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PT:中医学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 的概念中包含着病因、病机、病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 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请解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完整版ppt课件
56
5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B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 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 同”。
完整版ppt课件
5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治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不在于“证” 的区别。
论治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故论治是辩证的 依据和前提,辩证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完整版ppt课件
33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4
▪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 即治未病。
完整版ppt课件
5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完整版ppt课件
6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学
中医康复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完整版ppt课件
7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伤科学绪论-PPT文档资料
伤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 个重要分支学科。
属于中医外科范畴。“疡医” 具有中医特色的一门学科。 起源早。
伤科学概念
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 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伤科学基本理论
1 病因 病因学说的发展: 伤科疾病的病因主要是——损伤 此外,六淫、七情也可引起伤科
疾病的发生
伤科学基本理论
3 周围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前臂伸肌群萎缩、腕下垂、 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前臂后侧、手背 桡侧两个半手指的感觉丧失。
尺神经损伤:骨间肌萎缩、爪形手、第 四五指屈伸不全、不能外展和内收;手 尺侧皮肤、掌侧一个半手指和背侧一个 半手指感觉丧失。
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向 掌侧运动,第一二指不能屈曲、第三指 屈曲不全;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和手背 桡侧三个指的末节感觉障碍。
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体征: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
虚或异位关节头 注意脱位并发症
筋伤
概念:筋的范畴:皮肤、肌肉、 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神 经、血管等软组织
损伤原因多种
内伤
可出现伤气:气滞、气闭、气逆、 气脱 伤血:瘀血、亡血 气血两伤 伤脏腑
二 骨疾病
范围广 可分为: 1 骨先天性疾病 2 骨痈疽 3 骨痨 4 骨关节痹症 5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 6 骨软骨病 7 骨肿瘤
量诊:以骨性标志为准。 肢体长度的测量: 上肢: 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尖。 下肢: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
下缘。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
肢体周径 测量方法:注意两侧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位。 临床意义: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进入中医特点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 (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3.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 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 (3)可分性: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 。
返回上一页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内经》以医学内容为中心,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意识地结 合起来,其中许多理论观点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当时的世界医 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 结阶段,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2.《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所著, 成书于汉以前。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结合秦、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成就,对经络 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 主病及骨度分寸,从而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 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该书详尽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源与症状, 继承和发展了病因病机学理论。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说
知 明了血液循环的方式。 识 链 接
(4)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内经》中强调,社会地位的变化势必引起情志的变化,最终影 响人的健康பைடு நூலகம்要保持“恬淡虚无”。
(5)注重疾病预防
《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好的医生应当做到见微知著, 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关于“治未病”最早 的记载。
(3)重视脏腑经络
《内经》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其中关于人体骨骼、 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许多内容已超过了 当时的世界水平。
例如,在生理学方面,《内经》提出“心主血脉”,认识到血液 在脉管内是循环运行的,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关于血液 循环的认识比英国哈维于1628年(明崇祯元年)所发现的血液循 环要早1000多年。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近30年来,随着整个中医事业的发 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继承和 研究,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 是近几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 论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 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 响。
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 基础理论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
医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 典籍,被称为“医家之宗”。 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 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成书年代:先秦战国,近代学者认为是西汉中 后 期。 作者:众多医家所著。此书非一人手笔,非一 个时代,一个地方,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内容:该书分为两部分: 《素问》 (平素之问答)
病因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
(2)宋· 钱乙:
著《小儿药证直诀》,
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
科专著,开创脏腑证 治先河,丰富了辨证 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
概说中医
一、中国医学越来越走向世界 二、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三、中医为什么管用 四、独特的疗法 五、学习中医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我国有不间断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医为什么管用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针灸
学习中医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学”指中国传统医学(主要为汉医
2.中医具有完整的哲学框架和缜密 的理论体系
3.中医学是一种古代经验医学,几千 年发展使其完善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古 代医学
4.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
一、什么是医学史
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 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 科。
绪论
二、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原始 社会
“封诊式”: 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四、战国至三国时代:
1. 发明了外伤创口的药物和酒剂消毒剂; 2.《五十二病方》
①水银制剂治疗癣疥; ②手术治疗痔瘘病。 3. 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 5.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 6.华佗“麻沸散”
五、晋 代:
元代 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发明了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九、明代至清代: 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明末——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乌头碱
十、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八、宋元时代:
宋代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宋
·
八、宋元时代: 针
宋代
灸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铜书局;
2024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目•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指导•疾病预防策略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录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学定义及历史渊源定义历史渊源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阴阳平衡五行养生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面色观察舌苔观察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听声音嗅气味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过敏史等,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诊断。
询问现状了解患者现在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询问病史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VS切诊:脉象检查和触诊技巧脉象检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性质。
例如,脉象细数表示阴虚内热,脉象沉迟表示阳虚内寒。
触诊技巧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性能特点配伍禁忌常见中草药种类和功效介绍01020304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补虚药经典方剂组成原理及临床应用组成原理临床应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和发展趋势制剂技术发展趋势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针灸治疗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要点一要点二适应症分析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
针灸治疗原理及适应症分析常用穴位定位包括头面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等常用穴位的准确定位方法。
针刺方法演示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中医经典选读--绪论(中医教研室) ppt课件
(一)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
创造性的形成了诸 如藏象学说、经络 学说、气血津液学 说、病因病机学说 、诊法学说及疾病 防治学说等。
7
(二)提出整体观医学特色
天人合一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 法成” “人与天地相 应”
要求医生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中医经典选读 绪论
中医教研室
1
四大经典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学术成就
一 《内经》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三 《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 四 温病的主要学术成就
5
一、《内经》的主要学术成就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 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内经》的 问世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经验,奠定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创立了防治疾病的基 本原则和技术,为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为中 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历代 医家奉为“医家之宗”。
8
目
精
筋
气
胆
耳
骨
肝
膀胱
肾
脉舌 心 小肠
经络
肺脾
血
大肠
胃
皮
肉
鼻
津液
口
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以《内 经》的成书为标志的,这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大约成 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它以古代朴素 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理论指 导,系统全面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 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奠 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内容有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 针灸及汤液治疗等,十分丰富。
内科学也得以长足进步。出现了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 为代表的四大学派,世称“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刘完素
攻下派
张子和
补脾派
李东桓
滋阴派
朱丹溪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 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疾病的形成都在于 邪气所致,主张“邪去则正安”,提出汗、吐、 下攻邪三法,后世称为“攻下派”;李东垣崇 《内经》“人以脾胃为本”,力主“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的理论,治病以补脾胃为主,故后世称 为“补土派”;朱丹溪举“相火论”,认为相火 最易妄动而耗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主张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它 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 充分吸收了同时代科 技文化成果,有着鲜 明的人文特色,其发 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 相连。
一、 中医学起源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 期为生存、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 创造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
二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药物学与方剂学也有同步发展。 《神农本草经》之后,唐代《新修本草》出版,该书收载 药物近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16世 纪中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虚心求教,刻 苦钻研,大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27年,编撰出闻名 世界的巨著《本草纲目》。该书收药1892种,绘图1000 多幅,载方11000个,纠正古版本药物书中错误上千处, 并将药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李时珍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 学风,全面整理总结了我国人民在明代以前的用药经验和 药物学知识,该书后被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国外, 因此,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及历代 代表性的医著和医家
久历史, 是中华民族在长时期医疗实践和 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具有独特 的医学体系。她既古老又充满生 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 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繁衍昌盛 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是中国 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于人类自身智能的发展,促进生产力不 断提高,带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医疗 行为逐渐由生存救护发展到有意识、有目 的,乃至有组织的主动性活动。由单一的 经验积累逐步升华到知识,在古代唯物论 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跨越了一个又一个 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 系。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难经》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中医学又一经 典著作,它采集《内经》精要质疑问难, 全书共设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 内容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 尤其是脉诊和奇经的论述,具有创见性, 同时对命门、三焦提出了新观点,从而补 充了《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
为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 一部临床专著。该书后分成《伤寒论》和《金医 要略》两部分,分别讨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书中分为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 根据病机分析认定为某种证候,最后根据其证候 确定治法及处方用药。以六经辨证为纲治外感, 用脏腑分证治杂病,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确定了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和大法,为后世历代 医家之楷模。
(二)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发展
伴随着时代前进,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 治疗技术日益提高,学科分化势在必行, 这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标志。远在周 代,就有了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 医(外科)、兽医的医学分科,其中疾医应
该说是最早的内科学雏形。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以脏腑分证治疗杂病,理法 方药立论严谨,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 辨证论治原则,这是后世内科学发展的基 石。及至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对多种疾病病因、病机、病候做了细致的 分析与论述,从而成为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 著,成书于两汉期间,全书收载药物365种, 据养生、治病及有无毒性分上、中、下三 品。提出药物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 五味的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的理论基础。
总之,
总之,历经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 理、病理、诊法、辨证及治则、 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 运用中药于临床方面,各个领 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中医内科学发展很快,
建国后,中医内科学发展很快,大量的临 床研究,实验研究,古医籍整理,教材建 设,临床专著的编写,使中医内科学术达 到了新水平。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 识已日益明确和深化,在诊断、辨证分型 上进一步规范,防病治病方法上有许多创 新,内科疾病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药物学与方剂学也有同步发展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首次记录了消渴 病的证候和治法,给后世医学家很多启发。 宋代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成为中医病因学 的圭臬。历史进展到宋、金、元时期,社 会剧烈变革,学术争鸣,学派蜂起,中医 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金元四大家
医学家创立新理论,寻找新疗法,使用新方药,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温病学说蓬勃发展
明清两代是温病学说蓬勃发展时期。明代 吴有可提出“疠气”特异病因,专论瘟疫 传染途径、证候、治法,极大启发后学。 清代以叶天土、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 对外感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大量临 床实践,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 证论治的两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