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些特点:
1. 综合性:生态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现象。

2. 层次结构: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

通过研究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3. 野外观察和实验:生态学研究常常需要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以收集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实际数据。

野外调查可以提供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直接信息,而实验研究则可以帮助确定因果关系和生态过程。

4. 跨学科合作:由于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合作在生态学中非常常见。

生态学家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

5. 空间和时间尺度:生态学研究涉及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从微观尺度(如细胞、叶片)到宏观尺度(如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从瞬间到长期的时间尺度。

理解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运作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挑战。

6. 应用导向:生态学研究不仅关注基础科学问题,还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

生态学原理和知识可以应用于生物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等实际问题。

总之,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包括综合性、层次结构、野外观察和实验、跨学科合作、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应用导向。

这些特点使得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为我们理解和管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关键的知识和工具。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衡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土地利用和管理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包括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保护和土地退化等;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质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控制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包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安全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能够反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测量和监测,便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进行评估。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针对以上需求,可以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评估。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通过将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计算,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全面反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

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

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进行案例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评价指标。

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多目标决策研究

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多目标决策研究

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多目标决策研究水是维持生命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多重目标决策问题。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多目标决策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多目标决策是指在面对多个决策目标时,通过优化方式和技术,同时满足多个目标的需求。

在水资源管理中,决策者需要考虑诸如供水安全、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灌溉等多个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制约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研究者和决策者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来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

多目标决策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和优化,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以使各个目标尽可能地得到满足。

在水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模糊决策、灰色关联度等。

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考虑不同目标之间的优先级和权重,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在具体应用中,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应用于水资源分配、水质保护和管理、水灾防治等方面。

例如,在水资源分配中,决策者需要考虑农田灌溉的需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以及环境流量的需求等多个方面。

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使不同用水需求之间得到合理的平衡,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质保护和管理方面,多目标决策可以应用于选择适当的排污处理方案和限制污染物排放。

决策者需要考虑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水体质量等多个目标,通过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找到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质的方案。

此外,多目标决策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水灾防治中。

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决策者需要考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个目标。

通过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防洪方案,实现洪水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多目标决策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决策者、科研机构和公众等。

生态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森林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问题都在我们的生态环境中不断浮现。

在这些问题中,生态环境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环境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可行和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模型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关键环境指标的模拟和分析,来检验和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模型有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应用范围。

例如,一些模型专注于气候变化和降水模拟,一些模型则专注于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变化,还有一些模型则专注于污染物扩散和植物生长。

这些模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动态过程模型、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

一种常用的生态环境模型是生态系统模型,它是一种基于环境学和生态学原理的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工具。

生态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和调节机制,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以及评估不同干扰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模型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预测森林病虫害爆发、评估农业生产效益、设计城市绿化系统等。

此外,数据驱动的生态环境模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模型通常使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大量的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来分析和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例如,监测气候变化和重要生态指标时,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

生态环境模型的应用还涉及到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和企业在制定各类环境政策时,需要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来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生态环境模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决策支持工具,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评估和优化环境政策。

总之,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生态环境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愈发重要。

生态系统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生态环境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中的新研究方向

生态环境中的新研究方向

生态环境中的新研究方向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的研究方向也逐渐浮现。

以往的环保研究大多集中在减少污染和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而现在则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我们将就新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界对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态资源、服务和保障,它们是维护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要包括评估、评价、分类和排序等方面,旨在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体系,加强人-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结构。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实现对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监测、管理和保护;二是加强物种保护,通过大规模的生物资源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基础调查和保护、物种重建和引进等手段,全面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条理模型,强调生态公益、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等理念,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我平衡。

三、环境公平环境公平是生态环境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负担和环境影响依旧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现象。

环境公平不仅涉及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全球南北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实现环境公平需要人类追求全球化的后果进行深刻的反思,即全球和平与合作、国际合作、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环保政策也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充分考虑到社会上下层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

四、环境数据共享环境数据共享是现代生态环境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复杂、涉及范围广泛、科学性强,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环境数据共享可以加快环境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使世界各地的环保组织和研究机构能够共享数据,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提高环境决策的执行能力。

环境数据共享可以帮助人们判断环境质量、了解环境变化和预测环境趋势,更能引发追踪、干预和控制污染、气候和生态健康等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治理目标出发,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

全面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全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

准确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准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需要基于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

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比较性,能够对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和对比。

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可操作的信息和建议,以支持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和实施。

可持续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权重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问题层次化、逐级比较、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

权重法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或社会调查的方法,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和权重分配。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多指标、多因素的方法,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处理。

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如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标(如水质类别、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如土壤污染物含量、土壤保育利用率)、生物多样性指标(如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除了单一的指标评价外,还可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将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模型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TOPSIS法、灰色关联度法等多种方法。

总之,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和治理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生态环境研究方法

生态环境研究方法

生态环境研究方法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环境研究方法。

二、生态调查方法生态调查是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过程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包括样方调查、样线调查和标志物调查等。

1. 样方调查样方调查是一种通过设置样方并对其内部进行调查来了解生态环境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样方,然后对样方内的生物、地理和环境因素进行观测和记录。

样方调查可以提供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和分布等重要信息,为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2. 样线调查样线调查是一种通过设置样线并沿线进行调查来了解生态环境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不同长度和方向的样线,然后沿线对生物和环境因素进行观测和记录。

样线调查可以提供生物群落结构、植被类型和演替过程等重要信息,为生态环境管理和恢复提供参考。

3. 标志物调查标志物调查是一种通过检测特定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来了解生态环境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标志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化学或生物学分析来测定其含量。

标志物调查可以揭示生态环境中的污染源、污染程度和污染影响,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依据。

三、生态模拟方法生态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预测和评估不同干扰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生态模拟方法包括物种分布模型、风险评估模型和景观格局模型等。

1. 物种分布模型物种分布模型是一种通过分析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来预测物种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情况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根据物种的生态特征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物种分布模型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物种管理提供参考,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2. 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通过分析风险因子与生态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生态环境风险的方法。

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研究

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研究

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研究人们常常说,“人是整个地球的主人”,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很容易会忽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都是人类行为所造成的结果。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的了解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大大影响我们的环境和生存方式。

例如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后果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指的是环境系统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混合效应。

环境系统由许多元素组成,其中每一个元素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属性。

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作用会加剧或减缓环境变化的速度和规模。

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系统动力学等复杂的科学方法研究。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不同的生态因素相互作用,包括土壤、气候、水和植被等。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因素会相互影响,会对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环境条件不利于一些物种的存活,导致它们死亡或搬迁离开该地区。

这些变化会影响食物链,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形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环境系统,我们需要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例如,社会经济因素,如财产分配、消费、资源管理和生产等,会影响自然环境。

当我们使用水、食品、能源和其他资源时,我们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如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也可能是积极的,如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中取得的成果。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工环境,例如建筑、城市和公路等。

这些设施和结构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建筑物可以改变周围地区的水文循环,导致洪水和河流泛滥。

城市的扩张还可以导致土地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或者对食物链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是一个庞大而显著的主题。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的动因,这才能够更好地建立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污染控制规划,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根 据范围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如经济协作区、能源基地、城市或水域等的污染综 合防治规划。这类规划的常见形式就是城市的“三废”治理规划。这类规划 在污染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经主观判断决策的生态环境目标, 列出应治理的项目(“三废”综合利用或净化处理)及所需投资和完成的期 限。随着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规划还不是真正 的生态环境规划,因为它没有涉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科学预测, 也没有从区域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作出决策。
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
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的性质、功能确定 的,有时可能与生态环境目标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综合平衡进行调整。
列出攻关项目,列出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所需的人、财、物,并制定相应的 政策。
2024/5/31
10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与作用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照生态环境组成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质 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等;
●按照区域特征划分,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 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
●按照范围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生 态环境规划和部门生态环境规划;
2024/5/31
7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概述
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方法步骤
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城乡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 分,其制定的方法步骤如下: 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特征评价,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调查、评价; 污染源调查、评价,绘制污染源分布图,并表示出污染负荷的 分担率; 污染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破坏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全面评价包括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现状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管理的现状; 其他。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在研究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虽然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___《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___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使得社会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追求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决策体制、方法和过程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现了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发展、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决策发展、决策者管理者研究制定政策向政策研究机构研究论证政策发展等现象。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集中体现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学科、多领域、多政策、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决策涉及到许多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法律的、环境的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决策学、法学、环境学等许多学科领域。

不是像传统的决策凭着领导人个人的知识、经验、才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不能凭单一学科就能解决问题。

而需要集众家所长,要融会多学科的知识,提供全方位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论证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它具有更大的信息吞吐量决策不能靠经验所能胜任,做好综合决策,要大量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

对环境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加以考虑,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

复杂环境问题具有多因子、全方位,既有眼前问题,又有未来问题,既有现时损害,又有潜伏性、长期性损害,既有局部损害、又有全局损害,必须根据大量的材料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

(3)具有多目标多功能综合决策的性质传统的决策许多是一个目标、一种功能的决策,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目标决策的特点,如三峡工程,有防洪、防旱、发电、航运、水产、旅游等多种目标、多因素和多功能,有利与弊、优与劣的权衡。

有当代利益又有后代利益,有环境问题、也有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还有移民问题,许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还得考虑国力负担、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如何解决战时防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否找到另一种替代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

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研究

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研究

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研究作者:成龙张玮何贵兵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9期摘要: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多维度事件,它涵盖3个基本的偏好维度:风险、时间与社会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之后,以某种可能性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使得某些人群受到影响。

因而,生态环境决策可以看做是包含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两难决策的多特征决策,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对生态环境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求从决策角度对环境保护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风险决策;跨期决策;社会两难决策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为本文通讯作者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加,中国也经历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危机。

仅以2011年为例,中国人经历了日本核泄漏危机带来的恐慌、哈药六厂污染环境带来的困惑以及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带来的愤怒。

日本地震是天灾,难以避免,但是将核废水排入海中却是人为,核废水是否会污染海洋还没有定论,也许几十年之后结果才会显现,对沿海各国的影响也不一定相同,那么,在不能确定危害是否存在、何时发现后果、对谁产生影响时,该如何决策?哈药六厂投巨资装修和做广告,但是对多年的污染问题却一推再推,2010年该公司的环保投入仅是其广告投入的1/27,那么,在面对即时的金钱收益和延迟的环境危害时,人们会如何取舍?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造成渤海的严重污染,众多专家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和建议,除了技术因素,还需要考虑短时效益和长期影响,各种方案的风险性等等。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是典型的多维度事件,它涵盖3个基本的偏好维度:风险、时间与社会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之后,以某种可能性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使得某些人群受到影响[1]。

那么,生态环境决策可以看做是包含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两难决策的多特征决策。

要研究如何促使人们做出亲环境的决策和行为,就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囫囵吞枣地进行探讨和分析,而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进行分析。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界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制定应该依靠科学的研究和数据,而不是主观臆测或政治考量。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和问题,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因此,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收集,建立健全的评估和监测体系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我们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鼓励绿色发展和激励机制来推动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责任。

只有依法治理,才能形成厉害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大家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媒体、社区等,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

第四,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挑战。

只有形成国际合作的合力,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科学决策、依法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环境规划和管理总结

环境规划和管理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方案优化:在制定环境规划时,一般要作多个不同的规划方案,经过对比各方案,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几个最佳方案作为推荐方案,供领导决策。

方案优化是编制环境规划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方案的对比要具有鲜明的特点,比较的项目不宜太多,要抓住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作比较。

对比各方案的环境保护投资和三个效益的统一,达到投资少效果好的目的。

2.决策树:将多方案、多目标的决策过程,按因果关系、隶属层次和复杂程度分成若干有序的方案和若干等级的目标,形成由对策-目标组成的递阶展开的“树枝状”决策分析系统。

3.“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是直接基于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对策一目标树框架,就各个备选组合方案,分别进行多种目标和综合指标的模拟(包括环境质量、费用及社会影响等)和评估的决策分析过程。

4.水污染控制单元:在水环境规划中,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水域是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结合行政区划而定,源则是排入相应受纳水域的所有污染源的集合。

二、填空选择1.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2.环境预测结果分析: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环境风险分析3.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合理布局、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4.在环境规划中,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大体包括:费用效益(效果)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三种基本类型。

5.根据决策的外部条件,一般决策问题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6.动态规划模型:适用于多阶段的环境规划问题。

核心思想:“最优性原则”。

7.通过水环境规划明确水域使用功能并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制定水域排污的总量控制方案,是有效管理和科学保护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要求。

8.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的准确信息,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些常见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1、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生态环境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环境样品,如空气、水、土壤等,然后利用化学分析仪器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例如,使用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使用气相色谱仪可以分析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2、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对环境中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噪声等。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了解环境的物理状态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风速和风向的测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和速度。

3、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产生的各种反应来监测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鱼类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可以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通过监测植物叶片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可以了解大气污染的程度。

二、现代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情况、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例如,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可以识别水体中的藻类分布,从而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 技术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管理。

通过 GIS 技术,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自动监测技术自动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

例如,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大气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质量的提升越来越重视。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为评价对象的指标系统。

这个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质量、人居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环境调控措施等多个方面指标。

这些指标可分别进行归一化,然后综合得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

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1)评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评估环境质量。

这样的评估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有关环境保护规划、监测、管理等工作的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可以为公众提供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帮助公众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分析环境资源的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身边的家庭、企业、城市等不同对象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各方环境资源使用的现状。

(3)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测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定位地区和范围,识别污染物来源,了解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且为制定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提供支持。

3. 问题与挑战(1)指标建设的复杂性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涉及多个领域,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建立指标之间的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指标权重的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评价结果,主要依赖指标细节部分的权重计算,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指标更新和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和优化,保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研究报告标题: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研究报告导言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1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环境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

1.2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脆弱性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多样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与问题2.1 生态环境的保护政策与举措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举措,如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投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执行力度不足、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等。

2.2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加剧,空气、水源、土壤等关键环境要素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全球变暖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导致了气候异常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三、生态环境的问题原因分析3.1 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应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

3.2 生态环保意识的缺失很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忽视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教育的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4.1 加强立法与监管通过加强环境立法和加大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惩治违法行为,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第一章:引言生态环境研究是一个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等诸多方面。

在这个领域中,数据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可以提供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和变化的关键信息。

因此,数据分析和处理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在生态环境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检验假设、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未来趋势。

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1.描述统计学:用于总结数据的基本特征,如均值、标准差和范围等。

2.推断统计学:基于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参数的特征。

例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以用于比较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

3.回归分析: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一个变量的值基于另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值。

4.时间序列分析: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中的特定趋势和变化。

统计分析可以在生态环境研究的不同方面应用,例如采样数据的分析和环境监测数据的解释。

但是,统计分析只能告诉我们一个结果是有多大的概率是真实的,而不能证明它们是真实的。

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它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空间信息的系统。

GIS分析可以帮助我们:1.识别空间模式和趋势。

2.评估不同空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

3.开展自然资源映射和管理。

4.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

GIS是将空间和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强大工具,可以提供信息并帮助决策者作出运筹帷幄的决策。

第四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将多个变量分析在一起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从多个解释变量中识别生态环境中特定属性的变化,例如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将多个变量凝聚成少数几个变量的方法,这些凝聚的变量代表了主要变异的方向。

聚类分析是一种将对象分组的方法,这些分组共享相似的属性。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生态学研究的特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特点如下:1. 综合性: 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环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多个方面。

它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全面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系统性: 生态学研究强调系统性思维,即将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家通常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落,从局部到全球,全面地分析和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动态性: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因素都在不断变化,相互作用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因此,生态学研究需要长期观察和监测,以了解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4. 统计性: 生态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生态学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这些数据,以验证和支持他们的研究结论。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确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5. 应用性: 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应用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生态学家致力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 互补性: 生态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因为生态学涉及的问题多样且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往往无法全面解决。

因此,生态学家常常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方法论和研究方式。

生态学家常常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并综合运用统计学、模型建立等方法,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

通过生态学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多维度事件,它涵盖3个基本的偏好维度:风险、时间与社会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之后,以某种可能性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使得某些人群受到影响。

因而,生态环境决策可以看做是包含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两难决策的多特征决策,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对生态环境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求从决策角度对环境保护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风险决策;跨期决策;社会两难决策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为本文通讯作者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加,中国也经历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危机。

仅以2011年为例,中国人经历了日本核泄漏危机带来的恐慌、哈药六厂污染环境带来的困惑以及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带来的愤怒。

日本地震是天灾,难以避免,但是将核废水排入海中却是人为,核废水是否会污染海洋还没有定论,也许几十年之后结果才会显现,对沿海各国的影响也不一定相同,那么,在不能确定危害是否存在、何时发现后果、对谁产生影响时,该如何决策?哈药六厂投巨资装修和做广告,但是对多年的污染问题却一推再推,2010年该公司的环保投入仅是其广告投入的1/27,那么,在面对即时的金钱收益和延迟的环境危害时,人们会如何取舍?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造成渤海的严重污染,众多
专家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和建议,除了技术因素,还需要考虑短时效益和长期影响,各种方案的风险性等等。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是典型的多维度事件,它涵盖3个基本的偏好维度:风险、时间与社会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之后,以某种可能性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使得某些人群受到影响[1]。

那么,生态环境决策可以看做是包含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两难决策的多特征决策。

要研究如何促使人们做出亲环境的决策和行为,就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囫囵吞枣地进行探讨和分析,而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决策是对几种生态环境的状态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对产生这几种生态状态的行为进行选择的过程。

目前,研究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是从决策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还较为少见,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一梳理和综述,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1生态环境决策的风险性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无法确切知道某个环境问题是否一定会发生,环境问题的出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人们只能以概率的形式对环境危害的发生做出估计,故而,在以不同概率出现的环境问题之间做出选择就是一个风险决策。

一般来讲,人们会偏好概率大、收益高或者损失小的选项,否则,人们会在概率与损益值之间做出权衡。

在进行生态环境决策时,人们常常要在金钱和环境之间进行取舍。

相对于环境问题,金钱的损益金额是更容易确定的,环境风险决策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在”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少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大概率对环境造成破坏”以及”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小概率对环境造成破坏”之间进行选择。

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发现,概率维度上越远(可能性越小)的事件越不被重视,人们认为其影响会随着概率的减小而打折,只关心较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即存在一种概率折扣的现象。

因为几乎所有环境问题都不是确定可以发生的,那么人们对于有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就不会特别在意,而会在环境问题上冒险来获得相对更为确定的经济收益。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收益。

2生态环境决策的跨期性
大部分环境事件对人类的影响都有延迟性,比如自然资源耗竭或者温室效应,不会引起严重的即时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些环境问题兼具短期和长期负效应,比如城市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当下的嗅觉困扰以及长期的健康问题。

通常,环境问题由污染或破坏的慢性过程组成,因此不能确定某个特定负面结果发生的时间点。

在不同时间点发生的结果之间做出选择及其过程就是跨期决策。

一般来讲,人们对于一个即时的积极结果的偏好要大于对一个延迟的相同值的偏好,这称为积极时间
偏好;对于消极结果,人们则希望它能较晚到来,这称为消极时间偏好。

绝大多数跨期决策需要权衡的问题是在一个较小较早到来的收益(或损失)和较大较晚到来的收益(或损失)之间做出选择,这会让人们感到困难。

相对于环境问题,金钱的损益发生时间是更容易确定的。

一般来讲,环境跨期决策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在“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少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短期内对环境造成破坏”以及“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很长时间后对环境造成破坏”之间进行选择。

人们对金钱和环境问题都存在着对其效用的认识随时间而打折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领域的时间折扣率差异不大[2],同时也有研究者认环境问题的时间折扣率低于金钱[3]。

因此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按照金钱的折扣率,200年以后的任何事情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都微不足道,那么还有多少人会为了200年以后的环境问题而损失当前的金钱利益呢?但是的确又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环境而做出贡献,那么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不是不同于金钱呢?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小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时间折扣,从而认为很久以后的环境问题也很重要呢?这是亟需研究者们解决的问题。

3生态环境决策的社会性
做出环境保护或者破坏行为的个体和承受该环境后果的个体常常是不同的。

环境友好或者不友好行为的后果可能对本人没有影
响,但是会影响世界上遥远地区的人群或还没有出生的子孙后代。

因而,人们常常要面对需要他人承担环境后果但是本人承担经济后果的环境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与环境风险决策和环境跨期决策一样,人们在进行环境社会决策时,由于环境危害承受者的人际距离不同,也有可能存在对环境危害效应打折的现象。

而当决策者感受到折扣越小时,就会更能站在承受者的角度做决策,从而做出更加利他的决策;折扣越大时,对他人的利益越漠视。

但是如果对环境问题像金钱问题一样,决策者仅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才严重才重要的话,那又怎么会有人为保护环境或他人利益而做出贡献或牺牲呢?事实上,人们面对牵涉他人利益的事件时,并不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也会从同情心、社会规范、道德原则等角度去考虑。

正是由于环境保护决策的社会属性,使得价值观层面的变量非常重要,使得人们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得失,也会考虑行为的社会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引起的公共资源两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多的关注。

公共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 )是指向社会开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利用和获取的资源,包括数量有限、或在有限范围内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渔业、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管理要求社会成员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则有节制地获取资源,公共
资源的供求才会平衡[4]。

公共资源两难的核心是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

如果人们都只顾个人利益最大化,无视整体利益,过度使用资源,后果将类似于使用同一牧场的牧人所面临的悲剧:在一个公共牧场中,每个牧人都出于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多地饲养牲口,而这种行为导致的长期后果是牲口的总数超出了牧场所能容纳的极限,草资源很快枯竭。

所有的牲口也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面临饿死的境地,牧民为此而品尝了他们过度竞争的苦果。

4小结
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做出生态环境决策,而生态环境决策不是一个单维度的决策,它涉及概率、时间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具有多特征的属性。

基于时间维度特征的决策可以用跨期决策的范式来研究,基于概率维度特征的决策可以用风险决策的范式来研究,而基于社会维度的决策可以用社会决策的范式来研究。

此外,还需要对同时具有概率、时间和社会等维度特征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人们面对这样多特征决策时更看重概率维度、时间维度还是社会维度的特征,是综合比较各个维度上的特性来进行决策,还是把某个维度赋予最高的决策权重,以这个维度特征的优先级来做决策。

总之,从决策的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梳理,有利于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事件的特征,为今后进行生态环境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质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佘升翔,陆强.环境风险知觉和评价的整体框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07),1760-1764.
[2]carson,r.t.,& tran,b.r.discounting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and economics,2009,2(02):112-130.[3]nicolaij,s.,& hendrickx,l.the influence of temporal distanc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in l.hendrickx,w.jager,& l.steg(eds.),human decision making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understanding and assisting human decision making in real-life situations.groningen,the netherlands:university of groningen.2003:47-67.
[4]马剑虹.公共资源两难管理的社会学习过程和动机释放机制[j].应用心理学,2008,14(04):371-3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