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部分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贴敷效 果或造成不适。
调整贴敷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合理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 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酌减。
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并 咨询医生意见。
04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控制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体质,合理控制贴敷时间,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 时,儿童酌减。
贴敷时间限制
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 贴敷时间,对于某些急性 疾病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贴敷药物 或胶布过敏,出现皮肤瘙 痒、红肿等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穴位贴敷疗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 行针对性治疗。
05
常见问题解答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怎么办?
01
02
03
立即停止贴敷,观察红 疹情况。
如红疹较轻,可涂擦抗 过敏药膏;如症状较重, 应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抓挠,防止感染。
04
记录贴敷药物及反应情 况,以便日后参考。
如何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贴敷药物。
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及适用人群。
02
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软毛巾,避 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 对皮肤造成损伤。
贴敷药物
药物应选用质量可靠、来源正规的产 品,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
贴敷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感染。
在贴敷前,应将药物置于选定穴位上, 轻轻按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固定贴敷部位
贴敷后,应用胶布或绷带等物品将药物固定在穴位上,以免 药物移位或脱落。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03
CATALOGUE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项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选定穴位
根据病情和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 贴敷部位,做好标记。
清洁皮肤
贴敷前需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无破损。
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温度适 宜,避免患者受凉。
正确使用贴敷药物和辅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注意 药物的性质、气味、功效等。
穴位贴敷法
汇报人:xxx
2024-01-0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
局限性
CATALOGUE
目 录
• 现代科技在穴位贴敷法中的应用及 前景展望
• 总结:传承创新,推动穴位贴敷法 发展
胃痛
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 ,可缓解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状。
腹泻
贴敷神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 复。
便秘
贴敷支沟、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头痛
贴敷百会、风池、太阳等 穴位,可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头部不适。
失眠
贴敷神门、心俞、三阴交 等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01
02
03
感冒
贴敷大椎、风门、肺俞等 穴位,可缓解感冒症状, 如发热、头痛、鼻塞等。
咳嗽
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 穴位,可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排痰。
哮喘
贴敷定喘、肺俞、膏肓等 穴位,可缓解哮喘发作时 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已

虚寒型胃脘痛
方药:吴茱萸3 高良姜3 香附1.5 山茱萸3 枳实3 酒调
用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胃俞、大肠 俞、内关
注:先隔姜灸大艾柱灸然后再贴12h,三天 一次,五次 一疗程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3 白芥子3 荆芥3 苍耳子3 辛夷花1.5 细辛1.5 姜汁调
用穴: 大椎、肺俞、 肾俞、命门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旳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 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旳根本功能 是运营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和控制全身。
二、药物特征:
多种药材除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旳特 征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旳外治 措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根据 治疗需要将多种不同旳药物制成相应旳剂型, 贴敷于患处或一定旳穴位上,经过药力作用 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到达治疗目旳旳 一种措施(治疗肌表疾病、经络脏腑疾病)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旳药物贴敷穴位能够引 起局部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如灸疮,此时又称 为天灸或自灸(三伏天、三九天)当代也称 为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脐中(神阙 穴),经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 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以及贴敷方法。

1.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脐中1.5寸。

补中补气血的效果显著,适用于气虚血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中脘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2. 血海穴:血海穴位于足三里穴下方,距离胫骨前缘3寸。

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血海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3. 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太阳经上,掌心与小指尖连线的中点。

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气不足、失眠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四白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4.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点。

有温中补气、益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腰腿酸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关元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5.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胫骨前缘3寸。

有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足三里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可以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调理方式,但在贴敷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适宜:贴敷时使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伤害。

2. 皮肤清洁:在贴敷前,应将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3. 贴敷时间:每次贴敷的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肌肤不适。

4. 穴位选择: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贴敷的穴位,可以咨询中医师或按摩师进行指导。

总之,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调理方式,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促进健康。

在贴敷时需要注意温度适宜、皮肤清洁、贴敷时间以及穴位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一、常用穴位贴•1、止咳贴 2、前列腺 3、骨痛贴 4、腹泻贴5、鼻炎贴6、咽炎贴 7、健脾安神贴 8、便秘贴A型咽炎贴[适应症]急慢性咽炎,发烧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咽痒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B型鼻炎贴[适应症]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发烧感冒引起的鼻部不适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C型腹泻贴[适应症]肠炎、腹痛、腹泻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神阙穴D型骨痛贴[适应症]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扭挫伤、腰肌劳损消炎、消肿、止痛的治疗。

[贴敷穴位]直接贴敷于痛点E型止咳贴[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的咳嗽、咳痰、哮喘。

[贴敷穴位]每次选2-3个穴位直接贴敷于天突(胸骨上窝正中)膻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F型前列腺贴[适应症]各种病因造成的急慢性前列腺炎。

[贴敷穴位]取神阙及关元(神阙穴下三指处)两位,直接贴敷于体表,时间以8至12小时为宜。

T型退热贴[适应症]因疾患引起的人体发热作局部治疗及降温时一次性使用。

[贴敷穴位]额头、太阳穴、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等。

便秘贴适应症:用于便秘,大便不畅,•大便干燥等症。

贴敷方法:贴于大肠俞、神阙穴,•贴敷6-24小时或遵医嘱。

健脾安神贴适应症:应用于脾虚,调和气血或•慢性皮肤病的治疗。

贴敷方法:直接贴于神阙穴,•贴敷6-8小时为宜,一天一次。

二、常用相关穴位•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膻中穴: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杼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穴:神阙穴下三指处•天应穴:阿是穴,痛点•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穴位敷贴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1.前天柱穴贴敷:前天柱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尖延长线与掌心相交的位置。

用温水将手臂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前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2.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的位置。

用温水将小腿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足三里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3.内关穴贴敷: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线上,掌侧突骨的一横指之上。

用温水将手腕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内关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4.后蒸腾穴贴敷:后蒸腾穴位于足背外翻腰窝中央。

用温水将足背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后蒸腾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5.天柱穴贴敷:天柱穴位于颈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一横指的位置。

用温水将颈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6.翳风穴贴敷:翳风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与脊柱外侧缘的中间,第三胸椎棘突下一横指的凹陷处。

用温水将肩胛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翳风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穴位敷贴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选择。

贴敷穴位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可以每天贴敷1-2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在贴敷的过程中要保持坐姿放松,不要过度活动,以免贴敷部位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增加穴位敷贴的效果,有时还可以在贴敷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比如在贴敷前先用温水泡脚、热敷或按摩贴敷部位等。

穴位贴敷法ppt

穴位贴敷法ppt
2.华佗在《 神医密传》中 记载治脱疽“用极大甘草, 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 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
1.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 临床。 2.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 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 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 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如断 续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 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 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二)药物剂型 1.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临床中有多种剂型可供穴位贴敷使用。如膏剂、 丸剂、散剂、糊剂、泥剂、膜剂、饼剂、熨贴剂等,其中膏剂又分为软 膏剂、硬膏剂。
2. 以辨证选穴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选择病变局部或阿是穴经 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治疗小儿流涎等。 3. 贴敷药物之前,先对喻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PART 05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禁用 有出血倾向禁用

贴敷部位皮肤有
创伤、溃疡者禁



孕妇不能运用活血的 药物,以免发生流产
2岁以下儿童、有恶 性肿瘤、病情危重的 肆 患者禁用
眼、口唇、会阴部、小
伍 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操 作 方 法 及 注 意 事 项
PART 06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药物的制作
1、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药汁均匀拌和, 制成圆形药丸。 2、散剂:药物研末。 3、糊剂:将药物制成膏剂或软膏。 4、饼剂:将药物研末,加适量水调匀,制成药饼。
适 应 症 及 禁 忌 症
PART 05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
鼻炎、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等 糖尿病等 冠心病、心绞痛等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缓解疼痛、腰腿痛等 痛经、产后头痛等寒症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 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避免 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3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 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 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4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者慎用。
杀虫。
赋型剂的选择
7蜂蜜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
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 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 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赋型剂的选择
8鸡蛋清 鸡蛋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
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 容易干缩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穴位贴敷用药特点
刺激发泡类药物 常用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
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 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 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 能的效果。
穴位贴敷用药特点
气味俱厚类药物
常用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 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 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 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如吴师机 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 能得力”。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 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 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A型咽炎贴]适应症:急慢性咽炎,发烧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咽痒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天突穴、大椎穴、廉泉穴。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廉泉穴: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手指压迫时可感觉到舌根。

[B型鼻炎贴]适应症: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发烧感冒引起的鼻部不适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迎香穴、大椎穴、印堂。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可睡前贴起床揭,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取穴方法:迎香穴: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印堂穴:仰靠坐位取穴,在面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C型腹泻贴]适应症:肠炎、腹痛、腹泻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贴敷穴位:神阙穴、天枢穴。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天枢穴:仰卧取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D型祛痛贴]适应症: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扭挫伤、腰肌劳损消炎、消肿、止痛的治疗。

主要用于下肢。

贴敷穴位:直接贴敷于痛点及相关穴位。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E型止咳贴]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及发作引起的咳嗽、咳痰、哮喘等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或用于三伏三九贴敷治疗贴敷穴位:天突、膻中、肺俞、膏肓、定喘穴、大椎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每次分选2-3 个穴位贴敷,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肺俞穴:俯卧位取穴,先找到第七颈椎(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突起),再向下数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为背俞穴。

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贴敷治疗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初伏到末伏, 普通每7-10天贴1次, 每次贴3-6小时, 连 续三年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治疗
12/29
贴敷疗法特点
1.作用直接, 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经过药品直接刺激穴位, 并经 过透皮吸收, 使局部药品浓度显著高于其它 部位, 作用较为直接, 其适应证遍布临床各 科, “可与内治并行, 而能补内治之不及”, 对 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显著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治疗
1/29
一、概述
• 穴位贴敷疗法,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 论依据, 选取一些特定药品, 用介质(如水、醋、酒、蛋清、 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 或用 呈凝固状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 膏、丸剂或饼剂, 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 或将药末撒于膏药 上, 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 用来治疗疾病一个 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主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劳 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一套独特、行之有 效治疗方法, 它经历了无数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发展过程, 有着极为悠久发展历史。
8.小儿皮肤娇嫩, 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普通2-4小时。
穴位贴敷治疗
26/29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 大、程度较重皮肤红斑、水疱、瘙 痒现象, 应马上停药, 进行对症处理、 极少数过敏体质者, 对某种药品出 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 应及时到 医院就诊。
穴位贴敷治疗
27/29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 待皮 肤愈后再行治疗。小水疱普通无须 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大水疱 应以消毒针具刺破, 排尽疱内液体, 涂以碘伏等消毒, 覆盖消毒敷料, 预 防感染。

贴敷穴位

贴敷穴位

1清鼻涕就是清水一样的鼻涕,感冒贴:大椎+肚脐2清鼻涕,但是拉丝儿,白鼻涕,黄鼻涕,绿鼻涕等等,感冒第一天,肚脐+大椎+双涌泉, 超过一天了,直接肚脐+双肺俞+双涌泉,大家还可以看舌诊辅助,内热重,肺热重,心肺区红,或者舌乳头突出的,膻中可以加,鼻涕多的情况下,加上效果比较明显3积食的孩子,记得配脾胃贴,中脘+脾胃腧4轻微咳嗽:膻中+云门+中府积食咳嗽:脾胃贴:肚脐+中脘咳喘贴:膻中+肺腧或天突感冒引起的干咳,感冒贴肚脐,大椎双涌泉,咳喘贴,双肺+膻中(膻中+天突),干咳比较厉害的,云门+中府,脾胃贴依旧是常规,中脘+脾胃腧,咳嗽有痰的,双肺+膻中+双丰隆,其余感冒贴脾胃贴位置不变。

如果鼻涕特别多,躺下时候咳嗽,可能会是鼻涕倒流,这种双肺让给感冒贴。

5嗓子发炎,咽扁贴,天突+扁桃体,高烧不退的,也可以直接上咽扁贴,38.5以下,双涌泉,38.5以上,双涌泉+双曲池6腹泻,寒泻,热泻:中脘,肚脐,胃俞,命门,足三里7疱疹咽颊炎:脾胃贴:肚脐+中脘+脾胃俞。

咽扁贴,哪疼贴哪。

健脾贴8 吃的不合适,打嗝腹胀肚脐+中脘舌苔厚+脾胃俞9积食重,内热重,舌苔黄白肚脐+中脘+脾胃俞10顽固便秘肚脐+天枢+大肠俞在严重的内热重的咽扁贴:合谷,双涌泉,脾胃贴:肚脐+中脘+大肠俞+七节骨+上巨虚穴11地图舌肚脐中脘脾胃俞12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脾胃贴肚脐中脘脾胃俞,肚子周围找痛点感冒贴贴之13宝宝咳嗽调理期间忌口如下1-肉类,海鲜(肉汤,海鲜汤,包括肉炒的菜)2-鸡蛋(包括鸡蛋炒的菜)3-酸奶4-各种饼干,面包,蛋糕5-巧克力等各种甜食6-各种油炸食品7-各类零食8-各类干果(包含瓜子,花生)9-各类水果10-过咸或者口味过重的饮食11-大枣12-油条,油大的馅饼等。

穴位贴敷疗法图文

穴位贴敷疗法图文

详细描述
腹泻贴敷疗法主要选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健脾止泻类中药,如白 术、山药、砂仁等。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作用,达到健脾止泻、缓解腹泻症状的目的。
痛经贴敷疗法
总结词
痛经贴敷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敷 药物来缓解痛经症状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痛经贴敷疗法主要选取关元、气海、三阴 交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中药 ,如丹参、红花、川芎等。通过刺激穴位 和药物作用,达到活血化瘀、缓解痛经症 状的目的。
药物选择与制备
药物选择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具有相应 功效的药物,如辛温解表药、清 热解毒药等。
药物制备
将药物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溶 剂(如黄酒、醋等)搅拌均匀, 制成糊状或膏状。
贴敷方法与技巧
贴敷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物均匀地涂在穴位上, 然后用胶布固定。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单穴贴敷或多个穴位贴敷。
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贴敷时间, 一般为2-4小时,不宜过长或 过短。
饮食调理
贴敷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前准备
确保穴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无破损、炎症等异常情况。
贴敷后护理
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热水洗 澡等,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 染。
历史
穴位贴敷疗法源于古代,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中医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们常用天然药物、动物器官等 制成药膏或药饼,直接敷贴在穴位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原理与特点
原理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同时,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 挥药效。

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9部分穴位贴敷
4. 1 施术前准备 4. 1. 1 药物
药物常用剂型参见附录 A.
4. 1. 2 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按 GB/T 12346 的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4. 1. 3 体位
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 1
Gß/T 21709.9-2008 4. 1. 4 环境
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 1. 5 消毒 4. 1. 5. 1 部位
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 应 及 时 到 医 院 就诊 。 6 禁忌
6. 1 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癌者 禁 用 。 6.2 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
• Gß/T 21709.9-2008
3
用 75% 乙醇或 o. 5%~1% 腆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4. 1. 5. 2 术者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4.2 施术方法
4.2.2 敷法
将己制备好的药品
4.3.1 换药
贴敷部位 无9.](
4.3.2 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
5 注意事项 5. 1 5.2 孕妇、幼儿慎用。 5.3 颜面部慎用。 5.4 糖尿病患者慎用。 5.5 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5.6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5. 7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 45 C0 ,以免烫伤。 5.8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肢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9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5. 10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5. 11 贴敷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 B 。 5.12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癌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
• GB/T 21709.9-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部分.第十一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细末,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穴位贴敷疗法,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阿是穴)接贴敷穴位、患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其尚不完全清楚。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二是药物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是人体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闭塞其气,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服药尤为有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

血生肌,消炎排脓,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强的药效作用。

正如《理瀹骈文》所言:。

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入吸气,融入渗液”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三、综合作用其实质是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单纯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一种融经络、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既有药物对穴位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而温热刺激配合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疗作用、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易于吸收,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第二节穴位贴敷作用特点一、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并可继续使症状很快就可消失,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不需特殊易学易用,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随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绝大多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

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且无创伤无痛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临床经验,疗效显著,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三伏贴和三九贴第三节“三伏贴”与“三九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冬可以说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病夏治”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老慢支、“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对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现代规平喘止咳的效果,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夏天是一个不应放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

气压偏低,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由于影响在夏季,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

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症状通常比较轻,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些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亦可配合针刺、汤药、磁药叠加等方法,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1.三伏贴日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

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2.三伏贴治疗疾病原理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

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三伏贴于农历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盛“春夏养阳”的原理,依据通过将此时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流注最为旺盛。

之时开展治疗。

药物最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获得温阳散寒、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通经活络、激发脏腑功能的最佳效果。

3.三伏贴功效鼓舞阳气,宽胸降气,健脾和胃,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振奋阳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4.三伏贴适应症肺气肿,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5.贴药方法贴上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过敏病所对于常年受气喘、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磨粉后,姜汁煳丸,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禁忌事项 6.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二、“夏病冬防”三九贴三九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经几个小时取下,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选择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是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九贴日期1.“三九”是一九、二九和三九的统称,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三九”即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令上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九贴”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已达到祛除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冬季用药物敷贴穴位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2.三九贴治疗疾病原理三九贴是祖国传统中医具有代表性的“不知已病治未病”疗法,三九贴通过利用全年中最冷的时候,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九贴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九贴是依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

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

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