又欲肆其西封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10、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1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黄昏12、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1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动,使……亏损14、既东封郑封:使动,使……成为边界15、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得利1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动,使……受到损害1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8、越国以鄙远鄙:意动,以……为边邑四、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④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⑤越国以鄙远(连词,顺承)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顺承)2、之①公从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3、其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②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出使的人)④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4、而①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②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顺承)③因人之力而弊之(连词,表转折)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夜缒而出省略烛之武()许君焦、瑕省略晋惠公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之2、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4、判断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①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公从之
②唯君图之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辍耕之垄上——《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
⑤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记》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
⑦夫晋,何厌之有
七、固定结构积累
“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失其所与
八、成语解释
秦晋之好:
贪得无厌:
胜之不武:
春秋笔法:
九、句子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