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以及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降纤酶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5、10、15、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在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41/43)高于对照组74.4%(32/43)(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依达拉奉以及降纤酶联合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效果;观察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40%,属于急性脑梗死的一个临床过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是指在经过相关的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依然未得到好转呈现出阶梯式加重的特点。在治疗方面,进展性脑梗死目前还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患者死亡以及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1]。溶栓治疗虽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治疗时间长同时价格昂贵因此受到限制。本次研究将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治疗方法,以寻求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3.3±4.1)岁;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3±3.8)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脑梗死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排除标准:①脑缺血时间较短患者;②患有其他系统出血患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④心房纤颤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以及降纤酶联合治疗,将100 ml 生理盐水加入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中,采用静脉滴注,2次/d,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均为14 d);降纤酶剂量10 U,静脉滴注,1次/d,持续静脉滴注3 d,逐渐为患者减量至5 U,1次/d,静脉滴注7 d。

1. 2.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采用皮下注射,1次/d,同时对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 mg/d,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30 d)。

1. 3 观察指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4 d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以及心电图等基础检查。在用药前后5、10、15、30 d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时间进行记录。采用E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

1. 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相关内容,分为显效:患者生活能够自理,独立行走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00%~91%。有效: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肢体恢复肌力恢复Ⅱ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均为得到任何好转,病情发生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1/4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4%(32/43)。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目前公认的原因包括:①脑动脉硬化:患者在急性脑梗死病后,血压会偏低,而这种早期的血压下降正是导致进展性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多是由于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或病后不当的降压而引起的。在大血管病变以及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血管血流灌注出现下降。

②颈动脉狭窄。③冠心病以及烟酒史者。④脑代谢受到水电解质、心肺功能以及发热感染等影响[2]。

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同时,脑组织会出现相关的生化改变,如氧自由基释放、乳酸堆积以及细胞内钙超载等,从而产生导致患者细胞大量死亡的缺血瀑布效应。因此对于无法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来讲,对患者的神经进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3]。此次研究中本院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的依达拉奉属于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延缓神经细胞死亡以及对脑细胞过氧化作用产生抑制,同时也能够降低脑缺血以及脑缺血导致的脑水肿或相关的组织损伤,对脑缺血患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4]。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的降纤酶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同时提升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患者的微循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降纤酶同样是防治进展性脑梗死的良好药物[5]。对患者在进行降纤治疗的过程中,使缺血区再灌注加用神经保护剂,从而阻止了瀑布效应,降低了患者再发病率,将两者合用能够起到互补作用[6]。

在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41/43)优于对照组74.4%(32/43)(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综上所述,在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依达拉奉以及降纤酶联合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付鲁英. 进展性脑梗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3(4):21-23.

[2] 李辉.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血清S100B蛋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河北医科大学,2013.

[3] 赵爱国,李新刚.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14,2(4):176-179.

[4] 王华. hs-CRP,LPA,FIB,D-D预测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河南大学,2011,3(2):116-118.

[5] 麻友兵,高英玲,陈飞,等.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学,2013,9(2):1397-1399.

[6] 贾万春.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和丁苯酞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2014,16(3):140-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