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图-2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图-4图-4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粗大、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

4.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3 2・
主垦 堡 堕 查 ! 堡 旦 旦 3 卷第 5 箜 2 期 CiJogd e, b a 1h 09v】2N. h sr MdF r r 5 0,0 ,o n P ta e u y t2 . 3 5

专 题 论 著 ・
外伤性迟发性颅 内血肿 患者 白细胞及 中性粒 细胞 的变化及 临床 意义
【 关键词 】 脑损伤 ; 颅内出血 , 创伤性 ; 白细胞
Cln c sgn fc nc of e ii al i i ia e luko yt c c e ount and ne r hi c u t ha e ut op l o n c ng on d l ye t au a c ea d r m t i
cu tn et p icu tf e TH pt ns hs rt Tsa ee eav (33 on dnu o h n ot I a etw oefsC n r n gt e a r lo h D i i c w i 1. 5±67 ) 0 L . X19 2 /
首 13例非 D I 2 TH患者的外周血 , 检测外周 血中白细胞及 中性粒 细胞计 数并分组进行 对 比。 结果
次头颅 C T检 查 无 颅 内 血 肿 ,再 次 检 查 发 现 颅 内 血 肿 的 D I 患 者 入 院 时 外 周 血 中 白细 胞 计 数 TH
( 3 51 . ) 0/ 中性粒细胞计数 (27 ±6 3 ×19 , 1. -6 2 ×19 3 -7 L及 1.8 . ) 0/ 明显高于首次及多次头颅 C 4 L T检查均 未见颅 内血肿患者 [ 自细胞计数 (.2±3 9 xI ̄ 9 7 . ) O L及 中性 粒细胞计数 ( . 0 / 76 4±2 3 X19 ]差异 . ) / , 9 0L 有统计 学意义( P<0 1 ; . )而首次头颅 C O T检查 即发现颅 内血肿 的 D I TH患者 和非 D I TH患 者人 院时 外周血中 自细胞及 中性粒 细胞计数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00 ) 结论 . 。 5 白细胞及 中性 粒细胞计 数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协助首次头颅 C T检查无颅 内血肿 的 D I TH患 者的早期诊断 。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严重感染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脓毒性休克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异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早期鉴别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NLR、PLR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种反映全身炎症状态的指标,其升高往往代表着炎症程度的加重。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外周血NLR常常明显升高,这主要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和淋巴细胞的减少所致。

研究表明,NLR的升高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高NLR值往往预示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较差。

3. 凝血指标脓毒性休克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等。

这些凝血指标的异常变化反映了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紊乱和炎症状态的加重,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辅助诊断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检测患者的外周血NLR和PLR值,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异常变化,对于及早明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语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异常变化,为及时干预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加以监测和评估,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感染性骨髓象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临床意义探讨

感染性骨髓象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临床意义探讨

10 ・ 38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1 年 8 01 月第 3 2卷第 1 2期
It a d A g s2 1, o 3 , o1 n LbMe, uul 0 1V 1 2N .2 J .

临床检 验研 究 ・
感 染 性 骨髓 象 患者 外周 血 中性粒 细胞 VC S参数 的临床 意 义探 讨
百分 含 量 ( s ) 于 或 等 于 2 的 核 左 移 组 NE V 高于 Ns 小 于 2 的 核 左 移 组 ( < 0 0 ) NE VS NE C、 S NE Nt 大 O — t O P . 5 , D、 NE C D、 S NE S D 差 异 均 没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S P> 0 0 ) . 5 。W B C≤ 1 0× 1 。 I 组 N — NBVS NE C D、 S 和 NE ≤ 7 组 的 0 / E V、 D、 S NE S D 0 NE — D、 E — D、 E - D 以及 W B ≤ 1 ×1 L合 并 NE ≤ 7 组 的 NE — D、 S S 与 健 康 对 照 组 增 高 比较 均 增 高 , V S N C S N SS C 0 0/ 0 V S NE D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WB ≤ 1 ×1 。 L组 的 NE C NE S和 N ≤ 7 组 的 N NE S以 及 W B ≤ l ×1 。 I 合 并 P . 5 ; C 0 0/ 、 — E 0 E C、 — C 0 0 /
NE百 分 含 量 小 于或 等 于 7 组 N — NE S低 于健 康 对 照 组 ( o E C、 — P< O 0 ) 结 论 外 周 血 NE VC .5 。 S参 数 在 感 染 性 骨 髓 象 患 者 中

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发布时间:2023-06-16T02:57:17.8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5期作者:李祖平[导读]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李祖平(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大邑611300)细胞形态检查包含了白细胞形态检查、中性粒细胞形态检查、红细胞形态、淋巴细胞形态检查、血小板形态检查等,不同类型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具有一定的差异,下面小编就来说说这些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一、白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血细胞之一,在病理状态下,白细胞除了会发生计数和分类改变,形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改变:(1)核右移,说明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或处于炎症恢复期等。

(2)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杆状核粒或幼稚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白血病,另外,当机体出现低血压、缺氧等也会导致白细胞核左移。

(3)环形或面包圈型核,提示可能存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细胞核分叶过少,提示可能存在假性Pelger-Huet异常、乳酸缺乏症等。

二、中性粒细胞形态检查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占比最多的粒细胞类型,其也会出现四种形态改变:(1)核右移,当机体抵抗力严重不足或出现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易发生核右移。

(2)核左移,当机体发生白血病后,中性粒细胞核明显左移。

(3)细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这种形态改变多见于长期慢性感染、严重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

(4)空泡形成和出现中毒颗粒,当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会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空泡形成以及分布不均的粗大紫黑色颗粒。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观察血涂片染色后的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会发生多种变化,故能检出各种类型的疾病。

(1)椭圆形细胞,细胞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形态,多提示存在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马波;赵吉生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01(005)004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定量检测不同人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水平.结果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在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结论高浓度活性氧可能对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总页数】2页(P180-181)
【作者】马波;赵吉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普外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普外科,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的研究 [J], 汪太平
2.外周血粒淋比联合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对术后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J], 黄晓培;朱江波;常文军;张晓芳;张天宝;康争春;薛伟
3.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研究 [J], 蔡军;尹杰;宋建宁;张军;王康里
4.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J], 刘珺良; 王子文; 费素娟
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赵晓琳;黄坤;杨友鹏;程建平;于久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过度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反映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而凝血指标又直接反映了炎症状态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

本文将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外周血NLR、PLR与脓毒性休克1. NLR和PLR的概念NLR是指外周血中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而PLR则是指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和PLR是近年来广泛关注的炎症指标,其高低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2. NLR、PLR与脓毒性休克研究表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NLR和PLR常常明显升高。

这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强烈炎症反应有关,炎症状态的加剧导致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加,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NLR和PLR的升高。

1. 凝血指标的含义凝血功能是机体抵御外界损伤的关键生理过程,凝血功能异常在炎症反应状态下常常发生变化。

常见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2. NLR、PLR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与凝血指标的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往往伴随着PT、APTT的延长以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的降低等现象。

三、临床意义1. NLR、PLR与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外周血NLR和PLR的升高可作为脓毒性休克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尤其适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NLR、PLR与预后评估一些研究表明,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LR和PLR的高低与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NLR 和PLR的升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的临床意义
王正起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细胞的计
数已达到了快速、准确的要求。血细胞分析 工作站的应用使白细胞分类大大提高了一步, 从自动涂片、染色、分类都能较准确的作出 结果。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 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而多 数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 分析仪,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 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 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 的重视。

核棘突、鼓锤状核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
突出称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 (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 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 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Pelger-Huet核异常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 颗粒,有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 一,多数颗粒大。 (见图)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 者,亦可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
Pelger-Huet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
性。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 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 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 表现。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1007 4287(2001)04 0180 02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马 波,赵吉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普外科,吉林长春130031)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定量检测不同人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水平。

结果 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在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

结论 高浓度活性氧可能对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关键词:胃癌;活性氧;流式细胞仪中图分类号:R735 2 文献标识码:AC 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ed by neutrocyte of peripheral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M A Bo,ZH A O Ji sheng.Dep art ment of Gener al Surgery,China Jap an Union H osp ital,Changchun1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study t 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tiv e oxy gen species pro duced by neutrocyte of peripheral bloo 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Method F CM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tect the level of active oxy gen species produced by neutrocyte of peripheral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Result T he lev el of active ox ygen species produced by neutrocyte w as significantly hig her in peripheral blood of gastr ic cancer patients than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and significantly hig her in hig hly differ entiated adenocarcinoma than in lowly differ entiated adenocarcinoma(P<0.05).C onclusion Cancer cell can be inhibited and killed by activ e ox ygen species o f hig h concentration.Key words:gastric cancer;activ e ox ygen species;FCM(Chin J L ab Diagn,2001,5:180)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氧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对人体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与许多疾病如肿瘤、炎症、衰老密切相关,尤其是氧自由基在肿瘤中的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人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探讨活性氧在胃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

哮喘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髓过氧化物酶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哮喘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髓过氧化物酶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炎症严重程度 的指标 , 参 与 儿 童 哮 喘 的发 病 过 程 , 并 且 对 于 哮 喘炎 症 程 度 的监 测 有 重 要 的 临床 意 义 。 【 关键词】 哮喘 ; 中性 粒 细 胞 ; 髓 过氧化物酶 ; 糖 皮质激素/ 治疗应用 ; 儿 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5 . 0 0 3
【 中 图 分 类 号 】 R2 5 6 . 1 2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文章 编 号 1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5 — 0 3 8 9 — 0 3
哮 喘的 发病 机 制 十 分 复 杂 , 感染 、 免疫 、 遗 传 和 环境 因 素共 同影 响哮 喘 的发生 和 发展Ⅲ 。既往 认 为 嗜酸性 粒 细胞 在 哮 喘 的 发 病 机制 中起 着 主导 作 用 , 但 近 年来 研究 发 现 , 在 部分 哮 喘患 儿 , 尤 其 在重 度哮 喘患 儿 中 存 在 以 中 性 粒 细 胞 ( p o l y mo r p h o n u c l e a r 豚 鼠整体 动物 药 物 引 喘模 型 , 初 步证 实 d , J L 止 哮平 喘 颗粒 能延 长 咳 嗽 、 喘憋潜伏期 , 促进酚红排泌, 具 有止咳、 化 痰 和平 喘作 用 。下 一步 计 划 进 行 该 药 控 制 气道 慢性 炎 症 、 降低 气道 高反 应 、 调节 免疫 功 能及 改 善气 道重 塑 等方 面 的实 验 研 究 , 以求 从 中 医 的角
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 。哮 喘 患 儿 急 性 发 作 期 中度 发 作 组 血 P MN 绝 对 值 及 血 MP O 浓 度 较 轻 度发作组及 对照组增高 ,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 ; 哮 喘患 儿 急性 发 作 期 轻度 发作 组 血 P MN 绝 对 值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 O . 0 5 ) , 而 轻 度 发 作 组 血 MP O含 量 高 于 正 常 对 照 组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意义 ( P <O . 0 5 ) ; 哮 喘 儿 童 急性 发 作 期 血 P MN 与 血 MP O 呈 正 相 关 。结 论 血P MN 及 血 MP O 是 评 价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外周血的有核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计数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分析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初步诊断的基本指标。

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故起增多和减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因此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基本一致。

年龄:出生时较多,6~ 9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自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增多,分娩时因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109/L ,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吸烟也可致增多。

’一、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是机体的主要防御体系。

1、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

常见于:①急性感染(细菌、某些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②炎症反应(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结肠炎、胰腺炎等)③组织损伤(手术后、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1 ~ 2d, WBC常增多,并可持续1周,借此可与心绞痛鉴别)等)④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及药物(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组胺等)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2、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主要为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有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常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性细菌严重感染、病毒感染、伤寒、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放射线、苯、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价值
0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情况,有助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
02
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局限性
要点三
白细胞分类计数
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部位的检查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学检查
03
临床应用
诊断病毒感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如白细胞数量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有助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细菌感染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与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提高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02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无异常结构。
红细胞计数
男性正常值为5.0-6.0×10^12/L,女性正常值为4.0-5.0×10^12/L
图像分析系统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与细胞形态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细胞恶性转化的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
实验室环境
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安全,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
选用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选用符合要求的实验材料,包括抗凝剂、染料、清洗剂等,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找答案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找答案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找答案真题1、单选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主要作用为()A.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凝血系统B.与因子Ⅻ接触,参与内源凝血系统C.为因子Ⅸa及Ⅹa提供催化表面D.稳定纤维蛋白(江南博哥)E.激活纤溶酶原正确答案:C2、单选关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4×109/LB.4岁以上儿童>7.2×109/LC.4岁以下儿童>9×109/LD.老人>6×109/LE.女性>4×109/L正确答案:D3、单选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间接法简便易行,故首选B.在临床上,百分率更有意义C.成人参考范围:(0.05~0.5)×109/LD.手工法精确性比血液分析仪好E.直接计数法不如间接法准确正确答案:C4、单选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叙述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时,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B.分娩时升高,分娩后2~5d恢复正常C.副伤寒常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持续1周D.内出血时,白细胞增高常较外部出血显著E.内出血时,血小板数也有所增高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副伤寒时,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细菌内毒素、病毒作用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减低,或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等有关。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5、单选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见于()A.大叶性肺炎B.急性溶血C.急性肾小球肾炎D.再生障碍性贫血E.化脓性中耳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淋巴细胞数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考点】: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6、单选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的外周血象的变化是()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变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D.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E.单核细胞可见增多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或严重感染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3、红细胞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1)细胞体积胞体逐渐大→小(2)细胞质量:少→多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3)细胞核大小:大→小形态: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16、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1)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2)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3)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4)用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5)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6)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7)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8)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1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M0~M718、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常用于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2)临床意义:APTT测定是常用的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试验①外科手术前检查②APTT延长③APTT缩短④普通肝素治疗监测1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原理:在乏血小板的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TF/组织凝血活酶)后,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了解细胞比例和数量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判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或者其他红细胞相关疾病。

同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如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或炎症,白细胞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2. 检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白血病等,在外周血涂片中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而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观察到恶性肿瘤细胞的存在,对于早期肿瘤的筛查和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3. 评估感染和炎症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感染和炎症的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通常会增多,并且分类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淋巴细胞增多提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细菌感染的表现。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捕食行为、嗜酸性粒细胞的排列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排列,此等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进一步分析感染和炎症的性质。

4. 监测治疗效果外周血涂片检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例如,对于患有再障的患者,通过连续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一检查方法,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granulocytopenia),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少数甚至可以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粟粒性结核、脓毒血症等,以及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非但不增高,反而呈减少,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

(2)血液系统疾病:有粒细胞减少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

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如Gaucher 病、Niemann-Pick病等。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粒细胞减少。

2、血液分析仪参数及临床意义
(1) MCV,NCH,MCHC检测临床价值
此三项指标是仪器经过Hb,RBC,Hct三项检测后,经计算机计算后所得的指标,气主要临床意义是根据三项结果,可能有下表四个组合,每一组合可能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病人红细胞相应的形态变化,借此,可辅助临床医生对贫血作出鉴别诊断.
2 由于上述指标是平均指标(mean),只反应;平均大小,并不能反应个体形态本质变化,比如,MCV是90fl,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为89fl+91fl/2= 90fl, 另一种可为害0fl+110fl/2=90fl,MCV同为90fl,显示头者为生理性大小不等,而后者明显为病理性.因此,在八十年代就设计了一项反应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即: RDW. RDW 是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的缩写,释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有的仪器用SD表示),其主要临床意义为
血小板计数及MPV检查
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表示血小板平均体积,其对止血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但MPV与血小板数(PLT)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正常参考值还是病理标本,MPV应结合PLT变化综合分析.
1 MPV正常参考范围:Bassman测量68例正常人PLT和MPV,发现正常群体中,MPV是随血小板数不同,MPV而不同,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见图1)
2 MPV和PLT结合,对止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见图表)
3 MPV其它方面的临床价值
(1) MPV有助于区别周围PLT破坏和骨髓损伤所致的PLT减少,前者MPV 增加而后者MPV 下降.
(2)Small和Beuigole认为MPV及PLT变化有助于骨髓增生病与反应性PLT 增加的鉴别.
(3)因为MPV先于PLT变化,因此,可用于观察病情变化,白血病化疗时, MPV 上升是BM恢复的第一征候,在感染时,VanDer Lelie等认为局部炎症MPV正常而败血症时,则一半有MPV增加.并认为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受控制而继续抑制PLT生长.如MPV 随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越小越严重,直到MPV上升,PLT才恢复.
(4) Ekder每日测MPV并观察KPTT,PT,TT,FDP,观察出血素质病人变化,发现有出血倾向者MPV显著低于无倾向者,即使严重PLT下降者,如MPV>6.4fl出血发生率也低.
(5) Thompson研究结果表明MPV与PLT体外功能之间明显相关, 对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PLT聚集,其速度及程度随MPV增加而增加.
3、直方图与散点图的临床意义
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直方图。

散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多项技术(激光、射频及化学染色)联合使用对白细胞进行检测后得到的各类白细胞的散点状分布图。

声明:各媒体转载请自觉注明文章来自《中华检验医学网》()!原文地址:/html/20100604/452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