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
Na+平衡电位 ENa : Na+内流造成膜内正
电位,是Na+进一步内流 的阻力,
当Na+内流的动力与 阻力达到平衡时,膜上 Na+净通量为零,膜两侧 电位差达到了一个新的 平衡电位,
复极化:
钠通道进入 “失活” 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进 一步增大,膜内K+顺浓度差 和电位差 膜内带正电 推动 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 正值向负值发展,直至回到 原初安静时电位水平,
此时钠通道失活状态 解除,回复到可被激活或备 用状态,细胞又能接受新的 刺激,
复极后的恢复期:
据估计,神经纤维每兴 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量大 约使膜内Na+浓度增加八万 分之一,逸出的K+量也近似 这个数值,
这种状态激活细胞膜上 钠-钾泵,将细胞内多余Na+ 运至细胞外,将细胞外多余 K+运回细胞内,从而使细胞 膜内外离子浓度恢复到原初 安静时的水平,重建膜的静 息电位,
大致相当于绝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相对
不应期和超常期
正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低常期
第三节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一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位
1、极性法则
概念:当用短暂的直流电刺激神 经时,通常仅在通电和断电时各引 起一次兴奋,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 极部位,断电时则在阳极部位,
2、实验证明
1 无Na+细胞浸浴液:神经浸浴 于无Na+溶液时,动作电位不出 现,
2 降低细胞浸浴液Na+浓度:用 蔗糖或氯化胆碱替代细胞浸浴 液中Na+,使细胞外液Na+浓度减 小而渗透压、静息电位保持不 变,发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或其超 射值减小,减小的程度和Na+平 衡电位减小的预期值相一致,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影响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
• (1)细胞内外 +浓度差 )细胞内外K • (2)膜对 +和Na+通透性 )膜对K • (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 ) 钾泵的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二 动作电位
1、定义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受刺激而兴奋时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特点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稳定直 流电位
ENa
河豚毒素
EK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四)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 1、局部兴奋的概念 、 • • 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 极化。 极化。 少量内流引起, 由Na+少量内流引起,局部兴奋可提高 细胞膜的兴奋性。 细胞膜的兴奋性。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 差距。
2、局部兴奋的特点(与动作电位区别) • 局部兴奋 1.等级性现象(没有“ 1.等级性现象(没有“全 等级性现象 或无”) 或无” 2.呈衰减性传导 2.呈衰减性传导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总和现象 • 动作电位 1.“全或无”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3.脉冲式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概述: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电现象包括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而动电现象是指细胞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一、细胞的静电现象细胞的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差异,通常称为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是细胞的基本电现象之一,它的起源主要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细胞在静态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静息电位下,细胞的内部电位为负,外部电位为正。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细胞静态状态下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这使得静息电位维持不变。
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动作电位下,细胞内部电位由负变正,外部电位由正变负。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快速开启和关闭,以及钾离子通道的慢速开启和关闭。
二、细胞的动电现象细胞的动电现象是指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对细胞的动电现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主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在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迅速开启,随后钾通道开启,同时钠通道关闭。
这使得细胞内部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
随着钾离子的流出,细胞内部电位逐渐降低到静息电位。
钙通道参与了很多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分裂、囊泡的释放和细胞增殖等。
钙离子的流动能够改变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内的酶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总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细胞的电现象进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从而开发新的药物、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课件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称为膜的极化。 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 大的方向变化时,RP由 -70→-90mV ,称为膜的超极化。 去极化(除极化):与超极化相反,膜内电位向负值 减少的方向变化,RP由 -70→-50mV 。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 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 :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 电位变化过程。 “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 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PDE
ATP
cAM P
PKA
5’-AMP 蛋白激酶A
7. IP3-Ca2+ /DG-PKC pathway
Ligan d
recepto r
Gq PLC
PIP2
IP3
DG
PK
C
四、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 特点: 酶与受体是同一膜蛋白 这类受体一般只有一个α-螺旋,膜外 侧肽链有与配体结合位点, 膜内侧肽链有 蛋白激酶的活性。
配体
受体
信号转导过程
ANP心房钠尿肽
GC
GTP
cGMP
PKG
五、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过程
信号
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
细胞功能改变
离子
1. 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神经肌肉接头 乙酰胆硷 神经突触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
运动神经末梢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课件
• 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 • 不表现全或无现象,可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 局部膜电位变化只能以电紧张方式向临近细胞膜 扩布,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不能传导到远处
• 可以总和,即几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应可以 叠加
兴奋的引起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和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是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 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膜内K+、带负电的大分 子有机物
• 膜外Na+、Cl-
• 静息状态下,膜对K+ 的通透性最大,Cl-次 之,对Na+的通透性很 小,对带负电的大分子 有机物几乎不通透
• 兴奋时,膜对Na+的通 透性突然增大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静息电位与K+平衡电位
• 安静时细胞膜只对K+有选择性通透 • 当浓度差促使K+外移的力量与电位差阻止K+外移的
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膜 两侧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即静息电位, 又称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与Na+平衡电位
•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动作 电位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不衰减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迅速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作用→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条件: (1)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均衡(细 胞内钾离子浓度高,而细胞外钠离子和氯离子浓 度高) (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钾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通透 性很小(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关闭)对膜内
细胞膜的某一点受刺激而兴奋,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兴奋点与临近的未兴奋点产生电位差,产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对未兴奋点形成刺激,使未兴奋点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触发新的动作电位产生,使它转变为新的兴奋点
2.动作电位的传导
(2)传导特点: ①不衰减性: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加大而减小(保证了远程信息 传导的准确性。 ②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 (全),其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加大。 ③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向两 端传导。
24. 24.
动作电位模式图
25.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细胞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上少量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 少量内流,使膜发生局部去极化(膜电位减少)。 2.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 位值)时,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在浓 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力推动下),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使膜电位迅速 升高至0,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3.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钠离子内流的阻力(电位差) 达到平衡时,钠离子净内流停止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幅度(钠离子的平衡电 位)
1.动作电位的引起: (4)阈强度(阈值):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最小 刺激强度。 (5)动作电位的暴发: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其本身进 一步去极化的结果,与施加刺激的强度没有关系。 (6)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膜去极化使膜电位从静 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
第二章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二章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生理学中,细胞膜的功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细胞膜是细胞的屏障,它把细胞内外的物质分隔开,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它还是细胞与其生存环境间发生联系的部位,不但物质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膜,而且一切刺激作为信号也是通过细胞膜进行传递的。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进出细胞的物质种类很多,有脂溶性的、水溶性的和带电荷的离子。
由于细胞膜的基架是脂质双分子层,所以脂溶性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细胞膜。
而水溶性物质则不能直接通过细胞膜,它们必须借助某些物质的帮助才能通过,其中细胞膜结构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现将常见的几种转运形式分别介绍如下。
(一)单纯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跨细胞膜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物理现象。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总是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作顺浓度差移动,直到两个区的该物质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
细胞膜两侧的物质移动,主要受到由脂质构成的细胞膜屏障作用的影响,所以理论上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以单纯扩散的形式通过细胞膜。
决定扩散通过量(简称通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细胞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这是物质扩散的动力,浓度差愈大,扩散通量也愈大;②该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即通透性(permeability)的大小,细胞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减小时,扩散通量也减小。
在人体内,以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种类很少,比较肯定的有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既能溶于水,也能溶于脂质。
它们顺浓度差扩散,好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不需要外力帮助,细胞也不消耗能量。
(二)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现象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也是顺浓度差进行的,所以细胞也不直接消耗能量。
第二章细胞膜的基本功能和生物电
膜外:正电荷静息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正电荷已兴奋部位 静息部位
➢有髓Nf上兴奋是以跳跃式传导方式进行, 该方式传导速度快且“节能”。
(三)、阈刺激与局部电位
➢阈强度:能够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简 称阈值。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 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受刺激局部膜的不达阈电位的微 弱去极化。 ➢局部兴奋的特性: (具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1)刺激依赖性:非“全或无”,随阈下刺激的增强而增大; (2)电紧张性扩布:仅衰减性波及局部膜; (3)可总和:发生空间总和或时间总和。
➢转运物质:离子、小分子 ➢特点:逆浓度差、耗能 ➢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
钠-钾泵的转运过程
➢钠离子与膜蛋白结合使膜蛋白磷酸化
➢钾离子与膜蛋白结合使膜蛋白去磷酸 化
➢钠钾泵的转运结果是消耗1分子ATP可 以转运3个钠离子出膜,2个钾离子入膜。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1、建立一种势能贮备,是易化扩散、兴 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的基础。
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主要区别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
所受刺激
阈或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膜去极化程度 达阈电位
不达阈电位
与刺激强度关 系 传播范围
可否叠加总和
全或无
不衰减性, 可远距 Leabharlann 导否,总保持分离正比
衰减性扩布局 部膜 可空间/时间总 和
物质性质 脂溶性 非脂溶性 非脂溶性 均可
均可
浓度梯度 高→低 高→低 高→低 低→高 进入细胞 排出细胞
是否耗能 不耗能 不耗能 不耗能
耗能
膜动耗能
蛋白帮助 不需要 需要载体 需要通道 需要泵
第二章细胞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Hodgkin&Huxley(英, 1939 )
二、 动作电位(AP)
(一)AP的记录、概念、特点及意义
标本:神经纤维
AP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在RP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 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内向电流: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可使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可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1. AP产生机制(过程)
(后去极化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TP RP
-70 mV
Na+ Na+ Na+ - +- + + -+ -
+
2K+ 3Na
+
K+ K+
-
K+ K+
ATP + 2K+ 3Na
St
(1)去极相(上升支)的产生
有效电刺激膜轻度除极化,MP部分Na+通道被激活、开 放 Na+少量内流(内向电流)膜进一步除极化,MP继续 TP(约-55mV) 大量Na+通道被激活、开放,GNa
1. AP的波形及构成 AP:去极相(上升支)+复极相(下降支)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SP)
AP
后电位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幅度: =|RP|+超射值(超射: overshoot; ≈ ENa) 绝对值:约90 ~120 mV 时程: 不同细胞差异大, 数十到300 ms 神经纤维:SP:1-2 ms;后电位可达100 ms
RP的产生与K+平衡电位(EK):
三)RP产生机制的证明
1. 用Nernst公式计算的EK理论值与RP的实测值非 常接近. Nernst公式:Ex= RT/ZF· ln[x]o/[ x]i 在温度为29.2℃,离子价是单价时,上式简 化为Ex = 60lg[x]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天津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E-mail : zhou4715@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跨膜物质转运
第二节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第三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基本要求
掌握: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2、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增加、加强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二)动作电位( Na+的平衡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发生的一次快速倒转和复 原,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2、组成:锋电位(spike)与后电位
锋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去极相
下降支:复极相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局部兴奋
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只能在受刺激的局部 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过程,也称局部电位
特点: 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水平 不是“全或无”,呈现等级性 可以总合 不是“不衰减性传导”,呈现电紧张性扩布
多个阈下刺激在同 一部位连续给予
多个阈下刺激在相 邻部位同时给予
兴奋性: (Excitability)
活细胞、组织或有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组织 : 神经、肌肉和腺体 反应 : 兴奋或抑制
兴奋: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产生的标志就是爆发了一次动作电位
3、刺激(stimulus)
定义: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020
❖ 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极化; 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
【重点与难点】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 【知识点一】
复习
生物电 一切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 状态都存在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Nபைடு நூலகம்+顺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力迅速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排斥→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内↑、[K+]外↑→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静息电位RP
动作电位AP
辩概念
RP:是指细胞在_安__静__状态下,存在于细胞
膜_两___侧_的____电__位__差
恒定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
复习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假设膜外 为0,则膜内为负。习惯上RP指的是膜内 负电位。
RP值: 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 为-70~-90mV,
恢复。 (-70→+35mV → -70mV)
超极化 -80mV
-70mV 极化
去极化 -50mV
复极化
反极化 +10mV
生物电产生机制
两个条件 1.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K+] [Na+]
2.不同[[NK状+a+]态内]下内>细<[K[胞N+膜a]外+对]≈外离3≈0子1∶的∶1通10透性不同 安静:通透性:K+ > Cl- > Na+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局部反应的特点:
无“全或无”式(反应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 不能做远距离传播(随传播距离增加而衰减) 无不应期 可以总和(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当细胞接受有效刺激而发生兴 奋后的很短时期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次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绝对 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 内,大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使细胞产生兴奋,称为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小于阈 强度的刺激就能引细胞起兴奋,称为超常期。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在超常期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需用大于阈强 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兴奋。
反极化(reversepolarization): 去极到正值 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0 电位部分 复极化(repolarization):去极 后向RP恢复
4.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产生基础: ◇ 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胞内﹥胞外 ◇ 静息状态下,膜对K+离子有选择通透性,K+外流
1922年,美国人Gasser和Erlanger用阴极射线示波器来记 录神经纤维电脉冲,并发现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 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这一研 究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电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39年,英国人生理学家,生物学家Hodgkin和Huxley 首次将玻璃微电极刺入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实现了静 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胞内记录,证实并发展了Bernstine 关于静息电位 膜学说的同时,提出动作电位的钠学说。
Ek值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环境温度为27℃时)
经计算,枪乌贼轴突钾平衡电位-75mv,测定值约-60mv, 略小于计算值? 安静时,膜对Na+有一定的通透性,有少量Na+内流。
如何证实RP是K+平衡电位
Nernst公式计算Ek ≈RP 影响RP的因素:改变膜外的[K+],一定范围,胞外[K+] ↑→RP↓ 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可以阻断钾通道,RP↓或消失
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
1976年,Neher和 Sakmann ,首次在 肌细胞上记录到 ACh激活nAChR的 离子通道电流,证 实了离子通道的存 在和功能,使电生 理技术进入到分子 水平。
生物电(bioc-lectricity) :是指一切活 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 在的电现象。
两种表现形式: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 受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 息电位
跨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2.静息电位的测量:
甲:电极A与B均置于细胞外表面,未测出它们之间有电位差。 乙:电极A置于细胞外,电极B插入细胞内,记录到细胞内外
种金属接触产生的电位差,而肌肉在其中只起导体的作用。
Galvani“无金属收缩实验”
Galvani证明:引起蛙腿肌 肉收缩的电刺激可以仅仅 来自动物本身,生物电从 此得到确认。
Volta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建立了金属接触电动势理 论, 发明了铜锌伏特电池,就是现在人人都在使用的干 电池。
电生理的发展及记录方法 1901年,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芬发明弦线电流计, 可以记录到微弱的电流变化。Einthoven发明心电记录 器,采用P、Q、R、S、T等字母标出心电图上的各波 ,选择双手与左脚安放电极板,组成3种标准导联。
细胞内、外液主要离子的浓度和电位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两侧K+浓度差
膜主要对K+通透
↓
细胞内外K+势能差
↓
K+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出的K+形成电场力
K+
阻碍K+继续扩散
↓
K+的浓度差动力〓电场力阻力
↓
K+净移动为0
K+平衡电位,RP接近于Ek
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K+> > Na+
不同细胞静息电位水平不同( -10mV ~ -100mV)
3.膜电位的几个相关概念
极化(polarization):把静息电位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 膜的极化。 去极化(depolarization):RP的绝对值减小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RP的绝对值值增大
阈值越大,组织兴奋性越低 阈值越小,组织兴奋性越高
(二)阈刺激与阈电位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TP):细胞膜去极化引 起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大量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 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阈电位一般比RP小10 ~ 20mV。 如神经细胞RP=-70mV,TP≈-55mV 达到阈电位后,AP波形固定,与外加刺激有无、强度无关。 阈刺激刚好能使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而产生动作电位。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本节要求
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阈下 刺激与局部反应;细胞兴奋和兴奋性; 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了解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一、生物电现的概述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 德(Aristotle)观察到:电鳐使 人发麻。
已发现有500多种具有发电能力 的鱼类
(四)动作电位的时相与兴奋性周期的对应关系
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
兴奋性=0
Na+通道全部失活
相对不应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前半期)
正常>兴奋性>0
Na+通道渐恢复
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后半期)
兴奋性>正常
Na+兴奋性<正常
Na+通道渐静息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递 1.无髓神经纤维AP传导
构成: AP=峰电位+后电位 峰电位上升支(去极化+反极化,-70~0~+35mv) 峰电位下降支(复极化,+35~0~-70mv) 后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3)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定律”:只要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AP幅度不随刺 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②不减衰传导:AP不仅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它可向周围传播, 并且大小不随传播距离改变(幅度波形不变)。 ③有不应期:因而锋电位之间不发生融合或叠加。 “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在同一细胞上AP大小不随刺 激强度和传播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无髓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2.有髓神经纤维AP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 : ◇ 局部电流发生在郎飞结间的跳跃式传导
的电位差。
微电极尖未插入膜内时,细胞外部表面各点都是等电位的,无电位 变化 在微电极尖刚插入膜内的瞬间,显示器现一个突然的电位跃变; 静息电位是一个稳定的直流电; 范围:-10mV ~ -100mV(随细胞种类而不同),参考电极接地,膜外 电位为0mV,膜内电位比膜外低,所以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概念及意义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指可兴奋细胞 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RP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 暂的、可向周围传播的电位波动。 意义:细胞兴奋的标志。
(2)动作电位的记录和观察
实质:是膜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 扩布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 的本质表现。
细胞外液Na+浓度↓ ,AP幅度↓
小结—AP的形成的离子基础
上升支:Na+内流; 下降支:K+外流;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after depolarization):复极
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生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Na+通道开放的正反馈 Na+通道的电压门控特性 Na+通道激活快,失活也快
电压门控性Na+通道;
备用
如何证明AP是ENa
①AP超射值与Nernst公式计算的ENa值相近 ②人工地改变细胞外液,使Na+浓度↓ ,AP幅度↓ ③用河豚毒阻断(TTX)Na+通道后,AP幅度↓或消失 ④电压钳和膜片钳测膜电导变化
电鳗,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 300~800伏,甚至1000伏
18世纪,意大利人Galvani进行的的“凉台实验” 是研究生物电的开端,发现动物电
科学史上的大争辩
Galvani认为:肌肉内外带有不同性质的电荷,可以放电,金属导线 只起接通的作用,肌肉放电可以引起肌肉收缩。
Alessandro Volta在1792年成功地重复了Galvani的实验,但他 不赞成Galvani的解释。Volta认为:引起肌肉收缩的电流来自两
(三)阈下刺激与局部反应
(1)局部反应及其与动作电位 ①阈下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去极化
→(膜电位轻度去极化)局部反应 (local response)。 因此,局部反应是阈下刺激在膜的局部引起的一个较小
的去极化反应。
②刺激强度增加→较多Na+通道开放,较多Na+内流→当刺激强度使膜 去极化程度达某一临界膜电位(阈电位)时→Na+内流>K+外流→膜 发生更强的去极化→从而使更多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形成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