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

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

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编制说明(审定稿)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10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目的与意义铝用炭素材料主要作为电解铝生产中电解槽阳极材料使用,在我国每年的铝用炭素材料中仅预焙阳极一项生产量已经超过1500万吨。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铝用炭素微量元素含量是当今最主要的方法,采用压片法,将粉末状碳素样品和一定比例的粘结剂混合,在振动磨上研磨一定时间,压片机压制成片后进行测定。

现行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YS/T 63.16-2006是2006年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对国际标准ISO 12980:2000的修改采用,距今已超过十年,标准中对铝用碳素类检测的相关规定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

2006年版本中主要问题如下:第一,2006年版本中规定的铝用炭素的类别明确的只包括预焙阳极,但实际与预焙阳极相似的煅后焦、石油焦等阳极材料有必要明确写入标准中第二,测定元素种类的规定。

2006版标准中规定的元素种类规定了硫、钒、钠、钙、硅、铁、镍、钛、铝九类元素,但对于碳素出口企业,因当今国内外环境保护的需要,重金属元素如铅、锌、铬、锰等重金属测定频率直线攀升,这几类元素急需纳入铝用炭素分析检测标准的规定元素中。

第三,YS / T 63.16-2006照搬ISO 12980:2000中样品粒度条件,要求样品粒度全部通过63 μm(230目)筛网,但压片条件却由原标准中的铝环镶边法改为直接压片法。

根据实验在碳化钨研钵中一个未研磨预焙阳极样品(30 g左右)要研磨至通过63 μm筛网需要60-100 s的时间,料钵中的钨元素会大量引入样品;石油焦样品本身具有粘结性,经过长时间研磨,样品团聚,粒度先降低随后逐渐增大;同时达到通过63 μm的样品由于粒度过细,按照2006版研磨后直接压片的条件,样品团聚性不强,不易成型;同时国内外标准样品中粒度普遍在70-130 μm左右,仍未达到63 μm要求。

炭素行业标准

炭素行业标准
铝用炭素材料炭胶泥中挥发分的测定
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
10
YS/T 63.5-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5部分有压下底部炭块钠膨胀率的测定
行业标准
11
YS/T 63.6-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6部分开气孔率的测定液体静力学法
行业标准
12
YS/T 63.7-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7部分表观密度的测定尺寸法
行业标准
13
YS/T 63.8-2006
行业标准
24
YS/T 63.21-2007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21部分阴极糊焙烧膨胀/收缩性的测定
行业标准
25
YS/T 63.22-2009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22部分焙烧程度的测定等效温度法
行业标准
26
YS/T 587.1-2006
炭阳极用煅后石油焦检测方法第1部分灰分含量的测定
行业标准
27
YS/T 587.2-2007
20
YS/T 63.15-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5部分耐压强度的测定
行业标准
21
YS/T 63.17-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7部分挥发分的测定
行业标准
22
YS/T 63.18-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8部分水分含量的测定
行业标准
23
YS/T 63.19-2006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9部分灰分含-2009
铝用阴极炭块磨损试验方法
行业标准
39
YS/T 733-2010
铝用石墨化阴极制品石墨化度测定方法
行业标准
40
YS/T 734-2010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焙烧能耗测试方法》(送审稿)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焙烧能耗测试方法》(送审稿)编制说明

《铝用炭素焙烧能耗测试方法》(送审稿)编制说明《铝用炭素焙烧能耗测试方法》编制组主编单位: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年10月31日目录一、工作简况 (3)(一)任务来源 (3)(二)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成员及其所作的工作 (3)(三)主要工作过程 (4)二、标准编制原则 (6)三、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及主要试验和验证情况分析 (7)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8)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等情况 (8)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9)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协调配套情况 (10)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1)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11)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11)十一、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11)十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2)《铝用炭素焙烧炉综合测试技术规范》送审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20年8月24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转发2020年第二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协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20】69号)下达了制定《铝用炭素焙烧炉能耗测试方法》行业标准的任务,申报号为2020-0679T-YS,完成年限为2022年,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二)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成员及其所作的工作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合铝用炭素焙烧炉生产及能耗实际情况,制定标准讨论初稿;标准完善过程中,公司能积极调动编制组成员单位收集各项数据,带领编制组成员单位认真细致修改标准文本,征求多家企业的修改意见,最终带领编制组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智谷碳素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青鑫炭素有限公司。

各参与起草单位在各自所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标准编写小组,积极提供标准编制组所需各种本单位生产数据以丰富和完善标准内容,积极配合主编单位讨论和审议标准的各版修改稿,为标准的编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编制组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3部分 阴极炭块磨损率的测定》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3部分 阴极炭块磨损率的测定》编制说明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磨损率的测定编制说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八年六月《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磨损率的测定》行业标准编制说明根据中色协综字[2007]132号《关于下达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制修订和行业标准样品研(复)制项目计划的通知》的安排,中国有色金属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归口的有色行业标准YS/T《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中《磨损率的测定》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负责起草,为此贵州分公司成立了专门起草小组,负责该标准的编制起草工作。

本次制定遵循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20000.1—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的规定。

根据标准制定的计划安排,2008年4月15日至4月18日《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磨损率的测定》预审会在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下于浙江省杭州市戴斯大酒店召开,参加会议的×个单位的×名代表对中铝贵州分公司申报起草的《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磨损率的测定》方法的预审稿进行了认真分析、广泛讨论,提出了9项建议和要求:⑴标准名称由“磨损率的测定”改为“阴极碳块磨损率的测定;⑵标准“1 范围”中“底部阴极碳块”改为“阴极碳块”;⑶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侧部碳块的取样方法;⑷标准“4.2摩擦材料”中注明使用砂纸应符合的标准;⑸标准5.2条中试样的尺寸“长度”改为“高度”;⑹标准中应对摩擦材料砂纸使用过程中产生卷边情况,测试结果是否有效作出说明;⑺测试样品是如何固定的?⑻参照YS/T63.12标准对本标准的精密度作出说明,在下一次会议上提供有关精密度的测定数据;⑼在标准中应说明该标准测定的阴极碳块磨损率不代表电解槽中阴极碳块的实际磨损值。

起草单位根据预审会的要求,综合代表们提出的上述建议和要求,于6月底前完成了标准修改工作,并同时提出了标准送审稿、意见汇总等资料,标准修改的具体内容如下:⑴将标准名称由“磨损率的测定”改为“阴极碳块磨损率的测定;⑵在标准“1 范围”中将“底部阴极碳块”改为“阴极碳块”;⑶在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侧部碳块的取样方法;⑷在标准“4.2摩擦材料”中注明使用的砂纸所执行标准、砂粒材质和规格,如P80(执行欧洲标准PEPA,表示每平方厘米的面积里砂粒数量是80粒),SiC砂粒,¢300mm;⑸将标准5.2条中试样的尺寸“长度”改为“高度”;⑹在标准“6 步骤”注中增加“测试过程中摩擦材料产生卷边起翘的情况,测试结果作废”的说明。

铝原材料新标准

铝原材料新标准

公司企业标准氧化铝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氧化铝(Al 2O 3)的分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熔盐电解法生产金属用氧化铝,也适用于生产刚玉、陶瓷、耐火制品及生产其他氧化铝化学制品用原料氧化铝。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6609.1—8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重量法测定水分 GB/T 6609.2—8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重量法测定灼烧失量GB/T 6609.3—8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 GB/T 6609.4—8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邻二氮杂菲光度法测定氧化铁量 GB/T 6609.5—8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火焰光度法测定氧化钠量 3 订货合同内容本标准所列材料的订货合同应包括下列内容: 3.1 产品名称; 3.2 牌号; 3.3 质量;3.4 本标准编号; 3.5 其他。

4要求4.1 产品分级氧化铝按化学成分分为四个牌号:AO —1、AO —2、 AO —3、 AO —4。

4.2 化学成分氧化铝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YS/T 274-1998 代替YS/T 274-1994表1 氧化铝的化学成分氧化铝为白色晶体,不应有杂物和团块。

4.4 其他要求需方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

5 试验方法氧化铝的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按GB/T 6609的规定进行。

6 检验规则6.1检查和验收6.1.1氧化铝应由供方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填写产品质量证明书。

其内容按本标准7.5条规定填写。

6.1.2 需方应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

XRF法在铝用炭素材料微量元素测试中的应用与探讨

XRF法在铝用炭素材料微量元素测试中的应用与探讨

X 0.889 55.4 122.8 322.1 532.7 33.8 126.7 11.5 22.4
式中:Ip 为实际测得的未扣除背景强度时待测量元素的 X 射 线荧光谱峰强度 (kcps);
Ib 为待测量元素的 X 射线荧光背景强度 (kcps); Ib1 为低端阴极背景补偿角的 X 射线荧光强度(kcps); Ib2 为高端阳极背景补偿角的 X 射线荧光强度 (kcps); d1 为低端阴极背景补偿角与真实 2θ 的差值 d2 为高端阴极背景补偿角与真实 2θ 的差值
图图4 6铝铝用用炭炭素素材材料料中中SNi元i元素素的的工工
图图75图铝6铝铝用用用炭炭炭素素素材材材料料料中中中CFNea元元i元素素素的的的工工工作作作曲曲曲线线线 图4 铝用炭素材料中Si元素的工作曲线
图8图铝6铝用用炭炭素素材材料料中中NNi元i元素素的的工工
图1 铝用炭素材料中S元素的工作曲线
由此得到的净强度见下表 2: 表 2:待测元素的谱峰强度、背景强度、净强度汇总表
待测 元素
S V Na Si Fe Ti Ni Ca Zn
理论 2θ 实测 2θ 角/° 角/°
75.7500 75.75
76.9328 24.8065 108.975
0 57.5500
76.9328 24.8565 108.950
·1150·2014 年 7 月下
理论与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XRF 法在铝用炭素材料微量元素测试中的应用与探讨
喻小春 1 李永伟 2 (1. 江苏大屯铝业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611;2. 重庆开元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重庆 400020)
【摘要】采用粉末压片法对铝用炭素材料进行压片,用 XRF 法 对材料中的 Na、Si、Fe、S、Ni、V、Ti、Zn、Ca 等微量元素进行 检测分析。对样品研磨时间、粒度和实收率、谱线重叠干扰、背 景校正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分析,最终选定了合理的荧光实验测试 参数,建立了微量元素的各分析测试曲线,通过对分析测试结果 的比对,验证了该方法在铝用炭素材料微量元素测试中的可行性。

铝用炭素材料灰分含量的测定 仪器法

铝用炭素材料灰分含量的测定 仪器法

附录A(资料性)仪器法A.1仪器全自动工业分析仪。

A.2试料按表1称取试样,精确到0.0001g 。

A.3测定次数平行做两份试验,取其平均值。

A.4浮力效应校正在炭素分析中,常温实验室条件下通常可以忽略空气浮力对物体质量的影响。

但在加热时由于受到气体密度、气体流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物体的质量相对于常温实验称量条件而产生的质量变化的现象称为浮力效应。

采用全自动工业分析仪分析时,每批样品应进行浮力效应校正,浮力效应值按公式(A.1)计算。

r st=M M -M ∆......................(A.1)式中:△M ——浮力效应值,单位为克(g);M r ——室温下称量物体质量,单位为克(g);M st ——加热后称量物体质量,单位为克(g)。

浮力效应校正按公式(A.2)进行。

⎪⎪⎭⎫ ⎝⎛-+a t a st f M M M ×=M M 1.....................(A.2)式中:M f ——加热后并经浮力效应校正后的样品和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M st ——测定温度下,带样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M t ——测定温度下空坩埚的质量,单位为克(g);M a ——室温下空坩埚质量,单位为克(g)。

A.5步骤A.5.1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开机,并接通内置电子天平电源,预热30min 以上。

A.5.2在室温条件下准确称量预先干燥至恒重的坩埚,向坩埚内加入分析试料(A.2),摊平并准确称量,按仪器说明书留1个或多个空坩埚进行空白实验,用于确定和校正浮力效应值。

A.5.3向仪器通入氧气,按炉内每小时换气30次~60次控制流量(干燥空气可控制每小时换气60次~120次),在不少于30min 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到500℃,在此温度下保持预热30min,然后快速升温至850℃±10℃,在此温度下灼烧3h。

A.5.4进行检查性灼烧,每隔10min称量一次试样,直至试样两次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05g,灰分测试结束。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7部分 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测定》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7部分 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测定》编制说明

YS/T 63.27-201X 铝用炭素材料检查方法第27部分断裂能量的测定(ISO 11706∶2012,IDT)编制说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二О一四年六月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大小是其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预焙阳极在电解过程中的抗热震性能。

随着电解槽容量的大幅提高,对预焙阳极的要求也就越严,尤其是它在电解过程中的抗热震性能,已经引起了很高的重视,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断裂能量是定量表征阳极抗热震性能的合适指标,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预焙阳极进行质量控制并不断提高其质量水平,满足国内电解铝企业生产和出口的需要,有必要起草预焙阳极断裂能量测定的有色金属行业标准来进一步完善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3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3】102号”)的要求,有色金属行业标准YS/T 63.27-201X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27部分断裂能量的测定》(项目编号为:2013-0296T-YS)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负责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

2、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简况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是国内唯一的从事铝、镁轻金属研究的专业性机构,成立于1965年,一直致力于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大型预焙铝电解槽、皮江法炼镁、氧化铝的砂状化、选矿拜耳法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拥有铝土矿处理、氧化铝工艺、铝用炭素和电解铝工艺、镁冶炼工艺、化学品氧化铝和轻金属材料工艺、轻金属检测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具有完善的铝、镁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包括TEM、SEM、EDS、XRD、XRF、IC等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50余套,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铝中间试验厂和电解铝中间试验厂,以及铝土矿综合利用试验基地,同时依托郑州研究院设立了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9部分 真密度的测定》(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9部分 真密度的测定》(编制说明)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9部分真密度的测定氦比重计法(YS/T 63.9—201X)编制说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2010年7月编制说明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色协综字[2010]015号《关于下达2009年第二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的精神,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承担标准YS/T 63.9—201X《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9部分真密度的测定氦比重计法》的修订工作。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21687:2007《铝用炭素材料—以氦气作为分析气体测定真密度—固态材料》。

本部分对ISO 21687:2007进行了以下编辑性修改:——删除了ISO 21687:2007的目录、前言、引言和参考文献;——标准名称按照本系列标准的要求进行了修改。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0年3月29日~4月1日在上海市召开了2010年度第一次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审定会和讨论会,来自70多个单位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轻金属分标委会16个单位的22名代表讨论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8项分标准)》,对由郑州研究院负责起草修订的7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修改如下:1、将等同采用(IDT)改为修改采用(MOD),相应封面和前言部分进行修改。

2、增加沥青、底部炭块、预焙阳极产品。

3、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完善,尽量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模式4、删除9.1,9.4部分.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对本部分进行了编写。

本部分已达到国际一般水平。

建议颁布本部分为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建议本部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0部分 硫分的测定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 第20部分 硫分的测定

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20部分硫分的测定摘要:一、铝用炭素材料概述二、硫分测定方法的重要性三、硫分测定的具体方法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3.结果分析与讨论四、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五、硫分测定在铝用炭素材料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铝用炭素材料概述铝用炭素材料是指用于铝电解生产的炭素阳极、阴极和中间炭块等。

它们在铝电解过程中起着导电、承载电流、保护电解槽、调节电解质成分等重要作用。

铝用炭素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铝电解的效率、电流密度、电解质寿命等。

因此,对铝用炭素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是保证铝电解稳定运行的关键。

二、硫分测定方法的重要性硫分是铝用炭素材料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会影响铝电解过程中的电流传递和电解质的稳定性。

硫分过高会导致铝电解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降低电流效率,甚至损坏电解槽。

因此,准确测定铝用炭素材料的硫分对于保证铝电解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硫分测定的具体方法1.实验原理硫分的测定方法主要采用燃煤法。

样品在氧气气氛中燃烧,硫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吸收液吸收后,根据吸收液中的硫离子浓度计算硫分。

2.实验步骤(1)取样:从铝用炭素材料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粉碎后过筛,备用。

(2)样品燃烧:将粉碎后的样品放入燃烧炉中,在氧气气氛下进行燃烧。

(3)吸收液制备:配制一定浓度的吸收液,如氢氧化钠或硫酸钠溶液。

(4)气体吸收:将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吸收液,测定吸收液中硫离子的浓度。

(5)计算硫分:根据吸收液中硫离子的浓度,计算出铝用炭素材料的硫分。

3.结果分析与讨论分析吸收液中硫离子的浓度,判断硫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若硫分过高,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燃烧条件,确保氧气浓度稳定,避免氧气浓度波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吸收液的浓度要适当,浓度过低会导致硫分测定不准确,浓度过高会增加测定难度。

(3)在气体吸收过程中,要确保吸收液与气体充分接触,避免测定误差。

国家标准《原铝生产用炭素材料 煤沥青 第11部分:动态粘度的测定》(预审稿)

国家标准《原铝生产用炭素材料 煤沥青 第11部分:动态粘度的测定》(预审稿)

I CS 71.100.10Q 52原铝生产用炭素材料煤沥青第11部分:动态粘度的测定Carbonaceous material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ium —Coal pitch —Part 11:Determination of dynamic viscosity(ISO 8003∶1985,IDT)(预审稿)201×-××-××发布201×-××-××实施前言GB/T26930《原铝生产用炭素材料煤沥青》共有13部分:——第1部分:水分含量的测定共沸蒸馏法;——第2部分:软化点的测定环球法;——第3部分: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第4部分:喹啉不溶物含量的测定;——第5部分:甲苯不溶物含量的测定;——第6部分:灰分的测定;——第7部分:软化点的测定 Mettler法;——第8部分:结焦值的测定;——第9部分:氧弹法测定硫含量;——第10 部分:仪器法测定硫含量;——第11部分:动态粘度的测定;——第12部分:挥发物的测定;——第13部分:喹啉不溶物中C/H原子比的测定。

本部分为第1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 8003∶1985《铝生产用炭素材料—电极用沥青—动态粘度的测定》。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8003∶1985时,删除了其前言。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GB/T26297.5 铝用炭素材料取样方法第5部分:煤沥青(ISO 6257∶2002,MOD)。

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XXX XXX XXX。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

炭素材料的分析方法

炭素材料的分析方法

炭素材料分析测定方法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增碳剂、碳包芯线等炭素材料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的方法提要、试验仪器和设备、试验步骤、试验结果计算及精密度。

本标准适用于增碳剂、碳包芯线等炭素材料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的测定。

2引用标准YB/T192-2001 炼钢用增碳剂GB/T1429-2009 炭素材料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YB/T5189-2007 炭素材料挥发分含量的测定方法GB/T24527-2009 炭素材料内在水分含量的测定GB/T2001-1991 焦炭工业分析测定方法3 水分的测定3.1方法提要称取一定质量的增碳剂试样,置于干燥箱中,在一定温度下干燥至质量恒定,以增碳剂试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百分含量。

3.2 试剂3.2.1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3.2.2 无水氯化钙:化学纯,粒状。

3.3 仪器、设备3.3.1 干燥箱:带有自动控温装置,并能保持温度150℃和105—110℃。

3.3.2 浅盘:有镀锌薄铁板或薄铝板制成,尺寸约为300 mm×200 mm×20 mm。

3.3.3 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3.3.4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粒状无水氯化钙。

3.3.5 分析天平:感量0.0001克。

3.3.6 托盘天平:感量1克。

3.4 试验步骤3.4.1 全水分的测定3.4.1.1 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的浅盘称取粒度小于13mm的试样约500g(称准至1g),平铺试样。

3.4.1.2 将装有试样的浅盘置于50℃的干燥箱中,1h后取出,冷却5 min,称量。

3.4.1.3 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10 min,直到连续两次质量差在1克内为止,计算时取最后一次的质量。

3.4.2 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3.4.2.1 试验前试样须达到空气干燥状态,试样制备后应立即进行水分测定,如不能立即测定,应将试样保存在磨口瓶中。

3.4.2.2 用预先干燥至质量恒定并已称量的称量瓶迅速称取粒度小于0.2mm 搅拌均匀的试样1克(称准至0.0002克),平摊在称量瓶中。

铝用炭素材料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测定

铝用炭素材料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测定

铝用炭素材料——预焙阳极——断裂能量的测定1 范围此国际标准描述了一种在室温下测定断裂能量的方法。

这项性能与电解槽中预焙阳极抵抗热冲击的能力相关。

2 引用标准在应用此标准时,以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使用这些标准的引用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应采用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

ISO 8007-2,铝用炭素材料—从单块上进行的抽样计划和取样—第2部分:预焙阳极;ISO 12986-1, 铝用炭素材料—预焙阳极和阴极炭块—第1部分:三点法测定抗折强度;ISO 12985-1,铝用炭素材料—预焙阳极和阴极炭块—第1部分:尺寸法测定表观密度。

3 原理在材料试验机中通过积分力-位移信号来测定使有切口的柱体测试块断裂所需的能量。

测试块的切口可以减少储存在试样中的弹性能量,因此确保可控和平滑的裂缝传播。

采用与三点法测定抗弯/剪切强度所需要的相同的布置和测试设备,参见ISO 12986-1。

此外还必须有测量垂直位移用的长度测量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和能够对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的软件。

4 设备装置4.1测试设备液压式试验机,可调节控制加载速率。

最大加载量应在1KN以上,加载传感器精度优于5N。

符合ISO 12986-1中的3点法装置。

位移测量部件应当覆盖10mm的范围,精度优于5um。

刻槽试样装载台和记录信号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注:1 压头(Ф5mm~Ф10mm);2 制成头(Ф5mm~Ф10mm);3 测试块(Ф50mm,长度130mm,60°切口, 2mm狭槽);Ls 等于100mm;F 加在底部台上的力;D 位移传感器;图1 3-点法测试装置典型阳极的最大加载量位于500N至1000N之间,而典型的位移量随着载荷增长和样品总断裂能量不同,基本上处在0.5mm至1mm。

全球范围内的阳极典型的断裂能量值约为200J/m2。

5 取样依据ISO 8007-2,样品的取样程序和钻样位置应当由买卖双方进行协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编制说明(审定稿)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10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目的与意义铝用炭素材料主要作为电解铝生产中电解槽阳极材料使用,在我国每年的铝用炭素材料中仅预焙阳极一项生产量已经超过1500万吨。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铝用炭素微量元素含量是当今最主要的方法,采用压片法,将粉末状碳素样品和一定比例的粘结剂混合,在振动磨上研磨一定时间,压片机压制成片后进行测定。

现行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YS/T 63.16-2006是2006年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对国际标准ISO 12980:2000的修改采用,距今已超过十年,标准中对铝用碳素类检测的相关规定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

2006年版本中主要问题如下:第一,2006年版本中规定的铝用炭素的类别明确的只包括预焙阳极,但实际与预焙阳极相似的煅后焦、石油焦等阳极材料有必要明确写入标准中第二,测定元素种类的规定。

2006版标准中规定的元素种类规定了硫、钒、钠、钙、硅、铁、镍、钛、铝九类元素,但对于碳素出口企业,因当今国内外环境保护的需要,重金属元素如铅、锌、铬、锰等重金属测定频率直线攀升,这几类元素急需纳入铝用炭素分析检测标准的规定元素中。

第三,YS / T 63.16-2006照搬ISO 12980:2000中样品粒度条件,要求样品粒度全部通过63 μm(230目)筛网,但压片条件却由原标准中的铝环镶边法改为直接压片法。

根据实验在碳化钨研钵中一个未研磨预焙阳极样品(30 g左右)要研磨至通过63 μm筛网需要60-100 s的时间,料钵中的钨元素会大量引入样品;石油焦样品本身具有粘结性,经过长时间研磨,样品团聚,粒度先降低随后逐渐增大;同时达到通过63 μm的样品由于粒度过细,按照2006版研磨后直接压片的条件,样品团聚性不强,不易成型;同时国内外标准样品中粒度普遍在70-130 μm左右,仍未达到63 μm要求。

故63μm的粒度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四,原有标准中规定的元素含量测定范围较窄,不能代表整个行业检测的技术需要,应该予以优化拓宽。

第五,样品的重复性限规定宽泛,需要根据实际测定数据逐一列出。

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标准YS/T 63.16-2006进行修订。

通过制定更加科学、完善、严谨的分析标准,提高各企业对铝用炭素材料中杂质元素检测和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完善该标准在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加国外机构对标准的采信程度,有利于涉外企业贸易出口。

1.2 任务来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17]40号和有色金属标委会[2017]24号要求,在2017年7月25日至27日在天津召开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会议要求由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包头铝业有限公司、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本标准的修订工作承担《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计划号2017-0169T-YS)的标准修订工作。

1.3 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简况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从事铝、镁轻金属研究的专业性机构,成立于1965年,一直致力于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大型预焙铝电解槽、皮江法炼镁、氧化铝的砂状化、选矿拜耳法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拥有铝土矿处理、氧化铝工艺、铝用炭素和电解铝工艺、镁冶炼工艺、化学品氧化铝和轻金属材料工艺、轻金属检测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具有完善的铝、镁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铝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扩大试验、工业试验、工程化和产业化完整的铝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2004年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质量、健康安全、环境三大体系认证。

研究院始终致力于以自主创新引领铝工业科技进步,以集成创新推动铝工业可持续发展。

建院以来先后完成了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在内一大批重大、关键、共性和战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项,专利266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

成功研发和产业化的“280KA大型铝电解槽成套技术和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无效应低电压铝电解综合节能减排技术”、“优质炭阳极生产关键技术”、“一水硬铝石管道化强化溶出新工艺”、“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一水硬铝石生产砂状氧化铝工艺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和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依托研究院设立的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负责我国铝镁及其合金12类77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产品质量评价仲裁等工作,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79、ISO/TC129、ISO/TC226在国内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配备了包括TEM、SEM、EDS、XRD、XRF、ICP等在内的大型仪器分析设备50余套。

在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承担了轻金属行业大部分分析检测方法标准的起草或修订工作,近今年来,作为负责起草单位,完成了《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干式防渗料元素含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等多个系列160项标准的起草或修订工作。

1.4 主要工作过程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行业标准编制小组。

依托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铝用炭素检测的的相关分析数据,整理出近年碳素分析的元素种类、含量分布等数据;组织专门人员对国际标准ISO12980进行翻译工作,对比国际标准和原来2006版本的差异,以及未来新版本与国际标准可能存在的差异;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铝用炭素微量元素,获取分析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最终确定实验方案;通过包头铝业、澳海碳素公司、索通碳素等复验单位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编辑完成了预审稿。

2018年4月24日《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预审会在陕西省汉中市大汉天一酒店召开,来自全国15个单位2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本标准稿件进行预审并提出相应建议,会后编制小组根据相关建议,对预审稿件进行整改完善,并进一步自查修改形成审定稿。

2 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2.1 标准编制的原则该标准的修订编写工作是在中铝郑州轻研院质检中心操作规程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行业长期的分析实践情况来进行的。

该标准虽然是对国际标准的修改,但也必须结合我国目前生产现状,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适用性。

该标准的修改是根据目前国内X荧光分析测试条件和行业内相关实际情况作为依据,例如标准中涉及的X荧光设备条件、试剂容易获得程度等情况必须根据我国国内相关实际状况相结合,不能一味照搬国际标准。

X荧光测定铝用炭素中微量元素是非常成熟的测定方法,但标准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增加的相关内容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测定基础之上,通过各方实验室的共同测定最终确定方案和相关数据,这样更能体现标准的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国内外进出口贸易的需要。

标准编写格式上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的要求编写。

2.2 标准主要内容2.2.1标准题目的确定本次修订标准题目计划在前一版本的标准题目《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修改为《铝用碳素材料检测方法第16部分微量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英文翻译修改为Carbonaceous material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ium-Part 16: Determination of trace metals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ic method。

荧光分为波长色散和能量色散两种,近年起草的ISO标准均明确了X荧光方法中的波长色散法,2006版中修改采用的是ISO 12980:2000版本,由于时间较老没有区分波长色散和能量色散。

新版本由于按照中国标准模式起草,修改内容过多,计划改变原版本中修改采用ISO12980:2000的模式,改为参考使用ISO方式,在引言处注明。

2.2.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测定元素本标准规定了铝用炭素材料(包括石油焦、煅后石油焦、预焙阳极等材料)中硫、钒、钠、钙、硅、铁、镍、钛、铝、镁、磷、铅、锌、铬、锰的测定方法。

对于其他碳素材料参考使用。

测定范围见表1:表1 校准样品中各成分含量范围因测定种类增加,同时增加规范性引文数量。

2.2.3 试样要求YS / T 63.16-2006照搬ISO 12980:2000中样品粒度条件,要求样品粒度全部通过63 μm(230目)筛网,但压片条件却由原标准中的铝环镶边法改为直接压片法。

根据实验在碳化钨研钵中一个预焙阳极样品(30 g左右)要研磨至通过63 μm筛网至少需要100 s左右的时间,料钵中的钨元素会大量引入样品;石油焦样品本身具有粘结性,经过长时间研磨,样品团聚,粒度先降低随后逐渐增大;同时达到通过63 μm的样品由于粒度过细,按照2006版研磨后直接压片的条件,样品团聚性不强,很难成型。

另外当今的铝用炭素标样,无论是瑞士RD公司还是郑州轻研院其样品粒度也普遍在100μm以上。

计划更改为过150 μm(100目)筛网,更有利于直接压片法压片。

改变原标准中120℃干燥2 h的条件为105℃干燥2 h。

2.2.4 实验内容X荧光测定铝用炭素材料中微量元素含量,采用研磨压片法来制备样片。

粉末压片法主要受到样品的粒度效应、基体效应等因素影响,因为碳素材料测定的是微量元素并且元素含量较低,所以可以忽略基体效应的影响;碳素材料的在加入粘结剂研磨后局部会有块状粘结,不会像其他压片法研磨后成为细的粉末,并且基体主要为碳元素,而X荧光测定不到碳元素,所以粒度效应几乎也可以不用考虑。

铝用碳素材料的压片法应该考虑的是合适比例的粘结剂研磨后压片效果如何。

2006年版本中称样量为30 g,但实际中30 g样片过多,考虑工作曲线制作中的成本问题,修订版本中改为10-20 g,推荐的试样与粘结剂的混合比例由10:1.5改为6:1,研磨时间保持不变仍为20 s时间,压片压力和保压时间保持不变仍为20 kN 和20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