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合集下载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此前有学者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多义性、不确定性,故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留下了不少意义的“空白点”。

这样一来,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于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来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司显柱2006:112-113)。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这篇文章的汉译版本诸多,文言文,半文言,甚至是白话文版本都有不少出自大家之手。

多个版本之间的优劣让处于翻译学习阶段的人来评判并不容易,很容易陷入凭直觉判断的误区。

由于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使用特定的语言,语域就是连接语言和情景的重要概念,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模式能立体的展示语篇和情景的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可以有步骤地指导翻译批评、提供翻译批评思路。

一、原文创作的个人及社会背景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是英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747年,那时贫困潦倒且知名度不高的约翰逊开始酝酿编撰一部英语词典,过程艰难,只好求助于当时英国显赫的达官贵人切斯菲尔德伯爵,希望获得他的支持与赞助,但却遭到拒绝。

约翰逊只好自力更生,历经7年苦楚,终于完成词典的编撰。

切斯菲尔德闻讯后抢先在当时流行的《世界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推崇约翰逊词典的文章。

此时,约翰逊口述了一封著名的书信,并亲自精心推敲修改后向切斯菲尔德发出,35年之后才公之于众。

信中明确指出切斯菲尔德的行为是在别人最不需要帮助时提出援助。

文章写于1755年的英国,正值英国古典主义文风盛行之时。

塞缪尔约翰逊也是英国期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期刊文学的语言在风趣幽默以及偶尔的讽刺中不乏典雅特质,并非纯粹的通俗语言。

因此,此类特色的英语篇章翻译成汉语需要仔细考量。

二、原文语篇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此文可以归纳为文学题材。

虽然是书信体,但是其话语范围属于文学性语言。

但仔细分析,一篇文章中可能兼有多个功能。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应葳【摘要】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汉知名商标的翻译策略,论证框架网络、单一框架网络和双边网络对不同类别商标翻译的解释力,认为商标名称翻译首先要确定统摄译名的音、义框架,进而选取恰当的词语。

参照成功商标翻译案例的操作模式,考察了国内部分汉语商标名称的英译,并提出重译文本。

%In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ome famous E-C brand names. It is argued that frame networks, single-framing networks and two-sided networks may serve to expla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different kind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s, that is, to select a phonetic or semantic frame that governs the brand nam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first, and then to fill that frame with proper words. With the help of the operation patterns of successful brand name translation ea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ossibilities of retranslating some brand names.【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概念整合;框架网络;认知机制;商标名称翻译【作者】应葳【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在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的时代,有大量商标名称亟待进行双语转换。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差异。

对于中国传统经典《论语》的英译本来说,如何将其中的意义和语境准确地传达给国际读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语言文化的传递,英语更加适合表达论述性和逻辑性的内容。

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经典的语言风格和逻辑关系,使得原著的内涵在英译本中得以保留。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角下,翻译《论语》英译本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风格,传达其中的名言警句以及对话描述。

考虑到其作为经典著作的文化意义,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翻译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国际读者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语篇语言学方法是一种在文本层面进行分析的方法,适合用于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以下是50条关于《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1. 通过语篇分析《论语》英译本,探索不同译者对于孔子对话的表达方式。

2. 选取特定章节或段落进行语篇分析,比较不同英译本的表达差异。

3. 研究英译本中对古代汉语辞藻的转译和词汇选择。

4. 对比分析《论语》英译本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特点。

5. 探究英译本中对孔子弟子的称呼和身份描述的语言表达。

6. 分析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儒家思想概念的诠释和阐释。

7. 研究《论语》英译本中对于礼仪、道德、人性等概念的语言表达。

8. 关注英译本在传达《论语》中关于治国、教育、道德修养等主题时的语言表现。

9. 分析英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对于译文的文学性和表现力的影响。

10.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原文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达方式。

11. 通过语篇分析探究英译本对孔子及其弟子说话风格的处理和表现。

12. 研究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论语》中典故和引用的处理方式。

13.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汉字词语的音译和意译方法以及译文对读者的接受效果。

14.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说明和注释的语言表达。

15. 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话节奏和语调的表现。

16.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特点和口语表达的处理方式。

17. 研究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语言表达差异。

18.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等主题的语言表达和诠释。

19.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语言描述和识别。

20. 通过语篇分析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隐喻和比喻的再现方式。

21. 研究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对话结构和逻辑推理的语言呈现方式。

_论语_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_论语_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0-10-18作者简介:陈旸(1969-),女,广东汕头人,佛山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6,2010《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陈旸(佛山科技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照;为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论语》;语篇分析;语篇语言学;方法中图分类号:H 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0)06-0088-04一、引言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语言学,采用的是语篇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探讨语篇语言学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重要学术问题。

本文采取语篇分析的方法,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并通过例子分析说明,从语篇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论语》英译本,给我们的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二、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又称“语篇分析(dis -course analysis)或“篇章分析(text analysis)(黄国文,2001:4;张美芳,黄国文,2002)。

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关注语言的使用;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包括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以及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如“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通过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英译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语言功能和语境视阈下的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的语言功能。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语录集合,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

在语言功能上,《论语》主要具有陈述功能和规范功能。

在陈述功能方面,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伦理。

而在规范功能方面,它同时也给予了读者一些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劝诫作用。

在进行英译本分析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译文如何体现这些语言功能,并且如何在特定语境下传达其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需要考虑特定语境对译文的影响。

特定语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原著的语言风格、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并结合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来探讨译文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译者在选择用词和语法结构时,是否能够恰当地反映原著的语言特点和含义,是否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

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为例:“巧言如簧,奸诈如猾。

”(有些版本翻译为:“Smoo th talkers are as dangerous as those who are cunning.”)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在原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巧言和奸诈的危险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反对虚假言辞和狡诈行为的道德规范。

而在译文中,通过对巧言和奸诈的描绘,也体现出了类似的语言功能和规范功能。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邓巨;李学玲【摘要】翻译是意义的再现,不是词与词的一一对应.但是形神皆备,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某些情况下,译者对词的处理,无法回避.视角作为识解事物的角度,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判断.在汉-英语汇对译中,视角转换至少存在13种主要类型.其中,原因视角—结果视角、结果视角—原因视角、部分视角—整体视角、整体视角—部分视角、功能视角—方所视角、行为视角—方式视角占有主导地位.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并不呈现规整的规律性对应.【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4(031)010【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语汇;对译;视角;转换【作者】邓巨;李学玲【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本文探讨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问题。

我们采用语汇这一表述,是因为认知的原型性特征,造成作为认知的产物的语言的层级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这一表述,可以涵盖某些介于词和词组的案例,从而避免分歧。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活动。

因此,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意义的传达,而不是词对词的形式转换。

但是,人们无不认同:形神兼备,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Benz”,译为“奔驰”,“Liberty”(一种强化地板),译为“利保地”,“BMW”译为“宝马”,既直击所指,又确保了语音上的高度近似。

语音,属于形式层面,这样的翻译,堪称典范。

本文探讨汉语语汇英译过程中的视角转换。

语汇,包括词语词组,有其读法、写法及所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不可否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源语中的某一个词,并不出现在译语里。

“你不懂这里的规矩”,译为“You don’t know what is proper here”,译文之中找不到源语中“规矩”的对应词,意义传达却明白无误;如果加进这个词,感觉反而刻板。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语言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式英语一直困扰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词汇提取机制、心理词库表征等相关理论分析,对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语言词汇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言学文学作品英译中词汇自Chinglih(中式英语)提出以来,中式英语就收到了语言研究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公示语到英文论作,中式英语已经渗透到了语言翻译的诸多领域,具有汉语特色的中式英语在语言学领域呈现曰益明显的蔓延趋势,对文学作品文化交流和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一)中式英语发展的理论分析(二)中式英语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受到汉语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词汇、语法、句型和文化等层面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烙印。

中式英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表现通常为词语误用、搭配不当、词汇冗长、词序颠倒等层面。

词汇冗长是指在译文中使用不必要或者重复含义的词汇进行修饰表达。

比如“rahinthehead(愣头愣脑)”中“rah”的意思已经接近于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了,而“inthehead”在此处的修饰显得多余。

词汇意义可以统分为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因为译者对词汇联想意义的内涵和表达认知不够准确,才会形成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词汇。

词汇的联想意义包括词汇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环境意义、搭配意义、主体意义和反映意义。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为“knowiknow,noknowinoknow”;“挥金如土(pendmoneylikewater)”被译为“pendmoneylikedirt”;挥金如土词汇中“土”的反映意义是代表“不值钱的东西”,而将词汇直译成“dirt”则不能表达该词汇的文化层次含义。

忽视语言文化差异将汉语词汇的深层内涵意义直接译成英语必然会导致文学作品中文化精神的缺失。

汉译英:句子基本译法综述和段落篇章的翻译方法

汉译英:句子基本译法综述和段落篇章的翻译方法
• A great idea occurred to him suddenly.
六、反译法
• 通常所说的“正说”和“反说”,在 翻译中称之为“反译法”。请看例句:
• 好好看着这些孩子,让他们规规矩矩 的。
• Watch the children,to see that none of them will get out of line.
• 父亲毕竟比她多吃了几年成盐,她男朋友是什 么样的人,他一看就知道。
• After all, Father is worldly-wise.He is able to tell at a glance whether his daughter has got a boyfriend of character.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one.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 大焉。
• To err is human and to mend is a supreme merit.
四、缩省法
• (二) 汉语叠字和复句的缩略。例如: • 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 • Sit there quietly,please. • 由于她突然出言不逊,我感到透不过气
第五,为了强调语气而采用分译
• 例如:
• 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 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 且正在深入全中华民族的心坎。(《邓小平文 选》第三卷)
• 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 Our policy in this regard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 The desir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汉英篇章翻译技巧综合分析

汉英篇章翻译技巧综合分析

C-E汉英篇章翻译:技巧综合分析阿Q逞强(《阿Q正传》节选)鲁迅杨宪益、戴乃迭译(1)阿Q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2)“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3)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重,自己也更髙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而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

(4)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5)“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插在腰间说。

(6)“你的计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7)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

(8)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9)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10)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岀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 Excerpt)Lu Xun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Ah Q flung his jacket on the ground・ spat, and swore, “ Hairy worm!"(2)" Mangy dog, 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 " Whiskers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3)Although the relative respect accorded him in recent years had increased Ah Q s pride, he was still rather timid when confronted by those loafers accustomed to fighting. But today he was feeling exceptionally pugnacious. (4) How dare a hairy-cheeked creature like this insult him?(5)" If the cap fits, wear it. " he retorted, standing up and putting his hands on his hips.(6)、’ Are your bones itching? " demanded Whiskers Wang, standing up too and draping his jacket over his shoulders・(7)Thinking that the fellow meant to run away, Ah Q lunged forward to punch him・(8) But before his fist reached the target, his opponent seized him and gave him a tug which sent him staggering・Then Whiskers Wang seized his queue and started dragging him towards the wall to knock his head in the time-honored manner.(9)" '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 ' " protested Ah Q. his head on one side.(10)Apparently Whiskers Wang was no gentleman, for without paying the slightest attention to what Ah Q said he knocked his head against the wall five times in succession, then with a great push shoved him two yards away, after which he walked off in triumph・(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分析]选词(diction)是本译文的一大特点,肖选的这部分原文中有五处“说”,译者根据上下文分别用不同的词翻译。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分析《论语》英译本。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而由于翻译人员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对《论语》文本的不同理解,各个英译本的语言风格和译文质量也有所不同。

因此,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其次,从意义的角度分析,《论语》的翻译方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接翻译为“Those who know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love, and those who love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enjoy”,虽然表达了原文的大致意思,但却未能完全理解“知、好、乐”三者之间的深层含义。

故在一些英译本中,“知”被译为“understand”,“好”被译为“appreciate”,“乐”被译为“enjoyment”,更为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深层意图。

最后,由于《论语》的翻译面向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也对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例如,“忠恕之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英语语境中,这句话可能会被误译为“way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而丧失掉“忠恕”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因此,尽管译文质量和语言风格的确非常重要,但在翻译中更应该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尊重。

以上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通过对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文本的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ng Confucius' Analects into Englis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the Analects carry the wisdom and teachings of Confucius, which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world.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round the globe,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 that can accur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text.1.2 研究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其英译本在国际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语境视阈下探讨翻译策略,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难点,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论语》英译本的评价,可以促进对翻译质量的客观评价,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研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进行英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在英文中体现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语言运用的功能和目的。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群体。

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目的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严谨和精确;如果是为了一般读者的阅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语境视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语言运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社会环境。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比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选词和句式的适应性,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解释和说明。

在对《论语》英译本的实际分析中,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对其进行比较和评析。

在比较中,可以考察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对原作的忠实度以及对文化内涵的体现等方面。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视阈,分析各个版本在适应不同语境时的表现和问题。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片段进行分析,比如选择一段比较典型的对话或者论述,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在语言风格、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翻译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在进行分析时,也可以引入其他的相关理论,比如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来丰富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论语》英译本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论语》的英译本也越来越多。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

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译者会考虑到读者的特点、需求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更好地传达《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

译者会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便更好地适应英语语境。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过程。

在英译本中,译者需要理解《论语》的内容,准确地解读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英语语境的表达方式。

这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中英文翻译能力,以确保原文的意义能够得到准确传达。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英译本。

通过考虑读者的需求、语言使用者的理解过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价值观,使英译本更符合英语语境的要求。

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摘要】:本论文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词典的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考察了篇章论框架下汉英词典翻译中的相关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对汉英词典的编纂及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由于篇章语言学本身并非一个完全成熟的语言学理论,而且包含不同的视角,本论文主要从篇章性的7个标准出发,讨论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论文为跨学科研究,在讨论中融合了篇章语言学、词典学及翻译学的相关理论。

本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论以外共分为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范围,并从词典学与语言学、翻译学、及篇章语言学三个方面做了文献综述。

第一章讨论词典作为篇章的概念。

本章首先讨论了一些主要的语言学理论与词典编纂的相互关系,为把篇章语言学引入词典学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所论及的语言学理论包括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为词典编纂提供了理论支持或指导,但就汉英词典的翻译而言,它们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而篇章语言学却能为汉英词典的翻译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笔者对篇章语言学做了简要回顾,对词典工具论、词典交际论这两个观点做了批判性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词典篇章论的观点。

第二章讨论形式衔接及意义连贯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笔者发现,就词典文本而言,形式衔接主要是指词典中参见的设置,尽管其他形式衔接的方式在词典文本中也很常见,而意义连贯则主要体现在词典释义的一致性上。

具体而言,意义连贯包括条目选择与安排的一致性、条目译文的一致性、用法标签的一致性、解释性对等词的一致性、词类标注的一致性以及条目译文的多样性等问题。

第三章讨论可接受性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事实上,词典文本的可接受性主要体现在条目及配例译文的可接受性方面。

而汉英词典翻译的可接受性可从两个方面讨论:(1)如何协调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2)如何看待新词翻译的可【关键词】:汉英词典篇章语言学词典翻译篇章性标准【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H315.9;H06【目录】:ACKNOWLEDGEMENTS4-6论文摘要6-10ABSTRACT10-13CONTENTS13-16CHAPTER0INTRODUCTION 16-340.1PURPOSEOFTHEDISSERTATION16-170.2RATIONALEFOR THEPRESENTRESEARCH17-230.3SCOPEOFDISCUSSION23-240.4. LITERATUREREVIEW24-300.4.1(Bilingual)LexicographicStudiesandL inguistics24-270.4.2TextLinguisticsandLexicography27-280.4.3Bilingual LexicographyandTranslationStudies28-300.5PREVIEWOFTHEDISSERTATION30-34CHAPTER1THEDICTIONARYASTEXT34-591.1LINGUI STICSANDDICTIONARYCOMPILATION34-501.1.1TheInfluenceofLi nguisticsonDictionaryCompilation36-491.1.2.LexicographicalInfluenceo nLinguistics49-501.2TEXTLINGUISTICS50-581.2.1TextLinguistics:anI ntroduction51-531.2.2TextLinguisticsandtheDictionary53-581.3SUMMA RYOFTHECHAPTER58-59CHAPTER2COHESIONANDCOHERENC E:ACONSISTENTTEXTOFTRANSLATION59-922.1COHESIONAND THEDICTIONARY59-632.2COHERENCE:ACONSISTENTTEXTOFD ICTIONARYTRANSLATION63-912.2.1ConsistencyinEntrySelectionan dArrangement64-652.2.2ConsistencyinEntryTranslation65-672.2.3Consis tencyinUsageLabels67-712.2.4ConsistencyinExplanatoryEquivalents71-7 42.2.5ConsistencyinthePartofSpeech74-862.2.6AboutMultipleV ersionsof Translation86-912.3SUMMARYOFTHECHAPTER91-92CHAPTER3A CCEPTABILITY:THECOREOFC-EDICTIONARYTRANSLATION92-1 393.1.ACCURACYVERSUSIDIOMATICITY94-1273.1.1MeaningAnaly sisandC-EDictionaryTranslation96-1083.1.2ReverseTranslation108-1153.1.3Internet-AssistedC-EDictionaryTranslation115-1263.1.4TheRoleofNat iveEnglishProofreader(s)126-1273.2TRANSLATIONOFNEOLOGISMS 127-1383.2.1NeologismStudies:anOverview128-1303.2.2ChineseNeologi sms:FormationandTranslation130-1383.3SUMMARYOFTHECHAPTER 138-139CHAPTER4SITUATIONALITY:CONTEXTUALINFORMATI ON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39-1614.1RECONSTRUCTINGCONTEXTUALINFORMATION140-1434.2SEMANTICCOMPLE MENTARITY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43-1444.3C-EDIC TIONARYTRANSLATIONANDTHEPRESENTATIONOFGRAMMATI CALINFORMATION144-1504.3.1Presentati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 nEncodedintheChineseEntryWordsandExpressions146-1484.3.2Presentati 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nEncodedintheTargetLanguageTranslation14 8-1504.4MEANINGDISCRIMINATION150-1594.4.1TypesofMeaningDi scriminationandDevicestoRealizeIt151-1544.4.2InstitutionofUsageColum ns154-1594.5SUMMARYOFTHECHAPTER159-161CHAPTER5INTER TEXTUALITY:LITERARYEXAMPLETRANSLATIONANDDICTION ARYINNOV ATION161-1775.1INTERTEXTUALITY:ANINTRODUCTI ON161-1625.2INTERTEXTUALITYINC-EDICTIONARIES162-1665.3 INSTITUTIONANDTRANSLATIONOFLITERARYEXAMPLES166-17 15.4C-EDICTIONARYTRANSLATION:INHERITANCEANDINNOV A TION171-1755.5SUMMARYOFTHECHAPTER175-177CHAPTER6IN TENTIONALITY:TYPESOFC-EDICTIONARIESANDTHEIRTRANSL ATION177-2016.1TwoPREV AILINGCONCEPTIONSINC-EDICTIONA RYCOMPILATION:ACRITIQUE178-1836.2SOMETHOUGHTSONC-E DICTIONARYCOMPILATION183-1996.2.1DictionaryTypology:ARevi ew184-1866.2.2C-EDictionaryClassification:theUser’sPerspective186-19 96.3SUMMARYOFTHECHAPTER199-201CHAPTER7CONCLUSION 201-2077.1MAJORFINDINGS201-2047.2LIMITATIONSOFTHERESE。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

这部书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记录为主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教育功能是《论语》最本质的功能之一。

孔子的言行都是为了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这种教育的意图。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直接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和接受。

语境在翻译《论语》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对话往往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这些情境对于理解他的言论和教育意图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境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讲话背景和表达含义。

译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提供一些必要的注释和解释,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视阈对于理解和翻译《论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语》中的对话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这些对象有时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有时是其他人物。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将对话中的语言表达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译者还可以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代词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语气和语调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传达这些文化因素,并尽量避免产生文化隔阂。

译者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英语中的文化符号和典故,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孔子的教育意图,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并传达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了《论语》的英译本的翻译与研究。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我们可以选择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要了解《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法、词汇和句式等方面入手。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风格古朴、简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使其在英文中也能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语法上,英译本通常会采用简练的句式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

在词汇方面,英译本也会选择一些古老的词汇或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以便准确表达原作的意境。

英译本还会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成语和古体诗等特殊表达方式,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从语境视阈来看,《论语》英译本的翻译也需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和可理解性。

《论语》作为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和思想体系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翻译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英文的语境中,使得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将原作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与英语的语境相结合,使其更易为外国读者接受。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还可以从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来分析。

翻译《论语》这样的古典经典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面临特定的语言难点或者文化难点时,翻译者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意译、加注释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翻译者还需要通过一些文学手法,比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等,来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文学魅力。

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2008年9月第8卷第3期湖南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Sep 12008Vol 18No 13收稿日期:2008—05—15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YS 07S03)作者简介:魏 艳(1979—),女,湖南汨罗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

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魏 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摘 要: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

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

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关键词:连贯;衔接手段;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8)03-0112-02 在汉英翻译中,要首先注意到汉英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如语篇衔接上的差异,才能译出流利的文字,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等值。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衔接和连贯的问题。

一、衔接与连贯Halliday 和Hasan 都把连贯看作语篇自身拥有的深层语义特征。

[1]语篇内存在着诸多关系,而当篇章中某些成分的理解需要依赖于上下文时,就形成了语篇连贯。

连贯是文字成为语篇的原因,它是语篇的基本特征。

从形式上看,连贯主要通过词汇和语法共同促成,它们是两种基本的语篇衔接手段。

Halliday 和Hasan 归纳了几种主要的衔接途径: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词汇。

衔接手段为篇章带来连贯,但衔接手段本身可以是显性或隐性的。

根据Reinhart 和Ehrilich 的理论,如果语篇没有显性的连贯手段,那么语篇连贯性的解读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或听者,是他们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出语篇的内在连贯性,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原和创造出连贯关系。

[2][3]汉英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实现连贯而采用的不同手段,考察它们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即使是同一种衔接方式,有何种细微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摘要】:本论文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词典的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考察了篇章论框架下汉英词典翻译中的相关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对汉英词典的编纂及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由于篇章语言学本身并非一个完全成熟的语言学理论,而且包含不同的视角,本论文主要从篇章性的7个标准出发,讨论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论文为跨学科研究,在讨论中融合了篇章语言学、词典学及翻译学的相关理论。

本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论以外共分为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范围,并从词典学与语言学、翻译学、及篇章语言学三个方面做了文献综述。

第一章讨论词典作为篇章的概念。

本章首先讨论了一些主要的语言学理论与词典编纂的相互关系,为把篇章语言学引入词典学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所论及的语言学理论包括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为词典编纂提供了理论支持或指导,但就汉英词典的翻译而言,它们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而篇章语言学却能为汉英词典的翻译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笔者对篇章语言学做了简要回顾,对词典工具论、词典交际论这两个观点做了批判性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词典篇章论的观点。

第二章讨论形式衔接及意义连贯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笔者发现,就词典文本而言,形式衔接主要是指词典中参见的设置,尽管其他形式衔接的方式在词典文本中也很常见,而
意义连贯则主要体现在词典释义的一致性上。

具体而言,意义连贯包括条目选择与安排的一致性、条目译文的一致性、用法标签的一致性、解释性对等词的一致性、词类标注的一致性以及条目译文的多样性等问题。

第三章讨论可接受性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事实上,词典文本的可接受性主要体现在条目及配例译文的可接受性方面。

而汉英词典翻译的可接受性可从两个方面讨论:(1)如何协调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2)如何看待新词翻译的可【关键词】:汉英词典篇章语言学词典翻译篇章性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15.9;H06
【目录】:ACKNOWLEDGEMENTS4-6论文摘要6-10ABSTRACT10-13CONTENTS13-16CHAPTER0INTRODUCTION 16-340.1PURPOSEOFTHEDISSERTATION16-170.2RATIONALEFOR THEPRESENTRESEARCH17-230.3SCOPEOFDISCUSSION23-240.4. LITERATUREREVIEW24-300.4.1(Bilingual)LexicographicStudiesandL inguistics24-270.4.2TextLinguisticsandLexicography27-280.4.3Bilingual LexicographyandTranslationStudies28-300.5PREVIEWOFTHEDISSERT
ATION30-34CHAPTER1THEDICTIONARYASTEXT34-591.1LINGUI STICSANDDICTIONARYCOMPILATION34-501.1.1TheInfluenceofLi nguisticsonDictionaryCompilation36-491.1.2.LexicographicalInfluenceo nLinguistics49-501.2TEXTLINGUISTICS50-581.2.1TextLinguistics:anI ntroduction51-531.2.2TextLinguisticsandtheDictionary53-581.3SUMMA RYOFTHECHAPTER58-59CHAPTER2COHESIONANDCOHERENC E:ACONSISTENTTEXTOFTRANSLATION59-922.1COHESIONAND THEDICTIONARY59-632.2COHERENCE:ACONSISTENTTEXTOFD ICTIONARYTRANSLATION63-912.2.1ConsistencyinEntrySelectionan dArrangement64-652.2.2ConsistencyinEntryTranslation65-672.2.3Consis tencyinUsageLabels67-712.2.4ConsistencyinExplanatoryEquivalents71-7 42.2.5ConsistencyinthePartofSpeech74-862.2.6AboutMultipleV ersionsof Translation86-912.3SUMMARYOFTHECHAPTER91-92CHAPTER3A CCEPTABILITY:THECOREOFC-EDICTIONARYTRANSLATION92-1 393.1.ACCURACYVERSUSIDIOMATICITY94-1273.1.1MeaningAnaly sisandC-EDictionaryTranslation96-1083.1.2ReverseTranslation108-1153.
1.3Internet-AssistedC-EDictionaryTranslation115-1263.1.4TheRoleofNat iveEnglishProofreader(s)126-1273.2TRANSLATIONOFNEOLOGISMS 127-1383.
2.1NeologismStudies:anOverview128-130
3.2.2ChineseNeologi sms:FormationandTranslation130-1383.3SUMMARYOFTHECHAPTER 138-139CHAPTER4SITUATIONALITY:CONTEXTUALINFORMATI ON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39-161
4.1RECONSTRUCTI
NGCONTEXTUALINFORMATION140-1434.2SEMANTICCOMPLE MENTARITY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43-1444.3C-EDIC TIONARYTRANSLATIONANDTHEPRESENTATIONOFGRAMMATI CALINFORMATION144-1504.3.1Presentati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 nEncodedintheChineseEntryWordsandExpressions146-1484.3.2Presentati 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nEncodedintheTargetLanguageTranslation14 8-1504.4MEANINGDISCRIMINATION150-1594.4.1TypesofMeaningDi scriminationandDevicestoRealizeIt151-1544.4.2InstitutionofUsageColum ns154-1594.5SUMMARYOFTHECHAPTER159-161CHAPTER5INTER TEXTUALITY:LITERARYEXAMPLETRANSLATIONANDDICTION ARYINNOV ATION161-1775.1INTERTEXTUALITY:ANINTRODUCTI ON161-1625.2INTERTEXTUALITYINC-EDICTIONARIES162-1665.3 INSTITUTIONANDTRANSLATIONOFLITERARYEXAMPLES166-17 15.4C-EDICTIONARYTRANSLATION:INHERITANCEANDINNOV A TION171-1755.5SUMMARYOFTHECHAPTER175-177CHAPTER6IN TENTIONALITY:TYPESOFC-EDICTIONARIESANDTHEIRTRANSL ATION177-2016.1TwoPREV AILINGCONCEPTIONSINC-EDICTIONA RYCOMPILATION:ACRITIQUE178-1836.2SOMETHOUGHTSONC-E DICTIONARYCOMPILATION183-1996.2.1DictionaryTypology:ARevi ew184-1866.2.2C-EDictionaryClassification:theUser’sPerspective186-19 96.3SUMMARYOFTHECHAPTER199-201CHAPTER7CONCLUSION 201-2077.1MAJORFINDINGS201-2047.2LIMITATIONSOFTHER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