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讨论、反思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如运动的起因、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以及在当时国内外背景下产生的影响。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总结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b.收集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下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2.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以及运动中出现的极端现象,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等,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历史知识。
在本案例中,教师既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与挫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凸显了人文关怀。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中学历史教师王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王老师意识到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实施王老师选择了一些与多民族共存和团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抗日战争中的各民族英雄等等。

他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注重强调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如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进行展示。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 案例二:历史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李老师意识到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来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代科技发明等等。

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们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案例三: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历史教师张老师的课堂上。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秦朝的统治方式有哪些特点?3.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环节较为被动。

(2)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

3.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深度。

(3)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三、案例启示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的9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一: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通过贸易和交流连接。

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案例背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互通之路,也带动了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的交流。

分析过程:1. 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考察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经济需求。

举例说明中国丝绸的制作技术和贸易地位。

2. 西方对中国丝绸的需求:探寻丝绸在西方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影响,以此解释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动因。

3. 丝绸之路的建立与扩展: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的地理、政治和文化因素。

4. 丝绸之路的影响: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涵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

案例二: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初一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金字塔的建造与功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埃及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技术水平。

案例背景: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陵墓的代表,它的建造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和聪明才智。

金字塔既是法老永恒的家园,也是表达法老权力的象征。

分析过程:1. 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介绍古埃及法老的权力和地位,以及他们追求永恒生命的信仰。

解释金字塔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2. 金字塔的结构和设计:说明金字塔的层次结构和建造过程,以及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讲解金字塔内部的空间规划和陵墓设施。

3. 金字塔对古埃及社会的影响:分析金字塔建造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究金字塔对古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解释金字塔是如何维持其建设的。

4. 金字塔的文化意义:探讨金字塔对古埃及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以及它在古埃及历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西学东渐》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西学东渐》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情境。这种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分析、解决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西学东渐的历史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西学东渐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科技、思想、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2.西学东渐使我国人民开阔了视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近代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掌握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主要过程及影响。
2.认识到西方科技、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迹、科技成就等基本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人物、科技、思想等多个方面,如徐光启、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严复、林则徐等民族精英倡导的变法自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探讨西学东渐对明清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人民的观念变革和价值取向。
本教学案例注重实用性,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以生动、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3.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别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探究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分封制、郡县制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强调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究报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展开讨论。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素养和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我国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一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程。

教师张伟,男,40岁,历史学科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

学生李明的父亲是抗战老兵,对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了解。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展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起因和我国面临的困境。

2.自主学习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所在的小组成员纷纷分享了自己父亲抗战时的经历,使大家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强调,抗日战争是我国人民反抗外侵的一次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

同时,张老师还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重要性。

4.互动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

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为我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警示我们要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全。

5.总结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

他鼓励学生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案例分析1.教师教学水平张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讲解、互动和总结环节,张老师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经验。

2.学生参与度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改革开放》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改革开放》优秀教学案例
3.倡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本案例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氛围。这种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是什么吗?它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哪些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等,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详细阐述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等,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
4.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首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社会风貌的歌曲《走进新时代》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兴趣。
2.通过展示一组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中的变化,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强调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3.指出改革开放中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感悟的文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了解改革开放时期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迹,拓宽知识视野。
3.分析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高等,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探讨,发掘其中的优秀范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先介绍几个历史教师用心准备的案例,然后分析其中的亮点,最后提出一些关于优秀历史教师教学案例的结论和建议。

一、案例一:《纪念毛泽东》教师在这堂课中,教育学生纪念毛泽东的意义。

教师开头,先来了一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了大量的内容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个资料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们。

他从毛泽东的出生地、成名经历、领导地位、个人品质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毛泽东的辉煌历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学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全面回顾毛泽东的一生,让学生对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

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和授课方式上。

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来确保自己掌握了毛泽东的全部故事,这让他能够更生动地讲述毛泽东的故事,也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去听他的课。

对学生来说,毛泽东的一生很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但是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有意义,让他们充满了热情。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这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总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

二、案例二:《中日甲午战争》教师把这堂课安排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的那一天。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学生们“为什么要研究中日甲午战争?”。

他用电子白板讲解了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方面面,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教师特别强调战争中的一位男女烈士(如士兵陈信庆和逝世的铁臂阿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分析:这个案例中,教师的亮点在于课程开头的问题设置以及烈士的引入。

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的设置,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教师从个例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国鼎立课型:准备课一、主体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二、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几种社会制度,并能够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农民社会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PPT、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封建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封建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封建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地主农民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封建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3. 学习奴隶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奴隶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奴隶制度下的主仆关系、剥削压迫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奴隶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 学习农民社会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农民社会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农民社会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劳动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农民社会制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5.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并讨论现代社会的一些制度与古代的异同之处。

6. 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其影响。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教学案例以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近现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关注时代变迁、思考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4.教学内容丰富,凸显学科特色
本案例涵盖了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我国的历史发展,凸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近现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近现代我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共同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塑造民族认同感的重任,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空观念及历史责任感。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及更迭过程。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特点及文化成就。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面对历史中的是非曲直。

3.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历史责任感。

3. 教学内容3.1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繁荣及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及文字资料,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2 学情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尚浅,容易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化、片面化。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历史。

4. 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物、遗址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同时,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课堂上,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自强新政》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自强新政》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3.通过学习自强新政,让学生明白在困难面前,要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培养坚强意志。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自强新政的历史背景,我将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首先,以一段关于晚清时期社会风貌的视频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接着,展示一系列与自强新政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沉浸在历史氛围中。此外,通过讲述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晚清时期的历史短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的危机。短片结束后,我会提出问题:“面对内忧外患,晚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引导。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他们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历史老师教育案例(3篇)

历史老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课堂上,小明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不感兴趣,经常走神、睡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准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在与小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关注,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学习态度不够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历史老师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改善学习状况。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 培养小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3. 增强小明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4. 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育措施1.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等活动,激发小明对历史的好奇心。

(3)鼓励小明提问,针对他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他的参与度。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小明规划学习时间。

(2)要求小明按时完成作业,对未按时完成的作业进行单独辅导。

(3)关注小明的课堂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

3. 增强时间管理能力(1)教授小明时间管理的方法,如番茄工作法等。

(2)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时间利用率。

(3)定期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时间安排,给予适当指导。

4.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结合历史事件,引导小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分享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激发小明追求卓越的动力。

(3)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学习困难。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

2. 学习习惯得到改善,作业完成质量明显提高。

3. 时间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4. 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反思与总结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
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

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

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

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

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

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

历史使人明智。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

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

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

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

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

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

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

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

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

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