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 ppt
合集下载
《论语》五则PPT课件
做学问的黄金时代,献身学术20年,教书育人。 • (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498)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重点字词解释: (1)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2)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信:诚信。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者:代词,……的人 (2)好(hào):喜爱,爱好 (3)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 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 文。
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 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 处世之道。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日:每天。 (2)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信:诚信。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者:代词,……的人 (2)好(hào):喜爱,爱好 (3)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 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 文。
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 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 处世之道。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6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同学分组,每小组负责前6章中的一章,合作探究每章内容,然 后派出代表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和翻译重点字词。其他小组要 积极质疑,讨论抢答。
7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词: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 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同学分组,每小组负责前6章中的一章,合作探究每章内容,然 后派出代表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和翻译重点字词。其他小组要 积极质疑,讨论抢答。
7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词: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 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pptx
.
3
.
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0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068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07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07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07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073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074 当仁,不让于师 075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076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077 三月不知肉味 07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07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80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82 过犹不及 083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084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86 道不同,不相为谋
.
5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 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 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 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 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的就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不讲信用, 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与 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 如内心真正哀伤。)
.
1
.
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 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 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乡原,德之贼也 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学诗,无以言 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
《论语》ppt课件
社会责任
论语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论语》ppt课件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代意义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之一,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时要 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避免过度或不
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 度和处事原则,通过保持中正、平和的 态度,可以避免偏颇和极端,达到和谐
与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还强调了适度原则,认为在追 求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时,要保持适度 和平衡,避免过度追求或过于保守的态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 动荡不安。同时,诸子百家兴起,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为《论语》等经典著作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该以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
总结词
0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道义和仁慈,不要只看重利益和金钱。
总结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心胸开阔和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 忧虑不安。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基础知识
论语( lún ) 愠( yùn ) 曾( zēng ) 逾( yú ) 殆( dài ) 曲肱( gōng )
说( yuè ) 三省( xǐng ) 传不习乎( chuán ) 罔( wǎng ) 一箪食( dān ) 笃志( dǔ )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时习:按时温习。
初步感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好(hào):喜爱, 爱好。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乐:以…… 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 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 老师传授的知识。
初步感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 习,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不 (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疑惑,五十岁时知 道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却不越过 法度。”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 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文化文学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举越过法度。”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是排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是排斥“不义”。坚持义,则心胸坦荡。
文本释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共20篇 292章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举越过法度。”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是排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是排斥“不义”。坚持义,则心胸坦荡。
文本释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共20篇 292章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12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ppt
(15)文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主张,就其中的一 点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
(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 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 己成长的优点。而当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时,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 有同样的问题。以人为镜,不要再次犯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 读 其百 义遍 自 见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广 坚定 恳切 仁德,高尚的道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 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第12章讲
学习方法:要勤学多问、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人修养的提高:要坚定志向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为政》)
学过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凭 (这一点)做 结尾语气词,了 借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 一点)做老师了。”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转折连词,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
“却”“可是” 所适从而无所得
第十章:
正确的学习态度: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名作动,
使动用法
吃 8、子曰:“饭
疏粗食粮,饮水,使…曲…肱弯而曲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 如浮云。” (《述而》)
正当的行为
对,对于 好像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曲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表转折关系 , 诚信 但是
《论语》十二章ppt优秀PPT教学课件
三:多次
水:冷水
可以:可以凭借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34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35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4)面山而居 (表修饰)
42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43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 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 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9
吃饭 名词作动词
gōng, 冷水 弯着胳膊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当做枕头
粗粮(糙米)
名词作动词
对于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乐趣
云。”
正当手段
20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12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顺承
❖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师可矣以。” 成为
新的领悟(新的知识) 凭借 形容词作名词
知道、懂得
13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五则解析 • 论语的智慧与启示 • 论语的现代解读 • 总结与展望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重要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他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论语旨在提供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指导。
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企业管理
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
社会治理
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社会 治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和和谐发展。
04
论语的现代解读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理解其深意
深入挖掘字面意义
通过对《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字 面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其背 后的深意,是理解《论语》的基
础。
结合时代背景
总结3
论语五则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可以帮 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展望: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1 2 3
展望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论语五则的经典思想将 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 展提供智慧和启示。
展望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论语五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 流做出贡献。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的 社会背景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其深 层次的思想内涵。
对比其他文献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可以更全 面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并发 现其独特之处。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
指导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指导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
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五则解析 • 论语的智慧与启示 • 论语的现代解读 • 总结与展望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重要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他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论语旨在提供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指导。
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企业管理
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
社会治理
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社会 治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和和谐发展。
04
论语的现代解读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理解其深意
深入挖掘字面意义
通过对《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字 面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其背 后的深意,是理解《论语》的基
础。
结合时代背景
总结3
论语五则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可以帮 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展望: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1 2 3
展望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论语五则的经典思想将 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 展提供智慧和启示。
展望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论语五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 流做出贡献。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的 社会背景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其深 层次的思想内涵。
对比其他文献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可以更全 面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并发 现其独特之处。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
指导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指导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
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2张
知识回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雍也》)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输、质入胜标文题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 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 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 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 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 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 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 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 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102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现为“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10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5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5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5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 醴。《庄子》
5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 58.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5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孙子》 60.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辅车相依:辅:颊骨;车:齿床。 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 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 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2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2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2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2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25.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பைடு நூலகம்
7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4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4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5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8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 得。 司马迁《史记》 8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司马迁《史记》 8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史记》 8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司马迁《史记》
86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司马迁《史记》 8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史记》 8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司马迁《史记》 8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史记》 9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0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0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10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太子少傅箴》 10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1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 11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史记》 1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 11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115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事空。 (范晔《后汉书》)
9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 9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后汉书》 9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 9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 9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陈寿《三国志》
9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陈寿《三国志》) 9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9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 寿《三国志》 9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曹操《龟虽寿》) 10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6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6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63.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 古。《吕氏春秋》 6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7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7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7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7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11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 117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1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1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 瑀》 1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3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3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论语》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 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 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 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 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 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 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 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道。《礼记》 12.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礼记》 1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 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 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 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 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 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 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 合一”。“笃”有忠贞不渝, 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 不懈之意。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1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3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3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40.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41.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4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论语》
6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6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6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名句背诵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6.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7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7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7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7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8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司马迁《史记》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祸 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 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 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