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电子教案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b32e08011ca300a6c390e4.png)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28b4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d.png)
原文:《素书》曰:“贤者居则思危,行事则敬惧,不惧于暗室,不惑于非道。
是以贤者之所以为贤,以其明也。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不暗者,其见远也。
”翻译:《素书》中说:“贤能之人居于家中则思虑危难,行事之际则谨慎敬畏,不在昏暗之处畏惧,不因邪道而迷惑。
因此,贤能之人之所以成为贤能,是因为他们的明智。
明智之人之所以明智,是因为他们不被昏暗所蔽。
不被昏暗所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得长远。
”注释:1. 贤者: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2. 思危:思考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困难。
3. 行事:指行事为人。
4. 敬惧:谨慎而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5. 暗室:比喻昏暗不明之处,此处指不义之地。
6. 非道:指违背道德和道义的行为。
7. 明:明智,智慧。
8. 不暗:不被昏暗所蔽,即心明眼亮。
9. 见远: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在这段文字中,黄石公强调了贤能之人的特质。
贤者不仅在安定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预见潜在的危险,而且在面对困境时,也能保持敬畏之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不畏惧于昏暗之地,不因邪道而迷惑,这正是他们之所以为贤的原因。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这句话揭示了明智的本质,即不被外界的昏暗所影响,能够保持内心的明亮。
只有心明眼亮,才能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素书》这段文字旨在告诫世人,要成为贤能之人,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成为真正的贤者。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cdb43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d.png)
素书全文及译文道、义,二者不可偏废。
道者,天地之纲纪也;义者,人伦之准绳也。
故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义不立,持橐翳于市。
”夫道义者,人之所以为人也。
若失之,则人性之美将荡然无存,社会之安定将无从谈起。
故君子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义为准则,以仁爱为行动,以诚信为根基。
如此,则可以成就大业,功德无量。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向他人求助,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求人之志,即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努力。
在求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有解决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应该谦虚地向他人求教,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强求。
同时,我们也要有感恩的心,对于帮助我们的人,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不要忘记回报。
求人之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维系,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义章第五怨恨常常源于过于苛刻地对待别人的小过失;而事前没有仔细谋划,往往会导致祸患的发生。
相反,积善累德可以带来幸福,而多行不义则会招致灾难。
轻视农业会导致饥荒,惰于蚕桑则会遭受冷冻之苦。
得人心者必然安稳,失去人心则会陷入危机之中。
如果国家招揽贤才,富裕就会随之而来,而荒废农时则会导致贫穷。
上位者如果反复无常,下属就会产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不尊重会招致罪责,对下属傲慢侮辱则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就会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就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往往没有正直的朋友,而邪僻的上司也很难拥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很难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也很难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常常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也会十分慷慨大方。
国家即将称霸时,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时,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时,大物不会产生;水浅之处,大鱼不会游;秃树之上,大禽不会栖;疏林之中,大兽不会居住。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5fd23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1.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 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明莫明於体物.洁莫洁於谨独.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愿.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败莫败於多私.【遵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恩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人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人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堕.国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8a2c3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3.png)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8a17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4.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e77b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6.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黄石公黄石公简介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
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
《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
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
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
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圯桥授书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汉族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原序宋代张商英《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受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52efc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0.png)
一、《素书》第一章原文:天地之道,至公无私。
阴阳之和,造化之功。
译文:天地之道,极其公正无私。
阴阳的和谐,是造化的神奇力量。
解释:此章阐述了天地自然之道,强调天地公正无私,阴阳和谐,万物得以生长。
二、《素书》第二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译文:上等之士听到道,勤奋地去实践;中等之士听到道,似有似无;下等之士听到道,大笑之。
解释:此章讲述上、中、下三等之士对道的认识和实践态度,强调上等之士勤奋实践,中等之士有所感悟但未付诸行动,下等之士则对道嗤之以鼻。
三、《素书》第三章原文:道者,无为而治;德者,无为而成。
译文:道,无为而治;德,无为而成。
解释:此章阐述道与德的关系,道强调无为而治,德强调无为而成,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治理和成就的目的。
四、《素书》第四章原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解释:此章强调仁与智的重要性,仁者关爱他人,智者洞察人心。
五、《素书》第五章原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译文:修养自己,以使他人安宁;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宁。
解释:此章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
六、《素书》第六章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保持宁静以修养身心,节俭以培养品德。
解释:此章提倡静心修养,节俭养德,强调内外兼修。
总之,《素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家经典,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通过对书中部分章节的解释翻译,读者可以领略到《素书》的精髓,从而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受益匪浅。
《素书》原文及翻译
![《素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e9719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1.png)
《素书》原文及翻译《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著,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译文: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译文: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译文: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文: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译文: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译文: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素书原文与译文[完美排版]
![素书原文与译文[完美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cf381c4b35eefdc8d33352.png)
《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素书正道第二》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29fd3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1.png)
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f6fe3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9.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
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
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
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
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
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
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
素书完整原文及翻译
![素书完整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8c61eb2be23482fb5da4c02.png)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意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藐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概槪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https://img.taocdn.com/s3/m/d294ef9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2.png)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素书》原文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全文 译文
![《素书》全文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89072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5.png)
素书译文义礼为道、德、仁、、五者,本一体,不可分离。
种规规识这 道,是一自然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律,自己却意不到一点,自然界万获满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独爱关种动是如此。
仁、是人所具的仁慈、人的心理,人能心、同情人,各善良的愿望和行会产义认为种观为们义则奖惩恶就生。
、是人所符合某道德念的行,人根据的原善,以建立功。
、是定社行的法,范式的。
人人必遵循的范,兢兢,业礼规会为则规仪总称须礼规业业兴伦关顺这个条夙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系所排列的序行事。
五目是做人的贤尚清国兴根本,缺一不可的。
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的君子,都能看家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事成的律,明白社政治修明的形,得退仕的原。
因晓业败规会与纷乱势懂隐进则当条时隐时来时来此,件不适宜之,都能默守正道,甘于伏,等待机的到。
一旦机到而有所行,常能建功立位人臣。
如果所遇非,也不是淡泊以而已。
也就因此,像动业极时过终这样树极为的人物常能立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尚则远来归顺诚实统见品德高,可使方之人前。
不欺,可以一不同的意。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的戴。
才杰出,可以借史。
明睿智可以知而容。
的人,可以众拥识鉴历聪众众这样称为为为谋决难问题时他人中之俊。
行端正,可以人表率。
足智多,可以解疑。
天无信,四失诚这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守信,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议约讲约洁财义这样定,再不肯改、失。
是故究信用,可以守而无悔。
廉公正,且疏仗。
的称为见尽职废义人,可以他人中之豪。
嫌而不苟免,克守,而无所弛;恪守信,而不稍加变义顾当头懂这样称为改;受到嫌疑,而能居而不反;利字,得不悖理苟得。
的人,可以人中之杰。
杜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可以免除各累;抑制不合理的行,少邪绝这样种牵为减恶径这样过谢绝扰这样污远乱的行,可以避免失;酒色侵,可以不受玷;回避嫌疑,离惑这样错误学习细种问题这样识为可以不出。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20714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a.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
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
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
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道,是人们遵循的路径,使万物不知其所以然。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是人们所亲近的,有慈爱和同情之心,以实现其生长。
义,是人
们所应当做的,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以建立功业。
礼,是人们所遵
循的,早起晚睡,以维护人际关系的秩序。
人的根本,不能缺少这五
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
贤明的君子,明白兴衰的道理,通晓成败的规律,审时度势,懂得进退。
因此,他们默默坚守道义,等待时机。
如
果时机到来而行动,则能达到臣子的最高地位;抓住机会而行动,则
能成就非凡的功业。
如果时机未到,就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因此,
他们的道义足够崇高,名声流传于后世。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e7460a884868762caaed52b.png)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38962b3968011ca3009126.png)
《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期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09b51fde80d4d8d15a4f73.png)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 1 -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素书·正道第二》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素书正道第二》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
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
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
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素书求人之志第三》原文: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彰。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素书本德宗道第四》原文;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译文: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素书遵义第五》原文: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
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
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
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
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
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
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
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
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
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
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
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
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
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
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
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素书安礼第六》原文: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
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
得人必安,失士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
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
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
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