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

合集下载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九、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九、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热点面对面》⑨——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文《理论热点面对面》是一本理论研究类的读书笔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关于理论的思考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而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完善。

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而且,理论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理论来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的交流和比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本书讨论了一些当前热门的理论问题。

例如,全球化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等。

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本书也引发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而本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再次,本书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本书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

而且,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目标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认清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同时,本书还强调了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一个人行动的准则和信仰,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

例如,本书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如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等。

通过熟悉和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论研究往往局限于学术界,缺乏与实际问题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

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交流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意义和影响,并对实施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意义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是指学术界与实际问题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方式。

它的意义在于促进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具体来说,理论热点面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促进理论传播和应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理论研究可以更直接地传播给实际问题相关人员,提供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实际问题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将问题反馈给理论界,促进理论研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2.提高理论质量和可操作性: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可以使理论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和需求,从而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关人员的对话,理论研究者可以及时纠正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高理论的质量和可操作性。

3.激发创新和合作: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可以促进创新思维和合作。

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通过交流和对话,彼此启发,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同时,实际问题相关人员的经验和反馈也可以为理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实施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实施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和方法:1.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是学术界和实际问题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可以聚集在一起,通过演讲、讨论和互动,深入交流和探讨理论热点问题。

2.专家访谈和咨询:专家访谈和咨询是一种常见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方式。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理论研究者可以从专家的经验和见解中获得启示和指导,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

2、促工资增长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 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 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 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
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工资指导线的作用,指
导企业依据薪酬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间 工资分配关系。加强工资立法和劳动标准体系建设。
劳有所得
2.体制改革不到位 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 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 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 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 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由
干有所值
3.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
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 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
怎么办
◇ 提高劳动报酬
◇ 规范分配秩序 ◇ 加大调节力度 ◇ 帮助困难群体
劳有所得“鼓腰包”
强化监管保公平 财税杠杆缩差距 扶贫济困促公平
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在经过两次审议和公开 征求社会意见后,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 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 决定。这次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 元,并调整了税率结构。调整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将从28% 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中低收 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减轻,同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这 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分配公平的重大举措,它回应了百姓 期待,受到广泛欢迎。
怎么缩小贫富差距
劳有所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 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 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 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

01、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

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和教训,但总体上说,6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归结起来就是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首先,应全面地看。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能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已经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其次,应具体地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

其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理论热点面对面背诵精简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背诵精简版

基础社会现象分析一、生态环境保护1、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请问你怎么看?【提出问题】(入题)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

【分析问题】(危害)环境恶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影响到社会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我认为,环境不断恶化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保意识不到位。

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地方政府过于看重G DP,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思想意识)第二、环保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清。

地方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遇到问题不敢管、管不了。

(体制机制)第三、法律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执行不到位。

(法律法规)第四、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手段隐蔽。

(惩戒不力)【解决问题】(对策)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既是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思想意识)二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调整产业结构)三要进一步健全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形成门类齐全、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真正把环境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法律法规)四要理顺环保管理体制,试行环保系统垂直管理。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体制机制)五要实行环保问责制。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完整版:法治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完整版:法治

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法治热点面对面》①)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编者按:为深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5年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

书本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10个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从今天起,本报将以每天一个热点问题的形式对读物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此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

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

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

2015上半年思想理论领域五大热点评析

2015上半年思想理论领域五大热点评析
思想理论领域五大热点评析
【 摘要 】 今年上半年 ,围绕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理 论界展开了
讨论和 争论 ,形成 了若干 热点 ,如 “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高校意识 形态工作 、“ 中国道路 自信 ” 问题以及中西文化和价值观之争等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在大是 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 ,在路线
原则上立场坚定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 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
【 关键词 】四个全面 意识形态 道路自信 价值观
【 中图分类号 1 D 6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热点- -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今 年 年初 ,中共 中央 办 公厅 、
应 该成 为 传播 社 会正 能量 的 主 力 。
和 “ 边 界 ” 。教 师不 同于一 般 的职 业 ,他 们 运用 手 中 的知 识权 力 ,足
心 ,有观点提出 , “ 动人以言者,
其 感 不 深 ;动 人 以 行 者 ,其 应 必
主义放在指导思想的高度 ,但客观
的 研究 和 严谨 的分 析 ,仍 然 使学 生
们 认识 到 了马 克 思主 义 的生 命 力和 现 代感 。
思 。正 是 通过 对社 会 现实 的批 判 性
工作的意见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 在 有 些理 论工 作 者公 开散 布 与 中央
习近平 总 书记 关 于意 识 形态 工 作系 不 一致 的 观点 ,甚至 以此 为 荣 。对
列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推进高校宣 此 ,有 学 者 指 出 ,这 是 党 的 纪 律
闻教 材 中 。 这 篇 澄 清 “ 西 点 军 校
近年 来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的 执 行 力来 防止 发 展 中期政 治 参与 的 学 雷 锋 ” 的 报 道 迅 速 被 扩 大 为 否

理论热点面对面(一):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理论热点面对面(一):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理论热点面对面(一):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本期导读: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事业的成功又得益于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呢?敬请收看本期《理论热点面对面》。

主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讲坛实录:[主持人]: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重大的问题,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欢迎大家来到《理论热点面对面》,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主讲嘉宾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李主任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翻开十七大的报告我们发现,标题的第一句和主题的第一句话都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家对旗帜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个话题也是关于旗帜问题、道路问题和理论体系的问题,节目的一开始我们还是先请李主任跟我们说一说什么是旗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它的由来和实践基础。

[李主任]:好,我先说一下什么是旗帜。

其实旗帜大家经常用,都不要去查字典,本意不言而喻,当然了我们这所说的旗帜,跟我们脑子里想的、眼睛里经常见的旗帜还是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这里说的是思想政治领域的旗帜。

[解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旗帜,最早出现在古代的祭祀和军事活动中。

按照辞海的解释,旗,就是事物的表识。

旗帜后来引申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治集团的指导理论、政治目标、政治纲领、政治理想等。

旗帜对外,是一个国家、政党、政治集团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政治集团的显著标志;对内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引方向、统一意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功能。

旗帜鲜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色和固有品格。

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时曾说过,一个纲领就是一面公开竖起的旗帜。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

”旗帜,统全局、指方向、明道路、聚人心。

旗帜问题,是一个政党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效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首要问题。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目录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农富农的关键一招——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一步——谈户籍制度改革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织就老有所养的安全网——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单独两孩”说起——谈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用制度保证天蓝地绿水净——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谈司法体制改革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谈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

不少人感到,现在国家发展强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福感并未同步提升;信息丰富了,选择增加了,但焦虑和不安也似乎增多了。

怎样在思想日趋多样的同时,让社会有更大共识?怎样在物质更加丰裕的同时,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社会呼唤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人们期待着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和引领人们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这个“本”、这个“元”,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更需要用共同的价值观固本培元、凝魂聚气,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人民有信念,国家才有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用人民信念铸造中国精神的钢铁长城。

二、守“根脉”以文化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中国人的知识启蒙,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开始,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就伴随我们一生的心智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三、以“融入”落地生根价值观念只有让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感知它、时时领悟它,使它融入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被接受、被践行。

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

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

乱 作 为 , 或钻 法律 空子 , 不仅 违 背了职业 道德 ,更无 法 向勤 勤恳 恳的职 工 交代 。
t 一 0 编 语
2 O 1 5 年 是 全 面推 进依 法 治国 的开局 之年 。对 于公 交企 业 来讲 ,在 不断加 大硬 件 建设 ,提 升服 务质 量 的 同 时 ,还 应 当更 加 注重 社会 效 益 ,更 多承扭 社会 责任 。公 交是 劳动 密集 型企 业 ,领 导 干部 的一 言一行 都 会对 职 工产 生 深刻 影 响 ,对 于这 个 “ 关键 少 数 ” 来讲 ,应 自觉扭 负起依 法 治企 的 重大 责任 ,始 终 要做 到标 准 更 高、 要 求 更严 , 先人 一 步 ,走前 列 ,做 表率 。 要 不断 强 化 责任 担 当 , 自觉做 尊 法学 法 守 法 用 法的 模 范。 只有 这
样 ,才 能带领 全体 职 工 实现 建设人 民群众 满 意公共 交通 的 I 1 标。
2 01 5 — 4 人 民公 交 75——来自■ 一 I …
定 ,就法 治 建设 的道 路 、司法 公 正 、党和 法治 的 关系 、依法 治 国和 以德 治 国 的关 系 、党规 党 纪为何 严于 国法 等 一系 列现 实 问题 作 了入情 入理 的 回
答,是一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论读本。本书观点权
威 准 确 、文风 清新 简 洁 、图文 并茂 ,是 干部 群众 进行 理 沦学 习和开 展形 势 政 策教 育 的重 要辅导 读 物 。
( 来 源 :党建 网)
右 企 业 的发 展 。 要去 除人 治之害 ,让 企 业健 康 长久 发展 ,必 须 强力推 进依 法 治企 ;而 引领 企 业 积极 适 应 变革
发 展 ,推 行健 康 向上 的企 业 文化 ,领 导 干部 这 个 “ 关键 少 数 ” 一定 要率 先垂 范 ,当好 队伍 “ 领 头 羊” 。俗 话

理论热点面对面·理性看齐心办1

理论热点面对面·理性看齐心办1

一、保障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原因: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民权利意识增强;媒体传播放大。

措施:①制度改革。

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实践证明,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

我们既应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也要将实践中成功的做法制度化,还要探索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制度,使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②反对特权现象,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③维护保障司法公平。

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完善公开审判和公开执行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及检察权;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打造廉洁公正的司法队伍;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只有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追梦之路,让每个梦想都开花,中国梦才会成为美好现实。

二、改革收入分配1、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的分配结构,合理调节过高收入。

3、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

深入推进改革还有不少难题尚未破解,我们应当制定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政策,真正把“原则”转化为“细则”,抓好贯彻落实,让人们见到效果、得到实惠。

对于农民增收问题,既要“输血”,更要培养“造血”功能,关键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扭转环境恶化,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关系人民福祉,影响社会稳定,关乎民族未来。

原因:①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七、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大全]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七、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大全]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七、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大全]第一篇: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七、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大全]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法治热点面对面》⑦——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法”:“平之如水,从水。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水那样平的“法”,包含着深刻的公平意义。

公平、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司法的灵魂,是人民群众感知法治建设的一把尺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怎样理解司法不公的致命破坏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一句话在法学界广为流传:“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灵魂和法治的生命线,司法不公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致命的破坏作用。

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

我们党历来重视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有力推进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有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有的越权管辖、插手经济纠纷,有的刑讯逼供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等。

这些现象侵害群众权益,践踏法律尊严,逾越了社会公正的底线。

司法不公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

司法活动承担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等各项权益保障都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遇事“找法律”“讨说法”的现象越来越多,司法途径成为老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普遍选择。

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

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

中宣部:理论热点⾯对⾯理论热点⾯对⾯2013——理性看齐⼼办⼀、共享⼈⽣出彩的机会——公平正义怎么保障【背景】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贯主张,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领导⼈民⼲⾰命、抓事业、搞改⾰,就是为了建设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民过上幸福⽣活。

新中国的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为实现公平正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开放以来,⼈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改⾰发展成果,公平正义得到更多重视和保障。

从现实来看,党和政府促进公平正义的努⼒有⽬共睹,但另⼀⽅⾯,⼈们对公平正义的呼声也越来越⾼。

【原因】(1)社会不公现象凸显。

潜规则在⼀些领域⽐较盛⾏;求⼈的事屡见不鲜,很多事都得⾛关系、靠背景;贫富不均等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们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2)政策制度不完善。

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现象,城乡⼆元结构、户籍制度、养⽼保险接续、随迁⼦⼥⾼考等⽅⾯的改⾰不到位、政策不完善,加剧了⼀些⼈的不公平感。

(3)⼈们权利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们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益强烈。

(4)媒体传播放⼤。

随着互联⽹、⼿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公平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且部分⼈在⾮理性和极端化情绪⽀配下,利⽤⽹络进⾏炒作,夸⼤了不公平的程度。

【意义】事不公则⼼不平,⼼不平则⽓不顺,⽓不顺则难和谐。

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盾的交结点,成为⼴⼤群众关注度很⾼的问题。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就应把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义体现到社会⽣活的⽅⽅⾯⾯,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看待公平正义】(1)历史地看,公平正义是⼀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中制度下,公平正义的标准是不⼀样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奠定了制度基础。

但是,公平正义不会⾃然⽽然地实现,⽽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

跟理论热点面对面学面试

跟理论热点面对面学面试

跟理论热点面对面学面试(法治篇)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

”2、执法司法过程中,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法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而且对社会公正造成致命的破坏作用。

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再好的制度,不去执行,也是形同虚设。

4、“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5、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一句话在法学界广为流传:“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

司法不公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

司法不公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和法治公信。

司法不公严重戕害社会公平正义。

6、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

”7、对违法行为零容忍,重拳出击,猛药去疴,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8、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让权力运行由“暗室”走进“玻璃房”,才能防止暗箱操作,滥用职权。

9、“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10、“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11、明代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12、“治国者先受制于法。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欲肃民风先正官风。

”他给广大县委书记提出4点要求:一是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

二是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是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二、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

三、提出总目标的意义何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四、实现总目标须有哪些遵循为顺利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个重要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五个重要原则,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法治领域许多重大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模式,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则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穿“合脚的鞋”,走自己的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抓住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向国内外明确宣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

一、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

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中国的法治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其他国家搬过来的,也不是哪个人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法治建设艰辛探索的必然产物。

上一页三、中国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坚持党的领导,一个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前进方向。

四、怎样走好我们的法治道路回望过去,走出一条成功的法治道路极为不易;面向未来,继续走好这条道路更加不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按照全会提出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扎扎实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法治兴衰的核心问题——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在中国,讲到依法治国,很多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另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那么党的领导和法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人们普遍认为,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党和法治的关系讲清楚、讲透彻了。

历史和现实表明,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确保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党和法治的关系为何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党和法治的关系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

这个问题,不仅事关法治建设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二、为何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要看到,有的人之所以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因为它反映了实际存在的一些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决策不讲程序,办事不依法依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对法治的信心,使人产生“权比法大”“党比法大”的感受。

上一页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在当今中国,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从宪法这个根本法看,我国宪法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脉。

四、为何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柱。

现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固国安邦之磐石——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这个重要论断,明确了宪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深远。

一、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是什么关系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

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

二、依宪治国和“宪政”是一回事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一个国家怎么搞法治,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上一页三、怎样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切实加强宪法实施,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得以追究和纠正。

四、怎样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形成,宪法精神不断深入人心。

当然,培育和弘扬宪法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相比,全社会自觉遵守、维护、运用宪法的意识还需要不断加强。

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广泛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宪法的信仰和敬畏。

走进法律体系“2.0时代”——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法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进行了初次审议,随后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

这是立法法实施14年后的首次修改。

人们普遍期待,对这部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的修改,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入“2.0时代”。

一、为何说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国家若善治,须先有良法。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龙头昂起来,龙才可能腾飞起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立法为“开路先锋”,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怎样防止立法部门化和地方化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听到或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两部法律法规就同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规定,相互“撞车”“打架”,令人无所适从;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出台一些与“国法”冲突的“土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横行无阻。

这些现象折射出来的,就是立法部门利益化、地方利益化问题。

上一页三、怎样推进开门立法开门立法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大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握立法规律、遵循立法程序,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广泛听取、认真对待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四、怎样使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说到法治与改革,许多人首先想到二者的矛盾:法治的特点是“立”,有稳定性;改革的特点是“破”,有变动性。

但这一破一立之间,更是彼此促进、相互推进的关系。

正如古人所讲,“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推进改革离不开法治的规范,法律又要适应改革向前推进的要求,发挥对改革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就是要着眼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立法工作,保证法治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推进改革不偏离法治轨道。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怎样推进严格执法400多年前,明代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的确,古往今来众多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

一 为何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严格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链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总体上解决了,执法越来越成为整个法治建设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

如果在这个环节掉了链子,立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对司法和守法带来严重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