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摘要】语文课堂的有效鲜活性来源于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而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就成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对话;有效性;切入点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性来源于课堂上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动态深刻的对话过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四种对话形式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显得极为重要。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会透视文字背后隐藏的巨大“财富”,从而在思想和文字的碰撞解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如何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就成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重要基础。

1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透视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任何一篇经典美文都包含作者丰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怎样准确触摸到作者的情感或态度,那就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本身挖掘其背后的意味。在上《记承天寺夜游》我通过“品文字触情思”环节让学生走

近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

品文字触情思【教学片断】

师:《记承天寺夜游》文约意蕴,八十四个字里隐含了作者微妙变化的情思,这就要求同学们仔细品读细节,感受语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因此我们要通过课文的一字、一词去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板书:品文字触情思)

师: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字词蕴含作者情思的微妙变化?(生朗读)

交流:生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苏轼的寂寞,在寂寥的寒夜里,悄然来拜访他。“欣然”写出作者赏月时的欣喜。

师:“悄然”一词说得好,形象生动地点出月光本身的清幽,点出了月光的善解人意。请你朗读这个句子,注意“入户”“欣然”情感的把握。

生2:“念”字里有作者知音难觅的遗憾。

师:苏轼沦落天涯,知音难觅,贬谪的悲凉也不露痕迹地溢出文字。

生3:“相与步”写出作者与好友在空明澄澈的月夜里漫步的闲适。

师:用情朗读这个句子。

生4:“积水空明”虽然是写景,但我们可以读出苏轼心境的空明澄澈。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心境的空明澄澈映射着苏轼人生的达观。

师板书: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学生在品读文字时,深刻体会了苏轼心境的微妙变化。“朗读——品析——再朗读”相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的深度,课堂的明净,课堂的千百种滋味由学生来决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把语文课堂应体现的“文本意识、诵读意识、学生参与意识、追问意识”有效融合,借助它让学生站在平实自然的基点上,迅速进入思考的层面,真正体现学生思维的“动”,从而使学生对作品获得新颖、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明确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区别

有效与文本对话就必须把感性的情感评判和理性的客观事实区分开来,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声音,要读懂作者的心思,要回到现实来评判,这样才能触摸到文本的真谛。在学习《杨修之死》时,探究杨修这个素负盛名的文士的死亡之谜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当

“杨修惑乱军心、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死亡原因摆放在世人面前时,有人将过错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面对学生的思维困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要求学生解答:

2.1你的评判:聪明的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2.2作者的评判:有人认为上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有人认为是曹操妒才忌能,那么作者罗贯中持何种观点,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找细节,说理。

2.3历史的评判:历史中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小说新视角:①要把感性的情感评判和理性的历史事实分开。

②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声音,要读懂作者的心思,要回到现实来评判,这样才能触摸到小说的真谛。

3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

阅读最高的境界就是忘记自我,和作者同悲同乐,和文中的主人公共同体验生命的喜悦或落寞,再从文本中走出来,面对生活理性对待。

和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我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所有

看似深刻的寓意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所有的寓言故事给学生的感觉是编造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或物肯定很少。

记得学习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时,我以“白兔前后心理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本,体会文章的寓意“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结果学生对此显得冷漠,因为在学生的认知概念里学完寓言就必须说寓意,他们觉得这种思维模式太过格式化。其实学生冷漠的背后是我的一句“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横亘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距离被我拉远了。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提问“如果这个故事发生时你就在现场,你目睹了白兔一切变化,现在你想对那只白兔说些什么?”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很快再次读文本,把自己置身于与文本中读白兔的心理,读自己的情感体验,结果答案精彩纷呈。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寓意,只是我用巧妙的方法是把学生送回文本的情境中切身感受。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文本究竟说了些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其实这就是一次精彩的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语文本双向建构的过程。

与文本对话,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