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鱼菜共生工程技术方案
鱼菜共生工程技术方案1.引言1.1 概述鱼菜共生工程是一种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将鱼类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相结合,通过鱼类提供的养分来滋养水生植物,同时水生植物也为鱼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这种益处互补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鱼菜共生工程的核心原理是建立一个循环利用的生态链。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鱼类生活在一个特殊设计的鱼池中,饲料和粪便被分解成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通过水流进入到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
水生植物吸收这些有机物质,同时将氮、磷等养分吸收和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水经过植物的净化后返回鱼池,形成一个循环。
通过鱼菜共生工程,我们可以实现多种益处。
首先,鱼菜共生工程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鱼类提供的有机物质是水生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源,使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
同时,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净化鱼池中的废物和污染物,保持水质清洁,为鱼类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其次,鱼菜共生工程有助于环境保护。
这种工程利用了循环利用的原理,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减少了饲料和农药的使用。
同时,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够吸收和净化鱼池中的废物和污染物,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最后,鱼菜共生工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增加,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鱼菜共生工程能够实现无农药、无污染的农业生产,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
因此,鱼菜共生工程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鱼菜共生工程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鱼类和水生植物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的目标。
其优势和应用前景使得它成为了目前农业领域研究和推广的热点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论述鱼菜共生工程技术方案的相关内容。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鱼菜共生工程进行概述,介绍其背景和原理。
接着会详细说明本文的结构,并明确阐述文章的目的。
通过引言的部分,读者可以对鱼菜共生工程的概念和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水产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鱼菜共生技术
水产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鱼菜共生技术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随之增加,但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类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池塘内源性污染加重,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大大加剧了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因此,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资源利用率高、绿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鱼菜共生技术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还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系统的构建有效减轻了养殖水体的碳、氮、磷等营养负荷,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有助于保护渔业水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绿色渔业健康发展。
一、鱼菜共生技术鱼菜共生技术是将循环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产技术。
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即使不使用杀虫剂、除草剂或抗生素,也能生产出新鲜蔬菜和鱼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向周围环境排放,从而为水资源溃泛、环境污染、农药与化肥成本增加等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二、鱼菜共生技术原理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养鱼池中残留的饲料、鱼的排泄物和水中其他废物可以成为蔬菜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
微生物将残留的饲料、鱼粪和其他水中废物转化为能被蔬菜利用的物质,经微生物处理过的水流经蔬菜的生长床,蔬菜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同时对水进行净化,净化过的水又重新回到养鱼池中;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还为传统水产养殖污染严重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该系统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三、鱼菜共生技术分类(一)池塘鱼菜共生技术1. 池塘建设与鱼类选择:池塘建设面积最好为5—8亩,因为面积过大会导致水质调控难度加大,而面积过小又会影响蔬菜的通风、采光和池水涟漪增氧效果;池塘的长宽比应该在3—5:2之间,有效水深应该在2—2.5米之间,如果水体太浅,会导致夏季池塘水温过高,从而不利于蔬菜的生长;为了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尽量将池塘设置成东西走向。
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编辑:王勇***********************文/ 李鲁晶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鱼菜共生是一种涉及鱼类与植物类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即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互惠互利。
池塘鱼菜共生生态养殖不仅有美化环境、净水、抑菌、光合作用增氧、降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而且能遮阴避暑,有利于鱼类生长,提高水产品质量,还可减少水、电、药等成本投入,增效明显。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平均亩产能提高10%左右,节约水电成本投入30%左右,节省渔药成本投入50%左右,病虫害显著减少,鱼类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80%。
技术要点1.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池塘养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
(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
包括大塘改小塘、浅塘改深塘及整修进排水系统。
(2)水质环境洁净化。
采用水生植物调水、微生态制剂调水以及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调水,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合理使用增氧机:即晴天中午开启,阴天清晨开启,连绵阴雨天半夜开启,傍晚不开启,浮头早开启,实现增氧、搅水、曝气。
加注新水,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生石灰等。
(3)养殖品种良种化。
以池塘80:20养殖模式,选择优质、健康鱼类作为主养对象,适当搭配其他鱼类。
(4)饲料投喂精细化。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科学投喂,坚持“四定”原则,根据鱼类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确定每天投喂量。
(5)病害防治无害化。
预防为编辑:王磊*******************主,优化池塘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加强对鱼种、饵料、工具、食场等消毒。
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什么是鱼菜共生?鱼菜共生就是水中养鱼,水上种菜,鱼的排泄废物成为植株的生产养料,植物生长则为鱼类提供食物的一种综合种养新模式。
那么,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它好在哪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实践中,农户需要注意什么呢?鱼菜共生种养结合据介绍,鱼菜共生是一种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隐患,种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系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地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在养鱼虾的池塘种蔬菜,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关系,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实现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互惠互利。
三种优势产品绿色专家介绍,利用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来搞农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其一,产品绿色。
鱼菜共生的系统内严禁使用任何药物。
如果业主使用渔药会危及蔬菜部分的生长,如果在蔬菜种植中使用农药,会导致鱼虾等水产品死亡。
同时,鱼菜共生系统中也严禁添加对鱼有毒害的化肥。
事实上,由于鱼粪具备蔬菜所需要的全面营养元素,蔬菜对病虫害的抗性强,蔬菜根部的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植物抗生素对鱼的健康也非常有利。
所以,养鱼和种菜都不需要打药,养出来的鱼虾,种出来的菜绿色、健康。
而且品质好,鱼吃起来没有任何腥味,鱼肉鲜美紧致;蔬菜营养全面、鲜嫩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
其次,没有连作障碍。
鱼菜共生系统不会出现传统土壤栽培的休耕、轮作,也没有连作障碍,不会发生病虫害,减少了生产成本。
最后,不长杂草。
作物栽培在种植孔中,根系漂浮在水中,天然隔绝了杂草生长。
因此,业主完全无需喷施除草剂。
及时收菜监测水质虽然利用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搞农业生产,有很多优势,但业主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生产前,选择蔬菜品种应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构成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要点
2019年第12期(总第367期)畜禽业生产指导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要点孙俊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6653)摘 要: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面种植水生蔬菜水下养鱼,水生蔬菜可净化水质,有效提高了鱼类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利用率减少鱼类疾病发生,从而减少种养成本、提升种养效益。
关键词:池塘;鱼菜共生;技术要点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19.12.032 引言鱼菜共生是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的互利结合,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
鱼菜共生可实现水和有机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是应对食品安全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有力措施[1]。
利用人工生态浮岛技术,在池塘水面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在池塘中下层养殖鱼类,鱼类养殖的粪便及残留饲料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高池塘溶氧且成熟后收获可作为鱼饲料或者进入市场销售。
鱼菜共生养殖有效提高了鱼类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利用率减少鱼类疾病发生,从而减少种养成本、提升种养效益[2]。
池塘条件池塘要求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水温适宜,进排水通畅,水源充足,饲料资源丰富,鱼塘之间互不相通。
1.1 池塘基础设施池塘大小保持在每个面积10~20亩(1亩≈667m2)为宜,对于不规则的小塘应改并成大塘。
对于浅塘应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进行改深,使池塘水深能维持在2.0~2.5m。
池塘需配套完善的进出水、排洪沟渠等,同时为防止鱼类外逃须在进出水口建造拦鱼设备。
1.2 池塘水质环境要求良好的水质要求天然饵料丰富,水色好,溶氧充足,pH值适宜,而且要求池水中各种物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中。
具体到池塘养鱼的水质标准就是“肥、活、嫩、爽”。
肥即指池塘里物质循环快,水中浮游生物量大易消化的种类比例高。
活指水色随光照有变化。
一年中,水色由淡变浓再变淡。
一天中水色随日出逐渐变浓,随日落逐渐变淡。
2024年安徽农业主推技术第48项: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第48项: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随着人民对优质蛋白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密度也越来越高,导致养殖尾水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产生。
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是基于动植物和微生物和谐共生原理,将水产养殖业和水培蔬菜种植有机结合,进行生态循环系统内物质循环,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提升产品品质,有助于加快推进我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该技术依托现代养殖工程、水处理和水培种植设施,综合运用高效集污和硝化系统、微孔增氧等技术,实现了全年生态化种养殖,具有水体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稳定、绿色安全等明显特点,符合新时代渔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理念。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目前,已经在我省合肥市肥西县、长丰县和滁州市来安县等地建立了多个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100OO多平方米,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的构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三)提质增效情况。
以滁州市来安县为例,在30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工厂内,20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大口黑鲸等水产品年产达80千克/立方米,可年产16000千克优质商品鱼,年可种植8茬生菜,每茬50000株,每株均重180g,年产72000千克生菜,产值150万元,平均每亩产值约3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本项目成果的间歇式循环方式相对于全循环方式节约50%能耗成本,大幅降低工厂化鱼菜共生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达到可广泛推广应用水平。
同时,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80%以上的养殖用水,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技术要点(一)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
种养设施设备主要包含养殖池、蓄水池、水循环处理设备(微滤机、竖流沉淀器、生物过滤池、紫外灭菌器)和水培蔬菜种植设施(水培种植床或种植架)等四部分。
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专家知识系统
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专家知识系统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渔农结合的新技术,通过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发达、生产时对氮磷需求高等特性,水质原位生物调控方式,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循环系统,达到鱼和菜和谐共生。
具有原位生物调水,吸收池塘废弃N、P,缓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充分利用土地(水面)资源,光合作用增氧、遮阴避暑、提高水产品品质、卖菜增收、减少水电药成本投入等优势,还能节约土地资源,制造景观工程等诸多优势。
一、主要技术要点(一)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之间。
2.养殖品种放养:按池塘80:20养殖模式进行主养品种和搭养品种的放养。
主养品种选择以销路好、苗种来源稳定的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
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入塘前对鱼种进行消毒,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食盐(浓度2%-4%,浸洗5-10分钟)、漂白粉(浓度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浸洗10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吃食和活动)原则进行饲料投喂,并视天气、水温和鱼摄食情况合理调节投饲量及投喂次数。
一般情况下每天投喂三次,上午8:00-9:00时、下午12-13:00时和晚上18:00-19:00时左右各投喂一次。
水温低于18℃时,3月份以前,日投食量一般体重的1%~2%;18℃以上时,4-6月份为3%-5%;7月份到9月为5%-8%;10月份以后为2%-3%,并根据水温逐渐减少。
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4.病害防治:做好日常疾病的预防工作。
在养殖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改良保护剂1-2 次。
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将鱼类养殖和蔬菜种植结合在一起,通过鱼类的排泄物为蔬菜提供肥料,而蔬菜的光合作用可以净化水质,提高鱼类养殖的环境质量和产量,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鱼菜共生池塘的特点、技术研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鱼菜共生池塘的特点1. 生态优势明显:鱼菜共生池塘打破了传统养殖的模式,利用鱼类的粪便和残渣等排泄物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水质,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 资源综合利用:在鱼菜共生池塘中,鱼类和植物共同利用水质和养分,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养殖和种植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养殖和种植的效益。
3. 生产模式多样化:鱼菜共生池塘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养殖需求,选择适合的鱼类和蔬菜进行养殖,可以实现多种水产和蔬菜的共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1. 水质管理技术:鱼菜共生池塘中的水质管理是关键的技术之一,通过控制水质的PH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可以保证鱼类和蔬菜的健康生长。
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清洁度。
2. 鱼类养殖技术:选择适合的鱼类进行养殖是鱼菜共生池塘的关键,不同的鱼类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不同,需要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养殖。
可以结合饵料和人工饲养的技术,提高鱼类的产量和品质。
3. 蔬菜种植技术:在鱼菜共生池塘中,蔬菜的种植技术同样非常重要,选择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保证蔬菜的健康生长和产量。
还可以通过循环种植和水培等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4. 水产与农业综合技术:鱼菜共生池塘是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的综合模式,需要综合利用水产和农业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系统的农业与水产养殖的综合技术研究,可以实现水产与农业的双赢。
1. 生态环保:鱼菜共生池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更为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一、生物浮床材料及构造1. 生物浮床的基本结构生物浮床的床体由框架和植物载体两大部分组成,框架用于支撑和悬挂,要求有一定的坚韧性和弹性;植物载体用于承托浮床上的蔬菜或花卉等植物。
PVC 管、毛竹等材料做框架时框架本身即可起浮子的作用,一般无需另外增加浮力装置,浮力不够时可以使用密封饮料瓶、塑料泡沫等增加浮力。
固定生物浮床的方式主要有拉绳固定法和定桩固定法。
一般定桩固定法较多应用于较浅的水体,主要用于固定具有景观功能的生物浮床;而拉绳固定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多用于大面积推广的生物浮床。
2. 浮床的材料选择生物浮床的材料一般由框架材料、植物载体材料和浮床植物组成。
实践证明,浮床PVC管是制作生物浮床常用的有机材料之一,具有优异的耐酸、耐碱和耐腐蚀特性,不受湿度和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同时,PVC管不是营养源,不会受到啮齿动物的侵蚀,因而使用年限较长久,制作成本极大地降低,而且PVC管的安装均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可以保证用其制作的浮床较好地漂浮在水面上,而不用另外添加浮力装置,也节省了制作成本。
高密度聚乙烯(HDPE)可吹塑成内空的浮板,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韧性及耐寒性,硬度和拉伸韧性好,耐腐蚀性能也不错,,可作为良好的浮床材料,浮力较强,适合水面种植重量较大的高杆植物。
生物浮床载体可用的材料较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有聚苯乙烯泡沫,陶粒、聚乙烯渔网以及纳米材料等,其中,聚乙烯渔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
目前,可用浮床栽培的植物达130余种,大致上可以归为水果蔬菜类、观赏花卉类、经济作物类。
种植浮床植物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植物消除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
因此,选择浮床植物的首要标准是生长速度快,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适合水培和当地适宜的气候环境;次要标准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生物浮床制作方法生物浮床的组配一般包括浮床设计、材料准备及材料组合。
首先要按照栽培植物的生长特性设计水上培养的植物所合适的生物浮床,包括功能、结构、规格等。
刍议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l ~ 2次 。 主 养 种 类 和 搭 配 品 种 的 比例 要 全 的 蔬 菜 应 具 有 根 系发 达 . 方 便 水 质 的 净 化
将 渔业和种 植业有机 结合 , 进 行 池 塘 鱼 菜 理 。 得 到 微 生 物 丛 的 生 态 平 衡 可 有 效 预 防 处 理 。选 择 的 品种 主要 有 空 心 菜 。空 心菜 生 态系统内物质循环 , 互 惠互 利 。 传染 性、 暴 发 性 疾 病 的 流行 。 喜 高 温 多 湿 环 境 、对 氮 肥 的需 要 量 特 大 , 1 技 术 主 要 创新 点 2 . 5 . 2严 格 检 疫 。 切断 传播 途径 : 一 是 适 宜 生 长 温度 为 2 5 ~ 3 O ℃和 密植 ,对 土 壤 池 塘 鱼 菜 共 生 技 术 主要 有 : 一 是 建 立 对 鱼 种 进 行 消 毒 : 用2 %~ 4 %食 盐 水 浸 洗 鱼 条 件 要 求 不 严 格 。空 心 菜 的生 长 旺季 与鱼 了池 塘 养 殖 废 弃 物 氮 磷 的 消 纳 用 技 术 。二 种 5 ~ 1 0分 钟 。可 防 治 白头 白嘴 病 、 烂 鳃 类 同 期 , 该期空 心菜生长 迅速 、 喜肥喜 水 , 是 成 功 解 决 了水 产 品和 蔬 菜 共 生 的 问 题 。 病 ;用 l 而 池 塘 中 富 足 的 营 0克/ 立方米 ~ 2 0克 / 立 方 米 漂 白粉 对 氮 肥 需 求 量 特 别 大 . 在水 上栽培蔬 菜 、 制 作 水 上 蔬 菜 浮 架 工 艺 浸 洗 l 0分 钟 左 右 . 用 以 防治 各 类 细 菌 性 疾 养 正 好 供 应 空 心 菜 的 生 长 所 需 , 既 可 以增 等 技 术 得 以发 展 。 病; 二是 对饵 料 消毒 : 每 立 方 水 体 用 6克 加 收 入 , 又 达 到 净 水 的 目的 。 3 - 3水 上 种 植 面 积 的 确 定 。通 过 实 验 , 漂 白粉浸泡水 草 2 0 ~ 3 0分 钟 。 再 用 清 水 冲 2 . 1池 塘 养 殖 要 求 对 池 塘 基 础 设 施 进 净 后 投 喂 ; 三 是工 具消 毒 : 每 立 方 米 网 具 根 据 池 塘 水 体 肥 瘦 程 度 可 适 当 的 增 减 种 行 改造 . 得到 养殖 品种 的 良种化 、 水 质 环 %至 1 5 % 用 1 0克 硫 酸 铜 溶 液 浸 洗 2 0分 钟 , 晒 干 后 植 比例 .一 般 种 植 面 积 控 制 在 5 境 的洁净 化 、 科 学 投 喂饲料 、 及 时 防 治 病 再 使 用 ; 四是 对 进 行 食 场 消 毒 。 较为适宜。 害、 生产王艺流程现代化等标准 。 2 . 5 - 3 及 时 对 季 节 流行 病 进 行 预 防 。每 3 . 4水 上 蔬 菜 栽 培 方 法 。 一 是 直 接 栽
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生态养鱼的养殖技术
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生态养鱼的养殖技术中国传统养鱼的特色是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多种鱼类混养,既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饲料,又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食料资源,同时又把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相衔接,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
生态养鱼属生态农业的一个分支,是以水体为依托,以养鱼为核心来组织生态经济系统。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技术,生态养鱼的养殖技术。
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技术“池塘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生存环境、营养需求和理化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一种新型的鱼、水、菜和谐协同共生复合种养模式。
池塘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利用水生蔬菜扎根在养鱼水体中生长、需从水体中汲取营养物质的生理特点,将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废物(养鱼产生的排泄物、剩余饲料、氨氮等)转化成蔬菜生长所需的养料,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系统,让鱼类和蔬菜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关系,不仅能使养鱼水体自然净化、水质保持长期稳定,而且能在养鱼的同时收获一定量的水生蔬菜,具有净水、提高水产品质量、蔬菜增收、减少水电药等成本投入、景观工程等优势。
生态养鱼的养殖技术一、选址:池塘是鱼类生活的场所,池塘条件的优劣,对鱼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选择池塘建设时,必须把握原则是选择地理位置宽阔、平坦,水源充足无污染的田、山垅田;池塘中水的排灌方便,不易洪涝,同时要光照好、交通、供电等方便的位置。
二、规划:池塘建设,规划要先行,选址选好的田、山垅田要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好路、池塘、猪栏、鸭舍、鹅舍、沼气池等位置及工作人员居住场所等。
道路建设必须环绕池塘四周,一方面便于基础设施建设,如运输砖头、立电杆、架电线等;二是便于投放鱼饲料、夜间巡逻、观察鱼的动向和捕鱼时装车。
合理规划好道路、猪栏、池塘等,对于拿饲料喂鱼方便,猪粪能够全部排放到池塘中。
三、建塘:池塘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田的大小可建成每口3-5亩、8-10亩以上的池塘,或者山垅田中,将山垅田中的狭口沿山而建鱼池堤坝,直接建成每口10-30亩或更大的鱼塘。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鱼菜共生养殖技术一、背景养鱼业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养殖模式,属于线性经济,其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换来的,每天每千克鱼向水体中排入氨氮为1-2g,BOD〔生化耗氧量〕3-5g,耗去溶解氧5-6g〔相当于1平方水面2天的自然复氧量〕污染1.5立方水体,当前的养殖模式与现行的政策是有冲突的,欧共体上世纪80年代,即制止自然水域“三网〞〔网箱、网围和网拦〕养鱼和池塘养鱼污水的排放,日本2006年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澳大利亚还规定50km半径只能举办一个养殖场,兴旺国家对“鱼屁股〞污染管的是很严的,他们的理念是“鱼可以进口,污水不能出口〞。
而我国近年来也开场有所动作,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开展的假设干意见?,即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制止水库网箱养鱼;市也先后发布了?市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方法?,明确规定:“制止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性饲料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制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放养畜禽或从事网箱、网栏养殖〞。
养殖污水排放在一些地方也开场试点,因此池塘传统养殖方式废水排放的限制必将越来越严,势必增加养殖本钱,我市池塘养殖何去何从,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向,池塘鱼菜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目的鱼池种植蔬菜,蔬菜吸收池塘水体氨氮等富营养因子、进展光和作用和分泌排异性的微毒素〔有机酸〕〔明华等,渔机所〕,净水、增氧、抑制鱼类病菌生长,生产绿色蔬菜,上市或作为鱼类食物来源。
鱼类排泄物供应蔬菜营养,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中鱼类生产是第一目标,蔬菜生产是第二目标,蔬菜生产为鱼类生产效劳。
到达提高池塘综合生产效益,减少本钱投入,增加收入的目的。
三、定义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模式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知识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到达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从而让鱼、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到达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的新型复合养殖技术模式,属于可持续循环型低碳渔业。
池塘鱼菜共生技术
池塘鱼菜共生技术池塘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太大,过大的密度造成大量的饲料残饵和鱼类粪便沉积在池底,残饵和粪便在水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转换为氮磷等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过多会造成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在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但是到了晚上它们会吸收水中的氧气,同时其他浮游生物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这样会导致水中缺氧,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池塘鱼菜共生的原理:水上种空心菜,水里养鱼,两者共生在池塘里。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里一部分多余的氨氮和磷等物质被空心菜吸收,转化为生长的肥料,从而减少池塘富营养化的发生,这就是池塘鱼菜共生的原理。
同时由于池塘中增加了浮床,这给池塘中的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的载体,微生物会在载体上不断繁殖,微生物会吸收水中的氨氮,经过一系列反应后会释放氮气,从而减少水中氨氮的含量。
池塘鱼菜共生的条件:看水体的颜色和气味。
水体颜色发黑,透明度不到30厘米,并且有异味出现,这样的池塘适合种菜。
蔬菜栽培时间:池塘最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的时间一般在5-9月份,从5月开始水体平均温度从22℃左右不断升高,鱼进入最旺盛的生长季节,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是最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的时间。
空心菜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5月上旬种空心菜,正好能把空心菜的生长旺季和鱼生长的旺季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
浮床的制作:以4平方米的浮床来说,需要4根直径75mm的PVC 管,4个弯头,两层网片。
弯头和管子用胶水固定,做好一个密闭有浮力的框架。
再在框架两面罩上疏密不同的网片,疏的一面网眼对角线在2-4厘米,放在上面用来固定蔬菜的生长方向。
密的一面网眼对角线在0.5厘米左右,用来防止池塘中的鱼类吃掉蔬菜的根,同时也给蔬菜的根一个载体。
将两层网片相邻的两条边缝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直角,把它套在框架上,然后再把其余两条边固定,这样网面就会很紧,不容易松动。
栽培方法:取15-20厘米左右的茎秆,尽快移植到浮床上。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这一技术结合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产业,通过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量循环,实现了鱼和蔬菜的共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环境效益。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养殖系统,通过鱼类和植物的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能量循环。
在鱼菜共生池塘中,鱼类和植物分别承担重要的生态角色。
鱼类是养殖系统的主要产品,能够提供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而植物则能够吸收和利用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同时为鱼类提供氧气和栖息场所。
通过这种方式,鱼菜共生池塘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和环境友好的养殖模式。
在鱼菜共生池塘养殖系统中,鱼类和植物的协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粪便和残饵等有机废物能够为蔬菜提供养分,促进蔬菜的生长;蔬菜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废物和富营养物质,净化养殖水。
鱼类排泄物中的氨氮和硝酸盐等废物是蔬菜生长的良好养分,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有助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
除了鱼类和植物的相互作用外,鱼菜共生池塘还需要适当的水体管理和生态平衡。
要合理设计池塘的水流和养殖密度,保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和养分平衡,避免产生富营养化导致的水质污染。
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换养殖水,减少有机废物的积累,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
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天敌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滋生,维持生态平衡。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带来多重经济和环境效益。
能够提高养殖系统的综合效益。
通过鱼和蔬菜的共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能量的高效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能够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鱼菜共生池塘通过植物的自净作用,减少了养殖水中的富营养化和有毒废物的积累,保持了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摘要】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以鱼和水生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养殖方式,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其原理、建设方法、应用案例、效益分析和发展趋势。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能有效提高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养殖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
未来,该技术有望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对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有助于促进我国水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意义、现状、目的、原理、建设、应用案例、效益分析、发展趋势、展望、推广策略、意义。
1. 引言1.1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意义: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结合水产养殖与植物种植的生态循环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水产养殖和植物种植的结合,实现了养殖和种植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有利于提高水质环境,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吸附作用,可以净化水质、降解废物、减少养殖环境中的富营养化问题,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该技术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改善水质环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现状目前,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食品需求的增加,这种独特的养殖方式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养殖基地和农户开始尝试使用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生态鱼菜共生的养殖种植方法
全生态鱼菜共生的养殖种植方法
全生态鱼菜共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它结合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实现了一种生态平衡。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养殖种植方法:
1. 设计系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适合的鱼菜共生系统。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鱼种和蔬菜品种,考虑水质、温度、光照等因素,以及设计合理的养殖池和种植槽。
2. 建立系统:购买或建造必要的设施,如鱼池、种植槽、水泵、过滤器等。
然后建立硝化系统,这是鱼菜共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用于转化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3. 种植蔬菜:在种植槽中种植蔬菜,可以选择水生蔬菜或陆生蔬菜。
确保植物根部能够吸收到足够的硝酸盐。
4. 养殖鱼类:在鱼池中养殖鱼类,可以选择淡水鱼或海水鱼。
注意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质清洁。
5. 日常管理:每天检查水质和植物生长情况,定期更换水,添加营养液。
根据需要调整水泵和过滤器,确保水循环和硝化过程正常进行。
6. 收获和销售:当蔬菜和鱼类达到收获条件时,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采收和销售。
需要注意的是,全生态鱼菜共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在水质管理、植物选择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建议在开始之前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准备,或者寻求专家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菜共生养殖技术一、背景养鱼业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养殖模式,属于线性经济,其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换来的,每天每千克鱼向水体中排入氨氮为1-2g,BOD(生化耗氧量)3-5g,耗去溶解氧5-6g(相当于1平方水面2天的自然复氧量)污染1.5立方水体,当前的养殖模式与现行的政策是有冲突的,欧共体上世纪80年代,即禁止自然水域“三网”(网箱、网围和网拦)养鱼和池塘养鱼污水的排放,日本2006年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澳大利亚还规定50km半径内只能举办一个养殖场,发达国家对“鱼屁股”污染管的是很严的,他们的理念是“鱼可以进口,污水不能出口”。
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有所动作,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禁止水库网箱养鱼;重庆市也先后发布了《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性饲料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放养畜禽或从事网箱、网栏养殖”。
养殖污水排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试点,因此池塘传统养殖方式废水排放的限制必将越来越严,势必增加养殖成本,我市池塘养殖何去何从,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向,池塘鱼菜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目的鱼池种植蔬菜,蔬菜吸收池塘水体氨氮等富营养因子、进行光和作用和分泌排异性的微毒素(有机酸)(张明华等,上海渔机所),净水、增氧、抑制鱼类病菌生长,生产绿色蔬菜,上市或作为鱼类食物来源。
鱼类排泄物供给蔬菜营养,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中鱼类生产是第一目标,蔬菜生产是第二目标,蔬菜生产为鱼类生产服务。
达到提高池塘综合生产效益,减少成本投入,增加收入的目的。
三、定义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模式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知识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从而让鱼、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的新型复合养殖技术模式,属于可持续循环型低碳渔业。
四、技术原理池塘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
氮代谢过程。
氮随饲料等有机物质进人养殖水体,其沿二条途径转化:一是残饵碎屑经细菌分解,氧化为氨基酸,继而通过氨化作用生成酮酸;二是饲料经鱼类吞食、吸收并在氨基酸的脱氨作用下放出氨,氨氮(NH3-N)对鱼类毒性很大,浓度超过1mg/l时会对鱼类造成危害。
其可被需氧微生物(亚硝化单胞菌等)氧化而生成亚硝酸盐(NO2-N),此时的亚硝酸盐对鱼类具有相当大毒性(应小于0.lmg/l)。
在另外一种好氧微生物(如硝化杆菌)的作用下,亚硝酸盐被进一步氧化生成硝酸盐(NO3-N),硝酸盐是含氧水系中氮代谢的最后产物,对鱼毒性最微,承受浓度有时可达200mg/l 以上,但浓度太高也会影响鱼类生长并呈现毒性,原因是某些硅藻和藻类(如小球藻)会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
另一路径是进行厌氧条件下的反硝化菌处理,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N2O,并以氮气(N2)形式向大气释放,问题是在有氧养殖水体中营造厌氧环境的困难和经济性差。
而硝酸盐恰是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形式,鱼菜共生技术正是通过水栽植物固氮作用,将氮结合到有机化合物中,从而以植物的同化吸收将氮代谢末点联接起来,产生了营养物质再循环的生态效应,既节约用水成本,又可收获无污染的鱼、菜绿色产品。
图1:鱼菜共生池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五、技术路线(一)蔬菜栽培技术路线1.浮架制作工艺(1)PVC管浮架制作方法通过PVC管(110管)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吃草性类鱼和控制茎叶生长方向,重庆引育种中心是按照2m*4m和4m*4m两种规格进行制作,各地可根据自己池塘的实际条件,按照移动、清理、制作、收割方便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规格浮架。
此种制作方法适合于任何养鱼池塘。
要求:各示范点尽按照标准、统一、实用、美观的原则,尽可能采用PVC管制作。
(2)竹子浮架制作方法选用直径在6cm以上的竹子,首尾相连,按照竹子的长短固定成三角形(防止变形)。
或者编制成60cm*80cm*20cm规格的竹篮。
具体形状可根据池塘条件、材料大小、操作方便灵活而定。
此种制作方法适合于非养草食性鱼类的池塘。
要求:由于此种方法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美观性,在非示范点可采用此种工艺。
(3)其他材料浮架凡是能浮在水面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做浮架,如稻草、废旧轮胎、泡沫、废旧塑料瓶等,可根据经济、取材方便的原则选择合适浮架。
2、栽培蔬菜种类选择这里所说的蔬菜并不单单指吃的蔬菜,还应包括观赏用的花卉、喂食用的饲草等。
栽培蔬菜种类应选择根系发达,处理能力强的蔬菜瓜果植株,利用根系发达与庞大的吸收表面积,进行水质的净化处理。
一般选择的品种有空心菜、水芹菜、丝瓜、水白菜、青菜、生菜等。
推荐选择空心菜,因为其生长旺盛,产量大,净水效果好。
3、种植面积的选择种养殖的面积与比例关系到物种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也就是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最佳比例,比方说,多少鱼排出的粪便能为多少菜提供养分,多少菜能够对水质净化产生最佳的生态效果,这也是鱼菜共生技术的基础。
重庆市引育种中心试验结果表明,在亩产800kg以上,1.2米水深的池塘可栽种15-20%池塘面积的蔬菜,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蔬菜种植的比例应根据池塘水质的肥瘦、水体的大小、养殖鱼类的多少合理确定。
也就是说,鱼多则面广,水深则围宽。
表1: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鱼菜共生池塘检测指标对比表4.蔬菜栽培技术方法主要采用移植的方式栽种。
如pvc标准浮架可采用直接栽培法、营养杯栽培法和泥团栽培法。
直接栽培法指直接将植物茎秆(空心菜等)按20-30cm株距插入下层较密网目,即可成活,此法操作快捷、简单,但成活率相对较低,适宜面积人员少区域采用。
营养杯栽培法主要是花草培育杯,将杯内置入营养液或泥土(塘泥),按20-30cm株距放入浮架,此法成活率较高,但相对繁琐,成本也较高。
泥团栽培法主要是指将植物茎秆直接插入做好的小泥团(塘泥即可),按20-30cm株距放入浮架,此法成活率相对较高,操作也简单方便,成本低,建议大家采用此种栽培方法。
竹子浮架的栽种方法主要通过硬质绳子或者薄的塑料板将植物茎秆按合适株距固定其上即可。
竹篮浮架栽种方法相对更简单,直接将塘泥盛入竹篮,其上栽种,漂浮于水面即可。
栽种方法多种多样,总之只有一个目的,将植物固定好即可。
5.蔬菜收割技术方法每次采摘的时候应做好记录,包括收获池塘编号、池塘面积、收获蔬菜面积以及产量、处理方式(销售或者投喂),销售收入以及投入量等。
如空心菜的收割方法,可以采用手摘、剪刀剪以及用镰刀范围收割。
手摘、剪刀剪等方法选择性,采摘的蔬菜也均一,对长势也没有影响。
镰刀收割,具有快捷、范围大,省时省力的特点,但其选择性差,将成熟未成熟,全部收割,影响其后续生长和以后出售都不太利。
鱼菜共生蔬菜属水上生长,采摘的时候要下水,每次都划船、穿水裤下水费时费力,且天气炎热,操作人员容易中暑。
有条件可以采用游乐船划动采摘,但价格投入较大,且不易管理。
推荐采用废旧轮胎,中间固定木板或者放个大的水盘,操作人员坐着采摘。
6.理化指标测定各示范点应对池塘较为详细的指标进行检测,如包括透明度、溶氧、pH值、氨氮、总氮、总磷、亚硝酸盐等,非示范点对常规指标应进行简单检测,如透明度(黑白盘)、pH值和溶氧等。
(二)池塘养殖技术路线养殖技术路线按照我们80::20养殖模式进行。
1.水源条件养殖用水必须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 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规定,池塘最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30cm以上。
水源方便,水量充足。
2.池塘条件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有效蓄水保持1.8-2.5米,面积2-10亩皆宜。
池塘背风向阳,不渗漏,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
3.养殖模式80::20养殖模式。
即主要鱼类占总量的80%左右,搭养鱼类占总量的20%左右。
4.苗种放养一般苗种放养前,就应分批栽种各种蔬菜等植物,以保证系统运行后,就具处理水质之功能。
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进行,用生石灰200mg/l~250 mg/l 或漂白粉20 mg/l带水清池。
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搭养鱼类的个体大小一般不得大于主养鱼类的个体大小。
假如说鲫鱼池塘放养密度:每亩投放50~60 g的大规格鲫鱼种1500~2000尾,50~150 g的鲢鱼150尾,100~250 g的鳙鱼20~30尾,50~100 g的团头鲂100尾。
5.饲料投喂做好日志:做好养殖日志,掌握主养鱼类的数、量、饲料系数及生长速度等。
饲料的选择:饲料是鱼类和蔬菜的主要营养源。
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吃食和活动)原则,一般每天投喂3次。
6.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在整个成鱼养殖过程中,都是一项经常性、多方面、细致性的工作。
要做到责任到人,专人巡塘,白天巡塘3次以上,观察水质、蔬菜生长情况、鱼类活动和吃食情况,检查有无鱼病等异常情况,晚上每隔2小时以内要巡塘一次,观察鱼类是否有缺氧情况,防止池鱼泛塘。
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对鱼种的来源、放养情况、投喂情况、防病治病用药情况和清塘情况等内容详细记录,定期做好鱼体抽样检查工作。
7.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逐步建立常见病害用药处方,严禁乱用药,用禁药。
一般措施为:鱼苗、鱼种入塘前,严格进行消毒,用2%~4%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20 mg/L(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分钟,或3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1%有效碘)浸浴5分钟;鱼苗、鱼种下塘半月后,每立方米水使用1~2 g漂白粉(28%有效氯)泼洒一次;巡塘时,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埋入土中;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可用2%~4%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20 mg/L(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分钟,或3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1%有效碘)浸浴5分钟;六、测产各项目区域应严格做好测产工作。
详细记录鱼种来源以及成鱼销售去向,定期(月)抽样检测鱼类生长情况,测算生长速率,投喂饲料量,测算饲料系数,每次采摘蔬菜均应有记录,蔬菜去向(销售或投喂),记录销售产量,销售收入,投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