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为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作图法、数据分析法。
加深对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认识,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模型,基于“位置-结构-性质-用途”认识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利用“数据分析—预测规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构建模型—学以致用”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形成过程。
②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解题模型的延伸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模型认知。
通过对不同周期原子的真实数据,进行归纳和“大数据”分析,通过证据推理,进行规律预测,得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基于实验数据论证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完善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从微观原子结构角度分析解释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化学 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钠和氯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物质的量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继〝物质及其变化”之后,本章开始学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要想了解物质世界,就要从组成常见物质的典型元素人手。
本章选取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典型非金属元素——氯。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所学习的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补充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本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本章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一一物质的量,建立物质的一些宏观量与微观粒子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包含三部分内容: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物质的量。
这些内容分别属于课程标淮中“内容标准”的“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这两个主题,涉及金属、非金属、化学基本概念等,知识的跨度较大。
在节的设计上,本章按元素类别编排,第一节是典型金属元素,第二节是典型非金属元素;每一节内部都按照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分类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突出了第一章中分类研究的思想。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一、教材与教学内容二、核心素养与学业要求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假设。
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2.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元素及其化合物》》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前两章主要介绍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此部分主要以实验方法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三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出现让学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有了具体的素材,学生可以观察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分析反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反应原理,并利用实验手段和理论分析加以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不同金属性质不同,为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章内容素材丰富,部分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介绍,其内容与生活较为接近,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
课时安排
第一节课以相同价态硫的相互转化为线索进行教学;第二课时将以化合价变价(主要研究升价);第三课时主要研究化合价降价。第一节课在教学中采取从复习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常见化合价态、常见化合物入手,常见含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如硫酸酸的通性:1.能使指示剂变色;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3.酸+碱盐+水;4.酸+碱性氧化物盐+水;5.酸+盐新盐+新酸;6.硫酸盐+盐新盐+新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从硫的负二价到零价,从零价到正四价,从正四价到正六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探究教学设计,引导回忆常见的氧化剂,然后利用常见的氧化剂进行探究实验学习,如:硫化钠与氯化铁反应,亚硫酸钠分别与氯化铁、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探究。还有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学习中,我们大胆对这节课进行重新设计:第一课时利用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规律进行学习,这节课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其性质进行推导,大胆探索,并结合实验进行验证,教学中以氧化亚铁、亚铁盐和氢氧化亚铁之间的相互转化,氧化铁、铁盐和氢氧化铁之间相互转化为主线进行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的性质,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学习。最后通过课后的补充资料也可以扩充学生的视野。
高中化学第7讲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教案)
第7课时 核心价值——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学科本质价值)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试题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素素养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性质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1.直线型转化关系A ――→XB ――→XC (1)X 为O 2Na ―→Na 2O ―→Na 2O 2N 2―→NO ―→NO 2或NH 3―→NO ―→NO 2 S ―→SO 2―→SO 3或H 2S ―→SO 2―→SO 3 C ―→CO ―→CO 2或CH 4―→CO ―→CO 2 醇―→醛―→羧酸 (2)X 为CO 2NaOH ――→CO 2Na 2CO 3――→CO 2NaHCO 3 (3)X 为强酸,如HClNaAlO 2――→HCl Al(OH)3――→HCl AlCl 3Na 2CO 3――→HClNaHCO 3――→HClCO 2 (4)X 为强碱,如NaOHAlCl 3――→NaOHAl(OH)3――→NaOHNaAlO 2 2.交叉型转化3.三角型转化4.注意反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特别是置换反应 (1)金属―→金属:金属+盐―→盐+金属,铝热反应。
(2)金属―→非金属:活泼金属+H 2O(或H +)―→H 2,2Mg +CO 2=====点燃2MgO +C 。
(3)非金属―→非金属:2F 2+2H 2O===4HF +O 2,2C +SiO 2=====高温Si +2CO ↑,C +H 2O(g)=====高温CO +H 2,X 2+H 2S===2HX +S ↓。
(4)非金属―→金属:用H 2、C 冶炼金属。
(2020·江苏卷)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NaCl(aq)――→电解Cl 2(g)――→石灰水漂白粉(s)B .NaCl(aq)――→CO 2(g )NaHCO 3(s)――→加热Na 2CO 3(s)C .NaBr(aq)――→Cl 2(g )Br 2(aq)――→NaI (aq )I 2(aq)D .Mg(OH)2(s)――→HCl (aq )MgCl 2(aq)――→电解Mg(s)C [由Cl 2制备漂白粉应通入石灰乳而不是石灰水中,A 项错误。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 能够区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3. 能够利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4. 能够应用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和写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周期表进行元素信息查找;3. 学生能够正确应用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和写式。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并和化合物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化学元素:讲解化学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原子构成的物质,通过周期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等基本信息。
3. 学习化合物:讲解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引导学生了解化合物的名称、化学式等基本概念。
4.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练习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
5.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反思,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利用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探索化学世界,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资源:1. 化学元素周期表;2.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PPT;3. 化合物的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同时要防止知识的灌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钠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钠》一、教材分析《活泼的金属单质—钠》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本节课为《钠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以钠的性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
这不仅与本章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课时可以进行金属与非金属上性质上的对比学习,而且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并且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
同时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将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相关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钠的原子结构,知道当元素最外层电子小于4时,容易失去电子,同时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使学生对钠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在上一章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也为学生推测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实验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仍存在不足。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沿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顺序展开,并有效地利用了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依据这些规律性知识,进一步对钠的性质作出推断和预测。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钠的性质,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1.从宏观上建立金属钠是一种强还原性金属单质的基本概念,从微观上明确金属钠的强还原性是其易失电子的重要表现。
2.通过完成金属钠的相关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身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摘要: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授新课阶段和复习阶段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更好地、有效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知识;授新课阶段;复习阶段;教学方法和策略中图分类号:g421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就是元素化合物。
我们居住的房屋,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用具等无一不是元素化合物,就连人类本身也是由元素化合物构成的。
作为一个有文化科学素养的高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而且这部分内容多是描述性、识记性知识,具有难、杂、散、乱的特点,难以全面准确掌握。
学生普遍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一看就懂,有的记不好,有的记不住,有的用不好,有的不会用。
”在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占有了相当高的比例的。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呢?1 授新课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原本就来自于实验,让学生通过课堂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来感受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1.2联系生活实例优化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得“巴斯夫”的一句广告台词是:“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广泛、也更为学生感知和接受,就高一学生来说,所学的化学知识并不多,元素化合物更是最直接最具体的。
1.3灵活的记忆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著名化学家鲍林在谈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性时,说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单纯靠学习理论是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化学知识的。
纵使一个学生已学习了全部已知的化学理论,由于化学的主要部分(个别物质的很多特殊性质)尚未很好的形成化学理论,他仍不具备科学知识。
”他还说:“让学生单凭记忆的方法去学习一些描述化学的事实是必需的。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必修一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必修一课程:必修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 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4. 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用具和实验示范材料;2. 学生准备化学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入主题,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讨论物质分类方法,引出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30分钟)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组成方式;3. 解释混合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三、实验(30分钟)1. 进行物理变化实验,观察物质性质的改变;2. 进行化学变化实验,观察物质的化学性质。
四、总结(15分钟)1. 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的基本概念;2. 回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化学实验记录表;2.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做好预习。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材料:教师教案、学生教材、实验材料等。
教学环节:导入、讲解、实验、总结、作业布置。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示范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
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化学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亚铁盐许昌高中范慧婷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介绍的是铁的重要化合物。
从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安排在钠和铝之后,能进一步的使学生明白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规律。
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变价元素而区别于钠和铝。
不仅使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又学会从价态的角度去研究物质。
通过一系列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网络。
从而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了解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顺序和规律。
另外学生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可以使他们从价态的角度更进一步了解铁这种变价元素。
学生已经做好了研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储备工作。
本节课上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价铁的还原性和三价铁的氧化性,学生有了前边知识的储备,也已经设计过简单的实验方案,比如:粗盐的提纯、离子的检验等,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等,可以在小组同学合作下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高一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自我意识也较为强烈的阶段,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能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学生仍在处在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初级阶段,加上铁这种元素又有别于钠和铝,对于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并不特别熟练,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②了解Fe3+的检验方法;③通过实验认识+3价和+2价铁的重要化合物,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④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⑤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铁及其化合物进行深入讲解,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铁的化学性质、铁的常见化合物及其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铁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此外,本节课还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铁及其化合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铁的化学性质,但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铁的化学性质,掌握铁的常见化合物及其化学式,了解铁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检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化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铁的性质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讲解典型的铁及其化合物实例,帮助学生掌握铁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遍规律。
(3)通过以动带静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检验方法。
(4)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通过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
主要包括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
本节内容为第一章中细胞的统一性提供了证据,也为后面学习蛋白质的结构打下基础。
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1.本课在知识内容上需要认识元素和化合物,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初步认识组成细胞的6种主要化合物。
同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2.对于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示实验方式从实验探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资料分析说出细胞的元素构成和主要分子组成,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性观念;2.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到细胞中不只C、H、O、N、P、S等几种元素。
3.科学探究:通过学习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4.社会责任: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知到一切生命活动和现象均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辨别生活中的迷信思想和虚假传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教学难点:(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五、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2.学习方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PPT展示: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材料图片。
教师:同学们,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生活在环境中,学生认真观察并比较表中数据,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匡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 4 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 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
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多媒体教学,启示探索,合作讨论。
高中化学元素章节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章节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元素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3.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和分类;4. 掌握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和分类。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2. 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实验、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元素吗?化学元素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二、介绍化学元素(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讲解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3. 分享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及其重要性;三、学习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和周期性规律;2. 强调元素周期表对元素性质和应用的指导作用;3. 讨论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练习;2. 带领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3. 提醒学生注意元素性质和应用的关联;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认识;2.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3. 综合学生观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复习任务:整理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知识;2. 提出思考问题:你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哪些有趣的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和周期性规律,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元素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化学元素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第一章:元素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了解元素的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分组及特点。
3. 能够运用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进行分析和解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 难点:元素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化学的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的重要性。
2. 讲解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及特点,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3. 讲解元素的分类:讲解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元素,让学生掌握元素的分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进行分析和解题。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二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
2.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和解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的行与列,周期与族。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讲解周期表的行与列,周期与族的含义和特点。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模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环节二:【演示实验1】老师演示实验3-1。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教案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的引入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建立化学思维,
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 物质概念的介绍
2.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分
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
1. 化学思维的培养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编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物质?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和化合物吗?”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物质的概念:物质即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
2.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分: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认识: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方式,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三、示例练习(20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练习,让学生练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通过案例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化学的概念。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
基于元素化合物认知模型的教学设计——以“探究硫代硫酸钠的性质”为例
说明论证。 B. 实践应用能力:B1 分析解释;B2 推 论 预 测 ;B3 实
验设计。
C.
探究创新能力:C1 综合复杂问题解决;C2 科学探
究;C3 创新思维。
为激发 各 层 次 学 生 探 究 活 动 兴 趣 ,在 本 节 课 中 ,笔
者 首 先 安 排 了 观 察 记 忆 型 的 任 务 ,帮 助 学 生 回 顾 硫 元 素
26 ■ ■ ■
对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产 生 影 响 ,加 人 催 化 剂 后 ,化学反应速
率进一步提升。 小 组 2:借助两支试
过氧化 氢溶液
管,分别放人浓度不同的
过 氧 化 氢 溶 液 ,随 后 加 人 几滴氯化铁溶液。我们对 其 展 开 观 察 发 现 ,盛有浓 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溶液的
二氧化锰
硫代硫酸钠溶液配制、滴定终点 现象、计算及误差分析
硫代硫酸钠属于盐类,其 中 硫 元 素 化 合 价 为 + 2 价 ,
恰好是教材硫及其化合物中较少涉及的物质类别和化
合价。作 为 创 设 真 实 问 题 探 究 情 境 和 提 升 学 生 自 主 构
建 认 知 模 型 能 力 的 难 得 素 材 ,笔 者 将 本 节 课 作 为 学 习 硫
生 ,让 学 生 成 为 课 堂 的 主 人 ,并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
习机 会 ,锻 炼 其 自 主 学 习 能 力 的 同 时 ,还有助于培养学
生 的 合 作 团 结 精 神 ,使 学 生 的 化 学 学 习 效 率 进 一 步 提
升 ,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教 师 要 意 识 到 自 主 学 习 能 力 培 养 的 必 要 性 ,从 而更
3. 通过硫代硫酸钠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关系,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
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
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
记忆量大等特点。
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
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
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
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
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
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
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
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
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
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
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
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
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
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
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
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
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
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
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
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
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
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
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
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其次。
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
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
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
“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
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
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 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
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
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
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
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
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
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
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
[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①形成喷泉;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① 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② 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③ 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
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
[讨论]③ 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
(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
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
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 (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一样具有还原性?[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
(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a.出现红棕色。
b.出现白烟。
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
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
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
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