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玉林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

玉林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

玉林市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2017年11月说 明1.本计算公式和图表是根据玉林国家气象站30年(1987-2016年)的连续自记雨量记录为基础,采用“年最大值法”对暴雨样本资料进行选样,由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数据,得到P-i-t 关系表,再由最小二乘法求解公式参数得到。

2.以重现期2、3、5、10、20、30、50、100(年)相应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制表。

设计暴雨强度可按选定设计重现期直接查用表列数值(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见表二)。

3.若采用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可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n b t Aq )(167+=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t —降雨历时(分钟),A —雨力,b 、n —地方常数(A 、b 、n 按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公式见表三)。

4.考虑到绘制全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等值线图,列出包含重现期在内的暴雨强度总公式:457.0)16.065()lg 672.01(3544.319++=t P q 因总公式精度不及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故建议推求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时使用区间参数公式。

5.本计算公式和图表适用的时间范围是1~200分钟,重现期范围是2~100年,空间范围是玉林市玉州区(含玉东新区)和福绵区。

应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暴雨强度实例:求P=25年,t=50分钟的暴雨强度q 。

从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II ,得:)7.842ln(030.00.729--=P n =0.72047(取0.720) )842.7ln(334.014.169-+=P b =15.39979(取15.400) )870.2ln(4.18823.890-+=P A =36.85996(取36.860) 配得P=25年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0.720)15.400(36.860167+⨯=t q 可按上式计算1~200分钟中任何时段的暴雨强度。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气候特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了解和掌握浙江省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定义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一地点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小的公式。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形式:Q = (1242/t+4.48)/5.62其中,Q为暴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t为时间(单位:分钟),该公式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暴雨强度的计算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进而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标准。

同时,还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城市的防洪标准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城市安全。

2、防洪减灾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雨强度公式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出某一地区的降雨量大小,进而评估该地区的洪涝风险。

同时,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水库的蓄水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降雨过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暴雨强度公式的解析1、系数调整在暴雨强度公式中,系数的调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定的。

因此,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系数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时间尺度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时间尺度是分钟,这意味着计算出的降雨量是每分钟的平均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时间尺度进行调整,如将分钟调整为小时或日等,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四、总结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与解析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大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注意系数的调整以及时间尺度的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整理暴雨强度公式

整理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一)总公式(二)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附件南丹县城市排水防涝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设计用表)河池市安信达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中心2019年1月说明1.本计算公式和图表是根据南丹国家气象站52年(1966~2017年)的连续自记雨量记录为基础,采用“年最大值法”对暴雨样本资料进行选样,由耿贝尔分布曲线拟合数据,得到P-i-t 关系表,再由最小二乘法求解公式参数得到。

2.以重现期2、3、5、10、20、30、50、100(年)相应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查算表(表二),设计暴雨强度可按选定设计重现期直接查用表中对应的数值(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见表一)。

3.若采用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可用暴雨强度总公式计算: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i—设计暴雨强度(毫米/分钟)P—设计暴雨重现期(年)t—降雨历时(分钟)4.适用范围本计算公式和图表适用的时间范围是1~200分钟,空间范围是南丹县城区。

5.公式误差重现期2~20年的暴雨强度总公式算得的平均绝对均方差为0.016(mm/min),平均相对均方差为1.49%;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平均绝对方差为0.011mm/min,平均相对均方差为0.70%,精度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的要求。

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明显优于暴雨强度总公式,推荐使用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表一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表二暴雨强度查算表P=2a t(min)q[L/(s•hm2)]P=2a t(min)i(mm/min)P=3a t(min)q[L/(s•hm2)]P=3a t(min)i(mm/min)P=5a t(min)q[L/(s•hm2)]P=5a t(min)i(mm/min)P=10a t(min)q[L/(s•hm2)]P=10a t(min)i(mm/min)P=20a t(min)q[L/(s•hm2)]P=20a t(min)i(mm/min)P=30a t(min)q[L/(s•hm2)]P=30a t(min)i(mm/min)P=50a t(min)q[L/(s•hm2)]P=50a t(min)i(mm/min)P=100a t(min)q[L/(s•hm2)]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案例分析暴雨是指暴雨天气,一般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降水现象。

暴雨强度公式是用于计算暴雨的降雨强度的数学公式。

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地形、环境条件等各异。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情况。

案例一: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暴雨时常发生。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的统计数据和历史观测资料,北京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以简化为以下形式:I = 3.2 × (P / T)^0.56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P表示降雨量(单位:mm),T表示降雨时长(单位:h)。

该公式在北京市的气象预报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该公式,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时的降雨量和降雨时长,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案例二: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广州市位于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起伏和多河流交汇,广州市的暴雨情况复杂多变。

广州市气象局根据本地区的降雨特点和气象数据,研究出了适用于广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I = 3.8 × (P / T)^0.6 + 0.4 × (P / T)^0.4该公式在广州市的气象预报、城市排水设计以及防洪抗灾工作中被广泛运用。

通过该公式,相关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降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案例三:上海市暴雨强度公式上海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比较大。

上海市暴雨强度公式的推导基于上海市的气候特点和降雨观测资料,并结合了上海市的地理环境和城市规模等因素。

I = 2.5 × (P / T)^0.65该公式在上海市的气象预报、城市防洪工程规划以及抗台风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该公式,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判断台风或热带气旋带来的降雨对上海市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洪和救灾措施,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
耿贝尔
12
镇海
248
46
1958-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13
宁海
262
48
1957-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14
象山
229
36
1958-199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表
注: i为暴雨强度(mm/min);p 为设计降雨重现期(a);t为降雨历时(min)。
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对应重现期转换公式:
式中: TE为年多个样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TM为年大值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
采用年多个样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且重现期TE= 1.45a时,其暴雨强度值相当于采用年最大值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且重现期TM=2a时的暴雨强度值。计算表明,只有T>10a时,两者暴雨强度值才比较接近。


所在
地区
城市
名称
暴雨强度公式
永康
200
43
1961-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3
武义
193
48
1957-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4
磐安
220
48
1956-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5
浦江
206
22
1980-2004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6



衢州
199
46
1961-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7
江山
216
48
1958-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资料年数及起止年份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引言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短暂强降水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准确预测和估计暴雨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

经验公式斯奈德公式斯奈德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以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

公式如下所示:i = C * T^a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min),a 是经验系数。

斯奈德公式基于统计分析和观测数据推导得出,适用范围较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仅适用于中小尺度地域和小范围内的暴雨事件。

梅钦-哈歇尔公式梅钦-哈歇尔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中。

公式如下所示:i = k * (T + b)^c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k、b、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h)。

梅钦-哈歇尔公式相比斯奈德公式在计算暴雨强度时考虑了暴雨持续时间的影响,适用范围更广。

然而,该公式仍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可能不适用。

物理模型除了经验公式外,还可以使用物理模型来计算暴雨强度。

物理模型一般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大气条件和地形对降雨过程的影响。

一维降雨模型一维降雨模型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之一,假设降雨过程是一维的,即沿一条直线方向发展。

该模型可以用一维对流波方程来描述降雨的传播过程。

二维降雨模型二维降雨模型考虑了地形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分布和强度。

该模型基于二维对流波方程和地形信息,能够模拟降雨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方法,通过离散化和数值求解进行暴雨强度计算。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暴雨过程,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准确的边界条件。

总结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斯奈德公式和梅钦-哈歇尔公式。

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 版

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 版

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2015版)编制单位: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二〇一五年十一月目录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 (1)说明 (1)附表1:深圳市7个重现期下77种特定的T,P组合暴雨强度查算表 (1)附图1:深圳市不同重现期下的降水强度随历时变化曲线 (6)附图2:深圳市不同重现期下的降水强度随历时变化曲线 (7)附表2:深圳市8个重现期下1-180MIN暴雨强度查算表 (8)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说 明1、根据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4共54年的降水记录,先进行曲线拟合,得到i-t-P 三联表,再求解参数、推导公式得到暴雨强度公式和图表。

(本公式先由指数分布、耿贝尔分布和P-Ⅲ分布进行曲线拟合,得到P t i --三联表,再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2种方法求解分公式和总公式各参数,在此基础上得到6套分公式和6个总公式,根据误差分析选择最优得到)2、暴雨强度公式形式与参数 深圳市暴雨强度总公式形式如下:n b t P C A i )()lg 1(1++= 或 nb t P C A q )()lg 1(1671++= 其中q i 或 --暴雨强度)./:min;/:(ha s L q mm iP --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1A --雨力参数,即假设重现期为a 1时的min 1设计降雨量)(mmC --雨力变动参数(无量纲)b --降雨历时修正参数,即对暴雨强度公式两边求对数后能使曲线化成直线所加的一个时间常数(min)n --暴雨衰减指数,与重现期有关单一周期下的暴雨强度分公式:n b t Ai )(+= 或 nb t A q )(167+=其中A ----雨力参数,即不同重现期下的min 1设计降雨量)(mm ,其余变量和参数同上。

3、深圳市暴雨强度查算方式说明根据“降雨历时t”和“设计重现期P”的不同取值情况,用户可依次选取以下3种方式中的一种查算深圳市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暴雨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I = (P - 10) / (D - 10)
I代表暴雨强度(mm/h),P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量(mm),D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期时长(分钟)。

设计雨型标准: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地区气象特点,可以参考以下设计雨型标准:
1. 暴雨强度标准:
根据暴雨强度的等级不同,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暴雨等级。

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警报标准来确定。

根据雨型的特征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雨型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区分为阵雨、持续雨、暴雨等不同类型,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雨强变化曲线。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朱颖元根据实测雨强记录,用最小二乘法为准则的高斯—牛顿迭代法直接求解暴雨公式的参数,算法简单,可以减少计算误差,提高参数的精度。

1 问题的提出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排水设计中推求雨水量的公式,常用的型式为:(1)式中n——暴雨衰减指数b——时间参数A——雨力,随重现期T而变A与T的关系常采用下式表示:A=A1(1+Clg T)(2)式中A1、C——参数由式(1)、(2)可得:(3)式(3)可表示为:i=f(t,T;A1,B,b,n) (4) 式中f——已知的非线性函数t——暴雨历时T——重现期(自变量)A1、B、b、n——参数暴雨公式中参数的率定目前仍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短历时暴雨资料采用哪种概率理论分布模型[1、2];其次是统计参数估计。

目前统计参数估计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为参数估计法;第二类为适线法。

二者均不具有任何约束条件,一次仅能对一个样本进行估参。

短历时暴雨具有多种历时,因此具有多个样本。

若采用上述任一种方法对各种历时的暴雨资料逐一估计出统计参数,再将频率曲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就有可能出现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相交的不合理情况。

除了经验适线法可以人为对参数进行调整外,其余估参方法均无能为力。

而可以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参数估计且能协调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之间参数关系的估参方法目前尚未见到。

最后是式(1)中参数率定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先对暴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求出各种历时指定重现期的设计雨强值。

再对式(1)进行线性化变换,即式(1)两端取对数使之成为一线性方程。

根据设计雨强值用图解法或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参数A、b和n。

最后,根据式(2)及算出的A值用最小二乘法推求出参数A1和C。

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多次辗转相关,而辗转相关已被证明是不可能提高计算精度的[3]。

暴雨公式的精度取决于暴雨资料的可靠性和公式中参数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暴雨资料已定的情况下,参数的合理性取决于暴雨公式对实测原始数据的拟合程度,而非对从频率曲线上摘取的数据的拟合程度。

暴雨强度及初期雨水量计算

暴雨强度及初期雨水量计算

暴雨强度及初期雨水量计算暴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定限度的雨水,其强度较大,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和农田灌溉等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对暴雨进行防控和管理,需要对暴雨的强度及初期雨水量进行计算。

一、暴雨强度计算方法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观测法和经验公式法两种。

1.观测法观测法是通过实际观测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来确定暴雨强度。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现场观测或使用雨量计进行观测,记录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然后通过计算获得暴雨强度。

2.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是根据历史降雨观测资料得到的经验公式来计算暴雨强度,这些公式一般是针对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降雨进行统计得到的。

经验公式法适用于没有实时降雨资料的场合,通过查阅已有的经验公式表格即可计算得到暴雨强度。

二、初期雨水量计算方法初期雨水量是指暴雨开始时单位时间内的雨水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理论法和插值法两种。

1.理论法理论法是通过分析降雨系统的水文过程,根据单位时间的降雨量推算暴雨开始时的雨水量。

该方法需要结合地表径流速度、地形坡度等因素,通常用于对降雨量进行长期统计和分析时使用。

2.插值法插值法是通过利用已知的暴雨资料,根据时间和面积的关系进行插值计算得到初期雨水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实时降雨资料的场合,只需要利用已有的暴雨数据即可。

总结起来,暴雨强度及初期雨水量的计算是通过观测或经验公式来确定暴雨强度,并通过理论或插值方法来计算初期雨水量。

这些计算结果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和农田灌溉等的设计及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有效减轻暴雨带来的影响。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以下是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表,其中包括城市名称和对应的暴雨强度公式。

资料年数及起止年份和选样方法也列出来了。

杭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57.694+53.476lgP1.008(t+31.546)。

临安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7.846+6.154lgP0.623(t+6.124)。

富阳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9.522+13.313lgP0.791(t+19.584)。

桐庐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36.676+25.220lgP(t+28.149)0.940.建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6.477+13.237lgP(t+13.427)0.806.淳安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1.176+8.892lgP(t+11.470)0.734.宁波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99.380+85.038lgP(t+32.196)1.113.余姚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5.356+12.026lgP(t+13.474)0.751.慈溪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32.937+24.079lgP(t+29.767)0.860.鄞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7.004+7.683lgP(t+6.536)0.613.奉化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67.912+51.552lgP1.041(t+29.294)。

镇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64.220+51.572lgP(t+32.135)1957-2006.宁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6.539+10.669lgP(t+15.435)1958-1996.其中,i代表暴雨强度,P代表降雨量,t代表温度。

每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都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理论分布计算出来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根据设计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计算出暴雨强度的公式。

其中,采用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对应的重现期转换公式分别为(t+9.823)和1n(T-1)/1n(T-M)或1-(1-e^(-TE))^(T-1),其中TE为年多个样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TM为年大值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

合肥暴雨强度公式

合肥暴雨强度公式

2、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按规划远期计算,分期实施,雨水分区就近排入附近沟渠、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q=1986.8(1+0.777 lgP )/(t+8.404)0.689。

径流系数∮的采用:城市道路0.8~0.9,两侧
用地0.5~0.6。

(3)、污水量标准:平均日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为500l/人*日,排供比为0.8。

(4)、雨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 最大设计流速为4m/s,最小覆土车行道下为0.7m。

(5)、管材与接口:管材与接口:雨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污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和双壁波纹管HDPE,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
二、精度检验
重现期0.25~10 年
< 0.05mm/min
< 5%
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2)暴雨样本年际变化特征——可以各年降水数据入选各历时基础暴雨样本的比例外评价指标,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3)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可以各历时降雨量的前10 个最大值在各年代的分布特征,分析城市强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降水量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年(或汛期、各季等)降水量分布图,分析降水的区域分布特征
(2)暴雨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不同历时(可选取典型历时)暴雨日数分布图,分析暴雨的区域分布特征。

(3)各历时最大降水量分析——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历年10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120 分钟、180分钟等历时最大降水量分布差异,可通过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最大降水量比值计算,并绘制比值分布图,来分析区域极端降水的差异特征。

(4)国家气象站暴雨强度公式成果的区域代表性分析——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以国家气象站雨量为样本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区域代表性作出分析,划定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的使用区域,以满足当地的室外排水设计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